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9條詞條名為豆蔻的結果 展開

豆蔻

姜科山姜屬植物

豆蔻(學名:Alpinia katsumadai Hayata)是姜科山姜屬植物,《中國藥典》收載的草藥,草藥來源為姜科植物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的乾燥成熟果實。按產地不同分為原豆蔻和印尼白蔻。

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產嶺南。高丈許,外形像芭蕉,葉大,披針形,花淡黃色,秋季結實,果實扁球形,種子像石榴子,可入葯,有香味。可用於化濕消痞,行氣溫中,開胃消食。用於濕濁中阻,不思飲食,濕溫初起,胸悶不飢,寒濕嘔逆,胸腹脹痛,食積不消。生於山溝陰濕處,我國多栽培於樹蔭下。海南、雲南、廣西有栽培。原產於印度尼西亞。

形態特徵


豆蔻
豆蔻
株高達3米。葉片線狀披針形,長50-65厘米,寬6-9厘米,頂端漸尖,並有一短尖頭,基部漸狹,兩邊不對稱,邊緣被毛,兩面均無毛或稀可於葉背被極疏的粗毛;葉柄長1.5-2厘米;葉舌長5-8毫米,外被粗毛。
總狀花序頂生,直立,長達20厘米,花序軸淡綠色,被粗毛,小花梗長約3毫米;小苞片乳白色,闊橢圓形,長約3.5厘米,基部被粗毛,向上逐漸減少至無毛;花萼鍾狀,長2-2.5厘米,頂端不規則齒裂,復又一側開裂,具緣毛或無,外被毛;花冠管長約8毫米,花冠裂片邊緣稍內卷,具緣毛;無側生退化雄蕊;唇瓣三角狀卵形,長3.5-4厘米,頂端微2裂,具自中央向邊緣放射的彩色條紋;子房被毛,直徑約5毫米;腺體長1.5毫米;花藥室長1.2-1.5厘米。果球形,直徑約3厘米,熟時金黃色。花期:4-6月;果期:5-8月。
(1)原豆蔻:果皮橫切面:外果皮為1列扁長方形薄壁細胞。中果皮薄壁細胞類圓形,長圓形,內側有外韌型維管束。維管束外側為纖維束,呈半月形,維管束間有1~4列石細胞斷續成帶,石細胞類方形或類圓形,壁孔明顯。內果皮為1列長方形薄壁細胞,排列整齊。種子橫切面:種子表皮為1列徑向延長的細胞,長40~90μm,寬10~40μm,壁較厚,外被透明角質層,下皮為1~2列薄壁細胞,充滿棕色色素。油細胞1列,較大,類長方形,徑向60~80μm,切向40~100μm,排列整齊。其內色素層為2~4列充滿色素的薄壁細胞。內種皮為1列較小的類長方形石細胞,內壁特厚,胞腔偏於外側,含類圓形硅質塊。外胚乳細胞充滿細小澱粉粒,並含少數細小草酸鈣棱晶;內胚乳及胚細胞中含細小糊粉粒。
(2)印尼白蔻:白豆蔻之名始見於唐《本草拾遺》 縮砂密項下 : “縮砂密,似白豆蔻子”。外果皮細胞較大,長20~40μm,寬約12μm;中果皮薄壁組織較厚,石細胞壁較薄。種皮表皮細胞較小,長12~40μm,寬8~20μm;油細胞長方形,排列整齊,長60~100μm,寬60~80μm。

基本分類


雲南草蔻Alpinia blepharocalyx K. Schum.
光葉雲南草蔻Alpinia blepharocalyx K. Schum. var. glabrior (Hand.-Mazz.) T. L. Wu
紅豆蔻Alpinia galanga (L.) Willd.
小草蔻Alpinia henryi K. Schum.

