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永鎮

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轄鎮

四合永鎮素有“塞外水江南”之稱,歷史上是清王朝幾代皇帝舉行“木蘭秋獮”大典的必臨之地。鎮南端有清朝皇帝來圍狩獵的行宮——廟宮,鎮東端有清皇帝為壓“風水”而修建的碑亭,北上120公里設有國家級森林公園——塞罕壩森林公園,將軍泡子、煉兵台、塞罕塔等多處古迹環抱其中。四合永鎮交通發達,京通鐵路設有三等站四合永站,服務於整個圍場縣;赤承高速公路圍場支線、國道111線經過鎮區。

四合永鎮,隸屬於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地處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東南部,截至2018年末,戶籍人口26617人。

民國時,屬圍場縣第二區。1950年3月,屬第一區。截至2020年6月,四合永鎮下轄1個社區和13個行政村。

2018年,四合永鎮有工業企業71個,其中規模以上10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5個。

歷史沿革


民國時,屬圍場縣第二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屬圍場縣腰站區。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0月,建邊牆山鄉。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月,劃歸圍北縣;同年7月,划回圍場縣,屬四合永區。
1950年3月,屬第一區。
1958年9月,屬東風公社。
1961年8月,析東官地、雷字、廣字、虎字、掌字、營字、合字、瑪琥溝8個大隊建四合永公社。
1983年12月,撤銷公社,改建四合永鄉。
1984年5月,撤鄉,建四合永鎮。
1996年,四棵樹鄉併入。
1984年5月經省政府批准設立建制鎮。1996年被省委省政府批准為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2001年8月被省委、省政府列入全省35個重點發展鎮之中,鎮區規劃面積9.4平方公里,轄8個村民委員會,1個居民委員會,人口2.1萬。該鎮連續六年被省委、省政府評為文明鄉鎮;1998年榮獲市級綜合治理模範鄉鎮稱號;鎮黨委邊疆多年被承德市委評為“優秀鄉鎮黨委”黨政班子連續多年被縣評為先進集體。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四合永鎮地處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東南部,東與腰站鄉、藍旗卡倫鄉相鄰,南與四道溝鄉毗鄰,西與黃土坎鄉相連,北與圍場鎮接壤,區域面積152.69平方千米。
四合永鎮既是圍場縣對外開放的“窗口”,又是全縣經濟重鎮,該鎮位於縣城南部14公里處,地理南緯17°68′北緯41°31′,海拔多在770米以上,地勢為西高東南低,屬淺山灌叢草原區,全年平均氣溫4.7℃,最低氣溫-28.7℃。最高氣溫38.9℃,年降水量460毫米左右,無霜期137天,鎮域總面積153.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8050畝,林地面積133080,林森覆蓋率為51.8%。
地形地貌
四合永鎮境內地勢北高南低。境內最高峰三星館梁頂,位於虎字村,海拔1757米;最低點位於大石門村,海拔776米。
氣候
四合永鎮多年平均氣溫5.7℃,極端最低氣溫-38.3℃,極端最高氣溫38.8℃。無霜期年平均125天。年平均降水量449毫米。
水文
四合永鎮境內最大的河流為伊遜河,自西北向東南流經境內雷字、東官地、廣字、掌字、營字、合字等村,長29千米,流域面積152.69平方千米。
自然災害
四合永鎮主要自然災害有乾旱、洪澇、冰雹、低溫、冷凍等。最嚴重的一次雹災發生在2006年7月,境內13個村不同程度受災,農作物受災面積1.2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1260萬元。

自然資源


四合永鎮境內已探明地下礦藏有大理石等。其他自然資源有雉雞、罐子等野生動物,黃花、蘑菇、山杏、榛子樹等野生植物,黃苓、柴胡防風等野生中藥材。

行政區劃


2011年末,四合永鎮轄營字1個社區,13個行政村;下設11個居民小組,158個村民小組。
行政村營字東官地雷字廣字虎字掌字合字瑪琥溝下界地鹿圈四棵樹烏蘇溝大石門
截至2020年6月,四合永鎮下轄1個社區和13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營字村。
統計用區劃代碼城鄉分類代碼名稱
130828101001121營字社區
130828101201121營字村
130828101202220東關地村
130828101203220雷字村
130828101204122廣字村
130828101205220虎字村
130828101206122掌字村
130828101207122合字村
130828101208220瑪虎溝村
130828101209220下界地村
130828101210220鹿圈村
130828101211220四棵樹村
130828101212220烏蘇溝村
130828101213220大石門村

