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型驅逐艦

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型導彈驅逐艦

中國旅大級驅逐艦一般指051型驅逐艦

051型驅逐艦(英文: Type 051 destroyer ,北約代號:Luda class destroyer,譯文:旅大級驅逐艦),是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型導彈驅逐艦。

051型驅逐艦全長132米,型寬12.8米,吃水4.6米,標準排水量3250噸,滿載排水量3670噸。該艦艦體採用903號合金鋼 材焊接而成,艦上裝備大量中國新研發的電子設備。051型艦武器整體布局,參考蘇聯科特林級驅逐艦,但將艦體中心線上兩座五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器改成兩座三聯裝海鷹-1型(HY-1)反艦導彈發射器。

051型驅逐艦首艦1968年開建,1970年下水。後續艦由大連、上海、廣州三地的造船廠承擔建造,在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初建造了17艘,成為人民海軍的主力水面戰鬥艦艇。

型號介紹


132艦
132艦
旅大Ⅰ型(132、165):反艦武器:反艦導彈:2座三聯裝HY-2(C201)艦艦導彈發射器,射程95公里。艦炮:兩座130毫米雙聯艦炮。防空武器:37毫米76甲雙聯自動高炮4座。反潛武器:反潛火箭:12聯裝FQF-2500火箭式深彈發射裝置2座。反潛深彈:BMB-2深彈發射裝置4座,深彈投放架2座。電子裝備:雷達:對空搜索:米幕381甲相掃三坐標中遠程搜索雷達。眼罩354對空搜索雷達。對海搜索:細網對海/對低空搜索雷達。遠程警戒:網眼遠程對空警戒雷達。火控雷達:黃蜂頭343火控雷達。用於130毫米炮。方結352火控雷達,用於HY-2艦艦導彈。導航雷達:海王星導航雷達。敵我識別:高桿A敵我識別天線。方頭敵我識別器天線。
旅大Ⅱ型(105):反艦武器:反艦導彈:2座三聯裝HY-2(C201)艦艦導彈發射器,射程95公里。艦炮:1座130毫米雙聯艦炮。防空武器:37毫米雙聯人工操瞄高炮3座;25毫米雙聯高炮4座。反潛武器:反潛火箭:12聯裝FQF-2500火箭式深彈發射裝置2座。電子裝備:雷達:對空搜索:米幕381甲相掃三坐標中遠程搜索雷達。眼罩354對空搜索雷達對海搜索:細網對海/對低空搜索雷達。遠程警戒:網眼遠程對空警戒雷達。火控雷達:黃蜂頭343火控雷達。用於130毫米炮。方結352火控雷達,用於HY-2艦艦導彈。導航雷達:海王星導航雷達。敵我識別:高桿A敵我識別天線。方頭敵我識別器天線艦載直升機:兩架Z-9A。
旅大Ⅲ型(166):反艦武器:反艦導彈:4座雙聯裝C802艦艦導彈發射器,射程120公里。艦炮:兩座130毫米雙聯艦炮。防空武器:4座76甲37毫米雙聯全自動高炮。反潛武器:反潛火箭:2具FQF2500,12管固定發射器。反潛魚雷:324毫米3聯裝魚雷發射裝置2座。電子裝備:雷達:對空搜索:米幕381甲相掃三坐標中遠程搜索雷達。對海搜索:347S(ESRI)對海/對低空搜索雷達。遠程警戒:刀架遠程對空警戒雷達。火控雷達:黃蜂頭343火控雷達。用於130毫米炮。兩座谷燈EFR-1火控雷達,用於37炮。導航雷達:1290導航雷達。敵我識別:高桿A敵我識別天線。電子干擾:兩座15管箔條火箭發射器聲納:變深聲納。

參數


標準排水量3250噸
滿載排水量3670噸
艦長132米
艦寬12。8米
吃水4。6米
主機功率7200馬力
航速32節
續航力2970海里/18節
艦員280人(其中有45名軍官)

總體布置


旅大級106艦
旅大級106艦
旅大級三型的艦型與布置大體相同。艏部為“V”型艏,主甲板則為水平式,艏舷弧線從距艏部約1/3甲板處開始上升至艦艏。上層建築分為3段,艦橋布置在艏舷弧上升處,舯部和艉部各有一處甲板室。主甲板從前至后依次布置的武備有:2座12管反潛火箭發射裝置布置在艦艏防波提后,2座130毫米主炮分別布置在艦艏和艦艉(II型將艦艉主炮拆除,加裝了一個艦載直升機庫和平台。2座巨大的三聯裝HY-2型艦艦導彈發射裝置分別布置在2座煙囪之後,而III型在相間的位置上布置的是各2座雙聯裝YJ-1艦艦導彈發射裝置。在I型主艦橋前部平台和艉樓甲板平台上各有1門57毫米炮(II型無艉部57炮),在舯部上甲板室兩舷側平台處各有1門(有些艦裝的是37炮),而在II型相應處則安裝的是37毫米炮。另外在I型和II型艦橋兩側平台上還安裝有前後2門25毫米炮。在III型和有些I型相對於主桅的主甲板兩舷側各有1座三聯裝324毫米反潛魚雷發射裝置。其它一些電子裝備主要布置在主桅和後桅及艦橋和甲板室頂部。

武器裝備


艦對艦導彈:2座三聯裝HY-2型導彈發射裝置(I、II型)。該型導彈為主動雷達制導或紅外製導,射程95千米,射速0。9馬赫,戰鬥部重513千克;4座雙聯裝YJ-1導彈發射裝置(III型)。該型導彈為主動雷達制導,射程40千米,速度0。9馬赫,戰鬥部165千克,可掠海飛行。
艦對空導彈:八聯裝“響尾蛇”導彈發射裝置(裝備於“開封”號),裝在艉部,射程3千米,射程13千米,射速2。4馬赫,戰鬥部重14千克。
反潛導彈:“珠海”號後面組導彈發射架也可用來發射CY-1反潛導彈,射程8~15千米,戰鬥部為反潛魚雷。
火炮:2門(I型)或1門(II型)130毫米火炮,雙管,俯仰角85度,射速17發/分,射程29千米,彈重33。4千克。
4門57毫米炮,俯仰角85度,射速120發/分,射程12千米,彈重6。31千克。這種炮裝備於某些艦,另外一引起裝備37毫米炮。
4門37毫米炮,俯仰角85度,射速180發/分,射程8。5千米,彈重1。42千克,裝備於“旅大”II型和某些“旅大”I型艦上。
4門25毫米防空火炮,俯仰角85度,射速270發/分,射程3千米,彈重1。42千克。
魚雷:2座3管324毫米反潛魚雷發射裝置,裝備於III型和某些I型艦上。
反潛火箭:2座FQF25 00 十二管反潛火簡明發射裝置,備120枚火箭,射程1200米,戰鬥部重34千克。
深彈:2個或4個發射器。
水雷:38枚。
加裝機庫和直升機的旅大級
加裝機庫和直升機的旅大級
直升機:2架Z-9A(“海豚”)直升機,裝於“旅大”II型艦上。

