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黨八音會

一種傳統民間音樂形式

上黨八音會,流行於山西省東南部長治、晉城一帶的一種傳統民間音樂形式 ,因演出時主要使用鼓、鑼、鈸、笙、簫、笛、管等八種樂器,故名八音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上黨八音會形成發展於元明之際,成熟興盛於明末清初,脫胎於宮廷、廟堂、戲曲音樂和民歌小調,主要在古廟會、節日慶典、婚喪嫁娶等場合演出,演出時吹打並重,文武相接;聲情並茂,高亢悲壯;歌戲互補,蕩氣迴腸,具有鮮明的地方性和較高的藝術價值。 

2006年5月20日,山西省晉城市申報的上黨八音會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遺編號Ⅱ—58。

簡要介紹


八音會的吹打樂器主要為吹奏類的嗩吶、笙、口噙子、啞腔;拉彈類的高音呼胡、中音呼胡、老呼胡、板胡二胡揚琴、二弦等;打擊類的老鼓、銅鼓、扁鼓、手板、鑼、梆子等。
上黨八音會
上黨八音會

歷史溯源


上黨八音會萌生於秦漢時期,漢代的“鼓吹”樂是其源頭與先祖,脫胎於唐宋樂舞和宋金元戲曲。 
上黨八音會形成發展於元明之際,成熟興盛於明末清初,明清時期又與戲曲音樂互融互補,形成了自己獨立完備的基本演奏形制。 
1949年後,山西省晉城市所轄境內上黨八音會組織較為普及,特別興盛。
“文革”時期,上黨八音會演奏活動被禁絕,幾乎衰亡。
1980年後,上黨八音會又復甦興旺了起來。 
2006年,上黨八音會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8年以來,上黨八音會參加北京2008奧運會天安門廣場文藝匯演,應國家文化部邀請進京在中南海和人民大會堂演出。 

形成歷史


春秋戰國時期,音樂已取得了相當的成就,廣為人知的秦趙澠池會,秦王要趙王"擊缶"取樂,此時的趙、魏、韓三晉時期,民間歌謠與音樂也頗盛行,趙、魏、韓與各諸侯交往時,也禮樂相傳。如此廣泛的音樂交流,對我上黨地區民間音樂的萌生是有一定的社會條件和社會影響的。
到了秦漢時,中華一流、國力強大、帝王作樂、朝山拜佛,因而宮廷音樂與廟堂音樂同生共存,互相借鑒吸收,豐富和發展自己。漢時的鼓吹樂就是以打擊樂和吹奏樂(管樂器)為主的合奏音樂。後傳入漢室,宮廷給以加工,備皇家所用,就成了"皇門鼓吹"。晉崔豹《古今注》云:"漢樂有黃門鼓吹,天子所以宴樂群臣也"。當時的封建統治者對鼓吹樂非常看重,專為皇家所用,后也把它當作特殊恩賜之物,以給臣下。恩賜範圍漸漸擴大,自然就打開了由官方流入民間的通道,所以後來民間也就有了鼓吹樂,迎神祭祀、婚喪大禮都有鼓吹樂助興。這些將鼓吹樂流布民間的事實,史書多有記載,從鼓吹樂以鼓、角、管等樂器為主,節奏熱烈奔放、音響高亢宏亮群體演奏的特點看,少說,上黨八音會是吸取了鼓吹樂的演奏形式和音樂特點的,也可以說,它對上黨八音會的萌生與發展是起著直接影響的作用。
上黨八音會
上黨八音會
唐代的樂舞演奏就有了"正、散、雅、俗"之分,"正"樂乃官方禮儀之樂(也稱雅樂),"散"樂則為民間之樂(即俗樂)。在白居易的《新樂府》《立部伎》中就有記載,唐玄宗李隆基精於音律,是擊鼓能手,繼位前為臨淄王時,府中就蓄有散樂一班,作潞州別駕就大力提倡民間音樂。據潞安府志第三十九卷載:"唐時民間以元宗自潞州還京師制還京曲"。時在唐景龍元年(公元707年),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李隆基回潞州,民眾鼓樂歌舞相迎。由此看來,這"吹擊"兼備的演奏,可謂吹打的雛形。
宋金時期,民間音樂在上黨地區更繁盛、更講究,配伍也近似現今的八音會。高平開化寺大雄寶殿的壁畫"露台"表演圖和高平西李門二仙廟宋代石刻"隊戲圖",以及宋金時上黨地區有不少的舞樓(樂樓)足以說明,當年演奏樂曲的盛況不同凡響,也是八音會脫胎的條件完全具備的表現。
經漢唐以至宋元,民間樂舞說唱藝術已初顯規模,對當時的宮廷音樂和戲劇說唱藝術也產生過十分重大的影響,北宋藝人孔三傳(澤州人)就首創了"諸宮調"。
明清時期,應是八音會的形成時期,這時民間已傳有各種曲譜,樂戶也更加活躍,民國年間,僅晉城就有170戶之多。李綠園所作的《岐路燈》故事,依託於明代嘉清,所寫實為清雍正,乾隆年間的世態民風,成書於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書中就有"山西澤州府鑼戲"在河南開封演出的記載。為滿足上黨地區八音會擊樂的需求,長子縣西南呈的銅樂器生產作坊就是清初創建的,現今至少有600多年歷史。
通過以上簡析,上黨八音會經過一千多年的修磨、溶匯、完善,真正的形成,界定在明末清初是可信的。