人口民族


2011年末,四合永鎮轄區總人口26747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2551人,城鎮化率58.99%。另有流動人口1503人。總人口中,男性13769人,佔51.48%;女性12978人,佔48.52%;18歲以下5365人,佔20.06%;19~35歲7064人,佔26.41%,36~60歲11302人,佔42.25%;61歲以上3016人,佔11.28%。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12939人,佔48.38%;有滿、蒙古、回等9個少數民族,共13808人,佔51.62%;超過千人的有滿1個少數民族,共12618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91.38%;2011年,人口出生率12.15‰,人口死亡率12.15‰,人口自然增長率0。
2017年,四合永鎮常住人口28956人。
截至2018年末,四合永鎮戶籍人口26617人。
有6926戶,其中非農業戶1391戶,總人口2.7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2000人,省市縣駐鎮單位82家。

經濟


綜述
2011年,四合永鎮財政收入完成3601.73萬元,比上年增長31.35%,其中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330.66萬元,比上年增長41.50%。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685.93萬元,增值稅1802.86萬元,企業所得稅586.34萬元,個人所得稅125.13萬元。人均財政收入1346.59元,比上年增長31.82%。農民人均純收入3280元。
農業
四合永鎮
四合永鎮
四合永鎮農業耕地面積4.09萬畝,人均1.53畝;林地面積12.96萬畝。2011年,農業總產值2.33億元,比上年增長18.89%,農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24.28%。糧食作物以玉米、水稻、馬鈴薯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1.76萬噸,人均658.20千克。經濟作物有油料作物和蔬菜。2011年,油料作物種植面積0.06萬畝,產量0.02萬噸,主要品種有葵花籽。蔬菜種植面積1.29萬畝,產量6.01萬噸,主要品種有白菜、圓白菜。
四合永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羊、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1.92萬頭,年末存欄0.88萬頭;牛飼養量0.39萬頭,年末存欄0.23萬頭;羊飼養量0.35萬隻,年末存欄0.19萬隻;家禽飼養量50.90萬羽,上市家禽32.46萬羽;生產肉類0.14萬噸;禽蛋0.08萬噸,鮮奶0.02萬噸;畜牧業總產值0.42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18.03%。
截至2011年末,四合永鎮累計造林10.53萬畝,其中防護林4.24萬畝,經濟林2.81萬畝,農民住宅四旁樹木25.30萬株,森林覆蓋率45.98%,活立木蓄積量41.72萬立方米。2011年,果樹種植面積0.86萬畝,產量1.20萬噸,主要品種有小蘋果香果、梨、杏。2011年,名優特農產品有白菜、胡蘿蔔、馬鈴薯;綠色環保農產品有沙棘軟膠囊、果汁、養面、菠面、苦養茶。
工業
四合永鎮工業以食品加工、水泥建材、鑄造材料、礦產品加工為主。2011年,工業總產值9.65億元,比上年增長61.37%,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55.93%。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家,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777人,實現工業增加值4.53億元,比上年增長25%。
2018年,四合永鎮有工業企業71個,其中規模以上10個。
商業
2011年末,四合永鎮有商業網點426個,職工2130人。201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6億元,比上年增長18.60%;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0.97億元,比上年增長19%。
2018年,四合永鎮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5個。
金融
2011年末,四合永鎮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3.37億元;人均儲蓄11219元;各項貸款餘額2.60億元。

文化


地名由來
木蘭圍場開圍后,有4戶人家在此合夥經商,取商號名為“四合永”,後用為地名。因原區政府駐四合永得區名,后建公社、鄉、鎮沿用區名。

交通


四合永鎮境內有鐵路京通線過境,境內長11.30千米,設四合永鎮站。254省道過境,境內長21.15千米;縣鄉級公路5條,總長30.50千米;村村通公路長41.28千米。2011年末,鎮區道路總長51千米;道路鋪裝面積33萬平方米;橋樑3座,總長360米。2011年末,鎮區日有52輛客運汽車過境,日發客運汽車18班次,年客運量46.76萬人次;鎮區計程車23輛,年客運量16.11萬人次。

