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寶文

廖寶文

廖寶文,男,漢族,1963年生,廣東人。研究員,博士,中國共產黨員,紅樹林生態與培育學家。現任中國林科院熱帶林業研究所研究員,國家林業局“海南東寨港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站長,廣州市林業局“廣州南沙濕地環境監測站”項目負責人,中國生態學會紅樹林學組執委會委員。

人物簡介


廖寶文
廖寶文
廖寶文1985年畢業於中南林學院,從大學畢業至今,一直在中國林科院熱帶林業研究所從事紅樹林(mangrove)研究工作,期間在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攻讀在職碩士、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恢復、濕地環境監測。

主要成就


先後參加或主持紅樹林研究課題30多項,其中主持20多項,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支撐項目,科技部社會公益項目、科技部成果轉化資金項目、國家林業局“948”項目、省重點引導項目與國際合作項目、中國林科院重點基金項目等。在國內外公開發表論文70多篇,正式出版專譯著4部;獲獎紅樹林科技成果3項,其中“紅樹林主要樹種造林與經營技術研究”獲2001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曾赴澳大利亞、墨西哥、日本、泰國和香港等地合作研究、考察紅樹林或參加國際研討會。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總覽

(1)“八五”國家科技攻關成果“紅樹林主要樹種造林與經營技術研究”獲2001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九五”國家科技攻關成果“沿海紅樹林培育與經營技術研究”於2000年通過國家林業局科技司組織的專家驗收,並直接認定為1項科技成果。
廖寶文研究員在珠海接受電視台關於紅樹林寒害的採訪
(3)“深圳灣紅樹林持續發展技術研究”獲2003年深圳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4)“海南島清瀾港紅樹林發展動態研究”獲1993年廣東省林業廳科技進步二等獎,並獲1994年廣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5) “運用無瓣海桑生物措施控制入侵互花米草及其紅樹林恢復技術”研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申請了國家技術發明專利,專利申請號:200810026871.5。
(6) 正在主持“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華南沿海紅樹林保護與恢復重建技術試驗示範”(2006-2010)。

