蕭淑蘭情寄菩薩蠻
蕭淑蘭情寄菩薩蠻
著名元雜劇作家賈仲明的作品,《蕭淑蘭》全名《蕭淑蘭情寄菩薩蠻》,主要寫蕭淑蘭熱戀張世英,兩寄《菩薩蠻》,始遭拒絕,終於如願的故事。此劇表現蕭淑蘭為追求書生張世英,百折不回,終於取得兄嫂幫助,打動了道貌岸然,凜然不可侵犯的張世英,使自己的鐘情如願以償,這是“情”對“禮”的勝利。
《蕭淑蘭》,亦作《菩薩蠻》,全稱《蕭淑蘭情寄菩薩蠻》,《錄鬼簿續編》、《曲海總目提要》均著錄,其以詞入曲事《詞苑叢談》亦載錄。蕭淑蘭兩寄《菩薩蠻》詞之本事,見於明·卓人月《古今詞統》(《明史·志第七十五·藝文四》載錄“卓人月《古今詞統》十六卷”),蕭淑蘭詞事曰:
張世英館於蕭公讓家。其妹蕭淑蘭慕張俊才,嘗挑之,張拒而不納。蕭乃賦《菩薩蠻》贈之云:“天教劉阮迷蓬島,桃花片片依芳草。芳草惹春思,王孫知不知?妾身輕似葉,君意堅如鐵。妾意為君多,君心棄妾那。”張得詞,遂未辭而歸。蕭又賦云:“有情潮落西陵浦,無情人向西陵去。去也不教知,怕人留戀伊。憶了千千萬,恨了千千萬。畢竟憶時多,恨時無奈何。”後公讓知之,以妹許張,備禮而婚焉。
全劇四折無楔子,旦本,正旦扮蕭淑蘭、管家嬤嬤。劇中第一折戲,寫浙江蕭山蕭公讓之妹蕭淑蘭,幼喪父母,靠兄嫂養活成人,年已十九歲,尚未許婚。其容貌非常,曾從師讀書,深曉文義,善於吟詠,富有才情。蕭公讓請來溫州友人張世英坐館教其二子讀書。蕭淑蘭窺見張世英瀟灑俊雅,性情溫良,更兼才華藻麗,“數日間行忘止,食忘餐”,內心衷愛。
清明時節,兄嫂全家出行祭祖掃墓。蕭淑蘭託病不去,藉機與梅香到後花園去見張世英,適逢張世英到東村訪友剛剛歸來。見淑蘭便問道:“誰家女子,來到這裡?”淑蘭急忙上前施禮:“先生萬福!”世英不予理睬,“他頭不抬身微欠,真所謂君子謙謙”。當淑蘭表白自己是蕭公讓之妹,表示對其愛慕,“妾有所盼”時,世英正言相拒曰:“是何言哉!蕭公待我為嘉賓,小生素瑕玷。你快轉去,恐兄嫂回來。”淑蘭深感:“他氣炎炎,那裡也笑掀髯。顯出些外貌威嚴,內性清廉”。世英想躲,卻躲不過她,便訓教曰:“女人家不遵父母之命,不從媒妁之言,廉恥不拘,與外人交言,是何禮也!”淑蘭回敬道:“你惱怎麼陶學士蘇子瞻?改不了強文(忄敝)醋饑寒臉,斷不了詩云子曰酸風欠,離不了之乎者也腌窮儉。...
《蕭淑蘭》全名《蕭淑蘭情寄菩薩蠻》,主要寫蕭淑蘭熱戀張世英,兩寄《菩薩蠻》,始遭拒絕,終於如願的故事。
蕭淑蘭是浙江蕭山縣人蕭公讓的妹妹,父母早亡,依兄嫂恩養,年方一十九歲,深曉文義,善能吟詠,容貌非常,未曾許人。其兄蕭公讓有二子,請溫州友人張世英作館賓。蕭淑蘭窺見張世英外貌俊雅,內性溫良,才華藻麗,數日間行忘止,食忘餐,將世英“模樣兒心坎上頻頻墊,名字兒口角頭時時念”,喜世英“性格兒沉,語話兒謙”,一個“情”字弄得她“鬱悶沉沉,鬼病懨懨”。只是因為“恐梅香冷句兒剜,怕奶娘閑話兒簽”,她才“強支吾陪笑臉”。時逢清明,蕭公讓舉傢俱往祖塋祭祀,蕭淑蘭託病不去,引梅香後花園欲與世英相見。張世英正好到東村探了幾個朋友剛剛回來,看見蕭淑蘭,說道:“誰家女子,來到這裡?”似有疑惑不解之意。蕭淑蘭主動上前行禮道“萬福”,張世英不予理睬,“頭不抬,身微欠,真所謂君子謙謙”。蕭淑蘭說明自己“乃蕭公讓之妹,知先生文學之士,妾有所盼,先生意下如何?”張世英正色說道:“是何言哉!蕭公待我為嘉賓,小生素無瑕玷,你快轉去,恐兄嫂回來”,而且對蕭淑蘭躲之唯恐不及。他對蕭淑蘭越是如此,蕭淑蘭越感到他“外貌威嚴,內性清廉”,越是對他不舍。張世英見躲她不過,便訓斥道:“女人家不遵父母之命,不從媒妁之言,廉恥不拘,與外人交言,是何禮也”,並正告蕭淑蘭:“早是我哩,他人怎了?全不怕當家尊嫂惡,恩養劣兄嚴”。蕭淑蘭表示:只要能夠與他成百年之好,不怕“當家尊嫂惡,恩養劣兄嚴”。張世英仍然一本正經地說:“女孩兒家休耍弄險,俺讀書人豈有做這等非禮之事,可不喪了行止。