社會


教育事業
2011年末,四合永鎮有幼兒園7所,在園幼兒551人,專任教師22人;小學7所,在校生1605人,專任教師102人;初中2所,在校生2422人,專任教師141人;職業中學1所,在校生0.40萬人,專任教師220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為100%。主要學校有四合永中學、天卉中學。
2011年,四合永鎮教育經費達0.19億元,其中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0.19億元。
科技事業
2011年末,四合永鎮有專業技術人才139人,經營管理人才62人,技能人才51人,農村實用人才103人。
文體事業
2011年末,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85平方米;農家書屋13個,建築面積315平方米,藏書3.25萬冊。
2011年末,體育場地9個。70%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75%。
2011年末,有線數字電視用戶1.03萬戶,電視綜合覆蓋率99.93%。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四合永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0個,其中衛生院1所,衛生室13個,診所6個;公立衛生機構床位36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1.40張,固定資產總值229萬元。專業衛生人員49人,其中執業醫師14人,執業助理醫師9人,註冊護士4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82人、執業(助理)醫師0.90人、註冊護士0.20人。2011年,醫療機構完成診療6.94萬人次,住院手術40台次,出院病人424人次。
2011年,四合永鎮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75%,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45%,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94萬人,參合率98.45%;孕產婦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均為0。
社會保障
2011年,四合永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98戶,人數493人,支出128.32萬元,月人均217元;醫療救助23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82人次,共支出7.64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285戶,人數1425人,支出144.8萬元,月人均85元;五保集中供養18人,支出11.09萬元;五保分散供養74人支出岀13.87萬元;醫療救助66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247人次,共支出20.20萬元;臨時救濟111人次,支出3.24萬元。
2011年,四合永鎮自然災害受災人口0.42萬人,緊急轉移安置16人,農作物受災面積0.45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150萬元,救災支出17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44人,撫恤事業費支出74.21萬元。新增就業人員267人,有160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85人,參加各類保險2.08萬人。
基礎設施
郵政電信
2011年末,四合永鎮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110千米,投遞點15個,鄉村通郵率100%;有電信服務網點58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1台門,固定電話用戶3520戶,電話用戶普及率34.05%;行動電話用戶2.17萬戶,行動電話普及率81.13%;光纜線路總長20千米,主幹電纜112對千米,寬頻接入用戶2067戶。
給排水
2011年末,四合永鎮鎮區工業用水17萬噸,生活用水17.13萬噸,居民自來水普及率70%,年人均生活用水19噸。
供電
2011年末,四合永鎮鎮區有110千伏變電站2座,主變壓器4台,高壓輸電線路1條,總長3.45千米,用電負荷0.16萬千瓦。年售電量累計完成900萬千瓦時,綜合電壓合格率97.73%,供電可靠率99.86%。
供熱
2011年末,四合永鎮鎮區有供熱用戶1439戶,其中工業用戶50戶,居民用戶1389戶,供熱普及率為28.78%。
燃氣
2011年末,四合永鎮鎮區有液化石油氣用戶2536戶,其中工業用戶36戶,居民用戶2500戶,燃氣普及率90%,月液化石油氣平均用量1.65噸。
園林綠化
2011年末,四合永鎮鎮區有公共綠地8.92公頃,綠化覆蓋率21.86%,人均綠地3.34平方米。
區位優勢
該鎮具有五大發展優勢:一是區位優勢,地處承德、赤、錫林浩特三市之間,是三地相互貫通最捷徑的必經之地,自然形成了一川輻射三廊的地理優勢;二是交通優勢。京通鐵路穿鎮而過,四合永火車站建在鬧市區,並建有年貨物吞吐量150萬噸的火車站,圍承、承赤公路縱貫全鎮。火車日客流量為4800人次,汽車客運量為4100人次;三是能源優勢。鎮內建有11萬千伏安變電站,本鎮還自建五條工業專用高壓供電線路;四是資源優勢。鎮內已探明或或已開發利用的有沸石、瑩石、硅砂、長石、高嶺土油母頁岩和澎潤土等十餘種礦藏,其中沸石和硅砂儲量居華北之首;五是基礎優勢。該鎮是全市唯一一家以工業為主體的新興小城鎮,鎮內建有無線尋呼台2座,是全市第一家建有130網站的鎮,程式控制電話裝機容量已達到2萬門。
改革開放后,特別是建鎮以來,該鎮憑藉地緣、人緣和特產資源優勢,努力運用上級賦予的優惠政策,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工作方針,通過走小城鎮建設、工業小區、農業產業化三位一體的鄉鎮經濟發展之路,促進了全鎮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事業的進步,已成為全縣經濟重鎮、政治文化中心和對內對外開放的“窗口”。第一產業水稻、時差菜、林果、畜牧為支撐四大特色產業初具規模,種養加一條龍、貿工農一體經濟格局初步形成,並向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的方向發展。二、三產業已形成了水泥建材、造型材料、紙塑包裝、冶鍊鑄造、礦產品加工等五大工業經濟體系為主導,商飲業、建築業、運輸業、服務業為補充的經濟發展格局。2003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3.2億元,第一產業增加值0.52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0.68億元。全部財政收入550多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00元。
發展前景
走向新世紀的四合永鎮,正按照“工業強鎮,產業立鎮,商貿洛鎮、開放興鎮”的發展思路,計劃用4年的時間建成承德第一鎮。規劃到2017年,提前三年實現農村小康社會建設目標。

