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之戰
明崇禎十六年發生於汝州的戰爭
李自成起義——汝州之戰
崇禎十五年七月,朱仙鎮大捷后,李自成獲農民軍加緊圍攻開封。陝西總督孫傳庭因關中久旱,兵、餉難籌,遲遲不能增援。明廷不得已,為鎮壓起義軍,解開封之圍,竟不顧人民死活,從開封城西北的朱家寨口掘開黃河,企圖水淹起義軍。李自成發覺后,移師河南西部,然後乘開封被水淹空虛之機,乘舟攻佔開封。接著又在河南郟縣迎戰孫傳庭部,初戰不利,主動撤退,並故意遺棄衣甲財物於途,明軍爭利,陣勢混亂,李自成回軍反擊,羅汝才亦率後續部隊夾擊明軍,殲敵數萬。孫傳庭退回陝西。十一月,李自成會合諸路義軍,連營500里,召集諸將議事,決定先取汝寧,再回師襄陽。閏十一月十三日,農民軍進軍汝寧。楊文岳親率保定兵布陣城西,監軍僉事孔貞會率四川兵布陣城東。農民軍先攻城東,繼攻城西,先後下之,斃總兵虎大威,俘文岳、貞會等,全殲守軍。
攻下汝寧后,農民軍轉鋒南攻襄陽。左良玉聞風喪膽,將襄陽劫掠一空后,經武昌逃奔九江。農民軍不戰而下襄陽,並於十六年正月在襄陽(今屬湖北襄樊)設署任官,擁立李自成為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五月,公推李自成為新順王,改襄陽為襄京,建立農民革命政權,設官分職,整頓軍隊,將全軍整編為中、左、右、前、后五大營,設正、副權將軍總督5營兵馬,每營設制將軍一人統領。李自成召諸將,採納從事顧君恩等意見,議定了先取關中,再攻山西,后取京師(今北京),推翻明王朝的作戰方略。
二、命左良玉率兵自九江趨汝寧,夾擊農民軍;
三、命四川總兵秦翼明率兵出商、雒(今陝西商洛境內)進行策應。企圖三路合擊,會攻汝、襄,殲滅農民軍主力。
李自成聞訊,於七月進兵河南。他認為孫傳庭“九邊精銳悉隸麾下,又據潼關之險”,若在潼關與敵決戰,將冒極大風險。因此決定採取誘敵遠離關中,陷敵於孤立無援境地后,再聚而殲之的作戰方針。於是他派兵一部赴閿鄉(今河南靈寶西)誘明軍主力至河南中部決戰,自率主力屯於寶豐、襄城待機。並在襄城、郟縣問修築土城20餘座,城門暗伏大炮,待機。守城步兵各執長矛、弓矢和小炮,城前挖掘塹壕以阻敵,騎兵則列陣城后以為機動。
明崇禎十六年五月,李自成攻佔今湖北、河南大部地區后,擁兵號百萬。遂於襄陽(今屬湖北)集議推翻明王朝的作戰計劃,決定先取關中,再攻山西,然後直逼京師(今北京)。此時,明帝朱由檢任命孫傳庭為兵部尚書,調集河南、湖廣(約今湖南、湖北)、四川等七省明軍約10餘萬,分進河南,向農民軍發動進攻。
李自成聞訊,立即改變部署,派兵一部往閿鄉(今河南靈寶西)迎戰,誘明軍主力至河南中部決戰。同時,為阻擊四川明軍進入河南,又在內鄉縣一帶加強防守,掩護翼側的安全。
八月初十,孫傳庭在朝野催促下率師出潼關抵閿鄉。農民軍佯弱詐敗,且戰且退,先走陝州(今三門峽市西北)、澠池,繼經洛陽向郟縣、襄城轉移。孫傳庭自以為得計,冒險輕進,於九月初八,進抵汝州。適遇農民軍都尉四天王李養純叛變投降,供出農民軍主力及後方屯駐地點。初十,明軍集中全力進攻寶豐,數日不克。孫傳庭恐誤戰機,親督諸軍破城,擊殺農民軍州牧陳可新等。旋又襲陷唐縣(今唐河),盡屠農民軍隨從眷屬。李自成為創造殲敵條件。於襄城依託深溝高壘組織堅守,暫不出戰,以疲憊明軍;並以輕騎兵一部繞道敵後,襲取汝州西北之白沙,切斷明軍糧道,致使明軍斷糧。十四日,明軍攻下頰縣,獲得騾羊200多匹(只),分食立盡。接著連下7天大雨,明軍飢疲不堪。二十一日,因為斷糧,明后軍於汝州嘩變。孫傳庭為解決糧餉,分軍為三,由白廣恩、高傑、陳永福率領,分頭行動。李自成乘明軍移營之機,於二十三日發起反擊,前鋒騎兵組成3隊,每隊720人,向屯於郟縣東南的明軍發起輪番衝擊。明將白廣恩率所部8000人逃往潼關,高傑部迎戰農民軍失利,損失三、四千人。孫傳庭仍不甘心失敗,企圖移師南陽籌糧,尋機再戰,留總兵陳永福守城。孫傳庭一走,陳永福部也急忙撤走。李自成親率主力追殺,及至南陽,孫傳庭會同攻佔唐河的明軍回軍還戰。雙方展開激戰,明軍潰退,“火車”、步兵四散奔逃,騎兵向北逃跑,農民軍騎兵乘勝猛追,馳驅400里追至孟津,共殲明軍4萬餘人。孫傳庭僅率少數隨從逃過黃河,回守潼關。明總兵陳永福兵敗被俘,投降義軍。
此戰,左良玉、秦翼明懼於農民軍的威勢,按兵不動。孫傳庭本欲固守潼關,因在皇帝朱由儉和關中官員的催逼下冒險東進.中了李自成誘敵出關之計,遠離關中,後勤補給又被切斷,使明軍喪失了作戰能力。農民軍以“誘敵出關,然後聚而殲之”的正確作戰方針為指導,隱真示假,佯退誘敵;深溝高壘,堅守疲敵;暗出奇兵,斷糧困敵;縱騎出擊,大量殲敵。最終贏得了決定雙方生死存亡的汝州之戰的徹底勝利。此戰還表明,農民起義軍來自人民,深得民心,既可取給於民,同時,因為指揮得當,還可取給於敵;明軍則失去了民心士氣,全賴官方後勤補給,一旦後勤補給線被切斷,大軍即不戰而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