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兒庄鎮
山東省轄鎮
台兒庄鎮位於山東省最南部,地處蘇魯交界處,是中共台兒庄區委、區政府駐地。東及東北部與邳庄鎮相接,南與江蘇邳州市接壤,西及西北部與馬蘭屯鎮相連。全鎮轄5個街道辦事處、5個行政村、8處居委會,總人口5.2萬,其中農業人口1.7萬。該鎮轄區總面積1250公頃,其中耕地面積533.3公頃。主要農作物有小麥、水稻、玉米等,該鎮是1938年台兒庄大戰發生地,在國內外具有較大影響。
因台姓立村,故稱台家莊,爾後演變成台庄、台兒庄。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京杭運河改道流經台兒庄,逐漸形成重鎮。明末建土圩寨,派駐巡檢司。清順治四年(1647年),南傍運河正式建築台兒庄城。1946年,始設嶧縣台兒庄鎮。1948年,改為蘭陵縣第十一區。1953年,改為嶧縣第十五區。1956年,改為嶧縣台兒庄鎮。1958年9月,成立嶧縣台兒庄公社。1962年,設棗莊市台兒庄區台兒庄人民公社。1984年4月24日,改為台兒庄鎮。
明朝
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揚州道於台兒庄設巡檢司,領韓庄至邳州運河段260里之河務,兼管地方治安。
是年,台兒庄設閘官署。
明崇禎元年(1628年),夏,山洪傾瀉,溝河橫溢,莊稼漂沒,鄉民靠乞討度日。
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揚州道在台兒庄東南運河北岸立河防碑一座,載有:“南至清河縣起,北至台兒庄止,此三百餘里之內……”碑文中始出現“台兒庄”之稱。
清朝
清順治四年(1647年),兗州東道兵備副使蔣鳴玉議建台兒庄城。其費用出自當地仕紳捐資,嶧縣賦稅錢糧予以輔助,縣丞雷?董其役,翌年竣工。城東西3華里,南北2.5華里,城牆高1丈2尺,護城河寬3丈,深6尺。
清康熙七年(1668年)六月十七日,郯城大地震,初聲如炸雷,須臾,台兒庄地區牆傾屋塌,城鄉雞鳴犬吠,人畜亡半。
清乾隆七年(1742年),伊斯蘭教阿訇李中衡集資在北關外買宅地3300平方米,建北關清真寺。建有禮堂25間,講堂5間和水房、配房、門樓等。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郯城縣磨山鎮人王福德在台兒庄首開中藥店,字型大小“衛生堂”。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春,嶧縣知縣張玉樹在台兒庄東門裡創辦蘭陵書院。
清咸豐七年(1857年),台兒庄土城改建磚牆,城牆上端磚砌垛口,建城門六座,東、西、南、北四大門樓堅固壯觀。
清咸豐八年(1858年)十一月五日,張樂行、劉天福率領捻軍自丁廟閘渡河直逼台兒庄,清軍駐台兒庄營參將率數百兵卒逃遁,捻軍遂佔台兒庄城。
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德國人在台兒庄大北門設電報機構,為嶧台地區開辦近代電訊之始。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德國人開辦的青島客郵局在台兒庄順河街王公橋處設客郵代辦所,開始辦理郵政業務。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華德中興煤礦股份有限公司在台兒庄城西南建煉焦廠,產品水運至上海、南京、天津等地,同時還從連雲港運往國外。
近代
1916年10月,尤民在徐州被張勳慘殺,時年31歲,葬於台兒庄。1936年被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追認為陸軍中將,移葬於濟南千佛山下辛亥革命烈士公墓。
1917年,官乃民在台兒庄后大路龜汪北創辦“濟生醫院”,西藥始傳入台兒庄。