部分成果介紹

1.紅樹林主要樹種造林與經營技術研究”成果簡介
(獲2001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成果主要完成單位:中國林科院熱帶林業研究所)
該成果主要由“造林配套技術、退化次生紅樹林改造技術、優良紅樹抗寒引種馴化技術、紅樹林護岸效益量化數據測定”四方面內容所構成,達到的技術經濟指標及效益主要如下:
(1)造林配套技術:選出了8個造林喬灌樹種,系統深入地提出造林樹種的物候期、採種、種實貯藏、育苗、造林等配套技術;確定平均海麵線以上的灘地為較佳的宜林地,首次提出以潮汐站的標準面為起點的基面高程劃分樹種宜林灘地技術,使宜林地規劃有了科學的量化指標,劃分河口區、內灣區、灣口前緣區以及低灘、中灘、高灘,深入提示了樹分佈的二維空間模式;首次發現並證實海桑種子為需光種子,種子萌發需有活性光敏素的參與,用體積分數為10-3的外源赤霉素溶液浸種24小時或用500~600Lux光照24~36小時分別提高種子發芽勢68.3%和83.4%,縮短髮芽時間20~30天。發現海桑和無瓣海桑種子發芽需海水鹽度低於10‰,提出澆淋淡水的技術,解決了生產難題;提出了紅樹類短命種子和胚軸貯藏的有效技術,海桑類種子和秋茄胚軸貯藏一年發芽率保持80%和55.5%以上,隱胎生胚軸催芽點播提高成苗率技術,催芽點播比不催芽提高成苗率80%;提出喬灌兩層混交林提高生產力防護功能的營造技術,混交林凈生產量比純林提高51%~203%。
(2)退化次生紅樹林改造技術:運用森林演替理論關於退化森林群落能夠復生的原理,通過引入適當的樹種和採取合理措施調節引入的喬木樹種與原有退化灌木的關係,實現在短期內使我國兩類主要的退化紅樹林群落良好復生,引入木欖海蓮、紅海欖三個喬木樹種的平均保存率分別達88.7%、90.8%、和95.5%,引入白骨壤灌木群落中的木欖、紅海欖兩個喬木樹種平均保存率分別為65%和77%,它們生長3年後便可超出原有灌木的高度;運用多種現代的數理統計和數學分析方法對採用直接引入多種喬木胚軸、帶狀和小塊狀間伐叢后再在伐隙中引入多種喬木胚軸等不同方法改造后的不同地點的群落進行系統地深入研究,解決了喬木種群對原灌叢的擾動效應、灌叢環境對喬木種群的適宜度、喬木種群在灌木中定居與競爭等關鍵技術理論問題;通過多目標灰色局勢決策,提出小塊間伐灌木后引進紅海欖為改造退化次生紅樹林的較優技術,用此方法改造桐花樹+角果木灌木群落可提高紅海欖的保存率達13%和提高海蓮高生長20.8%;與不間伐灌木的直接引進方式相比,間伐部分白骨壤灌木再把喬木種群引進於林窗中,4年4個月可提高木欖和紅海欖平均高生長量分別達成31.91%和11.68%,用紅海欖改造白骨壤群落比用木欖至少可提前2—3年時間進入發揮高效防護功能階段;系統揭示改造的群落內各樹種的生態學特性,發現用於改造的三個喬木樹種的相對耐蔭能力強弱為:木欖>紅海欖>海蓮,闡明它們均能夠在桐花樹灌叢群落中實現定居的全過程和實現可持續性更新,首次證實角果木在特定喬木樹種的蔽陰下有顯著促進效果。以上較完整地構成了組建良好的喬灌兩層結構群落,加速發揮群落防護效益的次生林改造、管理、調控技術體系,對改造占我國紅樹林總面積80%的次生矮灌紅樹林意義重大。
(3)優良紅樹抗寒引種馴化技術:海桑屬樹種為嗜熱窄布種,生長迅速、樹體高大,本成果把無瓣海桑 和海桑 從海南島引種至南亞熱帶的廣東省深圳市,無瓣海桑3年生高達6.2m,海桑 2年生高達3.2m,迅速改變深圳紅樹林矮小的外貌,改善了防護功能,這是紅樹林引種的首創。
(4)紅樹林護岸效益量化數據測定:通過野外實測,提供了量化數據,與國外紅樹林專家合作研究,指出了以公式計算值與不同潮高時實測值的差異。以水槽試驗公式計算,當波長21.7m的浪穿過覆蓋度0.4,林帶寬50、100、150m時波高衰減為原高的28%、15%、10%,當潮水未全部淹沒紅樹林時樹榦消波實測值略小於計算值,紅樹林被淹沒后實測值比計算值小約40%,紅樹林內潮水流速僅為潮溝流速的1/13~1/2,為裸灘流速的1/4~1/3,泥沙淤積升高平均速度降低4.1~6.2mm/a,在強熱帶風暴影響下紅樹林帶背風面的林高5倍和15倍處風速降低56%和30%,紅樹林內夏季林內氣溫比空曠地高0.3~1.7℃,林冠夜間氣溫比空曠地低0.4~0.8℃,冬季林內氣溫比空曠地低1.4℃。
上述技術成果將為華南沿海生態公益紅樹林工程體系建設節約大量開支,它的大面積推廣,對海岸帶生態環境的優化、減少因狂風惡浪每年對堤岸衝垮遭成的損失、加速紅樹林資源的恢複發展和促進海洋其它生物滋生繁殖等方面的價值更難計其數。
可提供紅樹林造林、次生林改造和優良樹種引進的技術或進行相關技術工程的承包,舉辦技術培訓班,開展技術諮詢、濕地造林規劃等。
2.“植物促生菌在紅樹林植被恢復中的應用研究”驗收成果簡介
2005年10月 17 日,廣東省科技廳組織有關專家對中國林科院熱帶林業研究所廖寶文研究員承擔的“植物促生菌在紅樹林植被恢復中的應用研究”進行驗收,專家委員會聽取了項目專題組的彙報,經認真評議,認為項目研究目標明確,技術路線正確,試驗設計方案規範科學,驗收材料齊全、詳實可靠,組織管理得力,完成項目合同的各項任務,達到項目預期目標。
1. 從墨西哥成功引進PGPB菌種及相關技術資料,並邀請墨西哥PGPB專家來華指導,填補了我國紅樹林PGPB研究的空白。
2. 在國內開展了引進PGPB菌株篩選、菌劑研製及苗木接種試驗,經過4年多的研究,初步研製出適合我國紅樹林的混合菌劑,接菌苗木生長量最大可提高61.6%,並發表論文多篇。
3. 研製出的PGPB混合菌劑成功應用于田間實踐:將PGPB混合菌劑接種於紅樹林營養袋苗中,數月後應用於紅樹林營造,成功在海水鹽度高、漂移海藻極多的水東灣造林150畝,接種后無瓣海桑林成活率高達92%,比對照提高30.2%。
經驗收專家委員會審議,一致認為該項目技術成果在我國東南沿海紅樹林海岸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中具有較大的應用推廣前景,可顯著促進紅樹林苗木生長,增強苗木的抗逆生長能力,提高惡劣灘塗紅樹林的造林成活率。

發表專譯著


(1)《深圳灣紅樹林生態系統及其持續發展》(專著). 科學出版社, 2002.
(2)《紅樹林主要樹種造林與經營技術研究》(專著). 科學出版社, 1999.
(3)《海南島清瀾港紅樹林發展動態研究》(專著).廣東科技出版社, 1995.
(4)《紅樹林生態系統研究方法》(譯著). 廣東科技出版社, 1994.

