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藝齋集稿

清朝曹雪芹所著的作品

《廢藝齋集稿》,曹雪芹著。共分八冊,論述問題包括印刻、編織、園林、風箏、烹調、脫胎手藝、印染等。現存其中的一冊《南鷂北鳶考工記》部分。

評價


《廢藝齋集稿》,是一部記載我國工藝技術性的作品,故只在愛好技藝的圈內人中流傳。曹雪芹在這部書中打破了中國文人對“百工之人,君子不齒”的陳舊觀念,詳細記載了金石、風箏、編織、印染、烹調、園林設計等八項工藝藝程,目的是為了讓殘疾人能夠以以養身,彌補先天、後天的不足。曹雪芹曾熱心教會殘疾人於叔度扎糊風箏,助他以此業養家。他在《南鷂北鳶考工志》自序中道:是歲除夕,老於冒雪而來,鴨酒鮮蔬,滿載驢背,喜極而告日:“不想三五風箏,竟獲重酬;所得共享之……”這不僅反映了曹雪芹與於叔度的友誼,更反映了曹雪芹扶弱濟困、助人為樂的高尚情懷。

事迹


曹雪芹的《廢藝齋集稿》一九四三年在北京短暫面世,之後就被當時購買了這部書稿的姓金田的日本人寄回了日本國內,從此這部書稿連同這位姓金田的日本商人均再無消息。此後,當時出於研究學習的需要,由國立藝專的日籍教師高見嘉十氏從金田氏手中將《廢藝齋集稿》借了過來,挽請趙雨山、關廣志、金仲年、楊歗谷、金福忠等當時著名文物家、美術家、工藝家及當時藝專學生孔祥澤等進行鑒定和抄摹,一共抄摹了二十六天,這才部分地將《廢藝齋集稿》的內容保留了下來。
《廢藝齋集稿》全書八冊,除其中講述編織等冊的部分字跡是另一個人的外,其餘數冊是同一個人的筆跡,估計是曹雪芹的親筆。每冊卷首有不少別人寫的序,筆跡各不相同,估計是不同作序者的親筆。另外,各冊書端還有不同筆跡的批語。

內容


《廢藝齋集稿》各冊講述的內容分別是:
第一冊講金石圖章,名為《蔽芾館鑒金石印章集》。內容為如何選料、制鈕、冶鑄、刻邊款、講章法、講刀鋒、講技巧等。此外還有彩繪的圖式。“蔽芾”為弼廢的諧音,意為幫助窮苦而有廢疾者。
第二冊為《南鷂北鳶考工志》,講風箏的扎、糊、繪、放“四藝”。這一冊是全書寫作的基礎,《集稿》是從《考工志》逐步擴充而來。
第三、四、五、六各冊,大致包括以下內容:
講編織工藝的。這是為盲人編寫的。其中有各種圖案花紋,按編織程序寫成有韻的歌訣,詞句有些類似棋譜的術語。文字平易,通俗順口,好讀好記。
講脫胎技藝的。這也是為盲人編寫的,由盲人做成各種脫胎,再由有眼人彩繪而成。
講織補和染織的。曹雪芹在織補和染織方面的知識,與曹家久任江寧織造、曹雪芹在童年就耳濡目染有關。
講雕刻竹製品和扇股及宮燈彩扎宮扇的製作。
第七冊講園林建築藝術,名為《岫里湖中瑣藝》。書中除文字外,還有彩色圖錄。尤其是書中有曹雪芹設計的一例園林景觀,均精妙絕倫。
第八冊講飲食。名為《斯園膏脂摘錄》。這冊中除講烹調方法,介紹一些菜式製作外,還有一些有關制醬、腌、薰、酵、炙及調料、香料、小食品的製作方法等,內容十分豐富。

