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生命的故事2

守護生命的故事2

《守護生徠命的故事2》(Guardians of Life2)是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製作的健康資訊節目,全節目共15集。

節目由張志明、張洪翅執導,吳啟華陸惠玲沈祖堯、唐俊業等出演。2014年10月20日起,逢星期一至五22:30-23:00在翡翠台和高清翡翠台播出,在節目中向觀眾深入淺出剖析不同的病症個案,介紹先進的治療技術,喚起公眾對健康的關注。

劇情簡介


徠節目除了延續第一輯主題,介紹各種病症、醫療技術、治療過程外,還會著力於醫生的心路歷程。今輯繼續由醫生形象深入民心的吳啟華擔任主持,深入淺出地講解每集醫療故事,包括大腸癌、胃潰瘍、義眼、糖尿病、膝關節問題等等。

分集劇情


集數播映日期主題劇情提要
012014年10月20日守護生命最前線
首輯《守護生命的故事》成功邀得本地醫生及公、私營醫院鼎力幫忙,向觀眾展示眾多尖端醫療技術及成就,結果不但大獲好評,還獲得「2013年電視節目欣賞指數調查」全年度電視節目欣賞指數第一名,成績令人鼓舞。
此番載譽歸來,作為2014年台慶獻禮,《守護生命的故事2》會繼續邀請不同醫生,從醫者角度出發,檢視各種疾病原理,介紹先進治療技術,協助病人擺脫痛苦。
節目除了延續第一輯主題,介紹各種病症、醫療技術、治療過程外,還會著力於醫生的心路歷程。今輯繼續由醫生形象深入民心的吳啟華擔任主持,深入淺出地講解每集醫療故事,包括大腸癌、胃潰瘍、義眼、糖尿病、膝關節問題等等。
022014年10月21日改變世界的研究︰史上首個治癒胃潰瘍的香港團隊
胃潰瘍容易引致胃出血,更有可能引發胃癌,於八十年代屬不治之症。多年來,醫療團隊一直未能對症下藥,全因一個百年謬誤,以為胃潰瘍是由胃酸引起,直至兩名澳洲醫生髮現了胃壁內的幽門螺旋菌。儘管如此,他們亦未有對症下藥。
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為腸胃科研究權威,當時他眼看胃潰瘍肆虐香港,於是率領研究團隊,嘗試利用一周的抗生素療程,消除胃內的幽門螺旋菌,結果成功治療胃潰瘍,並降低複發機率。這番研究成果還獲得世界性認可,全球醫護人員爭相學習,令全世界胃潰瘍患者數目急速下降。
儘管沈祖堯現已是大學校長,但他從未放棄行醫及醫學研究,面對繁重的大學行政工作、醫學研究及醫學院的課堂,他每星期仍會抽出一天擔任前線醫生工作。而因為自己的堅持,將「大腸膠囊內視鏡技術」引進,亦為他帶來不少滿足
感。
及早發現疾病能夠有助醫生進行治療工作,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校長盧煜明發現我們身體有一種東西,配合一部小巧儀器,可以透視所有癌症的存在,並監測治療期間癌症的活躍性。自2013年起,盧醫生在社區推廣以此技術替市民檢驗鼻咽癌,負責計劃的陳君賜醫生認為此計劃猶如福音,不但令病人有高達95%的康復機會,亦令病人的心理有很大改變。
032014年10月22日減肥手術對付糖尿病
糖尿病是香港常見的慢性疾病,亦是十大致命疾病之一。此病由來已久,甚至於古典醫書《皇帝內經》亦有提及;在很多人觀念中,它始終是難以根治,病人需要長期服藥。不過,一次外科與內科醫生的交流,卻令患者出現曙光。
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唐俊業是醫治糖尿病的權威,播道醫院減重外科中心醫務總監梅力文則是首位將減肥外科手術引進香港的醫生,兩人的緣分始於中文大學醫學院。兩位醫生分屬內、外科,本來並無共同話題,但梅力文的減肥手術經驗,卻令兩人開始探討如何以減肥外科手術治癒糖尿病,推翻醫學界一向的「內、外分家」概念。究竟這種可以讓八成糖尿病人獲得根治的減肥手術包含甚麼步驟?它的原理又是如何?曾接受手術的糖尿病康復者Ya