1927年6月,北伐軍李宗仁第三路四十軍賀耀祖部24日佔領台兒庄。后因寧漢分裂,7月進駐嶧台地區的北伐軍南撤。
1934年,中共嶧縣縣委派馬文元、叢衍瑞來台兒庄發展黨組織,秋,建立了以馬文元為書記的第一個黨支部。
1938年3月23日,日軍入侵台兒庄地區,磯谷廉介第十師團和坂垣征四郎第五師團企圖侵佔台兒庄,渡過運河攻取徐州。國民黨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中國軍隊奮力抵抗,經過16天的殊死搏鬥,殲滅入侵日軍7000多人,擊落日機2架,擊毀鐵甲車7輛,繳獲槍支1萬餘,彈藥無數,日軍1萬多人向嶧縣山區逃跑。是為震驚中外的台兒庄大捷。
1945年9月,中共台兒庄鎮委、鎮政府(縣級)成立,趙進先任書記兼鎮長,洪濤、李潤海任副鎮長。
是月,為了反擊國民黨反動派對魯南解放區的進攻,新四軍領導人陳毅、饒漱石、譚震林等來台兒庄,駐呂祖廟。
10月下旬,台兒庄鎮政府組織群眾拆除台兒庄城牆,扒毀台棗、台趙支線鐵路,防止日軍沿鐵路線逃遁,阻止國民黨軍隊北上搶佔抗戰勝利果實。
是月,台兒庄鎮職工聯合會成立,下轄腳力、鐵業、船業等13個基層工會,會員800多人。
1946年3月,台兒庄鎮政府及運河縣政府抽調80多名教員到魯南中學師訓隊學習。
是年8月,中共台兒庄鎮委、台兒庄鎮政府撤出台兒庄,開展游擊鬥爭。
1947年3月,回民楊文清在泰山廟創辦回民小學,招收兩個教學班。
是年秋,孫業洪開辦勝利中學,招生4個班。
1948年10月,台兒庄勝利中學100多名師生在孫業洪的帶領下南遷,於1949年遷至台灣。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戰役開始。8日,國民黨第三綏靖區第五十九師一八0旅在台兒庄起義。
1949年2月,中共蘭陵縣委、縣政府從王莊(現蒼山縣境內)遷至台兒庄。
1951年10月,中共蘭陵縣委、蘭陵縣人民政府為紀念在淮海戰役中犧牲的烈士,在台兒庄建烈士陵園。陵園佔地6.67公頃,安葬烈士1325名。
1953年9月15日,蘭陵縣撤銷,境內劃歸嶧縣,重新編區,台兒庄為十五區。
1958年3月,嶧縣人民委員會調整行政區劃,撤區並鄉,設立台兒庄鎮。9月,成立嶧縣台兒庄公社。
1963年8月,周恩來總理親自批准建電力排灌站,並派程子華來台兒庄確定建站位置和解決韓庄通電問題。
1965年12月,台兒庄汽車站竣工,台兒庄至棗莊砂石公路建成通車。
1966年2月,台兒庄運河大橋開始施工,翌年4月竣工,5月1日通車。
1970年3月,台兒庄節制閘、台兒庄船閘動工修建,1972年3月竣工。
1977年3月,台兒庄鎮北關大隊社員馬湘榮,當選為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78年6月,國務院副總理紀登奎在中共山東省委書記秦和珍和中共棗莊市委書記王潤齋陪同下來台兒庄視察工作。
1985年7月19日,《人民日報》記者陳勇進來台兒庄採訪,參觀了台兒庄大戰遺址。8月28日,在《人民日報》上發表紀念文章《台兒庄光照人間》。
1986年1月16日,為配合廣西電影製片廠攝製大型歷史故事影片《血戰台兒庄》,台兒庄舊城大北門及部分城牆重建工程破土動工。
1986年10月13日,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南水北調評估團一行48人來台兒庄,先後察看了台兒庄運河和萬年閘。省政府副秘書長鬍玉亮,棗莊市長朱關興、副市長劉本基及市直有關部門負責人和區委書記崔師亮、區長鄭世瑛接待了評估團。
1988年7月24日下午4時許,京杭運河台兒庄下游1.5公里處發生重大沉船事故。共沉翻船95艘,沉沒貨物5516噸,直接經濟損失700多萬元,斷航20天。
1988年11月,台兒庄鎮北關農民薛生芳在區科委的幫助下,創辦了甲魚養殖研究所。
1989年6月,境內台兒庄大戰遺址清真寺內彈痕累累的部分磚牆被中國革命博物館收藏。
1990年5月,台兒庄運河新大橋奠基,1992年6月竣工。張愛萍將軍題寫橋名。
