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甲丞

民國時期青海省省長

康甲丞,原名康士凱,因袁世凱之諱,改名康士鐸,號甲丞。1886年生於涿州孫家莊,1952年病逝於北京。其父康繩武,舉人出身,清代咸同年間在南方做官,曾任奉化縣令等職。康家世代為官,可謂詩禮傳家。

生平


1886年-1952年,生於涿州孫家莊,病逝於北京。

經歷


年少讀書

甲丞幼年聰穎過人,尤以文章快捷、書法秀逸聞名鄉里。其人貌似猿形,當時相者曾預言:“其貌必有奇才。”少年時,至縣城求學,因反封建守舊而領導學潮,被開除學籍,甲丞據理上書,得到縣令的賞識,旋被挽留在縣衙智文書。該縣令審知甲丞“終非池中之物”,故公費保送他去北京某學堂深造。

新聞工作

學堂畢業后,一直從事新聞編寫、組織工作,以激揚文字而嶄露頭角於京城。至慈禧光緒逝世時,甲丞在北京已有名氣。他首創並主編《民視報》,以為民請命、表達民眾視聽為宗旨。後任該報社社長。該報當時是北方最大的報紙,創刊亦較《京報》《晨報》為早。該報民國九年停刊(有合訂本存於北京圖書館)。民國初年,甲丞曾率中華民國第一個新聞工作者代表團出訪日本。甲丞任代表團團長,汪健齋為副團長。

從政功績

民國初年,甲丞一度出任青海省省長,並由青海省推薦而歷任民國初年國會議員、參議員、眾議員。
袁世凱任總統時,任命甲丞為“憲政期成會會長”,為袁稱帝組閣做各種準備工作,當時人稱“小康派”。袁世凱死後,在當時各界擁護下,甲丞又籌組“安福俱樂部”,並任該部主任。在當時執政各派系中,除皖系外,甲丞與各派系新聞界,均有廣泛聯繫。人稱他為段祺瑞手下的“四大金剛”之一。在他得子慶滿月時,曹錕、段祺瑞等軍政要員均曾親往康宅致賀。
1925年孫中山來北京與段祺瑞會談,甲丞亦曾與會,受到孫中山先生的器重,併合影留念(共三排十人,孫、段居中,甲丞居二排,1930年管翼賢主辦的《小實報》曾登載過此照片)。甲丞與好友馮憲章每每暢談時,均以得到孫中山的賞識為榮,並出示手抄的宋慶齡從日本東京返國前即景生情所寫的討袁楹聯之上聯,與摯友欣賞。宋慶齡的上聯是:“或入園(園)中,逐出老袁還我國(國)。”孫中山略加思索,立即對出下聯:“余行道上,義無回首瞻前途。”這道字無首有餘,不正是途嗎!瞻望革命前途,又無回首反顧,真乃妙對!甲丞與老友對孫中山先生這天衣無縫的文字構思以及博大的胸懷,欽佩的五體投地,嘆為觀止。
1927年奉系大軍壓城,傅作義困守涿州之際,城鄉百姓慘遭塗炭,死傷慘重。甲丞急公好義,冒著矢石彈雨,親率紅十字會三入涿州城(時城門屯閉,只好冒險爬城西水門溝入城)。終獲調停成功,拯民於水火倒懸之中,鄉民感激涕零,掛匾頌德。

慈善事業

1928年以後,甲丞退出政界,專門從事救濟和慈善事業,書家堂為“樂善堂”。三四十年代,擔任“救災委員會”委員兼河北省救濟院董事長。四處奔走動員執政各派和民間富豪,籌資募捐,以救濟窮苦人民。三十年代涿州曾幾次泛洪成災,甲丞均在京竭力募捐救災,官民感戴,無以為報,再奉“惠我黎民”、“恩澤遐邇”巨匾以頌德,敲鑼打鼓高懸於康宅大門(匾在文革間被毀)。其子早夭時,縣長、鄉紳、鄉民均親臨弔唁,輓聯花圈不滿於孫庄數里長街,可見官民對他是何等敬重。

晚年時期

1945年抗戰勝利后,國民黨首任北平市市長許惠東曾邀請甲丞出任“河北省同鄉會”會長,是為借他的名望以籠絡北方知名人士(許惠東系河北省武清縣人)。嗣後,何思源繼任北平市市長,因是甲丞故交,仍挽留他任“河北省同鄉會”會長,直至解放。

世人評價


甲丞居官數年,經手百萬,而兩袖清風,恰如他在日記中所錄宋朝清官張之才離任所賦《辭廟詩》所云:“一官來去四時春,不愧蒼天不愧民,神道有靈應信我,去時有似來時貧。”故而至北平淪陷時,甲丞已貧困潦倒了。皆因貧困,又迫於日偽淫威及友人的敦促,千不該萬不該一度挂名任了日偽道尹、偽河北省公署參事室主任之偽職!雖實出萬不得已而短期掛虛銜以度經濟之關,或為免遭迫害而求苟全,最終落得個即令辭退偽職也難保名節之終身憾事。誠可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