主要價值


種子含揮髮油約1%。所含山姜素(Alpinetin)為7-羥基-5-甲氧基雙氫黃酮,豆蔻素(Cardamomin)為2',4'-二羥基-6'-甲氧基查爾酮。

分佈範圍


產廣東、廣西;生於山地疏或密林中。模式標本采自廣東、海南。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
育苗地要靠近水源、排水良好、疏鬆肥沃的砂壤土作苗床。通過翻耕土壤,施足基肥,清除草根石塊、細碎土塊后,施腐熟牛欄糞或堆肥作基肥,畦寬0.8-1米,溝寬40厘米。種植地宜選擇海拔700米以下的山地中下部緩坡地,具有一定數量的常綠闊葉樹,冬季寒流影響較小,坡向為東南向,兩面有山或三面環山的山溝或水邊不易沖刷的地方,腐殖質豐富的砂壤土。按1.5-2米行距翻耕土地,結合整地,砍去雜草樹術,挖去樹根,開穴,穴的規格為50厘米×50厘米x 30厘米。施基肥,在坡地上開排水溝,以防積水和沖刷。缺少蔭蔽樹的地方,先種速生樹。
繁殖方法
用種子和分株繁殖。 (1)種子繁殖 一般選取8月初至9月隨收隨播種,播種前催芽,如種子量少,可用種子4倍的濕沙混合後置於盆中,經常保持濕潤,在30 -35℃氣溫下,一般10多天即可出芽點,此時取出播種。按行距10 - 15厘米開溝條播,播種后覆土0.5厘米,床面蓋草,20 - 30天開始出土,從播種到齊苗需40 - 60天。當幼苗出現2-3片葉時,進行間苗或移床,促進葉片加速增加,至5-7片葉時,植株開始分櫱,苗高30厘米左右可出圃定植。定植株行距1米×1.5-2米。每穴栽種子苗2-3株,不要栽得過深,以免影響髮根抽筍。栽后壓實,淋定根水。 (2)分株繁殖 在田間選擇健壯高產的植株,剪取其根狀莖,每一根莖上具有2-3個地上莖。一般生長茂盛的二年生株叢,可取8-10小叢作種苗用,隨挖取隨種。
田間管理
(1)遮蔭。幼苗出土時,將蓋草輕輕撥至行間,以利出苗,出苗時要搭設蔭棚,以防止烈日暴晒。 (2)除草、割枯苗。定植后封行前,及時拔除雜革,注意不要傷幼莖和鬚根。收果后,及時除去枯、弱、病殘株。密度過大的,多剪一些弱苗。
(3)追肥、培土。定植初期和初出果后,應重施人糞尿或硫酸銨水溶液,以促進苗群生長。進入開花結果期,應施氨、磷、鉀全肥,並配合施土雜肥、火燒土等。也可在結果期用2%過磷酸鈣水溶液作根外追肥,以促苗促花,增大果實,提高結果率。爪哇白豆蔻為淺根系植物,鬚根多,常散生在土表,在秋冬施肥後進行培土,但不宜過厚,以免妨礙花芽抽出。
(4)灌溉排水。高溫乾旱會引起葉片捲縮、萎黃、植株生長纖弱;若花期遇乾旱,則花序早衰,開花少,花粉和柱頭黏液也少,造成授粉不稔或幼果乾死,此時要及時灌溉或噴灑,增加空氣濕度。雨季要修好排水溝,以免積水引起爛根爛花。
(5)調節鬱閉度。育苗階段要求80%-85%鬱閉度,開花結果階段,則要求70%的鬱閉度,入冬時可增加到80%。
(6)人工授粉。爪哇白豆蔻花朵結構特殊,不易進行自花傳粉或異花授粉,故需人工輔助授粉。在正常氣候下,上午7點以後開花,8點后陸續散粉,10點花粉達到成熟,故人工授粉應在每天8-12時進行為宜。具體方法是用竹籤挑起花粉塗在漏斗狀的柱頭上即可,花粉多時挑1朵花的花粉可授2-3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