是年11月,台兒庄鎮北關辦事處投資260萬元興建魯南最大的村級綜合農貿市場--台兒庄陵園路市場。
1991年8月11日,台兒庄清真寺大殿重新修建。是年11月底交付使用。
1992年7月30日,台兒庄鎮西關街道辦事處和香港瑞泰有限公司聯合組建的台兒庄區首家中港合資企業--瑞台製冷設備分公司,在上海中亞飯店簽定了由香港瑞泰有限公司提供300萬美元資金的合同。合資期限暫定為12年。
是年8月25日,中共山東省委副書記、省長趙志浩一行,在市委書記孫淑義等陪同下,來台兒庄區檢查工作,察看了台兒庄萬通公司、農業開發、台灣街建設和台兒庄新建運河大橋等工程項目。
是年10月12日,台兒庄大戰紀念館舉行奠基儀式。紀念館座落在風光秀麗的古運河南岸,佔地3.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主館建築面積3500平方米,總投資1900萬元。
1993年1月,區政府撥款100萬元,重修台兒庄清真古寺。
是年8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山東省委書記姜春雲,省委副書記、省長趙志浩等省委、省政府領導,在市委、市政府領導陪同下,來台兒庄察看了韓庄運河、台兒庄大橋和受災嚴重的蘭城店鄉馮湖一帶的絕產地塊。
是年10月18日,“山東魯南船業集團總公司”成立慶典和揭牌儀式在台兒庄造船廠隆重舉行。市委書記郭振山參加了揭牌儀式。
1996年1月16日,水利部副部長嚴克強、副省長邵桂芳及水利部、國家計委和省直有關部門的負責人,在市長秦堯基、副市長李仲孚的陪同下,來台兒庄區實地察看韓庄運河擴大治理工程。
1997年1月28日,台兒庄鎮被命名為全市首批小康鄉鎮。
是年8月25日,國家交通部副部長李居昌在副省長韓寓群陪同下,視察萬年閘和台兒庄船閘運行情況。
1998年5月30日,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王心芳來台兒庄造紙廠檢查治污工作。
是年9月17日下午,台兒庄二線船閘正式通航,達到國家二級航道標準。
1999年3月26日,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董鳳基參觀台兒庄大戰紀念館。
2000年5月,魯南船業集團以308萬元賣給該廠員工,這標誌著鄉鎮集體企業向民營企業轉變。
是年11月,“台灣街”被團中央命名為“全國青年文明一條街”。
台兒庄鎮地處平原地帶,地勢低洼。韓庄運河穿境東流,境內流長4公里。主要經濟作物主要有稻田藕、大棚瓜菜、花生、大豆等。
少數民族主要是回族,總數為2200人,佔全鎮人口的4.2%,回族姓氏主要有沙、洪、趙、展、呂、李等,其中呂姓最多。全鎮有王、李、孫、黃、張等96個姓氏,其中王姓最多。
1934年秋至1938年3月,中共嶧縣縣委設中共台兒庄支部,書記馬文元;1945年9月至1947年2月,設中共台兒庄鎮委(縣級),書記趙進先、楊權;1948年8月至1949年2月,設中共蘭陵縣台兒庄鎮委,書記褚子良、董觀濤;1949年10月至1953年8月,設中共蘭陵縣十一區委,書記董觀濤、孫廣田;1953年,設中共嶧縣十五區委,書記范繼武;1955年12月,設中共嶧縣台兒庄區委;1956年8月,設中共嶧縣台兒庄鎮委,書記徐立宇;1958年3月至9月,設中共台兒庄鎮委,書記郭忠清、范繼武;1958年9月,設中共台兒庄人民公社黨委,書記范繼武,設立黨支部4個,黨員82名;1962年6月至1966年4月,設中共棗莊市台兒庄人民公社黨委,書記張國棟;“文化大革命”初期,黨的組織生活停止;1971年4月,恢復中共台兒庄公社黨委,王富國、趙欽賢、頓亞彤、張景福先後任書記;1984年,設中共台兒庄鎮黨委,張景福、孫允明,楊連伍、李清軍、陳治凱先後任書記。2000年底,全鎮共有黨支部28個,黨員555名。鎮黨委和鎮黨校先後獲得“全省二五普法先進集體”、“山東先進基層黨校”等榮譽稱號。
