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德傑
郝德傑
郝德傑爵士,(1884年10月26日-1951年7月14日),英國資深殖民地官員,1935年12月至1937年4月為第19任香港總督,1937年10月至1944年9月任錫蘭總督。在擔任港督前,他曾長期在馬來聯邦和海峽殖民地供職,並在1933年至1935年間任海峽殖民地輔政司。
郝德傑在1907年加入馬來聯邦政府,1924年至1925年間曾獲派回英國任大英帝國博覽會馬來亞專員,他後來調往海峽殖民地任輔政司,任內曾於1934年2月至11月期間暫代因病退休的金文泰爵士署任海峽殖民地總督兼馬來聯邦高級專員一職。在馬來亞任職多年以來,他以善於排難解紛及調和種族關係著稱,官聲卓著,屢獲英廷嘉獎。在港督任內,他帶領港府推動不少革新,其中包括在1936年1月1日正式將原有的潔凈局改組成市政局,而銀禧水塘及瑪麗醫院也在其任內建成。另一方面,隨著中國大陸的局勢日益動蕩,他任內還多次與國民政府官員舉行會面,並曾於1936年9月於廣州宴請蔣介石委員長。
郝德傑出任港督的時間相當短促,在任僅約16個月就因為錫蘭局勢不穩而於1937年4月16日匆匆卸任離港,調任錫蘭總督。在任錫蘭總督任內,他對當地的憲政改革要求予以肯定和支持,但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影響,使有關改革受到拖延。在任錫蘭總督後期,他見證了太平洋戰爭爆發,雖然錫蘭一度受日本攻擊,但未有陷落,他也在1944年安然退休返英。
郝德傑在1884年10月26日生於英國肯特郡博克斯利(Boxley),乃安德魯·凱迪克牧師(Rev Andrew Caldecott)及伊莎貝拉·瑪麗·約翰遜(Isobel Mary Johnson)所生之長子。郝德傑的母親伊莎貝拉是斯坦寧·約翰遜牧師(Rev Stenning Johnson)之女。郝德傑另外有一名叫約翰·萊斯利·凱迪克中尉(Lieutenant John Leslie Caldecott,1886年-1914年9月9日)的胞弟,約翰原於皇家衛戍部隊炮隊(Royal Garrison Artillery)服役,曾任尼亞薩蘭總督的副官,並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9月9日戰死於非洲尼亞薩蘭(今馬拉維),遺體葬於當地的卡龍加軍人墳場(Karonga War Cemetery),終年28歲。
郝德傑早年入讀位於拉特蘭的阿賓漢姆學校(Uppingham School),在校內屢獲獎學金,後來又憑獎學金考入牛津大學艾克塞特學院。郝德傑在大學內的學業同樣優異,曾獲獎學金,並在第一次古典文學考試(Classical Honour Moderations)獲三級榮譽,後來在1907年以古典文學文學士二級榮譽畢業。在1948年,他獲母校艾克塞特學院選為榮譽院士。
郝德傑在1907年大學畢業后,旋於同年11月加入殖民地部,並被派往馬來亞供職,起先以馬來聯邦官學生身份在森美蘭工作,1909年任署理日拉務(Jelebu)理民官,1911年改任署理瓜拉庇勞(Kuala Pilah)理民官,未幾在同年出任日拉務理民官(District Officer),翌年重任署理瓜拉庇勞理民官。在1913年,郝德傑獲調到中央,於吉隆坡的聯邦司署(Federal Secretariat)擔任勞工署副署長(Deputy Controller, Labour),1914年轉任署理布政司助理秘書,至1916年任聯邦司二等助理秘書(2nd Assistant Secretary to the Federal Secretary),1920年出任署理政府助理秘書。郝德傑在1922年9月展開休假,期後於1923年1月接受特別任命,出任大英帝國博覽會馬來亞專員(Malayan Commissioner at the British Empire Exhibition),以協辦於1924年至1925年間在英國舉辦的大英帝國博覽會,期間負責專門統籌博覽會內的馬來亞館(Malaya Pavilion)。郝德傑於1925年12月卸任,期后因為籌建馬來亞館有功,於1926年獲英廷頒授CBE勛銜。
完成有關大英帝國博覽會的任務后,郝德傑在1926年3月重返馬來亞的怡保,出任都市規劃官(Town Planning Administrator)兼州務土地估價官(State Valuer);同年12月轉任房屋及工務局諮詢委員會(Housing and Public Works Department Enquiry Committees)主席。在1927年7月,他獲委任為馬來亞勞工署副署長兼署理海峽殖民地次官,至1928年以甲一級官學生身份獲擢升為海峽殖民地及馬來聯邦郵政事務司。郝德傑此後一度被重新派到地方工作,當中包括在1929年署任森美蘭參政司(Resident),翌年署任霹靂州參政司一職,1931年正式出任雪蘭莪參政司。在1932年3月,郝德傑獲進一步升遷,以額外參謀身份調回中央出任馬來聯邦布政司,1933年12月改任海峽殖民地輔政司。在1934年2月,時任海峽殖民地總督金文泰爵士因病宣布退休,郝德傑遂任署理海峽殖民地總督兼馬來聯邦高級專員一職,署任總督期間,他秉承了金文泰爵士的方針,繼續將中央權力下放地方。至同年11月新督上任后,郝德傑重任輔政司。
