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桶鎮

貴州省貴陽市修文縣轄鎮

貴州省貴陽市修文縣六桶鎮,地處縣城西北,距縣城50公里。總面積109平方公里,轄13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88個村民組,7579戶人家,119姓,28609人。居住有漢、苗、彝、布依、南京族和白族等6個民族。

歷史沿革


1955年,為了穩定金融市場,服務於民,由村民入股集資成立信用合作社,結束了地主階級高利盤剝的歷史。至2004年,六桶鄉信用合作社的各項貸款餘額1451萬元,是解放前和解放初期建社時的1036倍;各項存款餘額649萬元,是建社時的829倍;村民入股資金97萬元,是建社時的388倍。由此可見,解放后六桶地區經濟呈現了飛躍式的發展。
解放前,除有錢人家居住高架瓦房外,貧苦農民居住的都是簡陋的土牆茅棚或窩棚。解放后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窩棚、杈杈茅棚變封間房,土牆變砂牆,砂牆變磚牆,茅草房變青瓦房。特別是到2000年,貴陽市人民政府實施“茅草房改造”扶貧工程,對每戶以3500至4000元的標準給予補助,進行“茅改”。至2004年,全鄉進行茅草房改造2533戶,鄉內基本上取消了茅草房。
鄉境大部分是喀斯特地質,不易保水,地下水容易流失,故有“六桶吃水貴如油”的哀嘆。歷年來各級黨委政府對這一問題都非常重視。1958年到處修築山塘水庫,解決了一些灌溉問題以外,到改革開放以後,政府將水利建設的重點著力放到解決人畜飲水工程上來。根據各地的自然水源條件,以聯合和獨立相結合的形式,以蓄水為主的方法,大力興修蓄水池。在政府的幫助和村民的努力下,到2004年,全鄉各地都修有蓄水池或提水站,許多農戶吃上了自來水,鄉民吃水得到根本保障。
集市貿易是方便群眾生活、進行物質交流、推動經濟發展的有力槓桿。六桶地區集市貿易從繁華“小荊州”的淹沒,到鹽井“老街基”的興起;從“杉棠樹”文姓開場,到六桶老街的形成,歷經三百餘年的風風雨雨。六桶老街已經不適應六桶經濟的發展了。1992年,六桶鄉黨委政府便對集鎮建設進行周密的統籌規劃,1994年在鹽井村為新集鎮建設征撥土地200畝,隨即破土動工。1996年10月新集鎮總體建設規模基本形成,各單位先後遷到新集鎮開始辦公,是月30日正式開場貿易。現在,六桶人終於告別了狹窄骯髒舊街道,進入了清潔舒適的新集鎮進行交易,一到場天,商賈雲集,攤位整齊,人頭攢動,人聲鼎沸,市場繁華已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六桶鎮
六桶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南面以公雞山山脈為界和大石布依族鎮接壤,東面以岐山坡山脈為界和息烽縣石硐鎮接界,北面關寨村和息烽縣九庄鎮連接,西面隔六廣河金沙黔西兩縣對峙。公雞山山脈、岐山山脈、四棱碑山脈、九嶺崗山脈組成六桶地形的骨架。鳳嘴山脈宛若一隻飛鳳,展翅匍匐於鎮境腹地,居高臨下,俯瞰著這塊肥沃的土地。六廣河是鎮境主動脈,是通往黔西、金沙咽喉要地。

氣候特徵

全鎮海拔在700至1429米之間,屬於貴州高原上的典型氣候,年均降雨量在986毫米左右。年均氣溫在12.80C至14.50C之間,寒冬較短,氣溫衡定,溫差小。

水文

清水溝水系、珍珠水系、劉家溝水系澆灌了金星、花榔、來鶴、石頭、大興、鳳聯、春江等幾大稻米主產區。金星水庫是鑲嵌在東部的一顆明珠,是鎮境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行政區劃


520123106201121鹽井村
520123106202121六桶村
520123106203220木林村
520123106204220何田村
520123106205220下壩村
520123106206220鳳聯村
520123106207220春江村
520123106208220關寨村
520123106209220石板村
520123106210220坪山村
520123106211220花榔村
520123106212220大興村
520123106213220石頭村
520123106214220金星村
520123106215220河銀村
520123106216220來鶴村
520123106217220山保村
520123106218220長新村
520123106219220涼井村
520123106220220團興村
520123106221220黃金村
520123106222220榨土村
520123106223220寶坪村
520123106224220復興村
520123106225220大新村
520123106226220聯合村
520123106227220順江村
520123106228220海馬村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鄉境內非耕地面積約39616畝,其中牧草面積6445畝,主要分佈在九嶺崗、坪山一帶,有利於發展養殖業。