1928年,民國政府廢社置區,設嶧縣第五區台兒庄鎮。1945年10月,建立台兒庄鎮縣級抗日民主政府。1948年,設蘭陵縣第十一區。1953年,設嶧縣第十五區。1956年,設嶧縣台兒庄鎮。1958年9月,成立嶧縣台兒庄人民公社。1962年,設棗莊市台兒庄區台兒庄人民公社。1968年,設台兒庄公社革命委員會。1984年4月24日,改為台兒庄鎮。
中共領導下的群眾組織1929年2月,棗莊礦區工會派共產黨員周文華來台兒庄建立中興煤礦公司台兒庄分廠工會,發展會員300多人,多次組織罷工鬥爭。1945年10月,成立台兒庄鎮職工聯合會,曾在淮海戰役中大力開展支前運動。1949年12月,成立蘭陵縣工會,至1953年9月。1978年,成立台兒庄區工會辦事處。1985年,成立台兒庄區總工會。
1939年,成立農民抗日救國會,抗日戰爭勝利后改稱農會。1951年3月,成立農民協會。1964年12月,成立貧下中農協會。抗戰時期,成立青年抗日救國會,后稱青救會。1949年6月,成立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台兒庄區委員會。1957年5月,改稱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台兒庄鎮委員會。1946年1月,成立台兒庄鎮婦救會,建國后稱婦女聯合會。民國初年,成立台兒庄商會,1948年解體。2000年初,成立台兒庄鎮商會。
現任鎮黨委書記:陳治凱
現任鎮長:趙學文
建國初期,全鎮經濟總收入5620萬元。1978年,為1.12億元。2000年,為2.76億元。第一、二、三產業所佔比重分別為1∶4.2∶4.8。2000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570萬元。該鎮以港航造船業發達著名。1982年,在運河畔建台兒庄鎮造船廠,1994年,隨著港航運輸業的發展,成立了台兒庄鎮航運公司。先後建成了軋鋼廠、磚廠、木器廠、建築公司、竹條廠、麵粉廠、罐頭廠。20世紀90年代以後,組建了魯南船業集團公司和台港發達集團公司兩家大中型企業集團,形成了大小港口16處、船舶修造廠11家的十華里沿運經濟開發帶。建成台仙大酒店、仙泉康浴城、恆達草片廠、扣板廠、金源紙製品廠等企業,利用外資新建成聖達變性澱粉廠、育龍教學儀器廠、伯洋制氧廠等民營企業。工業企業的振興促進了台兒庄鎮農業以及港航運輸、船舶修造、商貿業、飲食服務業等產業的全面發展。
建國初期,全鎮糧食平均畝產210公斤,總產147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340公斤,總產達到238萬公斤。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1982年,全面實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90年以後,對農業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利用地勢低洼,水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水稻種植,積極推廣水稻旱育稀植新技術,水稻種植面積擴大到400公頃,水田藕面積達到100公頃。全鎮建蔬菜大棚120個,大拱棚200個,在運南五村砂石路南建成蔬菜瓜果生產基地。大力發展畜牧水產養殖業,畜牧養殖大戶發展到500戶,建成西關奶牛、北關良種雞、黃庄良種豬飼養小區。名優水產養殖水面達到38.7公頃,建成藕魚、稻魚、棚池混養示範基地1處。
2000年底,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1467萬元,其中種植業738萬元,畜牧水產業662萬元。農作物播種面積533公頃,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23公頃,經濟作物播種面積210公頃,糧經作物產值比為1∶2.8。
