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岩精神

革命先烈堅持真理的精神

紅岩》是現代作家羅廣斌楊益言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1961年12月首版。

《紅岩》描寫人民解放軍進軍大西南的形勢下,重慶的國民黨當局瘋狂鎮壓共產黨領導的地下革命鬥爭。著重表現以齊曉軒、許雲峰、江雪琴等共產黨人在獄中所進行的英勇戰鬥,雖然最後慘遭屠殺,但卻充分顯示了共產黨人視死如歸的大無畏英雄氣概。

書籍簡介


《紅岩》
作 者:羅廣斌、楊益言
類 型:小說
成書時間:1961年
羅廣斌(1924~1967年)、楊益言(1925年~2017)都是重慶解放前投身反蔣鬥爭的共產黨員。被捕后,在“中美合作所”集中營內目睹了許多革命者頑強不屈的鬥爭和壯烈犧牲的場面,並且自己也親身經歷了光明與黑暗的生死搏鬥。新中國成立后,那些革命者的偉大形象和感人事迹時刻縈繞在他們心頭。他們飽含著對敵人的刻骨仇恨和對先烈的景仰之情,寫下了紀實文學《聖潔的鮮花》、《江姐》等作品,記述先烈的鬥爭史實。1958年,他們又寫了革命回憶錄《在烈火中永生》。《紅岩》(中國青年出版社1961年出版)就是將這些紀實性作品的素材經過藝術加工,反覆錘鍊創作而成的。豐富的生活素材和崇高的革命理想,使《紅岩》成了一部革命現實主義的文學力作。

作品縮寫


歷史背景

《紅岩》的歷史背景是:解放戰爭正以雷霆萬鈞之勢向前推進,反革命的最後堡壘重慶正處於全麵包圍之中,盤踞在這裡的國民黨反動派進行著垂死的掙扎,而被關押在“中美合作所”集中營里的共產黨員則同他們展開了一場勝利前光明與黑暗的殊死搏鬥。為了表現這種在全局上我們處於絕對優勢而在局部處於暫時劣勢的局面,作者將筆觸從渣滓洞、白公館伸展開去,把震撼人心的獄中鬥爭、城市地下黨的活動和學生運動以及農村的武裝鬥爭這三條線索交織成一個整體,描繪了重慶解放前夕革命者同敵人進行鬥爭的最後一幕,從一個重要側面反映了解放戰爭走向全面勝利的鬥爭形勢和時代風貌。