電子裝置


對空搜索雷達: “刀架”或“十字槽”雷達;RICESCREEN雷達,3坐標,G波段,類似於SPS-39A.
對海搜索雷達: “眼罩”(E波段)或“海虎”雷達(E/F)波段;有些船上帶有“方結”雷達(I波段)。
導航雷達: FINCURVE,I波段。
火控雷達: “黃蜂頭”或343型“遮陽”,G/H波段;2座RICELAMP,I波段;2座347型;I波段。
敵我識別雷達:高桿雷達。
戰術數據系統: “塔維塔克”戰術數據處理系統和“織火星”火控系統。
聲納: “飛馬座”2M和TAMIR2艦殼聲納,主動搜索和攻擊
高頻:變深聲納(裝備於“旅大”III型),主動攻擊聲納

動力裝置


該級艦的動力裝置為2台鍋爐,2台蒸汽輪機,72000馬力,雙槳雙舵。從“旅大”級三級艦的布置看,煙囪的布置與結構都是一樣的,由些也可推斷出該級艦的動力裝置方面仍然採用同一型式,沒有作很大的改進。

發展沿革


歷史背景
中國092型彈道導彈戰略核潛艇
在核威懾戰雲籠罩的20世紀60年代後期,由於中國當時陸基戰略核導彈數量嚴重不足,且發射準備時間長和機動能力差,因此在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下,很難對威懾中國的核國家形成有效的威懾能力。基於這種嚴峻的形式,中國在60年代就開始研製戰略核潛艇,以形成潛基核反擊力量來保持足夠的反擊能力,威懾潛在核對手。
中國海軍62型護衛艇
在60年代制定潛基戰略核力量的計劃時,中國海軍制海能力遠遠不能滿足要求。尤其當時中國還沒有獲得黃海詳細的水文資料,因此核潛艇從基地穿越近1200千米淺海時,沒有多少可以選擇的深水海槽進入大陸架外的深海。對於中國海軍來說適宜的戰略就是取得這片淺水海域的戰時制海權,將敵對和其他國家的反潛力量驅離出去,才能保障潛基核戰略的順利實施。
新中國建國初期,中國海軍基於國家現實經濟和科技狀況,奉行“空、潛、快”方針,即發展戰鬥機、潛艇、快艇。所以水面艦艇部隊大量裝備的是輕小型快艇、護衛艇,缺乏大型驅逐艦、護衛艦。在國家20世紀60年代海軍戰略調整后,為了有效保證核潛艇深海出航和遠程洲際導彈試驗遠海艦船部署的需要,中國將研製新型驅逐艦的任務提上議事日程。
現實壓力
中國07型鞍山級驅逐艦
中國海軍原有的戰鬥力最強大的是被稱為“四大金剛”的07型驅逐艦(“鞍山”級),此外還有4艘二戰前期英國和日本建造的老式驅逐艦。無論是數量還是艦載武器技術水平,都沒有能力保障核潛艇在領海線到大陸架之間廣闊海域不遭到反潛襲擊。因此中國建造第一代驅逐艦的主要宗旨是建立領海到第一島鏈的制海能力。
台灣海軍漢陽驅逐艦
建立強大的制海能力的另一個戰略考慮就是取得對國民黨海軍水面艦艇的優勢。從1949年到建造“旅大”級驅逐艦之前的20年,在兩岸軍艦對比中中國海軍一直處於弱勢。國民黨有驅逐艦近20艘,解放軍海軍寥寥數艘老舊的驅逐艦無法抗衡。因此解放軍海軍驅逐艦通常只在近岸水域活動,在進入遭受國民黨海軍襲擊危險性很高的海區時,通常需要動用海岸雷達和航空兵進行戒備。鑒於上述情況,只有依靠本國的力量建造大量的大型水面艦隻改變這種力量對比,才能徹底取得對國民黨海軍的優勢。
中國海軍037型獵潛艇
60年代中期,位於南海的多個中國主權島嶼遭到南越和其他國家的侵佔。當時解放軍海軍缺乏控制這些邊遠領土和領海的能力。雖然60年代中期建造了037型獵潛艇用於南海巡邏,彌補承擔全國領海警戒巡邏的062型護衛艇噸位小和適航性差,也只能抵達西沙群島海域,更遠的主權島嶼依舊處於失控狀態。1966年後,中國65型護衛艦開始服役,雖然適航性和1700噸的滿載排水量可以滿足南海邊遠海域的巡邏,但是武器系統只有火炮和反潛火箭深彈,在設計之初已經性能落後。解放軍海軍對65型護衛艦也僅僅作為一種嘗試和過渡型號,並未準備大批量建造。因此,只有裝備更大噸位的驅逐艦,才能進一步加強對南海的控制。
研製歷程
初步規劃
蘇聯科56型特林級驅逐艦
科特林級驅逐艦線圖
1957年,在多方的努力下,中國獲得了部分56型驅逐艦(“科特林”級)技術設計圖紙資料。與此同時,海軍還成立了研究機構,開始驅逐艦研製方案的探討工作。1959年2月,海軍提出研製新型導彈驅逐艦的設想,第一機械工業部船舶產品設計院一室於當年年底完成了草圖設計,在此基礎上,海軍科研部提出了研製導彈驅逐艦的戰術技術要求。考慮該戰術技術要求較先進,一時難於研製出來,蘇聯56型艦動力裝置國內研仿工作已作安排,提出了驅逐艦的研製工作分三步走:(1)利用蘇聯轉讓的56型技術設計艦體為基礎,加裝導彈發射裝置,總布置作適當修改;(2)將現役07型艦艘兩門主炮、后魚雷發射裝置1座拆除,改裝導彈發射裝置進行發射試驗,以取得經驗;(3)在第一、二步研製工作取得經驗的基礎上,研製新型導彈驅逐艦。
