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儻
曾任北京大學教授
目錄
少年敦厚穩重。清光緒二十年(1894),入長沙求實書院肄業,受主講黃恕軒賞識,留住內齋,接受傳統儒學和程朱理學的思想教育。光緒二十六年,受聘為楊度之子公庶等啟蒙教師,得楊度指授。二十九年,得遠親上海道員袁樹勛之助,以湖南官費留學日本,入弘文學院。三十一年夏回國,在長沙明德學堂佐理教務兼日語翻譯。次年再度赴日,入早稻田大學,經預科升入政治經濟本科。參加楊度等組織的憲政研究會,受改良主義思想影響。宣統元年(1909)歸國,袁樹勛又在山東公費留德學生名額內派李儻留學德國,擔任中國留德學生會主席。初入柏林大學法學院經濟系,后入研究班深造。接受阿·瓦格納的庸俗經濟學、財政學理論和國家社會主義思想,傾向“講壇社會主義派”。又受伯恩斯坦思想影響,認為中國改革應走國家社會主義道路,或用溫和的辦法徐圖改進。民國元年冬回國。次年,胡元錟在北京創辦明德大學,委他任校長兼授經濟學、財政學、貨幣論等課程。
北伐戰爭期間,獲讀孫中山《三民主義》、《建國方略》,認為切合中國國情。民國17年,任南京國民政府農礦部秘書。19年,農礦部、工商部合併為實業部,留任秘書,旋任渤海化學公司上海分公司經理。民國21年一二八事變時,隨孔祥熙出國考察實業,任翻譯秘書,歷美、英、德、法諸國,對當時世界經濟危機及各國勞資情況有所認識。22年,任中國銀行經濟研究處事務長。後任財政部主任秘書,建議設累進所得稅、統一徵收鹽稅等事,皆無法推行。民國24年11月,實行法幣政策,未能參與決策,請求辭職。25年,任國庫司司長。因抗日戰爭財政開支巨大,策劃建立國庫制度,會商立法院,制訂《公庫法》,無法實行,屢請辭職,獲調關務署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