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衰竭

可分為急性腎衰竭及慢性腎衰竭

腎衰竭是各種慢性腎臟疾病發展到後期引起的腎功能部分或者全部喪失的一種病理狀態。腎衰竭可分為急性腎衰竭及慢性腎衰竭,急性腎衰竭的病情進展快速,通常是因腎臟血流供應不足(如外傷或燒傷)、腎臟因某種因素阻塞造成功能受損或是受到毒物的傷害,引起急性腎衰竭的產生。而慢性腎衰竭主要原因為長期的腎臟病變,隨著時間及疾病的進行,腎臟的功能逐漸下降,造成腎衰竭的發生。

就診科室


腎內科、急診科

發病原因


● 腎衰竭根據病因可分為急性腎衰竭和慢性腎衰竭,兩者病因不同。
● 急性腎衰竭
● ● 急性腎衰竭通常是因腎臟血流供應不足(如外傷或燒傷)、腎臟因某種因素阻塞造成功能受損,或是受到毒物的傷害導致的。
● 慢性腎衰竭
● ● 慢性腎功能衰竭是因各種腎臟疾病引起的緩慢進行性腎功能損害,最後導致尿毒症和腎功能完全喪失,引起全身各系統癥狀以及代謝產物瀦留,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失調組成的臨床綜合征。

臨床癥狀


● 急性與慢性腎衰竭以及腎衰竭的不同時期,臨床表現有所差異。共同的主要癥狀包括尿量異常,水、電解質、酸鹼平衡紊亂,蛋白質、糖類、脂類和維生素代謝紊亂,全身各系統癥狀以及併發感染。急性腎衰竭起病急,病情進展迅速;慢性腎衰竭病情進展緩慢,從原發病起病到腎功能不全的開始,間隔時間可為數年到十餘年。

尿量異常

● 部分病人可出現少尿(<400 毫升/天)和無尿(<100毫升/天)。
● 少尿期后尿量逐漸增加,當每日尿量超過500毫升時,即進入多尿期。此後,尿量逐日成倍增加,最高尿量每日3000~6000毫升,甚至可達到10000毫升以上。
● 多尿期后尿量逐漸恢復正常。

水電平衡紊亂

● 可出現乏力、口乾、嘔吐、腹瀉、抽搐、呼吸深長等表現。

代謝紊亂

● 可表現為空腹血糖水平或餐后血糖水平升高等表現,主要依靠檢查來判斷。

全身癥狀

● 消化系統癥狀:一般是最早出現的癥狀,如食慾減退、噁心、嘔吐、腹脹、腹瀉等,嚴重者可發生消化道出血。
● 呼吸系統癥狀:呼吸困難、端坐呼吸發紺(肢端和嘴唇青紫)、陣發性咳嗽伴大量白色或粉紅色泡沫痰等肺水腫癥狀。
● 循環系統癥狀:高血壓、心律失常,以及乏力、胸悶、心悸、活動后呼吸困難等心力衰竭癥狀。
神經系統癥狀:意識障礙、躁動、譫妄、抽搐、昏迷等尿毒症腦病癥狀。
● 血液系統癥狀:可有出血傾向(皮膚、黏膜出血)和貧血。
● 骨骼和運動系統癥狀:骨酸痛、自發性骨折、肌無力等。
● 皮膚癥狀:皮膚瘙癢、面色蒼白或呈黃褐色。
● 內分泌紊亂:性功能常有障礙,女性患者可出現閉經、不育;男性患者常有陽痿、精子生成減少或活力下降等表現。