1960年,中國國民經濟遇到了暫時困難。由於多方面的原因,對驅逐艦的研製未能列入計劃。考慮到驅逐艦研製技術複雜,耗資也大,設備仿製周期長,對重大設備需作預先安排的特殊要求,海軍領導在多方支持下,徵得總參謀部同意,在國家財力極度困難的情況下,於1962年撥出800萬元經費用於驅逐艦關鍵配套設備的仿製。到1965年底,各項仿製設備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進展,為1966年驅逐艦正式上馬奠定了基礎。
051型驅逐艦首艦交付狀態示意圖
20世紀60年代中期,為適應洲際導彈全程試驗海上護航、警戒的需要,中央軍委批准自行研製第一代導彈驅逐艦,由七院七零一所承擔總體設計任務,李復禮、潘鏡英等主持設計工作。
經過論證、預研和初步設計,選定了艦的總體方案,其標準排水量為3000餘噸,採用高參數、大功率蒸汽動力裝置;主要武器裝備有兩座三聯裝艦一艦導彈發射裝置及導彈武器系統,雙130毫米、雙57毫米等多種口徑火炮組成的武器系統,兩座12管火箭式深水炸彈武器系統;配置了聲納、雷達、通信、導航等觀通設備以及指揮控制系統等。
1960年初,當國產導彈驅逐艦的設計方案剛剛提出時,恰逢中蘇關係惡化和三年困難時期,中國海軍只能以“四大件”(主機、主炮、鋼材、導彈)先行研製的方式,開始了國產第一代導彈驅逐艦的漫長研發之路。
051型驅逐艦首艦濟南艦曾用舷號223
1967年6月,國家計委、國防土辦、國防科委審查、批准了第一代導彈驅逐艦的總體技術設計方案,隨即全面展開了總體施工設計和設備研製。1968年,051首艦在大連造船廠開工建造,建造期間全國22個省、市,10多個工業部所屬的工廠和研究所承擔所需的732項材料,1240項配套設備,其中包括110餘項新研製設備的研製任務。
七零一所、七一三所、七機部三院為了解決導彈上艦問題進行了多次可行性論證。1968年12月,研究、設計部門又會同大連造船廠在現役驅逐艦上臨時加裝艦對艦導彈。根據海軍的要求和通過多種方案的對比、優選,最終確定了“品字形”、三聯裝、直接吊裝導彈的方案,並由七一三所謝憲章、姚躍濱為主負責設計。同時打破了當時流行的發射裝置與導彈裝填裝置分開設置的方式,選定了結構緊湊,佔據面積小,操作方便,裝彈時間短的設計方案。
借鑒研製
蘇聯科特林級驅逐艦
對於一個從來沒有驅逐艦建造經驗的國家來說,有可以遵循的規範和先例是最能減小風險的途徑。在中國蘇聯關係破裂之前,兩國正在進行引進蘇聯科特林級驅逐艦(56型驅逐艦)的洽談。當兩國關係徹底破裂,蘇聯開始撤走專家后,部分科特林級驅逐艦的技術圖紙已經轉給了中國方面。60年代後期中國開始設計“旅大”級驅逐艦時,這些技術資料成為了惟一的和最寶貴的借鑒,而事實證明中國並沒有完全抄襲“科特林”級艦。
“科特林”級驅逐艦是蘇聯海軍奉行近海防禦和掩護陸軍瀕海側翼為作戰使命的驅逐艦,因此在適航性和居住性上並不適應遠洋航行。中國海岸線沒有蘇聯那樣的浮冰帶和永久冰緣阻塞,是南北連綿緯度變化很大的不凍海域,從靠近赤道的曾母暗沙到北緯42°以上,而且根據國家核戰略規劃,驅逐艦還有在北太平洋海區活動的需要。因此“旅大”級需要具備適合各種海區的性能。“旅大”級有一個比“科特林”級大很多的前後艦橋,以便能夠安裝更多的設備和有更大的艦體內部操作空間,避免各種氣候和海況對執勤的影響。后煙囪前的甲板室上布置了備用艦橋和操舵室,防止主艦橋中彈通信和航海操舵等機構遭到破壞后,整艘艦失去指揮。此外“旅大”級比“科特林”級增大了排水量。以制海作戰為主要使命的051型“旅大”級驅逐艦確定海鷹-1反艦導彈系統。當1970年“旅大”級驅逐艦服役時,其反艦作戰能力已經超過了20世紀40年代的戰列艦。艦上裝備的6枚射程達50千米的“海鷹”1型反艦導彈能夠在大口徑海軍艦炮射程2倍距離外,徹底摧毀所有類型的水面艦艇目標。
波折反覆
051型驅逐艦首艦濟南艦下水
1965年初,已掌握原子彈製造技術的中國下決心發展洲際導彈,但這種導彈的射程超過中國陸地國土範圍,一旦進行實彈試驗,就必須射向遠海。而洲際導彈的數據測量與飛行姿態觀察,光靠地面無線電測量的話精度還不夠,必須出動海上測量船。為此,1970年12月15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主持召開中央會議,討論發展遠洋測量船的問題。
051驅逐艦吊裝海鷹反艦導彈
該計劃遭到林彪和“四人幫”集團阻撓,張春橋指責軍方建造包括測量船、護航驅逐艦、補給船在內的一系列艦艇是浪費國帑,而軍方據理力爭,強調發射洲際導彈以及將來發射衛星的測量控制,都需要遠洋測量船,而洲際導彈試驗勢必往遠海發射,沒有軍艦護航警戒萬萬不行,弄不好彈頭會被外國人搶走。最終,中央軍委決定啟動“718工程”,發展與洲際導彈試射有關的艦艇,這一決定也促使中國軍用船舶工業上了個台階。
1971年發生林彪外逃的“9·13”事件,林彪的同黨從北京乘直升機外逃失敗,公安部門在其潛逃攜帶的公文包里查獲“718工程”圖紙,結果這一工程被打入“黑工程”的行列,致使工程中斷一年多。後來,這項由毛主席親自批准的工程重獲新生。至1980年導彈試驗前夕,“718工程”涉及的所有船型均已服役。