礦產資源

鄉境內分佈著石灰質溶岩區和頁岩地質區,並蘊藏著豐富的礦藏資源。大大小小的溶洞星羅棋布。在與息烽交界處的“躲兵洞”,鄉境內的老硝洞、關牛洞、天寶洞、何家洞等洞穴景色奇異,遠近聞名。頁岩地質區域主要分佈在保坪、復興、大新、榨土等村,岩頁是生產頁岩磚的好原料。礦藏主要有煤礦、硫鐵礦、汞礦鐵礦等。煤礦主要分佈在金星、河銀、來鶴、花榔、石頭、大興、順江、聯合、海馬等9個村;硫鐵礦主要在來鶴村;汞礦主要分佈在河銀、金星、六桶等村。人口民族

生物資源

境內植被豐富,土壤肥沃。林場主要分佈於花榔、河銀、金星一片;草場主要分佈於坪山、何田三鍋莊、坉上、九嶺崗一帶。水田主要分佈於石板、石頭、大興、金星、河銀、花榔、來鶴、鳳聯、春江、復興、榨土、順江等村。其餘地區主要是旱地,主產水稻玉米大豆小麥油菜洋芋烤煙等。全鄉總耕地面積36419畝,其中稻田5174畝,常年水稻產量245.3萬公斤,玉米產量442.1萬公斤,大豆產量30.9萬公斤,洋芋100萬公斤,小麥137.8萬公斤。經濟作物以烤煙、油菜為主,烤煙常年產量106萬公斤,油菜101.5萬公斤。桃和酥李等水果遍布鄉境各地,沿河三村海拔較低,冬無嚴寒,盛產柑橘,常年可產柑橘7萬公斤。

經濟


綜述

鄉境輕工業和手工業主要有冶鍊,鑄造,造紙,沙鍋,磚瓦,石木業加工,糧油加工,副食品加工等。其中冶鍊、造紙、鑄鏵、石木工藝等歷史都比較悠久,明清時期的“小荊州”盛況,海馬、順江繁忙的紙坊,晝夜火紅的鑄鏵和砂鍋,精緻的石木工藝等,這些都曾在鄉內這塊土地上閃耀著光芒,且為鄉民生存發展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現在,許多輕工業、手工業在鄉內都得到長足的發展,從而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並正在向小康社會邁進。
商貿由解放前的私人商貿發展到解放后的集體商貿以及現在的多種經濟成份並存。在解放初期,本著服務於民的原則成立了供銷社,經營農用日雜百貨,對一切農用產品實行統購統銷,嚴格禁止哄抬物價,保證了農民的正常生活。進入20世紀60年代,增加經營化肥、農膜。改革開放后,烤煙生產得到很大的發展,煙葉質量好,單價高,成為六桶經濟的支柱產業,為興鄉富民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皇糧”是六桶數百年來不可缺少的農業稅。解放前由土地的佔有者按自己應交數額如數保質保量送交到德政或小箐。解放后,六桶地區設置糧站收公糧和收購餘糧,供應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居民糧食以及群眾的救濟回銷糧等。糧食一律由國家統購統銷,不準私人經營。改革開放后,糧食市場實行開放,糧站只收購村民上交的公餘糧。2005年取消農業稅,廣大農民無不稱頌。

交通


貫穿鄉境腹地的修文至黃金、海馬公路、六桶至九庄、關寨、花榔、坪山等公路,是六桶鄉主要運輸動脈。鄉村公路四通八達,加上烏江河流水運,在整個鄉境內構成一張細密的交通網,拉動著六桶經濟的發展。

社會


醫療衛生

醫療衛生也得到長足的發展。從1956年成立醫療站以來,至2004年,全鄉有鄉衛生院一所,村級衛生室26個,醫務人員55人。醫療人員從幾人發展到幾十人;醫療方法從草醫發展到中醫、西醫;醫療技術從古老的推拿、按摩、燒燈火等發展到用電子儀器診斷的-、照光、化驗等。現在,對一般常見病、多發病能都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並能實施中、下腹部外科手續;對嬰幼兒的防疫,傳染病的防治方面也收到一定的效果。
基礎建設
自從1976年10KVA的高壓輸配電線路在水電九局的支援下架通以後,在鄉境內用電逐步取代了幾百年來的桐、煤油燈蠟燭照明的狀況。又經過二十世紀末的農網改造,全鄉實現了規範的、安全的農電網,不僅給全鄉28000多居民帶來了光明,而且成了各種作坊加工、煤礦用電的非常重要的動力源泉。到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電信公司、移動公司、聯通公司相繼在六桶開展業務,有線、無線通訊網,已覆蓋全鄉109平方公里,行動電話已多掛上農民腰間。
從1958年安裝直流電廣播以來,到20世紀80年代,隨著電視的普及,衛星通訊覆蓋,現在已有6295戶人家有電視機,多數有VCD、DVD、功放機等,實現了農民不出門,便知天下事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