工業:建國初期,僅有少數紡織、釀造、榨油、鑄造、木器加工等私營手工業。1958年,組建了公社機械廠和拖拉機維修部等小型企業。1978年後,建起造船廠、麵粉廠、罐頭廠、木器廠、竹條廠、軋鋼廠、預製廠等鎮辦企業,從業人員2000人,實現產值1.72億元,實現利稅1500萬元。村辦企業中,西關建成造船廠、扣板廠,北關建成加油站、運輸車隊,順河建成磚廠、預製廠,北園建成造紙廠、早強劑廠,后張庄建成草片廠。村辦企業總產值365萬元,從業人員1200人。20世紀90年代后,以提高效益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以轉換經營機製為重點,對鎮村企業全部實施改制,新建金源紙品廠、草片廠、軋鋼廠、衛生巾廠等企業,逐步實現了民營化;創辦了聖達變性澱粉廠、育龍教學儀器廠、伯洋制氧廠等民營企業。1991年2月,台兒庄鎮被棗莊市人民政府授予“人均鄉鎮辦工業總產值第一鄉鎮”稱號。2000年,全鎮共有工業企業42個,從業人員8200人,工業總產值3.2億,利稅2430萬元。
1988年,成立台兒庄鎮建築公司、西關建築公司,從業人員956人。2000年,實現產值1200萬元,利稅119萬元。
清乾隆年間,台兒庄鎮已成為魯南蘇北一帶農副產品的重要集散地,南北商人來台兒庄經商者逐年增多。清末民初有名號的百、雜貨店15家,鐵木器店4家,煙酒店9家,藥店3家,銀瓷器店4家,飯店3家。1938年3月,台兒庄戰役使店鋪受到嚴重破壞,市面蕭條冷落。建國后,商貿業發展迅速,飲食服務業日趨繁榮。1978年,全鎮第三產業從業人員8156人,年創產值230萬元,利稅86萬元。有國營商業、飲食業、服務業等網點21處,其中集體9處,個體網點12處。20世紀90年代以後,個體私營經濟依託舊城改造而得到迅猛發展,先後建成了文化路市場、運河市場、華興市場。2000年又投資500萬元新建了金光市場。先後建成台灣商業街、箭道歐式商貿街、車站商業街、康寧路商業街等商貿經營場所,新建2處民營經濟園區,為商貿業的發展提供了有效載體和廣闊空間。至2000年底,第三產業從業人員1.68萬人,年末實現產值1.46億元,創利稅2760萬元。全鎮個體工商戶達到2467戶,民營企業46家,被棗莊市政府授予“民營經濟工作先進鄉鎮”光榮稱號。
該鎮地處韓庄運河兩岸,以港航造船業為龍頭企業,帶動商貿、運輸、軋鋼、建材、麵粉加工等產業的發展。到2000年底,擁有各類船舶1000艘,船舶修造廠11家,運輸船隊40多個,大小港口24處,從業人員達8500人,實現效益1.2億元。
明末清初,私人辦學日漸興盛,私塾為主要形式,境內有私塾32處,至20世紀30年代國民政府嚴令停辦。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嶧縣知縣楊文熹創辦台兒庄義學。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嶧縣知縣張玉樹創辦蘭陵書院。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改為校士館。是年秋,改辦小學堂。1913年,始辦國民小學,抗日戰爭前計有15所,在校學生2700餘人,教職員94人。建國后,幼兒教育、普通教育全面發展。至2000年,全鎮共有幼兒園3處、小學6處、中學1處,成教中心1處,學生入學率、鞏固率及學校設施均達到省級“兩基”驗收標準;先後為國家輸送大中專生915名,其中大本98名,大專605名。
1992年,設立科技協會辦公室,1993年7月,為培養船舶修造科技人才,開辦專業技術中專班4期,為造船廠培養專業技術人員210人。2000年,全鎮共有科技人員47人。
台兒庄鎮歷史悠久,有著光輝燦爛的民間文化藝術。境內戲曲主要以柳琴戲為主,書法以順河街王履安較為著名。建國后,群眾文化更加豐富多彩。1963年,在繁榮街中段北側建露天影院1處。1984年,建文化站。1986年,建廣播站。1988年,在轄區設立了有線電視網。