故事情節

《紅岩》的故事情節如下:1948年,在國民黨的統治下處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為了配合工人運動,重慶地下黨工運書記許雲峰命甫志高建立沙坪書店,作為地下黨的備用聯絡站。甫志高為了表現自己,不顧聯絡站的保密性質,擅自擴大書店規模,銷售進步書刊。一天,區委書記江姐要去華鎣山根據地,甫志高到碼頭為江姐送行,江姐囑咐他要注意隱蔽,他嘴上答應,心裡卻不以為然。江姐到離根據地不遠的一座縣城時,發現自己的丈夫、華鎣山縱隊政委彭松濤的人頭被高掛城頭。見到縱隊司令員“雙槍老太婆”后,她強忍悲痛,堅決要求到丈夫生前戰鬥的地方工作。甫志高又自作主張吸收一名叫鄭克昌的青年入店工作,許雲峰知道情況后大吃一驚,幾經分析發現鄭克昌形跡可疑,便讓甫志高通知所有人員迅速轉移。甫志高卻根本不聽勸告,反認為許雲峰嫉妒自己的工作成績,結果被捕並成了可恥的叛徒。由於他的告密,許雲峰、成崗、余新江和劉思揚等人很快相繼被捕。特務頭子徐鵬飛得意忘形,妄圖藉此將重慶地下黨一網打盡。然而,他使盡各種伎倆,都沒能從許雲峰等人身上得到任何所需的東西。兇殘的敵人為了得到口供,瘋狂地折磨政治犯。他們給犯人食用霉爛的食物,而且在炎熱的夏天限制飲水數量,妄圖用炎熱、蚊蟲、飢餓和乾渴動搖革命者的意志。為了粉碎敵人的陰謀,獄中難友乘放風時在牆角挖出一眼泉水,在保護泉水的鬥爭中,龍光華英勇犧牲,全獄難友絕食抗議敵人的暴行,敵人不得不妥協讓步。
叛徒甫志高帶領特務竄到鄉下,江姐不幸被捕,關押在渣滓洞里。在獄中,她受盡了折磨,兇殘的敵人把竹籤釘進了她的十指。面對毒刑,她傲然宣告:“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驗,竹籤子是竹做的,共產黨員的意志是鋼鐵。”秋去冬來,轉眼到了年底。全國革命形勢一片大好,國民黨當局在受到沉重打擊后開始放出和談空氣。陰曆年三十,渣滓洞全體難友舉行了一個別開生面的聯歡會。更令人高興的是,地下黨派人與他們取得了聯繫。敵人為了表示和談的“誠意”,假意釋放了一些政治犯,來自資本家家庭的共產黨員劉思揚是其中之一。在他被送回劉公館的第二天夜裡,一個自稱姓朱的人潛入劉家,說他受區委書記李敬原的委派,前來了解劉思揚在獄中的表現,並要他詳細彙報獄中地下黨的情況。正當劉思揚對此人懷疑時,李敬原派人送來情報,揭穿了這個偽裝特務鄭克昌的真面目。劉思揚來不及轉移,又被抓起來關進另一所監獄“白公館”。鄭克昌在誘騙劉思揚失敗后,又偽裝成同情革命的記者高邦晉打入渣滓洞,他妄圖通過苦肉計刺探獄中地下黨的秘密。余新江等人識破了他的偽裝,並借敵人之手除掉了這個陰險的特務。解放軍日益逼近重慶,地下黨準備組織獄中暴動。在白公館裝瘋多年的共產黨員華子良與獄中黨組織接上了關係。同時,關在地窖中的許雲峰用手指和鐵鐐挖出了一條秘密通道。當解放軍攻入四川,即將解放重慶的時候,徐鵬飛等狗急跳牆,提前秘密殺害了許雲峰、江姐、成崗等人。就在許雲峰等人被害的當天晚上,渣滓洞和白公館同時舉行了暴動。劉思揚等一些同志犧牲了,但更多的同志終於衝出了魔窟,伴隨著解放軍隆隆的炮聲,去迎接黎明時分燦爛的曙光!

書籍介紹

《紅岩》是以描寫重慶解放前夕嚴酷的地下鬥爭,特別是獄中鬥爭為主要內容的長篇小說。它的歷史背景是1948年至1949年重慶解放。人民解放軍摧枯拉朽的勝利進軍和反動派的垂死掙扎,是這一時期的特點。小說把反動派在全局上不可逆轉的覆滅命運,與局部上的氣勢洶洶,瘋狂鎮壓;把革命事業全局上的輝煌勝利,與革命者個人的悲壯犧牲,辯證地統一起來。它的基本情節以“中美合作所”集中營(包括渣滓洞和白公館)內的敵我鬥爭為中心,交錯地展開了我地下黨領導的城市的地下鬥爭、學生運動、工人運動、獄中鬥爭以及華鎣山區的武裝鬥爭,集中描寫了革命者為迎接解放、挫敗敵人的垂死掙扎而進行的最後決戰。小說以大量的篇幅描寫了革命者的獄中鬥爭,除了《獄中聯歡》所寫的新年聯歡活動外,還寫了獄中絕食鬥爭的勝利,為龍光華烈士舉行追悼會,寫了江雪琴的從容就義,許雲峰在地牢里同徐鵬飛的最後一次交鋒,以及最後的武裝越獄鬥爭等。全書共三十章,《獄中聯歡》是從該書的第十六章節選下來的。

出版意義

《紅岩》出版於1961年。作者羅廣斌、楊益言都是重慶中美合作所集中營的倖存者,他們親身經歷了黎明前血與火的考驗,目睹了許多革命烈士為革命犧牲的壯烈場面根據這些親身經歷,他們於1957年寫出了革命回憶錄《烈火中永生》,隨後在這個基礎上創作了長篇小說《紅岩》。這部作品以驚心動魄的鬥爭畫面和崇高的革命精神震撼了廣大讀者的心,獲得了廣泛的好評,被稱為具有共產主義精神和革命氣節的教科書。(註:《在烈火中永生》是回憶錄,因此都是真人真事;《紅岩》是小說,有一些人物和情節是虛構的。