啟動建造
131艦
上海中華造船廠建造東海艦隊首艦131艦
為適應洲際運載火箭海上試驗護航警戒任務的需要,1966年,國防科委、國防工辦根據中央軍委有關決定,組織六機部、海軍、有關工業部和研究院對051型驅逐艦進行型艦論證和設計研究。1967年4月,中央軍委第64次常委會批准了“海軍裝備科研‘三五’計劃”。從此,導彈驅逐艦及其各項配套設備的研製列入國家計劃,正式開展工作,並於當年完成總體技術設計及審查后的修改,最後形成了總體方案。該型艦對海攻擊能力強,續航力大,並有較強的反潛和防空能力。艦上裝有高參數大功率蒸汽動力裝置,配備有導彈武器系統,火炮武器系統,反潛武器系統,以及聲納、雷達、通訊、導航設備和作戰指揮與武器控制系統等。這是當時中國研製的最大噸級的水面戰鬥艦艇。負責主持該艦設計工作的有701研究所李復禮、潘鏡芙等。1967年完成技術設計后,同年5月開始施工設計。
1971年12月31日,051首制艦(即後來命名的105濟南號驅逐艦)在大連造船廠正式交付部隊,時任艦長為劉長庚。1971年,上海中華造船廠也開工建造東海艦隊用051型艦,總建造師為林鎮光,1977年交船。
在建造過程中,中華造船廠姚炎鑫等和711研究所合作改進艦用鍋爐,改善了熱力性能,增加了蒸發量,提高了蒸汽氣質,降低了燃油消耗。1975年4月,試航時航速達到和超過設計指標,高出已建造的同類型艦1.95節,達到創紀錄的37.95節的航速。
該型艦電站採用汽輪發電機組和柴油發電機組作電站動力,中華造船廠、701研究所和駐廠軍代表經研究后,試製了51監控裝置,有效地改變了發電機組自動並聯運行狀況。
131艦
中華造船廠對該型艦造水裝置作了改進,選用一個自動控制線路直接控制真空進氣閥,代替原真空手動控制閥,真空穩定差值提高了4倍,提高了造水產量和質量,達到55噸/日合格淡水,並超過了設計日產量,滿足遠航用水。
105號濟南艦改進狀態示意圖
1975年,由708研究所、中華造船廠、701研究所組成7551密封填料函攻關小組,1977年,進行實船試驗澆注,密封性能良好。中華造船廠與704研究所共同為研製減搖鰭裝置,經150小時空載,100小時載入及各項專門試驗,性能良好。1982年1月,裝艦,於舟山海域進行6級海情消擺試驗,達到設計要求,各項技術性能指標均可與國外同類裝置不相上下。該廠對艦舵進行了改進,大大提高了使用可靠性,確保了航行的安全性,在同類艦中也屬先例,深受部隊歡迎。艦的塗裝,首先提高了噴丸除銹質量,在艦外殼、全艦油水艙等關鍵部位用環氧富鋅底漆,全部達到技術標準。
1977年,中華造船廠又接受了另一型號的導彈驅逐艦。1977年12月上船台,1978年11月下水,1980年3月交付海軍使用。
1980年5月,該艦參加遠洋洲際導彈發射試驗,擔任護航編隊指揮艦的任務,首航南太平洋。連續航行1個月,航程約1萬海里。
中華造船廠建造的另一艘051Z型指揮艦,於1979年6月開工,1980年1月上船台,1981年9月下水。1984年12月26日正式簽字交付部隊服役。051Z型導彈驅逐船,曾經國家質量獎審定委員會批准,獲得國家銀質獎。
後續改進
051Z型驅逐艦132艦
051驅逐艦早期裝備的25毫米雙管機關炮
上世紀80年代初,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對051型驅逐艦進行現代化改裝並研製改進型。1983年,七院組織701所、709所、716所和724所,進行051型導彈驅逐艦改進型艦載作戰系統的方案論證,701所為主要技術責任單位。改進型導彈驅逐艦的673型作戰情報指揮系統的主要設備於1986年12月成功地進行了陸上對接聯調試驗,其後安裝於改進型導彈驅逐艦。724所突破雙波束平面陣列天線和全固態前向波發射機技術,並採用以計算機為中心的頻率捷變和數字動國標顯示,研製出381甲型相掃三座標對空警戒雷達,該雷達具有抗干擾能力強、功率大、效率高、信號適應能力強、結構緊湊等特點,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87年051型導彈驅逐艦的改進型在大連造船廠開工建造,於1989年年12月交付海軍服役。
在此期間,中國軍方曾經打算與國外合作改造051型導彈驅逐艦,由於各種原因,此計劃未能實現,中央軍委決定將原擬用於與外國合作的專款轉撥給有關工業部門作為研製經費,國防科工委隨即向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和各有關工業部門布置了研製計劃,此即052型驅逐艦。
改造升級
2021年6月25日,重慶市九龍坡區政府向媒體宣布,海軍166艦已進行適當改造升級,將停靠在九龍坡區建設碼頭,並於27日正式向公眾開放。

