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心理學

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圖書

《投資心理學》是2013年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玉智、劉克。

內容簡介


心裡概述

作為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證券市場為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截至2011年11月31日,滬深兩市共有A股賬戶16 235萬戶,B股賬戶252.08萬戶,有效賬戶13 988.31萬戶,上市證券達2 500多隻,滬深股市總市值30.1萬億元,流通市值20.1萬億元。此外,包括遠期、期貨、互換、認股權證可轉換債券在內的金融衍生品市場也有了長足的發展,股指期貨融資融券業務步入正軌。這些對我國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意義重大。
2011年下半年美債危機歐債危機頻頻爆發,大宗商品價格震蕩走低,全球資本市場陷入低迷。應該說,像美國這樣金融業高度發達、資本市場法律非常完善、衍生品市場監管體系十分健全的經濟體,其投資主體已經經歷了長期的投資洗禮,卻仍然擺脫不了債務危機導致的投資失誤的宿命,那麼資本市場發展初級階段的中國投資主體更不可能獨善其身。因此,開展必要的心理調適和行為疏導工作就更為關鍵。
通過查詢文獻,我們發現雖然關於投資心理方面的研究浩如煙海,但能夠系統詮釋投資者心理調適與行為疏導的論著並不多見,適合於本科生、研究生教學的規範教材更是鳳毛麟角。編寫一本集系統性、知識性、規範性、務實性、趣味性於一體的《投資心理學》教材,就成了我們的動力。本書在研究投資心理學基礎理論的同時,通過對個體和群體投資心理與行為的系統分析,針對投資主體的心理異象與行為障礙提出了心理調適與行為疏導的基本思路和具體架構。

研究內容

投資心理學是一門新興學問,它是投資學心理學的有機結合。在現代經濟社會,可投資的領域很廣,如股票市場、債券市場期貨市場、黃金市場、外匯市場、房地產市場等,但就主體參與的廣泛性及各種投資領域在國內的規模來看,股票市場首屈一指,研究股票投資心理具有典型意義。

心理特徵


①自信情結(overconfidence):高估自己的判斷力,過分自信。心理學研究發現,當人們稱對某事抱有90%的把握時,成功的概率大約只有70%。
②迴避損失(loss-aversion):趨利避害是人類行為的主要動機之一,而在經濟活動中,人們對“趨利”與“避害”的選擇是首先考慮如何避免損失,其次才是獲取收益。馬科維茨首先注意到了人類的這種行為方式,後來的實證研究進一步表明,人們在從事金融交易中,其內心對利害的權衡是不均衡的,賦予“避害”因素的考慮權重是“趨利”因素的兩倍。
③追求時尚和從眾心理位置消費理論告訴我們,人們對相對經濟地位的追求在空間上表現為與他人相比。可見,人們的相互影響對各人決策行為有很大的影響,而追求時尚與從眾心理便是其中最突出的特點。因此,在金融投資領域,金融學家已經開始將這一特點作為重要的投資決策因素加以考慮。
④後悔與謹慎:這種心理狀態普遍存在於人們的經濟活動中。即使決策結果相同,如果某種決策方式可以減少投資者的後悔心理,對投資者來說,這種決策方式仍然優於其它決策方式。

作者簡介


約翰 R. 諾夫辛格
(John R. Nofsinger)
約翰 R. 諾夫辛格是華盛頓州立大學金融學教授,是行為金融領域的世界頂級專家。他經常在投資管理行業、高校和大型學術性會議上擔任演講嘉賓。他的觀點經常見諸《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財富》《商業周刊》《聰明錢》《基金雜誌》《華盛頓郵報》《奈特利商業報告》等財經媒體。
他是六部交易類書籍、教材和學術著作的作者(或合作者),這些書已被譯成七種文字發行。諾夫辛格教授是一位聲譽卓著的學者,他在本領域的權威學術期刊(如《金融學雜誌》《商業雜誌》)以及實務類期刊(如《金融分析師雜誌》《財富管理雜誌》)上發表了30多篇論文。他也為私營企業、紐約證券交易所CFA協會和政策智庫提供過研究服務。他的學術研究活動曾多次獲獎。
鄭 磊(譯者)
任職香港某銀行,系投資銀行投資董事,南開大學經濟學博士,荷蘭馬斯特里赫特管理學院MBA,戰略與資本運營資深專家,中國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學術顧問,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特約研究員,香港證監會持牌人員。曾任綜合開發研究院產業基金與創業投資研究中心副主任,深圳市決策諮詢委員會專家組成員。曾在內地和香港出版《海外鏖兵——中國企業跨國經營實踐案例與行動指南》《聚變——中國資本市場備忘錄》《逆向投資策略》等十餘部專著和譯著。

作品目錄


編輯
推薦序
譯者序
前言
第1章 心理學與金融 / 1第2章 過度自信 / 14第3章 自豪與懊悔 / 29第4章 風險感知 / 44
第5章 決策框架 / 59第6章 心理賬戶 / 73第7章 構建投資組合 / 87第8章 代表性與熟悉程度 / 101
第9章 社交互動與投資 / 116第10章 情緒與投資決策 / 131第11章 自我控制與決策 / 146第12章 次貸危機的心理學 / 161
註釋 / 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