人物簡介


曾經影響過幾代人成長、在讀者中享有盛譽的長篇小說《紅岩》,是由好幾位作者集體創作而成的。羅廣斌是作者之一,也是署名排在最前面的作者。
羅廣斌,1924年生於四川忠縣,40年代參加地下工作並加入中國共產黨。解放前夕他被捕關在白公館秘密監獄。1949年11月27日在敵人大屠殺時從白公館越獄脫險。新中國建立后曾任“烈士資格審查委員會”委員、共青團重慶市委常委兼統戰部長、長壽湖漁場場長及市文聯專業創作員。1967年2月5日,紅衛兵闖入其家將其綁架,5天後羅廣斌在關押地墜樓而亡,時年42歲。
與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的老舍傅雷等作家不同的是,羅廣斌的悲劇是個特殊的案例,他既是極左思潮的參與者也是受害者。作為重慶文革初期的風雲人物,在群眾組織因意見分歧而形成對立的兩派時,他參與了激烈的派系鬥爭,也是派系鬥爭的犧牲品。羅廣斌死亡至今已有51年了。

詳細介紹


寫作背景

因長篇小說《紅岩》在全國的巨大影響,羅廣斌作為作者之一,又是大屠殺倖存者,自然而然也成為青年們崇拜的英雄。但是那時他的日子並不好過,出版小說《紅岩》后他的名氣雖然已如日中天,但政治生活卻依然遭到諸多限制——1963年團中央提議推選他為訪日代表,被重慶市某些人以“歷史問題有個別疑點”為由否決;第二年共青團召開九大準備安排他為團中央委員候選人,也因同樣理由被否決。在階級鬥爭“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的年代,羅廣斌當年在大屠殺之夜從獄中脫險的經歷,正好構成了讓人不放心的歷史疑點。因此羅廣斌在文革之前心情是壓抑的。當以“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為口號的文化大革命發動起來之時,他立即被那種“造反精神”所鼓動,所感召。他成為重慶最早的造反派之一。這也是他的悲劇人生的開始。
《重慶晚報》載文介紹說:文革伊始羅廣斌等作家就向全市發表公開信成立戰鬥小組,參與造反奪取了市文聯領導權,在市級機關團體幹部中最早造反。“1966年8月底,市文聯職工郭青等發起成立造反派組織‘紅衛兵戰鬥小組’,當時羅立刻表示堅決支持並說:怕什麼,最多是坐監牢,掉腦袋,全家打成反革命!”摒棄文革的極左思潮,我們從羅廣斌這席話中似乎又依稀看到了當年參加地下鬥爭時那個熱血青年的風采。只可惜,這次的獻身決心從開始就走錯了路,這是令我們為之無限惋惜的地方。
文革中上海造反派“一月奪權”被中央肯定,各地紛紛聞風而動。重慶造反派內部在奪權問題上產生嚴重分歧。因此埋下了仇恨的種子。1967年1月31日,矛盾終於一觸即發:支持奪權的北航紅旗駐渝紅衛兵率先拋出了批判羅廣斌的文章《羅廣斌很像革命造反派內部的定時炸彈》、《我們為什麼要揪羅廣斌》,攻擊他的帽子一頂接一頂:“周揚黑線上的人物”、“與黑幫分子沙汀、馬識途等關係十分密切”,“重慶文藝界最大的鐵桿保皇分子”,“山城頭號政治大扒手”……
在群眾組織兩派公開決裂時,羅廣斌在選擇站到其中一方的同時,也深深陷入派性鬥爭。1967年2月2日,重慶紅衛兵革命造反司令部發令抓捕羅;2月5日,建工學院紅衛兵將羅從家中綁架並抄家;2月8日,奪權方的重慶市革聯會宣告成立;2月11日,宣布市文聯等反奪權組織為“反革命組織”、“保羅(廣斌)組織”,勒令解散……