技術特點


總體布局
051型106號驅逐艦
艦型設計
051型驅逐艦,是中國海軍布局最為緊湊成熟的驅逐艦,繼承蘇聯“科特林”級驅逐艦設計。在對“科特林”級的少量改進和變更,使得”旅大”級的設計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完成,並很快建造投入服役。70年代蘇聯和美國海軍驅逐艦經常在中國大陸領海線外活動,“旅大”級驅逐艦憑藉大射程的導彈武器,可以在遠處對其進行跟蹤和監視。在離大陸海岸線600千米範圍內近海作戰的驅逐艦,由於受到岸基航空兵支持,並不強調艦載防空武器系統,所以051型驅逐艦初期沒有裝備強有力的艦空防禦系統。
損管設計
051型131號驅逐艦
據1989年的美國《艦船》雜誌報道,指出,“旅大”級的水密隔艙劃分不合理,而且設計上沒有注意隔艙管道和纜線過孔的處理,一旦中彈可能導致水密隔艙這些部位出現破裂,火災會使纜線過孔變成漏孔。可見早期的“旅大”級設計抗損和抗沉性不佳,這是因中國設計隊伍缺乏經驗所致。此外“旅大”級艱苦的居住環境也倍受批評,艦艇的居住性設計被簡化,不利於水兵保持良好生理狀態進行各種氣候條件下長時間海上執勤。不過這些並沒有被當時設計部門注意。
動力系統
日本記者拍攝051驅逐艦對峙蘇聯海軍巡洋艦
051型驅逐艦裝備兩台大功率蒸汽透平機,4台鍋爐,18台蒸汽輔機和27台電動輔機,組成了軍艦的推進系統。要在狹窄的機艙空間內緊湊合理地布置好這些機械設備並使其協調工作是不容易的。開始設計的風道迸風阻力太大,兩台透平鼓風機安裝得太近,致使鍋爐供風量不足,20隻油頭不能充分燃燒。因此,首艦試航時,主機的最大轉速達不到額定值,影響了航速。為解決這一間題七零一所在中華造船廠、杭州汽輪機廠協作下,製成幾種不同類型的風道模型,從試驗著手進行阻力分析,改迸導流帽線型和風機間距離,採取減少渦流損失等措施,解決了兩颱風機的搶風現象,使鍋爐全部油頭能完全燃燒,艦的航速也達到了設計指標。
武器系統
反艦導彈
吊裝海鷹-1反艦導彈
051型驅逐艦上最大的創新就是導彈發射裝置。1959年服役的蘇聯海軍58型“肯達”級輕型巡洋艦安裝了旋轉仰俯導彈發射裝置,不過這種裝置是用於發射“柚子”遠程反艦導彈,無論尺寸和布置方式,都不適合滿載排水量只有3670噸的“旅大”級,即便在蘇聯海軍5800噸的“肯達”級巡洋艦上也造成了穩性降低的問題。“旅大”級在相當於“科特林”級驅逐艦布置五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裝置的位置布置導彈發射裝置,雖然“海鷹”1號導彈尺寸大,但長度小於533毫米的熱動力直航魚雷。通過品字型布置3發導彈的方式,解決了導彈翼展佔據橫向空間過大造成布置多發導彈的困難。“旅大”級驅逐艦的導彈發射箱內部定向器,電纜布置等等,都與60年代初期的中國海軍的021型導彈艇相同,這樣降低設計風險,技術可行性可靠。
這種發射裝置缺點是只能進行較大舷角的射擊,需要驅逐艦在攻擊前偏轉側舷。實際上轉動發射架能夠提前調整發射架射擊角度。作戰中目標還沒有進入導彈射程就早已進入了“旅大”雷達截獲距離,驅逐艦可以把握時機進行偏舷射擊,況且反艦導彈1975年後增加了射面指令,能夠在發射裝置的定向器射向基線與瞄準前置基線夾角很大的情況下開火,導彈升空后自動轉向瞄準前置點方向。
主炮系統
051型驅逐艦艦炮
“旅大”級的艦炮口徑和布置方案都在模仿“科特林”級,不過當時沒有相應的雙聯裝130毫米艦炮可以選用,在結構上與“科特林”級艦炮相近的是50年代引進仿製的66型130毫米海岸炮。中國設計“旅大”級時,在66型海岸炮基礎上加以改進是較為穩妥的方案。但是中國沒有能夠安裝在炮塔上的小型炮瞄雷達,最終對海和對空解決辦法是由炮塔右側的光學矢量瞄準裝置進行瞄準,而對海面目標射擊則由艦橋上的343型校射雷達和光學指揮儀控制炮塔隨動射擊,與此同時補充研製了火炮穩定系統和揚彈系統。1976年這種由海岸炮改裝發展而來的艦炮才最終定型為76式,並已經在“旅大”級驅逐艦上使用了5年以上。
防空火炮
61式雙37毫米機關炮
對於世界各國海軍來說,60年代是驅逐艦防空系統發展的轉折時期。水面艦艇面臨高速噴氣戰鬥機和反艦導彈的雙重威脅,卻沒有一種防空武器被實戰證明對此有效。對抗導彈惟一的戰例就是1967年以色列海軍“埃拉特”號驅逐艦的作戰,但卻是失敗的經驗。當埃及導彈艇發射的“冥河”導彈進入40毫米艦炮殺傷界限內時,正處於自導戰鬥段,急速調整飛行方向沖向目標。因此艦上以色列軍官首先看見導彈航路彷彿會從艦尾后通過,然後急速右轉沖向“埃拉特”號,高射炮攔截這種機動的目標誤差急劇增加。此後很多年內中國並沒有直接從以色列方面得到相關的細節,因此“旅大”級的設計並沒有真正引入反艦導彈時代的防空觀念,還是以打擊戰鬥機一類的空中目標為主要作戰對象。
61式雙25毫米機關炮
雙37毫米機關炮
由於中國國內除高射炮以外,尚無新型艦空導彈武器系統,因此“旅大”選擇 61式自動雙聯裝37毫米和61式雙聯裝25毫米艦炮是必然的。中國海軍的設計指導思想也沒有脫離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模式,採用密集的高射炮火力攔截目標的戰法當時是很有市場和深入人心,並認為同時能夠兼顧對海面目標的打擊。在此前17年間與國民黨海軍艦艇的海戰中,小口徑自動炮的確取得了很好的戰績。“旅大”級驅逐艦的前後加班室和后艦橋兩側平台上各裝有1門37毫米自動高射炮,這樣能夠在驅逐艦各個方向都至少有一座雙37炮殺傷區,兩舷能夠由3門雙37毫米炮的構成相互重疊殺傷區。4門雙25毫米自動炮布置在前艦橋兩側,能夠增強兩舷的防空火力密度。雙37毫米自動炮有雷達和指揮儀控制,而雙25毫米自動炮只有耳機語音通話,需要炮手人工操縱火炮,用遊絲瞄準具自行估計提前量開火。“旅大”級驅逐艦也是當時世界上高射炮數量最多的驅逐艦之一。