發表的部分論文


廖寶文,鄭松發,陳玉軍,等. 海南東寨港幾種國外紅樹植物引種初報. 中南林學院學報, 2006, 26(3): 63-67.
廖寶文,田廣紅,楊雄邦,等. 珠海淇澳島無瓣海桑種苗天然更新與擴散分析. 生態科學, 2006, 25(6): 485-488.
唐國玲,…廖寶文,等. 無瓣海桑對互花米草的生態控制效果. 華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8(1):10-13.
李玫,廖寶文,康麗華等. PGPB對紅樹植物木欖幼苗的接種效應. 林業科學研究,2006,19(1).
廖寶文,李玫,鄭松發等。海南東寨港幾種紅樹植物種間生態位研究. 應用生態學報,2005.16(3).
廖寶文,鄭松發,陳玉軍等。紅樹林濕地恢復技術研究進展. 生態科學, 2005 24 (1).
廖寶文,鄭松發,陳玉軍等. 外來紅樹植物無瓣海桑生物學特性與生態環境適應性分析。生態學雜誌, 2004, 23(1).
廖寶文,鄭松發,陳玉軍等。幾種紅樹植物在深圳灣的引種馴化試驗。林業科學, 2004, 40(2 ).
廖寶文,陳玉軍,鄭松發等。深圳紅樹植物木欖種源篩選早期試驗. 林業科學研究,2002,15(6).
廖寶文,李玫,鄭松發等. 外來種無瓣海桑種內種間競爭關係的研究. 林業科學研究, 2003,16(4).
廖寶文,鄭德璋,鄭松發等. 紅樹植物桐花樹育苗造林技術研究,林業科學研究, 1998, 11(5).
廖寶文,鄭德璋,鄭松發等. 不同類型海桑秋茄人工林地上部分生物產量及營養元素的積累與分佈, 應用生態學報, 1999, 10(1).
廖寶文,李玫,康麗華等。紅樹林濕地植物促生菌及其應用展望. 生態科學,2002,21(3).
廖寶文,鄭德璋,鄭松發等。海南島清瀾港紅樹林群落演替系列的物種多樣性特徵。生態科學, 2000,19(3).
Liao Baowen ,Zheng Dezhang ,Zheng songfa.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s of Mangrove Afforeststion in South China Coastal Zon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angroves –Evolution, Physiology and Conservation. Tokyo Japan: 2001.7.
Liao Baowen, Li Mei, Zheng songfa ,et al. The niches of main mangrove populations for the extention area of non-indegennous species Sonneratia apetala in Dongzhai Harbour of Hainan Island. Beijing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iological Invasions.2004.6.
廖寶文,鄭德璋,鄭松發等。海南島紅樹林研究現狀及其進展。防護林科技.2000,51(2) .
廖寶文,鄭德璋,鄭松發等。白骨壤物候變化規律及育苗造林技術的研究,防護林科技, 1999, 50(增刊).
廖寶文,鄭德璋,鄭松發等。海桑育苗技術及其幼苗生長規律的研究,林業科學研究,1997(3).
廖寶文,鄭德璋,鄭松發等。紅樹植物海桑種子發芽條件的研究,中南林學院學報,1997 (1).
廖寶文,鄭德璋,鄭松發等。紅樹植物秋茄造林技術的研究,林業科學研究,1996(6).
廖寶文,鄭德璋,鄭松發等。紅樹植物秋茄胚軸主要性狀及其貯藏方法研究,林業科學研究,1996(1).
廖寶文,鄭德璋,鄭松發等。我國紅樹林造林現狀及其展望,中國青年綠色論壇,中國林業出版社,1995.
廖寶文,鄭德璋,鄭松發等。海南島清瀾港紅樹林次生灌叢生物量與葉面積指數的測定,林業科學研究,1993(6).
Liao Baowen,Zheng Dezhang,Zheng Songfa.Study on the biomass and productivity of Bruguiera gymnorrhiza mangrove community in China, Asia-Pacific Symposium on Mangrove Ecosystems, HongKong, 1993.9.
Liao Baowen,Zheng Dezhang,Zheng Songfa. Studies on The Effects of th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of Vetiver Zizanioides in Eucalyptus Plantations.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to Commemorate the 50th Anniversary Celebrations of His Majesty The King of Thailands Accession to the Throne,Thailand,February,1996.
Liao Baowen,Zheng Dezhang,Zheng Songfa.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s of Mangrove Afforestation in the South Chinas Coastal Areas. Tropical Forestry Newsletter, 1997(1) .
廖寶文,鄭德璋,鄭松發等。我國東南沿海防護林的特殊類型——紅樹林,世界林業研究,1993(增刊).
廖寶文。紅樹林主要樹種紅海欖,廣東林業科技,1993(1).
廖寶文,鄭德璋,鄭松發等。海桑林生物量的研究,林業科學研究,1990.(1).
廖寶文,鄭德璋,鄭松發等。木欖林生物量和生產力的研究,林業科學研究,1991 (1) .
廖寶文,鄭德璋,鄭松發等。木欖林生物量的灰色動態預測,林業科學研究,1991 (4) .
廖寶文,鄭德璋,鄭松發等。木欖生長過程的分析,廣東林業科技,1991 (3)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