死因疑雲

1967年2月10日就傳出羅廣斌在關押地墜樓自殺的消息。當年看守羅廣斌的人說,羅廣斌實在是不堪忍受連續幾十小時的精神折磨而跳窗而死。羅當時被關押於大坪馬家堡後勤工程學院,審訊者要他必須認真交代1949年‘11·27’如何被特務放出監獄。從5日被綁架到9日深夜,連續幾十個小時不間斷輪番逼供,羅一支接一支吸煙,還將清涼油塗在煙上,神態異常疲憊痛苦不安。這樣徹夜不眠到了10日早上,羅端著洗臉盆被押到3樓廁所打水洗臉,趁人不備他爬上窗檯,高呼“毛主席萬歲!”后跳下,墜地后撞在台階石梯上,當場死亡。
關於羅廣斌的死因,究竟是自殺還是他殺?是畏罪自殺還是以死抗爭?是謀殺還是逃走時不慎墜樓?……文革中這幾種說法曾被造反派對立兩方炒得沸沸揚揚。最後卻被江青一錘定音說:羅廣斌是“叛徒”、“反革命”。那個瘋狂的女人在會上表態說:“羅廣斌是羅廣文的弟弟,有人替他翻案,我們根本不理他。華鎣山游擊隊,根本糟得很,叛徒太多了。” —— 一時間“華鎣山游擊隊叛徒很多”、“川東地下黨叛徒很多”的傳言廣泛傳播。這說明迫害羅廣斌並不是鬥爭的終結,而是又一場政治迫害的開端。更多的人命運在一個女人的一番信口開河之後,徹底發生了改變。羅廣斌的命運確實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回顧往事,我們似乎可以觸摸到那個荒唐年代的氣息。直到1978年秋天,羅廣斌骨灰安放儀式在重慶隆重舉行,至此冤案才得以昭雪。
羅廣斌的死,到底應該定性為“犧牲”還是“自殺”,非本文所能夠勝任的事。羅廣斌是一個有缺點有過失的革命者。借用魯迅的話說:有缺點的戰士畢竟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不過是蒼蠅而已。特別在某些人動不動就講“犧牲”的時候,更應該讓他們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犧牲。人們看到,凡是開口閉口“改革”,開口閉口說要“犧牲”和“付出代價”的人,他們自己自始至終沒有付出過代價,也沒有做出過犧牲。不管是主流經濟學家、鼓吹國企改革最力的人,還是國有企業的廠長經理們、執行改革最堅決的人,他們從來沒有付出過代價,也從來沒有做出過犧牲。他們所說的代價和犧牲,都是給別人準備的。而他們自己,只需要大把的撈進銀子就行了,同時撈進的還有私家車、兩套住宅房,以及別墅之類。還有呢,就是“改革家”的桂冠和“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的美名。至於下崗失業、看不起病、子女上不起大學、窮愁潦倒之類“犧牲”,都由那些被他們所瞧不起的“低素質”的年齡偏大的職工們給包攬完了。—— 他們的境界根本不能與羅廣斌同日而語。單憑羅廣斌當年放棄家庭的優越物質享受,甘願過清貧的日子,甘願冒殺頭的危險這一點,就足以反襯出如今口口聲聲要“改革”和“犧牲”的那幫人齷齪的靈魂。

大屠殺

1949年11月27日,國民黨特務在重慶秘密監獄渣滓洞、白公館製造了駭人聽聞的“11.27”大屠殺。羅廣斌在那場屠殺中倖免於難。在1949年12月25日,也就是重慶解放第25天,羅廣斌同志向黨組織交上了長達幾萬字的《重慶黨組織破壞經過和獄中情形的報告》。“獄中意見”是《報告》中的第七部分,共八條,因此稱為“獄中八條”。
這是獄中革命者預見到國民黨政權在潰敗前夕很可能實行瘋狂的大屠殺,他們有話對黨講。“獄中八條”就是披瀝赤誠的訴說,是集體意志和智慧的結晶。他們商定,如果有人能夠活著出去,一定要把獄中同志集體討論的意見向黨彙報。而羅廣斌就光榮地完成了這個任務。他傳遞出來的“獄中八條”主要內容如下:
一、防止領導成員的腐化。
二、加強黨內教育和實際鬥爭的鍛煉。
三、不要理想主義,對上級也不要迷信。
四、注意路線問題,不要從右跳到“左”。
五、切勿輕視敵人。
六、重視黨員特別是領導幹部的經濟、戀愛和生活作風問題。
七、嚴格進行整黨整風。
八、懲辦叛徒特務。
事隔50多年重溫這“獄中八條”,彷彿就是針對今天的現實而寫的。白色恐怖時期,考驗革命者的是生死關、毒刑拷打關、威逼利誘關。和平年代、市場經濟時期,考驗共產黨員的是名利關、權力關、情色關。意志薄弱者過不了這些關,在生死考驗面前叛徒要顯露原形,身處花花世界腐敗分子要打敗仗。
這就是我佩服羅廣斌、懷念羅廣斌及其戰友的理由。我認為,羅廣斌和他的同齡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不應該忘記的。