131號驅逐艦
在有岸基航空兵可靠保障條件下,“旅大”級驅逐艦的防空系統配備是足夠應付空中威脅,但當時中國岸基航空兵的保障並不可靠。海軍航空兵和空軍主要作戰飛機是晝間型的殲-6,部署在前沿的殲擊航空兵師編入了夜航大隊,配備了安裝雷達的殲-6甲和殲-5甲型全天候戰鬥機。當時美國製造的戰鬥機都普遍安裝有火控雷達,天線能夠在大視角範圍內搜索目標,且預警機也大量部署使用,整個體系在發現目標和指揮控制上相對中國防空體系有巨大優勢。全天候的殲-6甲和殲-5甲型殲擊機的雷達只是專用的方位搜索和測距,測距前需要將機頭指向對準目標,因此雷達引導非常重要。中國岸基戰鬥機在靠近海岸空域依靠地面雷達引導,在遠離海岸空域轉交驅逐艦雷達引導,這種交接需要良好的指揮控制和通信系統保障。當時恰恰沒有相應系統支持這種作戰模式,通過無線電語音控制空艦、岸艦和空地指揮,以及人工標圖,只能引導小批次的作戰,在瞬息萬變和大規模的防空作戰中,這種指揮體系和作業辦法難以勝任,直到80年代中國海空軍的這類系統才逐漸有所改善,90年代則推出了全新的驅逐艦綜合作戰指揮系統。這種由改善到全新系統的設計,正是建立在“旅大”級驅逐艦的設計和使用經驗基礎之上。
艦載機
105號濟南艦上中國直-9(Z-9)艦載直升機
1986年8月,為了驗證艦載直升機的搭載和使用,105“濟南”艦作為試驗平台接受了加裝直升飛機系統的改裝,在大連造船廠結合中修實施加裝直升機起降系統工程。改裝內容主要是拆除了艦尾的主、副炮,深彈發射器等設備,加裝了直升機起降甲板、各種助降設備以及機庫、航空油料艙,油料泵倉,洗滌水倉等設施,並增加了空、地勤人員艙室。1987年7月21日在大連紅旗造船廠進行的改裝工程完工,1987年12月24日105艦首次直升機著艦試驗成功,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第一艘裝備直升機的驅逐艦。當時引進法國技術研製的艦載作戰指揮系統安裝在105艦上進行裝載實驗,還曾經短時間內在直升機起降甲板加裝海紅旗-7導彈發射器(試驗用途)。105濟南號驅逐艦改裝后,可搭載兩架“直九”反潛直升機,成為051G1型(旅大II級)。這是051型導彈驅逐艦中惟一能夠搭載直升機的一艘艦,北約將該艦列為旅大Ⅱ型艦。
艦電系統
131號驅逐艦
051型驅逐艦後期改裝發射鷹擊81反艦導彈
從20世紀50年代起,中國海軍的防空體系一直奉行水面艦艇與岸基航空兵協同的作戰思想,在設計051型驅逐艦的時代,同樣是這種體系思想。在這種作戰樣式中,海岸雷達、岸基作戰飛機和水面艦艇共同構築從海岸線向遠海伸延的防禦帶,增加海岸要地的防空縱深。岸基航空兵主要承擔水面艦艇防空武器射程以外的攔截和進攻,驅逐艦一類的大型水面艦艇則作為海岸警戒雷達的延伸和地平線天線盲區的補盲。中國驅逐艦還承擔掩護戰略導彈核潛艇穿越島鏈,從大陸架進入太平洋深海的使命,這些海區處於中國台灣和日本之間。在當時的形勢下,遭到國民黨的襲擊可能性極大。那些海區恰好出於大陸航空兵戰鬥機的最大作戰半徑邊緣,造成大陸基地起飛的戰鬥機在大陸架邊緣的作戰空域留空時間不足,難以為驅逐艦提供持續的巡邏警戒掩護。在戰鬥機最大作戰半徑附近配備驅逐艦,能夠獲得遠程空情通報,及時指揮調度,充分利用在最大作戰半徑附近少得可憐的留空時間。
誕生在“文革”極左時期的“旅大”級驅逐艦,必須考慮當時中國所處的極為不利的國際環境。在這種情況下,向海上伸延防空圈,增大要地防空縱深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將具有遠程對空警戒雷達和低空警戒的驅逐艦部署到防空要地和敵方之間,能夠使防空縱深增加上百海里。此外,由於驅逐艦是機動的平台,配備有對空火力,敵方對雷達的定位和攻擊都較打擊岸基雷達困難。如果組成防空編隊活動,敵方實施打擊困難更大。
051型165號艦
解決以上兩個需求的主要辦法是為驅逐艦配備遠程對空警戒雷達。“旅大”級最早配備的遠程對空警戒雷達是高空作用距離達380千米以上的515型UHF波段雷達,該波段能夠沿海面伸延到水天線以外一段距離,因此對超低空目標探測距離也較微波波段雷達稍遠,據稱對50米高度飛行的低空目標作用距離可達60千米,但是515的距離誤差較大。通常遠程對空警戒雷達轉速為每分鐘6至12圈,數據刷新率不滿足對60千米內高速超低空目標的警戒要求,容易造成2次接觸間隔時間內目標突入距離大的危險情況,因此驅逐艦通常要同時配備轉速高達每分鐘12至24轉的對海和低空近程搜索雷達,補充水天線通視範圍內的快速搜索。“旅大”級驅逐艦上安裝354型雷達充當對海和對低空目標警戒手段。
051型驅逐艦試裝的海響尾蛇艦空導彈
515和354雷達都是只能探測目標方位和進行測距的二坐標雷達,不能提供目標高度參數。對於攔截超低空目標來說,目標的高度參數並不重要,因為目標在遠距離上貼近水面,處於光學指揮和瞄準器材的視場內,只要器材對準方位能夠很快捕獲。高空目標則需要在雷達指示方位上進行俯仰搜索才能確定目標位置,從而控制武器系統瞄準。而“旅大”級驅逐艦主要靠光學射擊指揮儀和342炮瞄雷達完成對目標的俯仰搜索。
在60年代的防空作戰觀念中,依舊偏重對中高空目標的打擊。因為無論是作戰飛機和當時的反艦導彈,都是採取300米以上高度飛行。客觀世界對攻防雙方都是平等的,超低空使得驅逐艦防空雷達視界受水天線遮擋,同樣也遮擋戰鬥機的雷達搜索視界。而且當時自動駕駛儀響應速度和冗餘以及感測器精度也不能可靠保證戰鬥機進行長時間的超低空飛行,因此航空兵在進行反艦作戰時,通常採取中高空飛行,在接近目標后才進行各種機動。這樣使得驅逐艦雷達遠程截獲目標的幾率大大增加。