郝德傑在馬來亞供職凡28年,期間曾任各種官職,皆以極具辦事效率著稱,再加上他在地方善於排解糾紛,調和各族關係,所以甚得民心,備受輿論好評。為表彰郝德傑的貢獻,英廷於1932年向他頒授CMG勛銜,後來又於1935年新年榮譽名單入面冊封他為下級勛位爵士。在1935年5月,香港總督貝璐爵士退休,郝德傑遂於7月獲任命接替貝璐為第19任港督兼三軍總司令。郝德傑在1935年12月12日由星加坡抵達香港,同日新任駐港三軍司令巴度苗少將(Major General A W Bartholomew)亦剛好乘同一輪船抵港,故兩人一同於皇后碼頭就任履新。與之前歷任港督不同的是,郝德傑履新時沒有佩劍,亦沒有穿著殖民地官服,他是歷史上首位身穿洋服,頭戴禮帽上任的港督。
各項新政
港府於1935年首次自行發行一元紙幣
另一方面,為了減輕政府開支,讓更多華人投身政府,以及拉近官民關係,郝德傑任內確立港府公務員體系的本地化政策。在1936年,他規定港府日後聘請公務員時,必須先於本地作出招聘,假如本地無合適人選,方才改於英國或海外進行招聘。郝德傑的本地化政策,使到護士等不少專業職系可以就地招聘華人出任,成本相比海外招聘大大降低。不過,對於官學生(即政務主任)及其他高級及敏感的職位而言,卻繼續於英國本土進行招聘,所以實際上,郝德傑任內推出的公務員本地化政策相當有限,港府要到1946年才委任首位華人政務官,而公務員本地化政策在1960年代才開始大力推行,至於布政司及財政司等高位更遲至香港主權移交前夕,才由華人出掌。
在市政改革方面,郝德傑繼續前任港督貝璐爵士的政策,著手改組原有的潔凈局為市政局。根據前任政府通過的《1935年市政局條例》,郝德傑在1936年1月1日正式設立市政局,以取代早於1883年成立的潔凈局。在新成立的市政局入面共有13個議席,其中5席為官守議席,分別由衛生局長、醫務總監、工務局長、華民政務司及警察司出任,另外6席為非官守委任議席,餘下兩席為民選議席,為潔凈局成立以來首創。不過,由於當時的合資格選民必須為認可陪審員,因此選民人數相當稀少,而公眾普遍對市政局選舉的反應亦極其冷淡。隨後市政局舉行了首次選舉,但兩席民選議席只有一人參選,反映公眾對此並不熱衷。市政局成立之初,與前潔凈局一樣主要關注衛生問題,而隨著中國大陸不斷有難民因逃避紛亂局勢而湧入香港,市政局亦對樓宇規例作出關注。然而,由於國內局勢愈益動蕩,香港的衛生情況逐漸惡化,而住房問題亦成為戰前港府的一大考驗。
其他發展
銀禧水塘落成碑記
郝德傑爵士對中、港關係亦深表關注,而其時中國大陸的局勢日益不穩,故兩方政府的接觸亦頗為頻密。在1936年9月,郝德傑出訪廣州,拜會國民政府的軍政要員,期間他又於9月18日在沙面英國領事館宴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等人。郝德傑返港后,廣東省政府主席黃慕松與廣州市市長曾養甫復於同年11月抵港回訪郝德傑。黃慕松卸任后,新任廣東省政府主席吳鐵城又在1937年4月官式訪問郝德傑。不過由於郝德傑未幾調離香港,故此沒有機會回訪。至於郝德傑卸任以後,大陸時局急速惡化,在同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后更爆發全面的中日戰爭,所以一直到1938年7月,繼任港督羅富國爵士才有機會代郝德傑回訪吳鐵城,但當時日軍已經進犯廣東省,局勢比郝德傑任內更為動蕩。
在1937年,由於錫蘭局勢不穩,善於調和種族關係的郝德傑遂獲英廷任命為錫蘭總督兼三軍總司令,並於4月16日離港,結束在任港督一職前後僅約16個月,成為歷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港督之一,上任錫蘭總督前,英廷又向他頒贈KCMG勛銜,以示嘉獎。跟馬來亞一樣,郝德傑在港時官聲甚佳,故其卸任消息傳出后,坊間一度有民眾上書要求郝德傑留任,但未能成事。至於對郝德傑本身而言,他上任港督前未曾到訪過香港,事實上對香港感到一定的陌生,相反,他對服務多年的馬來亞仍有深厚的感情,並嘗言在港的時間每天都在想起馬來亞,還希望一有機會便回到馬來亞工作。
出任錫蘭總督期間的郝德傑爵士