倘被兄嫂察知,何面目廝見?豈不羞慚”。蕭淑蘭並不以此為意,反而“腮斗兒上添笑臉”。張世英提醒她:“則那奶母梅香知呵,早晚說與令兄,如何隱得,可不你我何安?”蕭淑蘭告訴他:即使奶母梅香說與家兄、“家醜事必然羞掩”,勸他放心。張世英見她死死糾纏,難以擺脫,說道:“小生此間難住,必尋退步”,遂拂袖而去。蕭淑蘭遭此冷遇,好不惶恐,一會兒想:“秀才每難托志誠心”,一會兒想張世英沒有福氣,只好去破窯中受可憐。蕭淑蘭受了張世英幾句惡言,心中羞愧,回房后廢寢忘餐,推床倒枕;另方面見張世英“胸襟正大半步無邪”,更加依戀,便親做一詞名《菩薩蠻》,托奶母送給張世英。奶母可憐淑蘭自幼失去父母,孤苦到今,不怕東人見責,決定為她成就此事。奶母以“聖人言男子三十而娶、又雲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為理由,說服張世英答應這場婚事。張世英說:“小生今在蕭公門下處館,嬤嬤何出此言!倘蕭公察知,何面目立於蕭公門下”。奶母見他如此銅心鐵膽,不似一般秀才“眼饞”,便拿出蕭淑蘭《菩薩蠻》詞企圖打動他.誰知張世英看了情詞,嚴肅地對奶母說:“嬤嬤,你乃蕭公管家老者,蕭公共汝一家無外,怎生持此淫詞戲我,是何道理?”“昨朝行之,今日如此,似此小生當告辭,有何面目立於蕭公之門,恥見天下士大夫也”,還要以《菩薩蠻》詞為證見,與蕭公讓說知此事。嬤嬤這個老紅娘被他一番高談闊論說得滿面羞慚,手忙腳亂,連忙告退。張世英怕此事蕭公讓知道,難以分辯,便在壁間留詩一首,琴書衣衾,一切未動,前往西興朋友家暫住去了。
奶母把事情經過告知蕭淑蘭,蕭淑蘭越添愁懷數倍,“肌削玉,釧松金”,“悶廣愁深”,怨恨自己“忒輕浮,欠檢束,正好教他撒沁”。蕭公讓渾家崔氏聞知小姑感疾,特來探望,淑蘭說可能“是前日打秋遷鬥草處無拘禁,脫衣時敢被風侵”,“至如今茶不茶飯不飯心內陰陰,有時節透頂炎炎,有時節徹骨森森,頭眩旋旋,眼昏暗暗,身倦沉沉。一會家發增寒脾神凜凜,一會家添潮熱冷汗淋淋。病來時難灸難針,心疼時難忍難禁,人問時難訴難分,茶飯上不想不尋”。她一邊給嫂嫂說病情,一邊竟身不由己地睡著了。嫂嫂剛離去,她便在夢中向張世英道“萬福”,表深情。張世英不理她、推開她。她被驚醒后,從梅香口中得知張世英不辭而去西興,蕭公讓修書相請。蕭淑蘭再作一詞《菩薩蠻》,讓梅香放入書信中。不料書中詞被蕭公讓發現后,夫妻倆經過商量,遣幣帛羔雁酒禮花紅,著官媒說合,招贅張世英為婿。張世英一為不違公讓尊命,二為不負淑蘭初心,欣然允諾。蕭淑蘭感謝兄嫂的“度量闊,眼皮寬”,慶幸“姻緣前判”,“錦片前程今美滿”。
此劇表現蕭淑蘭為追求書生張世英,百折不回,終於取得兄嫂幫助,打動了道貌岸然,凜然不可侵犯的張世英,使自己的鐘情如願以償,這是“情”對“禮”的勝利。
賈仲名。自號雲水散人。淄川(今山東淄博)人。聰明好學,博覽群書,善吟詠,尤精於詞曲、隱語。曾侍明成祖朱棣於燕王邸,甚得寵愛,所作傳奇戲曲、樂府極多,駢麗工巧,后徙官蘭陵。著有《雲水遺音》等。賈仲明寫有雜劇16種,現存 5種,即《□仙夢》、《金童玉女》(一作《金安壽》)、《玉梳記》(一作《對玉梳》)、《菩薩蠻》(一作《蕭淑蘭》)和《玉壺春》。前二種屬神仙道化戲,后二種描寫男女青年的愛情故事。這些作品不算很出色,惟《菩薩蠻》雜劇中刻畫了女主角蕭淑蘭,在婚姻愛情上主動追求書生張世傑,較有特點。但是,賈仲明在讚揚這種追求的同時,又肯定男主角張世傑一言一行都不逾越封建禮教的規範,因而造成了作品思想傾向上的矛盾。賈仲明的雜劇也反映出元末明初雜劇在形式上革新的狀況,如《□仙夢》中採取正末、正旦對唱,音樂上運用南北合套等。《太和正音譜》說:"賈仲名之詞如錦帷瓊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