衍生型號


中國海軍根據051型驅逐艦服役后,發現的問題和新技術發展、作戰需求變化,在051型驅逐艦後續建造服役期間,對該型艦不斷進行改進改型和技術升級。051型驅逐艦在20多年的研製、生產過程中,形成了包括051基本型、051D型、051Z、051G等型號共17艘戰艦的驅逐艦家族,成為那個年代中國水面艦艇的中堅力量。
051型
051型驅逐艦107號
該型艦計有:濟南(105)、西安(106)、銀川(107)、南京(131)、廣州(160)、長沙(161) 、南寧(162)。
051型驅逐艦基本型是建造的第一批次艦,由於海軍對051型需求數量較大,時間比較緊急,繼首制艦開工后在1970年相繼開工建造,由大連、廣州造船廠各建造3艘,上海中華造船廠建造1艘,於1970年代期間陸續建成服役。限於中國當時工業水平,051型首批次各艦建造過程中對設計不足與建造工藝進行了改進,部分雷達、電子設備研製沒有跟上造艦進度而沒有安裝,不能齊裝配套。部分設備未經定型裝艦,可靠性差,影響戰備使用。051型於1975年正式通過設計定型。1975年9月上海中華造船廠建造的131艦在進行高速海試中曾創造37.95節的航速記錄。
051D型
051型163號驅逐艦
該型艦計有:西寧(108)、開封(109)、重慶(133)、遵義(134)、南昌(163)、桂林(164)。
051型133號驅逐艦
051D型驅逐艦是正式定型、並開始批量建造的第二批次艦(D代表定型)。1976年以後,自108艦起,051D型艦先後共建造6艘,由大連造船廠建造4艘,廣州造船廠建造2艘。該型艦重點是糾正改進基本型在建造、使用中暴露的問題。最主要的改動是以雙37毫米艦炮代替了雙57毫米艦炮。原雙57毫米炮的射速不高,最終被放棄。而之前建造的051型艦,在後來的返廠維修中,拆除了雙57毫米艦炮,改裝雙37毫米炮。除艦炮之外,051D型的改變還有40多項,包括雷達系統,反潛電子指揮系統,無線電通訊系統,衛星導航系統和海上補給系統等。后改用“海鷹-1甲”反艦導彈,飛行高度降低到50米,採用頻率捷變技術制導雷達,射程提高到95千米(51海里)。 051D型最晚建成的164艦建造中加裝空調設施,改善了艦員生活條件。
051Z型
110號驅逐艦
該型艦計有:合肥(132)、大連(110)。
1977年,為配合將於1980年進行的代號“718工程”的洲際導彈飛行試驗和遠洋測量任務,為了對測量船隊和護航編隊實施統一指揮,海軍決定研製051Z型指揮艦(Z代表指揮),指揮艦主要是要增強通信功能。增加了編隊指揮室,具有多路、超短波通訊能力。還解決油水補給設備改裝的問題。051Z型第一艘132艦1977年12月在上海中華造船廠開工建造,這艘艦作為指揮艦,1980年交付東海艦隊后,參加了為洲際導彈發射試驗測量船隊護航的任務,並擔任編隊的指揮艦。第二艘110艦於1981年9月下水,后曾因主機等設備不能按期交貨艦體在碼頭擱置了兩年,於1984年12月才交付北海艦隊。051Z型艦在1980年代中期的改裝中加裝了381三坐標對空雷達以及637-Ⅱ情報中心。132艦在1988年3月~8月加裝“海神1”作戰指揮系統——這構成了中國驅逐艦的第一代作戰指揮系統,是首批配備此系統的中國海軍軍艦。
051DT型
109號驅逐艦
051DT型艦:開封(109)。
109艦1980年代中期開始被選作測試新裝備的平台。中國於1987年與法國湯姆遜公司簽署協議,購進了兩套法國湯姆遜海響尾蛇艦空導彈系統。1989年10月至1990年12月,109艦在大連造船廠改裝期間,在艦尾原雙37mm艦炮處加裝了其中的一套“海響尾蛇”防空導彈系統以進行試驗(另一套安裝在052型驅逐艦112艦上)。作為配套設施,109艦同時改裝了法國引進的湯姆遜-CSF TAVITAC作戰數據系統、“海虎”雷達,從英國引進的通訊系統等設備。1990年代末,109艦再次進行改裝,用4座四聯裝“鷹擊-83”(YJ-83)反艦導彈取代老式的“海鷹”反艦導彈,用76A式雙37毫米全封閉自動炮取代了原有雙37毫米高炮,改裝現代化的火控系統與電子設備,包括360型搜索雷達,342型、344型火控雷達等。中國對幾艘艦況較好的051型驅逐艦進行中期升級,均按109艦標準一次性升級、改造。2002年110艦接受類似的一次性改裝。
051S型
英國42型驅逐艦
20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曾有意購買英國的42型驅逐艦,並進行仿製,因為預算問題放棄。后兩國協商后將改裝051S工程列為雙方軍事技術合作的重點。中國海軍最初設想只是為現役的6艘051型驅逐艦進行全面的現代化改裝,主要覆蓋了艦載武器、火控雷達、指揮、電子對抗設備和作戰指揮中心,重點在於提高艦隊和單艦的防空作戰能力。
166號驅逐艦
然而進入談判以後,英方根據中方提供的051型驅逐艦設計資料以後,發現051艦的設計理念還停留在二戰的水平,在現有基礎上,必須對艦體進行較大的改建設計,包括增加設置現代化作戰指揮中心專用艙室等,這樣中英雙方對051型驅逐艦進行必要的重新設計達成了共識,這就是051S的來歷。該艦的具體設想是:採用高幹舷甲板船型,正常排水量達到了4100噸,裝備英制“海標槍”區域防空導彈,使051S型艦具有一定的海上編隊區域防空和較強的單艦防空作戰能力。該計劃中,中國考慮改裝兩艘051型艦,並新建6艘同型艦。並在後繼艦上,陸續安裝國產化的“海標槍”導彈,燃氣輪機,“海豚”直升機,A324魚雷,以及“鷹擊”-8導彈等。但是在1982年馬島戰爭期間,42型艦沉沒兩艘,重傷一艘,中國內部出現不滿意42型驅逐艦的聲音,所需要費用超出預算,再加上中英兩國關係出現反覆,該計劃被擱淺。總體而言,如果051S型能夠及時服役,能夠解決當時中國海軍缺乏區域防空能力的局面。該局面直到計劃出台20年後,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從俄羅斯引進現代級驅逐艦,才開始得到緩解。
051G1/G2型
166號驅逐艦
051G1型:湛江(165);051G2型:珠海(166)。
在051S計劃失敗后,於1983年11月確定051G設計方案。165艦、166艦分別於1986年8月、1987年10月在大連造船廠開工建造。重點改進作戰指揮系統的自動化和雷達、無線電設備的電磁兼容性,改善近程防空能力,提高反艦能力,總體作戰效能較051D型有大幅度提升,為下一代驅逐艦研製、建造積累了經驗。
Y-7魚雷發射裝置
051G1/G2型相比與老款艦最大的區別在於使用了全封閉式艦橋和艦體;以“海鷹-1甲”反艦導彈替換了原來的“海鷹-1”導彈(051G2型166艦更換成“鷹擊-8”即YJ-8反艦導彈),用76A式雙37mm全封閉自動高炮取代了原有雙37mm高炮,加裝了三聯裝反潛魚雷發射管(美製MK46反潛魚雷),還曾實驗性配備義大利引進的拖曳式可變深度聲吶(由於船體自身動力系統所產生的噪音和震動過大使用不理想後來改裝中拆除);安裝了381甲型三坐標對空雷達,347型火控雷達系統,仿製的RM-1290導航雷達取代了751型雷達,具有捷變頻體制的352丙雷達則取代了352甲雷達,並加裝了825型電子對抗系統,安裝了引進的作戰數據系統。電子設備整體達到西方國家1970年代後期水平。北約將該型艦列為旅大III型艦。
051型109號艦
165艦/166艦在後來現代化改裝中按109艦改裝標準改裝八聯裝“海紅旗-7”導彈(HHQ-7)防空導彈(法制"海響尾蛇"防空導彈的國產化型號)系統、4座四聯裝“鷹擊-83”反艦導彈系統,相應改裝了雷達與電子戰等電子設備,有所不同的是用2座雙聯裝100mm口徑艦炮取代了原有雙130mm口徑艦炮。