守護生命的故事2
守護生命的故事2
nki受邀現身說法,講述糖尿病在生活上帶給她的困擾,以及手術成功如何令她的心態有所轉變。
糖尿病人是否合適做手術,必須依靠內科醫生的評估,唐俊業不斷引入新儀器,協助病人緩解病況。節目中,唐醫生會介紹當中的「胰島素泵」及「連續式血糖監測儀」的原理及用法。
042014年10月23日重拾生命尊嚴的旅程(上)
2010年8月,一個旅行團於馬尼拉遭槍手脅持,全團人被困於旅遊車上,期間槍手多次開槍,最後造成8死7傷的慘劇。當中一名傷者易小玲雖然僥倖保存性命,但下顎遭子彈所傷,牙齒爆裂,嚴重毀容,更失去咀嚼能力,這樣子的生存令她感覺「生不如死」。
回港之後,易小玲進過多間醫院的手術室,3年的時間接受了33次不同規模的手術,卻仍未能回復容貌。2013年9月,她更遠赴韓國,希望重拾尊嚴,可惜最終仍是失望回港。
在絕望邊緣,一名醫生介紹易小玲到台灣,找世界級顯微重建手術權威魏福全醫生。儘管魏醫生是世界整形外科400年歷史以來首位被肯定的亞洲醫生,但由於之前經歷過太多次失敗,令易小玲已不敢抱任何奢望,而因為某些原因,這次嘗試亦會是她的最後一次。
至於魏醫生也知道易小玲的「手術病歷」,並形容這次手術達十級難度,因為易小玲在經過多次手術後,可以用作移植的腓骨及血管已不多。儘管如此,他的團隊仍然用心研究,務求成功挑戰這次艱巨手術。
2013年12月18日,手術進行第一部分:從小腿拿出腓骨及皮瓣,但在手術過程中,卻發現情況比預期中更壞……
052014年10月24日重拾生命尊嚴的旅程(下)
馬尼拉人質事件生還者易小玲,經歷了30多次不同規模的手術,最後飛往台灣,找腓骨皮瓣移植手術原創者魏福全教授幫忙。手術的第一階段,難度在於尋找粗幼合適的血管,魏福全形容這等同在沒有路標的道路上找到目標,幸好憑著經驗,他完成了這「第一關卡」。儘管如此,魏福全認為每個關卡都不容有失,只要有任何一關不能通過,手術也算不上成功。
基於相關組織可以容忍的最長缺氧時間,整個手術過程不可超過6小時,而在魏福全及其團隊事前已進行全面剖析的情況下,手術的四個階段總算完成,這次的十級挑戰亦完全成功。對於可以重新咀嚼固體食物,易小玲有何特別感受?
不過,重拾易小玲生命尊嚴的旅程並未完結。經過9個月的觀察期後,易小玲於2014年9月重返台灣,準備接受植牙手術,這次她的心態與2013年首次
守護生命的故事2
守護生命的故事2
到台灣時可謂大有不同。完成植牙手術後,魏福全將於2015年前再拿起手術刀,替易小玲修補臉上的疤痕,好讓她可以除下口罩,過正常人的生活。魏福全所帶領的整形外科團隊,完成了超過兩萬個顯微重建的病例,成功率還高達97.5%。魏福全秉承老師的傳承精神,培訓很多接班人,學生更來自50多個國家,他希望在守護大家的生命之餘,亦維護人類生活的尊嚴,讓病者重拾生命的樂趣。
062014年10月27日救助全國眼疾病人的香港醫生
雖然眼睛只佔我們身體1%的體積,但傳送至大腦的資訊,有接近九成是來自視力,可見「靈魂之窗」的重要性。青光眼和白內障是中國人最主要罹患的眼疾,而急性青光眼更可令患者突然失去視力。
急性青光眼的成因與眼睛內自行製造的「房水」有關,如眼角膜後用以排走房水的通道「房角」被阻,眼壓會突然飆升,令患者出現眼痛、頭痛等徵狀。前香港中文大學眼科及視覺科學系主任林順潮醫生借鏡白內障手術,「發明」了一個十秒見效,可在門診進行的「手術」,拯救了不少急性青光眼的病人。
青光眼的學名是綠內障,與白內障可算是兩兄弟,兩者並有著互相影響的關係。以前進行白內障手術,患者需要進行全身麻醉,把眼內整個晶體完全取出,屬高風險手術。但因為二戰時期的一個小發現,加上引進了人工晶體
守護生命的故事2
守護生命的故事2
這概念,現今的白內障手術除可踢走白內障,還可順道減低近視、遠視、散光等小眼疾的嚴重程度。