併發嚴重感染

● 以肺部感染最常見。

檢查方法


血液檢查

● 血常規可了解有無貧血。
● 血鉀、血鈉、血鈣、血磷、血糖、糖耐量等血液生化檢查可以了解有無代謝紊亂等情況。
● 腎功能檢查及血清肌酐水平可提示腎損傷的程度。

尿液檢查

● 包括尿常規、24小時尿蛋白定量尿沉渣檢查尿比重、尿液滲透壓檢查等,可以為診斷提供依據。

其他檢查

● 尿路超聲顯像檢查、CT、磁共振、腎穿刺活檢等檢查有助於明確腎衰竭的病因。

臨床診斷


● 醫生診斷腎衰竭,主要依據病史、臨床表現及各項檢查結果。並且需要鑒別急性和慢性腎衰竭。

病史

● 可有外傷或燒傷、毒物損害、尿路梗阻、慢性腎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病史。

臨床表現

● 有尿量異常,水、電解質、酸鹼平衡紊亂,蛋白質、糖類、脂類和維生素代謝紊亂,全身各系統癥狀以及併發感染等臨床表現。

血液檢查

● 血常規檢查:明顯貧血,為正常細胞性貧血,白細胞數正常或增高。血小板降低,紅細胞沉降率加快。
● 血生化檢查:血漿中白蛋白減少,血鈣偏低,血磷增高,血鉀和血鈉隨病情而定。
● 腎功能檢查:各項指標均提示腎功能減退。

尿液檢查

● 隨原發病不同而有所差異。其共同點是:
● 尿滲透壓降低 :比重低,多在1.018以下,嚴重時固定在1.010~1.012之間,尿濃縮稀釋試驗夜尿量大於日尿量,各次尿比重均超過1.020,最高和最低的尿比重差小於0.008。
● 尿量減少 :多在每日1000毫升以下。
尿蛋白定量增加 :晚期因腎小球絕大部分已損傷,尿蛋白反而減少。
● 尿沉渣檢查 :可有多少不等的紅細胞、白細胞、上皮細胞和顆粒管型,蠟樣管型最有意義。

其他檢查

● 尿路超聲顯像檢查、CT、磁共振、腎穿刺活檢等檢查有助於明確腎衰竭的病因。

鑒別診斷


● 腎衰竭的鑒別主要是慢性腎衰竭和急性腎衰竭的鑒別以及病因的鑒別,如果出現了癥狀,一定要及時去醫院就診。
● 醫生可以通過尿液檢查、腎功能檢查、尿路超聲顯像檢查、CT、磁共振、同位素腎圖、腎穿刺活檢等檢查診斷和鑒別診斷。

治療方法


● 腎衰竭的治療包括早期病因治療、飲食及營養治療、治療併發症、腎替代治療。

早期病因治療

● 如血液供應不足或有失血情況時,需補充失去的體液及水分;
● 有尿路梗阻者需解除尿路梗阻;
● 堅持治療髙血壓、糖尿病等疾病以及各種原發性和繼發性慢性腎病。
● 避免和消除腎功能急劇惡化的危險因素。

飲食及營養治療

● 急性腎衰竭優先通過胃腸道提供營養,酌情限制水分、鈉鹽和鉀鹽攝入,不能口服者需靜脈營養。
● 慢性腎刷衰竭需限制蛋白飲食,能夠減少含氮代謝產物生成,減輕癥狀及相關併發症,甚至可能延緩病情進展。

治療併發症

● 糾正貧血。
● 治療肺水腫。
● 防治感染。

腎臟替代治療

● 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腎臟移植。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可替代腎臟部分排泄功能,成功的腎移植可完全恢復腎臟的功能,臨床上需根據病人病情選擇合適的腎臟替代治療方式。

主要危害


● 腎衰竭會導致全身多系統損害癥狀,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
● 可出現水、電解質、酸鹼失衡,貧血,感染,肺水腫,心力衰竭,尿毒症腦病等嚴重併發症。病情嚴重者可導致死亡。

疾病預后


● 急性腎衰竭治療后的效果與原有疾病嚴重性及合併症嚴重程度相關。如能早期診斷和治療,腎功能可恢復至基礎水平。部分患者腎功能無法恢復,甚至會加快進入終末期腎病階段。
● 慢性腎衰竭一般會持續緩慢進展,直至終末期腎病,積極治療可以改善,延緩病情進展。

預防措施


● 對已有的腎臟疾病或可能引起腎損害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等)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
● 如患有尿路梗阻應及時治療。
● 嚴格控制血壓、血糖。
● 避免濫用有腎毒性的藥物或保健品。
● 糾正貧血、應用他汀類藥物、戒煙等,可能對腎功能有一定保護作用。
● 每年定期檢查尿常規、腎功能等至少2次或以上,以早期發現、早期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