該級各艦


051型驅逐艦各艦概況:
舷號艦名服役日期服役艦隊建造船廠中國艦型北約代號備註
105濟南號(原223號)1971年12月31日北海艦隊大連造船廠051旅大I型/旅大II型2007年11月15日退役。80年代中改裝加裝直升機
106西安號1974年北海艦隊大連造船廠051旅大I型2007年9月29日退役。后移交武漢海軍工程大學
107銀川號1976年北海艦隊大連造船廠051旅大I型2012年10月18日退役
108西寧號1980年北海艦隊大連造船廠051D旅大I型2013年9月25日退役
109開封號1982年北海艦隊大連造船廠051D/051DT旅大I型/旅大III型首個裝“海響尾蛇”對空導彈,再裝C-802。2019年5月16日退役。 
110大連號1984年北海艦隊大連造船廠051/051Z旅大I/III型改裝同109號艦。2019年5月16日退役。 
111不詳北海艦隊大連造船廠051旅大I型經費不足中途停建
131南京號1977年東海艦隊上海中華造船廠051旅大I型原227號艦,2012年9月26日退役,改裝移交中國海監總隊做海警船。
132合肥號1980年東海艦隊上海中華造船廠051Z旅大I型2012年10月20日退役,移交海軍航空工程學院教學。
133重慶號1983年東海艦隊上海中華造船廠051D旅大I型2014年9月26日退役
134遵義號1984年東海艦隊上海中華造船廠051D旅大I型加裝數據鏈系統。2019年5月16日退役。 
135不詳不詳東海艦隊上海中華造船廠051旅大I型經費不足中途停建
160廣州號(存疑)1974年南海艦隊廣州造船廠051旅大I型1978年3月8日發生爆炸事故沉沒
161長沙號1975年南海艦隊廣州造船廠051旅大I型2008年8月26日退役作為靶艦
162南寧號1979年南海艦隊廣州造船廠051旅大I型2012年9月退役作為海監船
163南昌號1982年南海艦隊廣州造船廠051D旅大I型2016年9月8日退役,移交南昌市
164桂林號1987年南海艦隊廣州造船廠051D旅大I型2004年由南海艦隊調往北海艦隊。2019年5月16日退役。 
165湛江號1989年南海艦隊廣州造船廠051G1/051DT旅大I型加裝C-802導彈和海紅旗-7導彈
166珠海號1991年南海艦隊廣州造船廠051G2/051DT旅大III型訪東南亞曾改為168,同165號艦

服役動態


試驗護航
1980年5月,051型驅逐艦參與了東風5洲際導彈的發射試驗測量,打撈回收和護航任務。
海上對峙
133號重慶艦與蘇聯巡洋艦對峙_日本拍攝
1985年11月18日-19日,051型驅逐艦133號“重慶”艦(標準排水量3250噸)單艦在對馬海峽監視蘇聯海軍“基洛夫”級“伏龍芝”號(舷號050)核動力巡洋艦(標準排水量23750噸)和蘇聯海軍“現代”級“縝密”號(舷號672)驅逐艦(標準排水量7900噸)。
這兩艘蘇聯軍艦開往蘇聯太平洋艦隊的海參崴基地,路過中國東海。133重慶艦單艦緊緊跟隨兩艘蘇聯巨艦,直到兩艘蘇聯海軍軍艦到達海參崴,133重慶艦才返航。這一幕被飛臨對峙上空的日本海上自衛隊攝影師柴田三雄拍下,成為弱小的中國海軍面對超級大國海軍挑釁毫不示弱的象徵的一組照片。
退出現役
2019年5月,北部戰區某驅逐艦支隊官兵在旅順某軍港整齊列隊,為4艘國產051型導彈驅逐艦舉行了退役儀式。這4艘驅逐艦分別為開封艦、大連艦、遵義艦和桂林艦,服役均超過30年,航跡遍布祖國的萬裏海疆。

總體評價


國外軍事界對051型驅逐艦評價不高,認為其水平僅僅相當於20世紀50~60年代裝備,主要問題為:
艦上的火箭發射器
缺乏有效的防空、反潛火力;結構設計落後,整個艦體防水隔艙少,機艙之間也缺乏足夠的防護,設計抗沉和抗損性不佳;沒有完善的空調設備與核生化三防系統;通信與電子設備落後,早期型號沒有綜合作戰指揮中心;全艦噸位過小,艦的長寬比大,對剛度、強度帶來不利,適航性不佳;人機界面和居住性欠佳,機爐艙溫度高,沒有餐廳,生活條件非常艱苦等。以上問題,主要是受到中國工業水平的限制,以及中國政治環境影響,還有設計隊伍缺乏足夠的經驗所致。中國海軍也意識到以上問題,在051型驅逐艦服役期間不斷進行改裝和現代化升級。該級艦雖然技術水平不高(大約相當於國外海軍20世紀60年代的水平),但該級艦結束了中國海軍依賴國外廢舊艦艇的時代,使中國海軍獲得了中大型艦艇的設計使用經驗,為日後設計更大型的艦艇奠定基礎。
1979年8月2日鄧小平視察051型濟南艦
051型“旅大”級驅逐艦的建造,是中國艦船研製理念和建造技術的巨大進步,但是這種進步僅僅是從無到有的飛躍,相對世界發達國家依舊相差了一個時代。布局上“旅大”級是繼承了“科特林”級,作戰樣式上則更接近57型“克魯普尼”級驅逐艦。這些驅逐艦都是50年代初期蘇聯海軍作戰思想的產物,在60年代已經開始變更用途。當中國還在按照蘇聯50年代初期的思想設計“旅大”級驅逐艦的時候,發達國家已經開始研製和建造面對70年代作戰模式的驅逐艦。其中英國開始建造42型“謝菲爾德”級驅逐艦,美國在建造“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蘇聯也在設計“現代”級和“勇敢”級驅逐艦。這些驅逐艦從60年代末開始逐漸服役,在作戰能力和技術水平上遠遠超越了中國基於50年代水平和摻雜60年代初期理念的“旅大”級。
鄧小平視察濟南艦題詞
50年代初美國和西方提出了驅逐艦作戰指揮中心的設計,將以往分開布置在各個艙室的雷達、聲吶和電子系統等集中布置在一個指揮中心內,並將這些相互獨立工作的裝置用通信電纜連接起來,統一控制艦上作戰和航行系統,部分設備之間還用通信電纜連接,能夠相互傳遞數據信號。在60年代末期開始建造的驅逐艦上,不僅有能將設備集中布置的作戰指揮中心,而且各個設備和系統之間已經能夠完全互連和共享數據。
直到80年代初期建造的“旅大”級驅逐艦上的設備,還是分散布置在艦艇各個艙室中,沒有集中起來,更沒有作戰指揮中心的形態。單台設備只與規定的分系統連接,而分系統之間的連接沒有完成,相當於處在美國海軍60年代初期的狀況。這種狀況在70年代之前造成的漏洞還不很明顯,而在70年代中期以後小型反艦導彈開始普及以及電子對抗水平極大提高的情況下,卻變成了致命的缺陷。
中國海軍驅逐艦的設計和使用經驗是從零到有逐步積累。正是這些經驗與教訓促進裝備與思想的進步,051型“旅大”級驅逐艦成為奠定中國海軍現代艦船發展的一塊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