藝術特色


上黨八音會的具體藝術特色有以下兩個方面:
上黨八音會在演奏中亦吹亦打,高亢激越,它的吹可以"文吹"也可以"武吹"。"文吹"是普通的吹奏,可以是一支民間小調,也可以是一支名曲,或是一段名唱段,或是整齣戲文(包括不同
行當念白),吹奏者通過吹、卡和老咪(口哨),讓人從頭至尾有聲有色聽個完整痛快,給以聽覺的滿足。"武吹"則不僅吹得好,而且還要外亮功夫。如口咬鍘刀,刀的兩端系盛滿清水的水桶,刀上放花瓶或盛滿水的碗,此時就要用鼻孔吹奏兩支嗩吶,有的鼻孔吹一支嗩吶,但嗩吶碗上插一支筷粗的細棍,頂端有個鐵針,針上旋轉著一個瓷碟,為讓觀眾看得更清楚,演奏者特意站到桌子上,觀眾看了真是讚嘆不已。這樣的絕活一般是以"樂戶"為主,當然好的八音會裡也有。總之,知名度如何的八音會,擁有幾個全新的好把式是至關重要的。是樂班中最為火爆熱烈,也是最出彩的部份,擊鼓者靠他高超的擊技,輕擊、連擊、重擂、擊邊、刮鼓釘、鼓楗耍花互擊等,打出各種鼓樂音色。打擊樂中的鑼、釵等,不僅聲音嘹亮,而且上下翻動金打擊樂光閃爍,演奏者隨著的情緒或坐或站或跳,並有一定的亮相姿勢,到高潮處,他們把手中的樂器拋向高空,隨手又能接住,正趕上下一個節拍,這時也正是觀(聽)眾鼓掌喝彩的地方。
八音會的吹打輪擊形式,不僅使觀(聽)眾欣賞到吹、打得高藝,也是文武演奏者互相襯托、互為稍息調整之機。
上黨八音會在它發展與形成的過程中,融匯了宮廷、廟堂、戲曲、民歌、小曲等音樂精華,形成了它特有的隨和大氣和良好的底蘊,多向適應音樂特色的結果。無論哪種音樂,但凡引入稍事加工,轉換調式、更換樂器,便覺合理合韻,不斷豐富和發展著自己。歷代樂人們,嚴格把握了一條原則,那就是:不管引入哪種音樂,都把強化本體所特有的"高亢、激越、熱烈火爆"的音樂特色放在首位,這不僅使它能常奏常新、契合時宜,充滿生機與活力,同時也為它的樂器配備不斷增加和創新提供了極好的展示機會。八音會中,除原有的樂器外,現又把銅管樂與現代的電聲樂器都納入到自己的樂器隊伍中來。一支樂隊,有十幾人到二三十人,大規模的樂隊就有百餘或幾百人,樂曲層次分明、氣勢宏偉、場面壯觀。