清朝時期,境內先後建有衛生堂、仁壽堂、保壽堂、儀生堂、中和堂等售中藥兼醫病的診所藥鋪7處。民國年間,境內先後開辦了濟生醫院、常春堂、福民醫院等11處醫院。1958年,建公社衛生院,1984年,改為衛生防疫站。至2000年,有門診病房兩層樓1幢,設有內兒科、神經科、婦產科、燙傷皮膚科、牙科、預防保健科;醫療設備有腦電圖、B超機;有醫務人員56人。此外,有村居衛生室7處,鄉村醫生和衛生員21人。
境內學校體育活動十分興盛,群眾體育中以傳統武術最具盛名。1923年,有武術場地4處,1930年,在三關廟創辦武術館,抗日戰爭爆發后停辦。拳師以魏鳳啟為代表。現有武術學校4處。
建國前,廣大群眾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年人均收入20元,人均糧食75公斤。建國后,隨著工農業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斷提高,1949年,人均年收入25.18元。1957年,人均年收入38.5元。1965年,人均年收入67元,人均住房面積11.5平方米,年人均佔有糧食157公斤。70年代飯食以玉米、瓜干煎餅為主。1985年,人均年收入450元,人均住房面積15.7平方米,年人均佔有糧食230公斤。95%以上居民建磚石結構新居,西關街道辦事處建成小康一村、二村。北關街道辦事處建成北關新村,樣式新穎,功能齊全,實現水、電、電話、有線電視四通。80年代,普及自行車。90年代以後,摩托車、機動三輪車成為代步工具,轎車也已進入部分家庭。彩電、冰箱、VCD、空調等高檔家電已基本普及。1996年,被評為棗莊市首批小康鄉鎮。2000年,農民人均收入3400元,全鎮人均住房面積24.6平方米,電話裝機總量2.8萬部,行動電話7800餘部,有線電視普及率95%以上。
台兒庄鎮作為歷史古鎮、重鎮。20世紀90年代以後,加強了城鎮建設,先後投資4.2億元,主要用於舊城改造和道路建設,陸續建成了台灣商業街、箭道歐式一條街、車站商業街、康寧路商業街,鋪築文化路東段和繁榮街、箭道街水泥路面,完善了路燈、下水道等配套設施,建成清真寺門前花園和街心花園各1處。1992年,前張庄村被省政府命名為“村鎮建設明星村”。西關街道辦事處建成整齊美觀、功能齊全的小康一村、二村,居民區內路面清潔,環境優美。北關街道辦事處建成北關新村。鎮政府利用境內清真寺、新關廟、中正門等台兒庄大戰遺址,實施旅遊觀光一條線建設,優化了招商引資和經濟發展環境。
(1885~1916)原名尤保誠。先後畢業於濟南陸軍小學和保定陸軍中學。辛亥革命后,曾任三十九混成旅總教練。1913年,孫中山發起第一次討袁時,尤民於聊城暗招舊部響應,后因泄密奔走上海。1915年春,尤民帶領民軍於青島隨革命黨人薄子明參加晾甲埠之役。同年秋,赴上海參與聯絡江南各省聯合反袁活動,並赴江陰規勸某部炮兵司令方更生、師長簫某等起義,被推為總司令,通電獨立。1916年5月12日,率江陰舊部至山東周村,任前敵司令部參謀長。袁世凱死後,同年10月,因不接受段祺瑞的部隊收編,被張勳殺害,時年31歲。1936年,國民黨中央執行委會員第十四次全委會追認尤民為陸軍中將。同年,國民黨山東省黨部和省政府以公葬儀式將尤民從台兒庄移葬於濟南千佛山下辛亥革命烈士公墓。
(1916~1949)回族,台兒庄鎮北關人。1939年3月,參加馬東曙組織的地方抗日武裝回民自衛隊。4月,參加鍾輝領導的南進支隊。194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多次在郯城、邳縣一帶參加戰鬥。抗戰勝利后,任中共台兒庄鎮副鎮長(縣級),後到魯南軍區後勤部、特務團任職,在解放戰爭中參加淮海戰役,任營教導員。1949年1月,從徐州至臨沂途中,因公犧牲,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1901~1962)回族,抗日英雄,台兒庄鎮北關人,出身於平民家庭。1923年,台兒庄鎮當權者巧立名目,增收馱捐,遭民眾反對,當權者竟調駐軍鎮壓。馬東曙憤然向省告狀,使訴訟獲勝,馱捐停收。1938年春,日軍侵佔魯南,組織以回民為主的30多人的自衛隊。1939年4月,帶領回民自衛隊毅然參加了鍾輝領導的南進支隊。馬東曙曾任支隊司令部軍事參謀。1940年5月,調至邳縣抗日民主政府任科員,1941年離職休養,1962年病逝。