完成白內障手術後,不少病人的眼角膜都會有機會受到傷害,因而可能需要接受眼角膜手術。儘管相關手術已日益進步,但林順潮仍有一個遺憾……
072014年10月28日令小斌斌重見光明
2013年8月,山西發生一宗恐怖挖眼事件,受害人是年僅6歲的男童郭斌(小斌斌)。這宗報道一出,眼科專科醫生林順潮立即組織醫療團隊,不收分文,決心令小斌斌重見光明。
林順潮先到山西視察小斌斌的情況,在得到小斌斌父母的同意後,讓他們一家搬到深圳居住,並讓小斌斌接受植入義眼手術。這次手術團隊有5名醫生,除了主診醫生林順潮外,還有印度籍眼整形外科及眼部腫瘤學專家范若思。他們做好準備,在9月10日正式為小斌斌進行植入義眼手術,節目播出當中的手術片段,為香港電視熒幕上的首次。
義眼手術能否成功,眼眶內軟性組織的多寡是關鍵所在;由於小斌斌是遭挖眼受傷,因此手術前無人得知其眼眶內的軟性組織數目。幸好,醫療團隊預備了B計劃,令手術得以在4小時內順利完成。但是,手術過後,為何小斌斌的痛楚不是來自眼部,而是臀部?
小斌斌裝好義眼後,外觀與其他小朋友無異,但林順潮因為
與小斌斌感情日增,有感他小小年紀已看不到世界十分可憐,於是竭力尋找能讓小斌斌重見光明的方法。在其他人的幫助下,林順潮借來導盲儀,訓練小斌斌以舌頭「看見」影像,結果導盲儀確實能令小斌斌「恢復視覺」,使他及他的父母,甚至林順潮都感到充滿曙光!
082014年10月29日對抗抑鬱的漫長戰爭
提起精神病,香港人都會想到全港最具規模的精神病院──青山醫院。對很多人來說,青山醫院是個謎一樣的地方,究竟病人是否會被綁在軟墊房?醫生是否經常會用電控制病人情緒?今集,吳啟華帶大家走進這個神秘地方,並由從事精神科醫生二十多年的曾繁光擔任「領隊」。
曾繁光首先帶大家到香港醫學博物館,認識八十年代的醫療儀器。在活像綠化園林的青山醫院走廊,貼著不少藝術作品,曾繁光指那些是治療精神病人的線索,拯救不少沉默寡言的病人。
曾繁光曾引入全港首部腦磁力刺激治療系統,為何在青山醫院尚未引入該系統時,他已洞悉先機?曾繁光為了學會操作該系統,專門到美國學習,而該系統亦為醫學界帶來樂觀的統計數字。
雖然曾繁光治癒了不少精神病人的心靈,但二十年前的一個錯誤決定
,卻令他至今仍然深感遺憾。當年,大學生阿輝因突然情緒低落,經常躲在房間飲泣睡覺而被送到青山醫院,卻在進院後九個月亦毫無改善。阿輝的家人在農曆新年希望接他暫時出院團年,曾醫生心軟答應,怎料……經過廿多年來為眾多病人進行心靈治療,令曾繁光對抑鬱症越來越了解,亦希望阿輝的故事不會重演……
092014年10月30日協助膝關節病人踏出新一步
退化性膝關節炎是五十歲以上人士最常見的膝關節問題,成因包括老化、勞損、使用不當,甚至遺傳;由於沒有即時危險,很多病人都會抱著「一拖再拖」的態度,寧願忍痛,放棄接受治療。
若某部分的關節出現問題,最理想是只更換受損部分的關節,可是因為「局部關節置換手術」仍然存在盲點,故此有信心施手術的醫生並不多。養和醫院骨科專科醫生胡永祥、鄧偉文、麥勤興、黃惠國決心要堵塞盲點,於2012年引入亞洲首套「智能互動機械關節置換系統」,此系統能夠精準地磨去病人的壞骨,並套入假骨,砌出完美關節。
陳女士於2000年被確診患上退化性膝關節炎,由於擔心連累家人,加上害怕要每隔十多年再次接受手術,於是寧願忍痛,結果令她的社交生活大受影響。到底十多年來,陳女士承受了哪些身體及心靈上的痛楚?
直至2014年,陳女士在朋友介紹下,決定接受胡醫生團隊的手術治療。她原本預料手術後要好一段時間才能下床,不料在手術翌日,她已在物理治療師的扶助下走路。在陳女士下床後的四個月當中,她的康復進度如何?
102014年10月31日將臉頰揭開 對付鼻咽癌
鼻咽癌,又稱「廣東瘤」,這是由於患者以中國廣東一帶較多,而事實上,西方醫學文獻可是鮮有提及此病。鼻咽癌患者通常要接受化療及電療,但這些方法都會給病人帶來無比痛楚,令他們失去工作能力。