體系組成


上黨八音會在山西省東南部晉城市六縣(市、區)廣為流傳。八音會是民間組織的音樂班子,主要使用鼓、鑼、鈸、笙、簫、笛、管等八種樂器。

代表作品


上黨八音會的代表作品主要有《大十番》《小十番》《十樣景》《節節高》《老花腔》《五花壽》《點點花》等,其中《大十番》所連接的曲牌有盤頭、萬花燈、武夜城、慢流、文夜城、七五三、柳春景、掛花燈、緊流、收江南;《小十番》所連接的曲牌有小盤頭、青鼓下山、踏青、磨斧、招軍、求醫、鬧端陽、下河南、小金槍、耍孩兒;《十樣景》連接的曲牌有老八板、圪咂嘴、賣膏藥、萬年歡、西洋景、打雁、釘缸、秦腔秧歌、西火腔、趕卷。

傳承意義


上黨八音會形成發展於元明之際,興盛於明末清初。1949年後,晉城所轄境內八音會組織較為普及,特別興盛。"文革"時期,八音會演奏活動被禁絕,幾乎衰亡。1980年後,八音會又復甦興旺了起來。上黨八音會曾應文化部邀請進京在中南海和人民大會堂演出。上黨八音會還在山西省國際鑼鼓節和全國"群星獎"比賽中獲得金牌。如今,上黨地區不僅幾乎村村有八音會,有的村會有兩三伙甚至還有個體組織的八音會,能分能合,靈活多變,適應性強,而且還發展了一大批女子八音會,她們的出現,增加了樂隊的生機,同時也為上黨地區八音會和農村群眾文化隊伍增添了新軍。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上黨八音會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社會影響


重要演出
2014年9月,山西省晉城市選送的上黨八音會《慶豐收》走進新疆,參加了“第三屆新疆·阜康西王母瑤池蟠桃會”主題晚會。 
2015年7月,山西省晉城市太行風上黨八音會藝術團應邀參加南非國家藝術節開幕式和巡演,為當地民眾和遊客獻上了四場專場演出。 
2018年10月5日,山西省晉城市委宣傳部為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舉辦非遺文化展演上黨八音會專場演出。 
2019年6月12日,山西省晉城市文化和旅遊局舉辦“2019年晉城市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暨晉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活動歷時三天,非遺展演上黨八音會專場演出。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上黨八音會源於漢代的“鼓吹”樂,脫胎於唐宋樂舞和宋金元戲曲,是中國音樂史上一門古老的音樂藝術,曾對其他音樂藝術的發展和形成產生過一定的作用和影響,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豐富和完善中國音樂史,有著積極的作用。 
上黨八音會演奏時高亢激越,熱烈火爆,慷慨悲歌,大氣磅礴,根植於人民群眾的生活之中,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陶冶人民群眾的情操,豐富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素質,是珍稀而寶貴的文化遺產。 
傳承狀況
上黨八音會紮根于山西省晉城市的城區、澤州、高平、陵川、陽城、沁水六縣(市,區),是群眾自發組織起來以自娛為目的的樂社組織活動。由於太行地區山高溝深,交通信息閉塞,長期以來,上黨八音會只能在本土地面上自生自長;其次,一些老藝人有的因年事高逐步退出藝術舞台,有的相繼去世,很多有價值的技藝失傳或流逝,後繼無人,隊伍出現斷層。另外,上黨八音會以民間組織為主,沒有形成文化品牌,沒有走向市場,同時受架子鼓、電聲樂器和流行歌曲的衝擊,使上黨八音會面臨多方面的瀕危狀況,發掘、拯救、保護上黨八音會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傳承人物
黃一寶,男,漢族,1954年5月出生,山西省澤州縣大陽鎮人。黃一寶師從大陽鎮有名的“東盛昌”樂戶的第六代傳人薛銀旺,14歲時學會拉板胡,並掌握了鼻吹、口琴子、嗩吶吹奏和真假嗓音碗子咔戲等演奏技巧,成長為“東盛昌”樂戶第七代傳人。黃一寶挖掘、整理和研究上黨八音會,完善上黨八音會傳統民間曲牌,組建大陽八音會藝術團,一邊演出一邊培訓人員。2009年5月,黃一寶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保護措施
2008年2月,山西省晉城市文化新聞出版管理局舉辦第六屆“上黨八音會擂台賽”。 
2019年11月12日,晉城市群眾藝術館被國家文化和旅遊部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上黨八音會的保護單位。 