小說意義


小說《紅岩》被稱為“黎明時刻的一首悲壯史詩”,“一部震撼人心的共產主義教科書”。在眾多寫革命歷史的小說中,《紅岩》是以其題材的獨特,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大智大勇、威武不屈、忠貞不渝、視死如歸的共產黨人英雄形象以及作品結構的錯綜複雜又渾然一體而著稱的。
重慶解放后,羅廣斌和楊益言、劉德彬一起被分配到共青團重慶市委工作。他們作了數百次革命傳統報告,講被關押在渣滓洞、白公館的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1956年底,羅廣斌、劉德彬、楊益言把他們口頭講述的重慶集中營里烈士們的鬥爭事迹材料,整理出版了革命回憶錄《在烈火中永生》,在全國青年中激起了強烈的反響。

大事記


1958年11月應廣大青年的強烈要求,組織上希望他們用長篇小說形式反映集中營革命者的鬥爭事迹。1959年6月初,羅廣斌、楊益言在回憶錄的基礎上寫出小說第一稿。第一稿很不成功,僅僅是把他們積累的素材寫了出來。
1959年8月,他們寫出第二稿,名為《禁錮的世界》,送交中國青年出版社,廣泛徵求意見。《禁錮的世界》和草稿相比,有了很大進步,具有了小說的雛形,但也存在問題,最主要的是基調問題,作者悼念死難烈士的心情過重,又拘泥於"中美合作所"集中營內真實生活的描寫,調子低沉壓抑,精神不夠昂揚,沒有充分揭示出獄中鬥爭的深刻性和烈士們的大無畏的鬥爭精神。
1960年6月,中國青年出版社為了讓作者更好地寫作,請他們到京修改作品,這對於他們改寫《禁錮的世界》,起到了比較關鍵的作用。在北京,他們一面修改作品,一面參觀、學習、訪問,打開了眼界,大大提高了對渣滓洞、白公館的局部鬥爭和全局關係的認識,使得第三稿的面目為之一新。無論是在思想內容上,還是在藝術技巧上,都較前兩稿有明顯提高。1961年3月,第三稿完成。
1961年3月,羅廣斌、楊益言進京,和出版社編輯座談,並開始第四稿的寫作,只用了三個月時間,就完成了第四稿。其後,他們開始了對第四稿的修改,1961年12月,經過作者和編輯最後加工整理,修改定稿。小說用什麼作書名,羅廣斌和編輯室的同志,提了十多個名字,如《地下長城》、《紅岩朝霞》、《紅岩巨浪》、《紅岩破曉》、《萬山紅遍》、《激流》、《地下的烈火》、《嘉陵怒濤》,最後一致商定,給小說取名《紅岩》。
1961年12月,《紅岩》正式出版,他們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澆灌出來的作品終於問世了。他們在寫小說的準備工作中,曾記下了上千萬字的材料,整理過二百多位烈士的小傳,總共寫了三百萬字,從初稿到定稿,重寫了三次,大改了兩次,經過了三個冬春,最後留下四十萬字。
《紅岩》出版后,很快便在社會上流傳開了,特別是在青少年讀者中,受到了熱烈的歡迎,在社會上形成了《紅岩》熱。至今印了二十多次,發行千萬冊(不包括香港版本),被譯成了日、德、英、法、越、朝、蒙等十種以上文字。
2020年8月,重慶市文化旅遊委近日印發《紅岩革命文物保護傳承工程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將從文物維修、環境整治、安全防護等9個方面保護傳承紅岩革命文物,助推紅岩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成為國家紅色文化地標、全國一流黨性教育基地、全國一流紅色旅遊景區。

作者簡介


小說《紅岩》的作者:
羅廣斌(1924--1967),四川成都人。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從事學運工作,並利用其家庭關係進行統戰和策反工作。1948年9月因叛徒出賣在成都被捕,先後囚於渣滓洞、白公館監獄。獄中堅持鬥爭,拒絕其兄羅廣文(蔣介石嫡系,國民黨第15兵團司令)的保釋,寧願坐牢,也不寫悔過書,和難友一起秘密製作五星紅旗
,迎接解放。1949年11月27日大屠殺之夜,策反看守楊欽典,帶領難友集體越獄成功。解放后歷任共青團重慶市委常委、市統戰部長、市文聯作協會員等職,積極從事宣傳烈士革命事迹的工作,是《紅岩》小說主創人之一。1967年被誣為叛徒,迫害致死。
楊益言(1925-),江蘇武進縣人。1940年代在同濟大學讀書,后因在上海參加學生運動被學校開除。1948年8月被捕,囚禁於重慶“中美合作所”渣滓洞,重慶解放前夕被營救出獄。解放后在重慶市委工作。