當發現腫瘤時,外科醫生總希望以手術把腫瘤移除,但若碰上腫瘤的體積太大,醫生們似乎無法找到施手術的方法,於是養和醫院耳鼻喉頭頸中心主任韋霖教授就想出一個構思︰揭面。
理論上,揭面手術能令醫生對鼻咽內的情況一目瞭然,並動手術將腫瘤割除,但揭面後是否可令一切復原?韋霖身為揭面手術的先鋒,找來部門主管及院長簽名,務求取得驗證手術可行性的機會……
守護生命的故事2
守護生命的故事2
1989年2月,首宗鼻咽癌揭面手術進行,韋霖與手術團隊為此次「革命」奮戰8小時後,終於完成使命。可是,在1992年,韋霖收到一個極具打擊性的消息……
隨著科技進步及手術經驗的累積,韋霖研究出改良版的鼻咽癌揭面手術,並將技術用於有家族遺傳病歷的吳先生身上。改良版手術與首宗鼻咽癌揭面手術的方法有何不同?吳先生接受手術已有三年,他的情況如何?
112014年11月3日拯救香港骨折病人的先鋒
在三十多年前,香港骨科的醫療技術還處於很初步水平,骨折病人往往要打石膏數月,而出院後還會隨時因為肌肉萎縮,影響活動能力一整年。前食物及衛生局局長周一岳醫生在偶然機會下,得悉德國有一套「內固定技術」能使傷口快速癒合,儘管當時英國及英聯邦國家也尚未採用,身邊很多人亦不太鼓勵,但周一岳依然決心花約一年時間學習德語,再前往德國學此技術。
可是,即使學會這厲害的技術,醫院管理局卻因為器材太貴而拒絕將技術引進。幸好港人應變能力高,周一岳馬上想到說服醫管局的辦法,最後更以實力得到政府信任,令香港的內固定技術走得更前。
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骨科的分工越加仔細,當中創傷骨科可算最具挑戰性,並以盆骨創傷最為考驗眾醫生。由於每名創傷病人的情況不同,加上情況緊急,醫生並沒有多餘時間思考治療方案,經驗就是最重要的東西。不過,對新入行的醫生而言,經驗何來?
伊利沙伯醫院擁有全港首個獲國際認證的培訓中心,為醫生提供最完善的訓練,而亦因為有這培訓中心,令新醫生有了經驗,並培訓出手術團隊精神。此外更首創了一支嚴重創傷醫療團隊,並於2012年拯救了一位因車禍引致盆
守護生命的故事2
守護生命的故事2
骨嚴重受傷的護士長。
由引進內固定技術,到今天的創傷骨科,每位骨科醫生都為拯救傷者發揮最專業的精神。周一岳因為政職關係,經常制訂不同的醫療政策,他深深體會到香港醫護人員的無私奉獻,要為所有醫護人員獻唱一曲。
122014年11月4日引入手術 減少本港「造口」群
大腸,由結腸及直腸組成,長度可達1.5米,當中任何一個部分也有可能患癌。外科醫生會利用手術切除腫瘤,但若癌細胞十分接近肛門,病人隨時連肛門也不保。
在行內被稱「朱大腸」的結直腸外科專科醫生朱建華表示,遇上癌細胞十分接近肛門的情況,可能需要切除肛門,而排便的工作就交由一個「造口」負責。造口位置一般是在左下腹,醫生會在病人肚皮開一個洞連接大腸,並在造口「門旁」放一個每天清理的袋子,讓病人可以排泄正常。
因為這樣,不少病人在手術前,都要面對保住性命或生活不便的艱難抉擇,而完成手術後,他們更要面對如何適應新生活這個最大難題。不過,同時有「保肛勝手」之稱的朱建華在廿多年前引入新技術──全系網膜切除術(TME),
守護生命的故事2
守護生命的故事2
不但讓病人有機會保留肛門,癌症的複發率亦可長期處於偏低水平。一項新技術總會令不少同業質疑成效,但朱建華在壓力中「成長」,甚至把技術大規模地推廣,至今已成為大腸癌手術的標準技術。朱建華認為做一個成功的醫生,必須符合多個條件……
132014年11月5日堅持不放棄 推動全民大腸癌篩查
根據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大腸癌的年度發病數字已超越肺癌,成為眾癌症的榜首。很多時候,大腸癌都是由大腸內壁不起眼的瘜肉引發而成,其潛伏期可長達5-10年。有醫生極具遠見,早於1999年已開始向政府提議為全港市民進行大腸癌篩查,希望政府關注問題,可惜一直不成功。