旅遊


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森林公園,位於承德壩上地區,在清朝屬著名的皇家獵苑之一“木蘭圍場”的一部分。森林公園總面積41萬畝,其中森林景觀106萬畝,草原景觀20萬畝,森林覆蓋率75.2%。獨特的氣候與悠久的歷史,造就了這裡特殊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這裡有浩瀚的林海、廣袤的草原、清澈的高原湖泊和清代歷史遺跡。塞罕壩動植物種類繁多,有高等植物81科、312屬、659種,有以狍子為主的獸類11科、25種,有以黑琴雞為主的鳥類27科88種。滿蒙漢三族人民在這裡長期聚居生活,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孕育了濃郁的民俗風情。
被稱之為“中國綠色明珠”和“華北綠寶石”的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地處河北承德圍場壩上地區,北與內蒙古烏蘭布通草原接壤,塞罕壩是蒙漢混合語古語被譯為"塞罕達巴罕色欽",意思是美麗的高嶺。後來遭遇日本侵略者的掠奪採伐和連年山火,到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蕩然無存,呈現“飛鳥無棲樹,黃沙遮天日”的荒涼景象。1962年林業部在塞罕壩機械林場、大喚起林場、陰河林場的基礎上組建塞罕壩機械林場總場(1968年歸河北省管理,現為省林業局直屬單位)自此塞罕壩定名。至今,塞罕壩在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和關懷下,用四十年的時間、兩代人的青春和汗水,營造起萬頃林海,加上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濃郁的滿蒙民族風情,形成了國家一級旅遊資源,這是人類改造自然的偉大創舉和人間奇迹。1993年5月經原林業部批准,在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的基礎上建立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總面積142萬畝,其中森林景觀110萬畝,草原景觀20萬畝,森林覆蓋率78%,是華北地區面積最大、兼具森林草原景觀的國家級森林公園。公園內風景資源豐富,景觀獨具特色,被讚譽為“河的源頭、雲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異獸的天堂”。以其四季旅遊開放特色吸引眾多遊客,春季,踏青植樹游,盛夏,避暑休閒遊,金秋,金色彩摘游,隆冬,滑雪守獵游。
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1999年被河北省政府命名為“生態旅遊示範區”,省林業局在此建立了“河北省林業艱苦創業示範教育基地”;2002年先後被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和國家林業局命名為“全國思想教育基地”和“再造秀美山川示範教育基地”;同年,又通過了國家旅遊局驗收,跨入了AAAA級旅遊景區行列,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已成為展示河北省林業的一個重要窗口。2003年被共青團河北省委、河北省環保局首批命名為“河北省青少年生態環境教育基地”。2005年在由中華全國工商聯合會旅遊商會、亞太旅遊聯合會、世界華僑華人旅遊合作組織、首都旅遊集團研究院聯合主辦的“中外旅遊品牌推介活動”中,被評選推介為中國最佳森林公園。2006年公園被中華愛國工程聯合會評為“愛國報國全國模範先進單位”,被承德市評為“文明風景旅遊區”;在“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評選中獲銀獎。森林旅遊開發公司被評為承德市“‘十五’期間旅遊工作先進集體”、“承德市青年文明號”。
著名景點有:康熙點將台、將軍泡子、塞罕湖、塞罕塔和十里畫廊等。塞罕壩的寒溫帶季風氣候特點表現特殊,這裡夏季氣候涼爽,空氣清新,最高氣溫一般不超過25度;秋季層林浸染,漫山遍野的楓葉,溢金流丹;冬季皚皚白雪,玉樹冰花,一派北國風光。同時塞罕壩也是灤河與遼河的發源地之一。因此被譽為“河的源頭、雲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加之靠近京、津的地理優勢,是您夏季避暑觀光、秋季觀賞紅葉、冬季狩獵滑雪的生態旅遊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