1915年出生。1947年,任台兒庄鎮副鎮長。解放后,成為區印刷廠的技術工人。王履安的書法藝術在台兒庄地區獨樹一幟,為山東省書法家協會會員,作品多次在全國性書法作品展覽中獲獎。1988年,其作品參加了蘇魯豫皖政協聯誼會書畫展並被收藏。
1928年出生,黃庄村人。1984年,接手經營瀕臨倒閉的造船廠,兩年內產值達到1000萬元。1993年,組建了“魯南船業集團總公司”。1994年,產值1.1億元,利稅1500萬元。該企業被授予“全國最佳經濟效益鄉鎮企業”、“山東省百強企業”、“棗莊市效益支柱企業”等稱號。褚衍倫被農業部授予“全國優秀農民企業家”稱號,被中共山東省委授予“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生於1939年7月,台兒庄鎮順河街人,高中文化,曾任生產隊長。1981年,從事個體百貨批發業。1987年,被評為省、全國個體先進工作者。1989年,被評為全國商業勞動模範,同年任台兒庄區民建副主委。1993年,當選為山東省第八屆人大代表。
1943年1月出生,畢業於山東大學生物系,高級工程師。曾任台兒庄區化肥廠副廠長,區檸檬酸廠廠長,區科委副主任。1979年,研究的可爆性天然氣用於造氣成功,獲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994年,被評為省先進專利工作者。
女,生於1951年11月,回族,函授大專文化。1971年,任村婦聯主任,1976年6月入黨。同年9月,擔任村支部副書記。1977年12月,被選為省五屆人大代表。1978年至1987年,連續當選全國第五、六屆人大代表。1988年,任台兒庄區供銷聯社工會主席。2001年5月17日退休。
女,1971年出生,西關街人。在1984年至1985年山東省“希望杯”武術比賽中獲拳術第一名,刀術第二名。1986、1988年參加山東省第十三屆、十四屆運動會,在武術比賽中分別獲得棍術、對練第二名和雙鞭第一名、刀術第三名。1991年7月,任區體委武術教練員。培養的學生在省市比賽中獲金牌20枚、銀牌26枚,向大中專院校、體工隊輸送學生20名。
1976年出生,台兒庄鎮車站街人。1993年5月7日,在全省“希望杯”舉重比賽中獲70公斤抓舉、挺舉、總成績3塊金牌。現任棗莊市體校教練員。
1977年1月出生,畢業於棗莊市體校。1994年,在全省“希望杯”武術比賽中獲朴刀、對練2塊金牌,1995年,獲朴刀、螳螂拳、對練3塊金牌。1995年,任台兒庄區體校教練員。
萬廣芹之妹,1977年4月出生,畢業於棗莊市體校。1993年,在全省“希望杯”武術比賽中獲長拳、刀術、長槍、傳統拳四塊金牌,1994年,獲武術對練金牌。1995年7月,任台兒庄區體校教練員。
2000年,人均年收入、GDP值列棗莊市鄉鎮第一名。全鎮獲得的榮譽稱號主要有:1991年2月,被棗莊市政府授予“人均鄉鎮辦工業總產值第一鄉鎮”稱號;1991年4月,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山東省明星鄉鎮”;1995年,被市民政局評為“棗莊市村民自治先進鎮”;1996年,被棗莊市政府命名為“棗莊市首批小康鄉鎮”,同年被評為“全國億萬農民健身先進鄉鎮”和被省政府命名為“山東省安全文明鄉鎮”;1997年,被棗莊市政府評為“創建衛生城市先進集體”;1999年,被棗莊市政府授予“個體私營經濟工作先進鄉鎮”;2000年,被授予“棗莊市招商引資工作先進鄉鎮”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