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鏡心
明朝的官員
張鏡心(1590—1656),字孝仲,號湛虛,晚號晦臣,自號雲隱居士,磁州(今河北省磁縣)人,明天啟二年(1622年)壬戌科進士,歷任知縣、禮科給事中、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少卿、南京光祿寺卿、兵部右侍郎兼右副都御史總督兩廣軍務、兵部左侍郎總督薊遼軍務、兵部尚書等職。當甲申之變時,曾千里奔走以避戰亂,歲余始還里。入清后不仕。晚年閉戶注易,究極性命之旨,與孫奇逢先生往複商榷,逍遙泉石,自號雲隱居士。
生平雅重,氣節沉毅,能斷大事。事親孝,家法嚴,謹視子弟才質,使各有所成立。鏡心第五子張溍順治年間曾經進士及第,授為庶常。鏡心博學多才,通易,工詩,才堪大任。撫粵數年,頗多建樹,惜乎用之不終也。有《易經增注》、《雲隱堂集》、《馭交紀》等書傳世,分別反映了其在易學、詩文、吏治方面的學問與才幹。
張鏡心
掌大計時,閣臣溫體仁有所屬意,鏡心陽為不喻,曰:吾不能代執政報私怨。以此忤閣臣意。賴鏡心素持正,為上所信,不能間也。會流寇猖獗,鏡心上疏,奏請出御史吳阿衡於獄,舉范景文知兵有邊才,並請兵授左良玉以張河北之勢。未幾,范景文以閣臣殉國,而吳阿衡也以薊遼死事,世益稱張鏡心之知人。晉兵部右侍郎兼右副都御史,都督兩廣軍務,蕩寇平亂,攘外安內,頗多建樹。輯《馭交紀》二十二卷以進,天子以為然,敕張鏡心便宜行事。在粵五年,恩威並用,智勇兼施,凡所以為地方經久計者,無不盡其力。以戰功賜金綺,召入為兵部左侍郎,升兵部尚書,總督薊遼軍務。以父母春秋高,乞歸養,許之。連遭內外艱。值明清易代,遂不仕。
甲申之變殉國諸臣,多為鏡心生平故交,感懷舊忠,作前後九哀詩以吊之。
入清后不仕,居林下十餘年,與畿南三才子申涵光、張蓋、殷岳等河朔詩派詩人多有往來酬唱。申涵光《謁張尚書湛虛先生》詩曰:結茅飛鳥上,秋色滿懸壺;白髮增幽事,黃冠屈壯圖;琴樽山月好,風雨老臣孤;莫訝披雲至,浮名此地無。張蓋《九日同殷宗山登懸壺訪張湛虛先生》詩曰:白雲紅樹繞山秋,共上懸壺坐石樓;九日茱萸留故事,萬方烽火送新愁;休思雁足傳書信,且插花枝照酒甌;明日醉醒成兩散,斷猿孤月助離憂。
張鏡心
清順治十年,順德府知府朱國治等人修邢台小西天聖母殿,立碑紀事,請張鏡心為之撰《小西天建脩聖母殿碑記》,該碑現仍存,然字跡已難全辯。唯張鏡心在碑文後面的署名,幾乎就是其本人的自傳,其署名為:舊壬戌進士資政大夫正治上卿總督薊遼等處軍務兵部尚書兼督察院右副都御史仍留部管事前督撫兩廣地方軍務兵部左侍郎大理光祿太常等寺少正等卿吏科給事中鄴下張鏡心撰。
張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