基本特徵


演奏方式
上黨八音會
上黨八音會是民間組織的音樂班子,主要使用鼓、鑼、鈸、笙、簫、笛、管等八種樂器,“會”指的是一種形式、一個平台,將各種樂器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演奏音樂,就叫做“八音會”,主要演出場地是古廟會、節日慶典、街頭舞台坐場吹打、婚喪嫁娶等。 
上黨八音會融合宮廷、廟堂、戲曲和民歌小調四大音樂元素,演奏方式是文場、武場吹打輪番、互為激勵、相呼相應、配合默契;演奏內容雅俗共賞、朝野喜聞、歌戲互補;演奏音樂高亢悲壯、激越豪放、熱烈火爆、蕩氣迴腸。 
藝術特色
● 吹打併重,文武相接
上黨八音會有文場、武場之別,文場為嗩吶、絲竹,武場為梆、鼓、鑼、鑔。文場突出嗩吶吹奏技巧,吹奏者不僅低倍、大、中、小嗩吶和口咪都能運用自如,而且吹奏出喜、怒、哀、怨等不同的感情色彩;不僅能吹奏各類歌曲,而且能吹奏整本戲文;不僅能“文吹”,而且能“武吹”。武場突出鼓、鑼、鑔,“鼓佬”負責指揮,掌握演奏節奏情緒,擊鼓花樣迭出;鑼鑔節奏有致、嘹亮利落,上下翻動、金光閃耀。 
● 聲情並茂,演奏兼備
上黨八音會吹打樂給人以聽覺與視覺雙重美感,要求樂手不僅吹得悅耳,打得嘹亮,而且要隨著樂曲情緒變化邊吹奏邊表演,隨著戲文中人物唱段需要邊演奏邊走場子,並把生、旦、凈、末、丑的形象和感情色彩淋漓盡致地演奏和表演出來。除了主要樂手要做重點表演外,對於配合的樂手,也要求做出相應的表演。 
● 藝術容量大,本體特色強
上黨八音會有較強的兼容性,善於融合和吸收各種音樂精華,不斷豐富和發展。無論南樂北調、俗歌雅唱,但凡引入,稍事加工,轉換調式、更換樂器,便覺合理合韻、自然天成。然而它無論引入和融合哪種音樂,都始終把強化本體特色放在首位,“千變萬變不得變味”是歷代上黨八音會恪守的地鐵原則,它自身特有的“高亢激越、熱烈火爆”、“慷慨悲歌,大氣磅礴”的音樂特色和地方戲曲與民歌小調的音樂母體是任何時候也不得改變的。 
主要樂器
上黨八音會的吹打樂器主要為吹奏類的嗩吶、笙、口噙子、啞腔;拉彈類的高音呼胡、中音呼胡、老呼胡、板胡、二胡、揚琴、二弦等;打擊類的老鼓、同銅鼓扁鼓、手板、鑼、梆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