在二戰期間,錫蘭雖然受到日軍進攻,但幸而未有失守,可是其他如香港及星加坡等等的英國殖民地卻相繼投降,落入日軍之手。在1942年馬來亞淪陷后,英廷決定委任原本為英軍三軍總司令的海軍上將傑弗里·萊頓爵士(Admiral Sir Geoffrey Layton,1884年-1964年)為錫蘭三軍總司令,結果郝德傑停任三軍總司令,但繼續出任總督,地位比萊頓要低一級。郝德傑爵士原本對此深表不滿,並以辭職相要脅,但最後他仍接受了有關安排。雖然如此,郝德傑與萊頓兩人在戰時緊密合作,有效確保錫蘭在戰時的安全。到二戰後期,郝德傑還讓出總督官邸予盟軍東南亞戰區最高總司令蒙巴頓勛爵,未幾於1944年9月19日卸任返英,開展退休生涯。
返英退休以後,郝德傑在1944年獲英廷委任為殖民地服務任命委員會(Colonial Service Appointments Board)委員,任內致力於協助推動英國殖民地獨立及組建英聯邦。為此,他在委員會內大力倡議設立一中央機構,統籌全球各地的殖民地政務職系詮敘事務,另外又在《泰晤士報》表達其看法。不過,其建議未獲採用,最後導致他在1947年從委員會請辭。一直到數年以後,英政府重新考慮有關建議,終於在1954年設立女皇陛下海外公務員系統(HM Overseas Civil Service),從而著手加快各殖民地的獨立進程。
郝德傑在任錫蘭總督期間已經常因病不適,晚年亦備受疾病困擾。在1951年初,郝德傑的健康狀況突然崩潰,並因腎衰竭而一度陷入昏迷。雖然郝德傑後來恢復清醒,健康有好轉跡象,但病情未幾再度急劇惡化,終於1951年7月14日病逝於薩塞克斯(Sussex)伊切諾爾(Itchenor)皮爾龐特(Pierpoint)家中,終年66歲。郝德傑死後,香港政府為表哀悼,所有政府機關一律於同年7月16日下半旗致哀。
郝德傑在1918年娶奧麗芙·瑪麗·英尼斯(Olive Mary Innes)為妻,奧麗芙為J·R·英尼斯,CMG(J. R. Innes)之女,在馬來亞任職公務員時結識郝德傑。郝德傑爵士夫人晚年多病,1943年死於錫蘭。她逝世以後,郝德傑在1946年另娶伊芙蓮·梅·帕默(Evelyn May Palmer)為第二任妻子,伊芙蓮本身為J·羅伯遜博士(Dr J. Robertson)之遺孀及H·帕默(H. Palmer)之女。在第一段婚姻中,郝德傑與奧麗芙共育有一子一女,分別是:
約翰·安德魯·凱迪克,CBE(John Andrew Caldecott,1924年2月25日-1990年7月14日):M&G集團主席
鍾·凱迪克(Joan Caldecott)
以官學生身份加入馬來聯邦政府(1907年11月)
署理日拉務理民官(1909年-1911年)
署理瓜拉庇勞理民官(1911年)
日拉務理民官(1911年-1912年)
署理瓜拉庇勞理民官(1912年-1913年)
馬來聯邦勞工署副署長(1913年12月-1914年)
署理馬來聯邦布政司助理秘書(1914年-1916年)
聯邦司二等助理秘書(1916年-1920年)
署理馬來亞政府助理秘書(1920年-1922年9月)
大英帝國博覽會馬來亞專員(1923年1月-1925年12月)
怡保都市規劃官兼州務土地估價官(1926年3月-1926年12月)
房屋及工務局諮詢委員會主席(1926年3月-1927年7月)
馬來亞勞工署副署長兼署理海峽殖民地次官(1927年7月-1928年)
海峽殖民地及馬來聯邦郵政事務司(1928年-1929年)
署理森美蘭參政司(1929年)
署理霹靂州參政司(1930年-1931年)
雪蘭莪參政司(1931年-1932年3月)
馬來聯邦布政司(1932年3月-1933年12月)
海峽殖民地輔政司(1933年12月-1934年2月)
署理海峽殖民地總督兼馬來聯邦高級專員(1934年2月-1934年11月)
海峽殖民地輔政司(1934年11月-1935年12月)
香港總督兼三軍總司令(1935年12月12日-1937年4月16日)
錫蘭總督(1937年10月16日-1944年9月19日)
錫蘭三軍總司令(1937年10月16日-1942年)
殖民地服務任命委員會委員(1944年-1947年)
History of Jelebu,1912年
(《日拉務歷史》,1912年。)
Not Exactly Ghosts,1947年
(《似鬼非鬼》,1947年。)
Fires Burn Blue,1948年
(《藍火》,1948年。
殊勛
• C.B.E. (1926年1月19日)
• C.M.G. (1932年6月3日英皇壽辰名單)
• Kt. (1935年2月21日)
• K.C.M.G. (1937年2月1日)
• G.C.M.G. (1941年6月12日英皇壽辰名單)
• F.R.A.S.
• F.R.S.A.
榮譽院士
牛津大學艾克塞特學院
以他命名的事物
郝德傑道:位於九龍長沙灣近琵琶山一帶。
加利谷山:星加坡一個地方。英文名字是Caldecott H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