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文齊的結果 展開

文齊

東漢官員

文齊,字子奇,梓潼縣人,生卒年不詳,新朝王莽時期益州郡太守,光武帝興漢後任命為鎮遠將軍,並封成義侯。

人物生平


漢平帝元始年間(公元1年-5年),文齊出任京師(長安)城門校尉(統帥守城部隊的高級統兵官)。王莽執政時,益州郡(雲南滇池)人民不堪重負,發動起義,王莽派遣將軍廉丹率軍前往鎮壓,被起義人民殺敗。王莽又派文齊前去征討。文齊率軍至益州后,征而不討,圍而不殲,說服起義民眾歸順朝廷,王莽即任命文齊為益州太守。在任期內,文齊組織邊民墾荒造地,修築灌渠,開墾農田兩千多頃。同時練兵養馬,修築路障邊塞,保證邊境平安,老百姓衣食無缺,生活安樂,對其十分擁戴。后公孫述佔據蜀地稱帝,遣使臣勸說文齊臣服,文齊堅決抵制,拒不歸從。公孫述以拘捕他的妻子相威脅,並許諾封他為公侯,他仍堅辭不應。公元25年,光武帝劉秀在河北鄗(今河北高邑)南即位后,文齊專門派出使者,繞道前往河北向光武帝致意,深得光武帝的嘉許。公孫述被殺后,光武帝任命他為鎮遠將軍,並封為成義侯。

滇東漢長城


中國長城學會秘書長長城考古專家董耀會介紹,2000年8月北京大學於希賢教授等在雲南滇中地區石林彌勒陸良一帶發現的古長城埂,已被長城學會專家們定為“滇東漢長城”。修築時間為西漢未王莽地皇二年即公元21年,由當時的益州郡太守文齊主持修建,距今已有1980年的歷史。
這次考察是中國長城學會應北京大學於希賢教授主持的“雲南古長城考察”課題組的邀請而進行的,專家對石林、彌勒、陸良境內被認為是古長城的遺址進行了實地考察與研究,並從歷代文獻典籍中查找關於雲南古長城的記載加以印證。
關於滇東古長城遺址,從明清到現代都有記載,明代李元陽的《萬曆雲南通志》、清初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1943年李埏的《路南鄉土地理》、1945年楚圖南的《路南雜記》,直到1999年版的《石林文物志》中都能查到,通過遺址考察,證實這些記載是準確的。此前人們大多忽略了《後漢書.西南夷.滇王傳》中王莽時期益州郡太守文齊修建長城的記載,這個文獻中的“率厲兵馬,修障塞”就是指修長城,漢代對長城的稱謂主要為障、塞、亭障、障塞、烽燧等。
關於雲南古長城修建的歷史背景,董耀會認為,王莽時期,社會矛盾十分尖銳,加之實行民族歧視和鎮壓政策,導致了雲南各地人民起義的爆發。文齊任益州太守后,團結夷漢各族造陂池、開灌溉、墾良田,充分體現了當地各族人民和平統一的願望。為更有效地控制轄地,保障正常秩序和保護交通要道,文齊在發展生產的同時下大力修建了長城。
董耀會說,文齊修長城的目的是安民,但真正發揮作用是在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當時公孫述據蜀分裂,隔斷了益州郡與內地的聯繫,接著佔據益州大部分地區稱帝,派兵威脅文齊,迫其投降。文齊在當地夷漢各族的團結擁護下,憑藉長城固守據險,取得最後勝利。直到公孫述分裂割據勢力被消滅,益州郡文齊控制的地域內始終保持了未曾發生社會動亂的局面,並於東漢初年又穩定地統一在中國版圖之內。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曹大為認為,“滇東漢長城”是一個重要的發現,長城除了軍事防禦性功能外,實質上是一條連接多民族國家的紐帶。滇文化具有多民族、多元文化特徵,同時又是統一性的體現,是典型的、具有說服力的中華文明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