相關作品


早在1973年,已故著名紅學家吳恩裕先生在《文物》雜誌撰文指出,曹雪芹有另一部作品《廢藝齋集稿》,當時成為紅學界的一樁公案。吳恩裕是根據好友孔祥澤提供的資料發表這一觀點的。孔祥澤現已86歲高齡,3月20日他對記者講述:該書為日本人收購,1943年他還看過包含畫樣的全書。當時由於書主很快要攜書回國,他只能草作書錄。據他說《廢藝齋集稿》共分八卷,每卷各講一種殘疾人用以謀生的手藝,裡面都有圖樣。當時重點抄錄其中第二卷《南鷂北鳶考工志》,目前該卷僅存附錄《瓶湖懋齋記盛》的前半篇文字,後半篇則根據他的回憶寫成了白話文。文中不僅提到了曹雪芹寫此書的目的,還詳細記述了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臘月二十四日曹雪芹在敦敏的槐園裡同董邦達、過子和、端雋、於叔度等人的聚會。
曹雪芹研究會第一任會長鬍德平及嚴寬等學者通過查閱大量明清史資料,還發現了《秋葵彩蝶圖》和《如意平安圖》兩幅古畫和曹雪芹有關係,並考證出這兩幅古畫被曹雪芹鑒定后,為乾隆皇帝收藏。據胡德平根據《瓶湖懋齋記盛》中的文字,認為曹雪芹他離開京城后,並不是做了什麼隱士,過著一種單純著書的潦倒的隱居生活,而是以積極的心態參與多項社會活動,扶貧救殘、創辦自救自養事業。
《廢藝齋集稿》是曹雪芹的佚著。據有關資料介紹,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流入日本,后就杳無音信。在1990年,由文藝出版社出版的《紅樓夢大辭典》中就專有《廢藝齋集稿》的條目:“據吳恩裕撰文介紹《廢藝齋集稿》是曹雪芹的一部佚著……”。而《紅樓夢大辭典》中吳恩裕先生關於曹雪芹的佚著《廢藝齋集稿》的資料,是來自北京風箏協會的孔祥澤老先生。
事情的起源是這樣的。在1971年四月,在香山腳下的正白旗村39號老屋發現題壁詩后,在社會上引起轟動。孔祥澤老先生看了題壁詩的字體后,不由得想起了往事。那是在1943年,年輕的孔先生正在北京(北平)的“北華美術學校”學習繪畫和雕塑。當時有個日本籍教師名叫高見嘉十,他對中國的風箏很感興趣,想編著一部中國民間的風箏譜。就主動請孔祥澤幫忙。於是孔先生一邊尋找資料,一邊請教風箏高手。高見嘉十也從一位日本商人金田氏那裡借到一套手稿書,有錦套,上書《廢藝齋集稿》。書共八冊。在其中的一篇自序文後落款“時丁丑清明前三日,芹圃曹沾”。因當時他們主要是研究風箏,所以對其作者並沒有太注意。他們對《南鷂北鳶考工志》抄錄后,過一個月,金田氏收回書。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金田氏就沒有了消息。后高見嘉十並沒有完成風箏譜也回國。曹雪芹的《廢藝齋集稿》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
而就在人們把這部著作逐漸忘卻的時候,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曹公的這部《廢藝齋集稿》又轟動紅學界,成了紅學家們的熱門話題。因在1971年4月4日,在香山腳下卧佛寺前東南的正白旗村39號老屋發現了題壁詩而轟動了社會。孔老先生把手抄的《南鷂北鳶考工志》拿出來供我國著名的紅學家吳恩裕、胡德平研究,並口述了《廢藝齋集稿》的一些內容。吳恩裕先生還寫有《曹雪芹佚著和傳記材料的發現》。吳恩裕、胡德平先生以及我國著名的紅學家北京曹雪芹紀念館館長李明新女士和研究員李強先生等,都認為這是珍貴的資料。
為研究曹雪芹佚著《廢藝齋集稿》費了很大心血的孔祥澤老先生,在2004年八十歲高齡時,在孩子們的幫助下出版了《曹雪芹與風箏》一書。書中介紹了曹氏風箏的製作工藝,詳細描摹了《南鷂北鳶考工志》中的43種風箏的圖樣。同時又把《廢藝齋集稿》的發現經過重述一遍。孔老先生對曹雪芹的佚著《廢藝齋集稿》的鐘情,對我國風箏藝術的文化傳播的貢獻是值得紅學愛好者和風箏藝術愛好者敬佩的。

作者簡介


曹雪芹,是一位傑出的風箏玩賞家和製作家。據游國恩考證,抄本《廢藝齋集稿》 就是曹雪芹的遺作。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他寫的《南鷂北鳶考工志》和《此中人語》兩篇關於風箏的專著,是一部水平很高的工藝美術教材性著作,它對風箏黑,白、灰的處理,色彩、色度,色調的處理,外觀造型的處理,都突出了繪畫性。他的《南鷂北鳶考工志》,詳細地介紹了四十三種風箏的扎、糊、繪、放的技法和工藝,每種風箏都繪有彩圖、骨架圖,配有扎、糊。繪等歌訣。按曹雪芹設計圖樣扎出來的風箏,大者可達數丈,小者不到一寸,卻都能御風而起飛,不致“傾覆”。曹氏風箏已是北方的主要風箏流派之一,在國內外有著較高的聲譽,為人們所稱道。當時執掌皇家畫苑的名士董邦觀看曹雪芹放風箏后,極為稱讚,當場為《南鷂北鳶考工志》寫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