人物總攬


小說《紅岩》中的人物與原型人物:
江姐江竹筠
彭松濤彭詠梧
老石同志王璞
成崗陳然
齊曉軒許曉軒
李青竹李青林
藍鬍子藍蒂裕
老大哥唐虛谷
丁長發丁地平
胡浩宣灝
陳松林陳柏林
龍光華龍光章
黃以聲黃顯聲
小蘿蔔頭宋振中
許雲峰羅世文、許建業、黃紹輝、許曉軒、韋德福
劉思揚劉國志
華子良韓子棟,1947年8月18日成功越獄(唯一越獄成功的革命
志士)
雙槍老太婆劉隆華、陳聯詩、鄧惠中(烈士)
余新江余祖勝
孫明霞曾紫霞(被營救出獄)
叛徒甫志高原型人物:劉國定、冉益智、李文祥、塗孝文等
大特務徐鵬飛原型人物:徐遠舉
渣滓洞僅有15人脫險成功:
肖鐘鼎、劉德彬、孫重、傅伯雍、周洪禮、張澤厚、楊純亮、陳化純、楊培基、劉翰欽、周仁極、楊同生、鍾林、李澤海、盛國玉(女)。
白公館僅有19人脫險成功:
羅廣斌、周居正、毛曉初、鄭業瑞、任可風、段文明、賀奉初、杜文博、楊其昌、周紹軒、尹子勤、王國源、李蔭楓、郭德賢(女)、郭小波、郭小可、江載黎、李自立、秦世楷。
當然,作家用紅岩來形容還是有自己的寓意的。紅是革命的顏色,岩石又是非常堅硬的物質;而革命者在獄中也堅持鬥爭,堅韌不拔。所以理解成紅色的岩石也無不可。
紅岩精神是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以周恩來同志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軍辦事處在歌樂山麓、嘉陵江畔與反動勢力作鬥爭,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鬥爭實踐中,用熱血與生命錘鍊、培育、形成的崇高革命精神。正如江澤民同志所說,紅岩精神的基本內涵包括崇高思想境界、堅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氣四個方面,重慶市委將其概括為“愛國、奮鬥、團結、奉獻”。

影響作用


組成民族精神

紅岩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紅岩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共產主義精神的有機統一,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它曾激勵幾代中國人奮發向上,儘管我們所處的時代和面臨的任務與產生紅岩精神的時代背景不同,但它仍然是激勵我們開拓進取的強大精神動力,仍然是中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尤為寶貴的資源。

共產主義精神

紅岩精神是樹立共產主義理想的堅實可靠的根基
中國共產黨光榮的革命傳統集中地反映在革命前輩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而英勇奮鬥的精神之中,但崇高理想的實現需要經過幾十代人的不懈努力,需要後人繼承革命前輩的遺志,學習革命前輩的精神,磨鍊革命意志,發揚艱苦奮鬥作風,時刻準備著為共產主義事業貢獻自己的一切力量。德育工作在歷史與未來的焊接點上發揮承前啟後的作用,只有把過去的光榮傳統變成未來的營養和堅實基礎,才有利於理想的實現。紅岩精神正是當代青少年樹立共產主義理想的堅實可靠的根基。

愛國主義教育

弘揚紅岩精神是接受國情教育的重要環節
革命傳統教育的整個內容取材於“五四”運動之後,中國共產黨誕生並領導中國各族人民經歷的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中國現代史階段。所以,弘揚紅岩精神包含於接受國情教育之中,是青少年接受國情教育的一個必不可缺的重要環節。

抵禦腐朽思想

紅岩精神是抵禦腐朽思想侵蝕的有力武器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在促進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也誘發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利己主義和實用主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高文化、法制化的經濟,需要具有理想人格的高素質的公民和人才為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服務。這樣的公民和人才能夠抵制住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紅岩精神正是我們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抵禦腐朽思想侵蝕的有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