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定后戲贈

唐朝時期杜甫創作的五言律詩

《官定后戲贈》是唐代詩人杜甫所寫的一首詩。該詩首聯寫不做河西尉的原因,頷聯寫詩人任右衛卒胄曹比縣尉至少要自由一些。詩人並不是貪圖個人的逍遙,而是一句牢騷、反諷語,表達了自己的無奈。頸聯說明了詩人任率府的原因。杜甫有點啼笑皆非,困守長安十年,卻換來如此結果,所以便寫了這首自我解嘲的詩來贈自己。

作品賞析


這首詩名雖為“戲贈”,實際上杜甫的心情很傷心、憤懣和無奈,寓諷於“戲”中。
首聯“不作河西尉,凄涼為折腰。”寫不做河西尉的原因:縣尉對待官長要巴結逢迎,對待百姓則要鞭打逼榨,並且有時候自身也難免要受到鞭笞之辱。
頷聯“老夫怕趨走,率府且逍遙。”寫詩人任右衛卒胄曹比縣尉至少要自由一些。詩人並不是貪圖個人的逍遙,而是一句牢騷、反諷語,表達了自己的無奈。
后兩聯“耽酒須微祿,狂歌托聖朝。故山歸興盡,回首向風飆。”說明了詩人任率府的原因:有俸祿可以買酒,在當今聖明的朝廷的託庇下可以縱飲狂歌,無所顧忌。這裡其實是牢騷語、語,也就是“戲語”,杜甫當官並不是為了那點俸祿,但這樣的閑散微小官職,又怎能做出有利於國計民生的大事。
杜甫此時的家在奉先,因為這個官職的羈絆而不能回家,表達了詩人對家人的思念。

創作背景


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杜甫被任河西縣尉,他不肯作,才改任右衛率府胄曹參軍(正八品下)。這是一個看守兵甲器仗、管理門禁鎖鑰的官兒,和他平素“致君堯舜”的政治抱負,未免相差太遠,杜甫有點啼笑皆非,所以便寫了這首自我解嘲的詩來贈自己。則此詩當作千天寶十四載(755年)十月前後。

作者簡介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男,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於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杜甫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大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