因為這樣,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教授決定自行籌集資金和人手,為身體健康之人士進行篩查計劃。計劃初期,陳家亮到各區商場宣傳大腸癌預防方法,亦與各家庭醫生茶敍,希望獲得關注。儘管處處碰壁,但陳家亮認為這問題嚴重影響市民健康,故堅持信念,勇於克服所有困難。
檢查大腸癌有兩種方法,一是從大便中檢驗隱血內的血紅素數量,二是使用大腸內視鏡。前者方法簡單,成本低;後者雖然花時間,但可以同時去除瘜肉,將患大腸癌的風險大大減低。
第一期的大腸癌篩查計劃已經完成,結果在1萬名沙田及大埔區居民身上取得令人警醒的統計數字,亦令大家更決心於2013年開始,將計劃推展
守護生命的故事2
守護生命的故事2
至全港。
陳家亮與團隊的努力最終得到成果,政府終於看到他們的努力而作出關注。當局正考慮推動「全民大腸癌篩檢計劃」,並成立先導小組,進行前期準備工作,給予陳家亮團隊及市民一線曙光。
142014年11月6日防治傳染病的天羅地網
2003年沙士一役,令全世界重新認識到傳染病的殺傷力:儘管人類比病毒大上十數億倍,但面對傳染病毒,卻可以如此不堪一擊!
2003年2月21日,全港首名沙士病患者入住廣華醫院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為全球服務的偉大工作就由此日開始。後來威爾斯親王醫院及淘大花園出現大型爆發,袁國勇亦努力搜集樣本,希望找出致病源,而經過六星期的研究測試後,他確認了冠狀病毒就是致病源,成為全球第一人。
不過,袁國勇與沙士病毒的漫長抗爭於此時才剛開始,他要找出病毒來源,才能守護一眾港人生命。袁國勇曾在廣州野生動物市場的果子狸身上找到冠狀病毒,當他以為謎團已經解開時,卻發現蝙蝠才是傳染病毒的元兇!
臨床微生學看似微不足道,但它在追查疫症時卻扮演了重要角色,而要解決難題,除了要有求真、求知、鍥而不捨的精神外,還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就是這種態度,令袁國勇意外地發現一種愛滋病的治療葯竟然可以抑制沙士病毒!
經過沙士一役,香港醫護界都不敢輕視傳染病的影響,經常進行跨部門演習,以一系列感染控制措施為香港築起第一道防線。當中瑪嘉烈醫院更設有一傳染病中心,隨時接收第一名疑似患者,大大減低社會出現零星個案或疫症爆發的風險。
152014年11月7日愛留人間 器官移植主任的故事
遇上器官衰竭,進行一連串的療程都及不上器官移植能令病人更快康復。本港有接近三千人正排隊輪候移植心、肝、肺、腎、皮膚、骨骼、眼角膜等器官,即使每名港人也填寫了器官捐贈卡或在網上登記,也不能即時讓這數千名病人得到移植……
根據香港法例,只有被宣布腦幹死亡的病人才能進行器官捐贈。腦幹有如人體的總開關,控制我們一些自然反射動作,兩位醫生要在不同時間透過七項測試,才能判定病人腦幹死亡,然後個案會轉介器官移植聯絡主任。
全港只有七名器官移植聯絡主任,他們不但要聯絡捐贈者的家屬及受贈者,還要為雙方的醫院籌備。即使去世者生前已登記器官捐贈,聯絡主任仍要先取得家屬同意,才能令去世者遺愛人間。
節目請來一些器官捐贈個案的主角或家屬現身說法,以捐贈者及受惠者的身分,分享當中偉大的遺愛故事;同時亦訪問一位等候換腎的病人,其樂觀心態絕對能夠鼓勵一眾同道中人。
透過器官捐贈,不獨是醫護團隊,一般市民大眾亦可譜寫守護生命的故事。

職員表


導演張志明、張洪翅
編劇譚小龍

獲獎記錄


2014年12月15日,獲香港TVB2014年台慶萬千星輝頒獎典禮最佳資訊節目。

播出信息


以下為本節目於香港無線電視翡翠台、高清翡翠台之收視紀錄:
周次集數日期
101-052014年10月20日-10月24日
206-102014年10月27日-10月31日
311-152014年11月3日-1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