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

二十四節氣之一

驚蟄,又名“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太陽到達黃經345°時。驚蟄於公曆3月5—6日交節。

從驚蟄起,春耕正式開始,廣大農民以農諺為依據,從事各種農事活動。驚蟄的主要生產是春翻、施肥、滅蟲、造林。其中的滅蟲還帶有一定的巫術色彩。驚蟄的主要習俗有蒙鼓皮、驅蟲、打小人、吃梨等。

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化生長的現象。春雷始鳴,氣溫回升,昆蟲萌動,“九九”已盡,“九盡桃花開,春耕不能歇”。物候:桃紅李白,鶯鳴燕來,布穀催耕。驚蟄萬物萌動,細菌滋生,容易引發感冒發熱和肝病發生。養生需注意防春溫流感,飲食清淡養肝脾,多吃蔬菜清腸胃,早睡早起多鍛煉。

歷史淵源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
驚蟄
驚蟄
驚蟄在歷史上曾被稱為“啟蟄”。在現今的漢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啟蟄”這個名稱。西漢時期輯錄的《大戴禮記·夏小正》曰:“正月啟蟄”。據說是因為漢朝第六代皇帝漢景帝的諱為“啟”,為了避諱而將“啟”改為了意思相近的“驚”字。唐代以後,“啟”字的避諱已無必要,“啟蟄”的名稱又重新被使用,但由於也有不用慣的原因,大衍曆再次使用了“驚蟄”一詞,並沿用至今。日本與中國一樣,在歷代的具注歷中使用“驚蟄”。此後,日本也採用了大衍曆與宣明歷。“啟蟄”的名稱在日本的使用始於貞享改歷的時候。
西漢戴德《大戴禮記·夏小正》曰:正月啟蟄,言發蟄也。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元代吳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天文曆法


平靜書齋
平靜書齋
上古時代依據斗轉星移規律制定節氣,北斗七星循環旋轉,這斗轉星移與廿四節氣有密切關係。北極星位於地球地軸的北端,在北斗七星中的天璇與天樞連線的五倍延長線上。由於地球的自轉,而北極星正好處在天球轉動的軸上,所以相對不動,而在軸邊上的北斗星看起來就象圍繞著北極星轉一樣,這就產生了“斗轉星移”。北斗七星是北半球(中國位於北半球)的重要星象,斗轉星移時北半球相應地域的自然節律亦在漸變,因此成為古人判斷節氣變化的依據。北斗七星的斗柄順時針循環旋轉,當斗柄指向丁位時為驚蟄。
西漢武帝時期將“二十四節氣”納入《太初曆》作為指導農事的曆法補充。採用立桿測影(圭表)在黃河中下游地區測定日影最長、白晝最短(日短至)這天作為冬至日,以冬至日為“二十四節氣”的起點,將冬至與下一個冬至之間均分24等份,每“節氣”之間的時間相等,每個節氣間隔時間15天,因此亦稱為“平均時間法”。“平均時間法”確定的節氣,冬至后75天為驚蟄。
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回歸黃道上的位置確定,即在一個為360度圓周的“黃道”(一年當中太陽在天球上的視路徑)上,劃分為24等份,每15°為1等份,以春分點為0度起點(排序上仍把立春列為首位),按黃經度數編排。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為一個“節氣”,每“節氣”的“度數”均等。也就是視太陽從黃經0度出發(此刻太陽垂直照射在赤道上),每當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太陽黃經度數確定的節氣,太陽到達黃經345度為驚蟄。

氣候變化


驚蟄
驚蟄
一般每年在3月5日或6日,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按照一般氣候規律,驚蟄前後各地天氣已開始轉暖,雨水漸多,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了春耕。除東北、西北地區仍是銀妝素裹的冬日景象外,中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到0℃以上,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為3—6℃,沿江江南地區為8℃以上,而西南和華南已達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
中國各地春雷始鳴的時間早遲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雲南南部在1月底前後即可聞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卻在4月下旬。“驚蟄始雷”的說法則與沿江江南地區的氣候規律相吻合。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它是干支歷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月令)的特定節令。廿四節氣最初是依據斗轉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環旋轉,這斗轉星移與自然節律變化有著密切的關係。當斗指丁時為驚蟄,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驚蟄時節,春氣萌動,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民諺云:“春雷響,萬物長”以及“驚蟄節到聞雷聲,震醒蟄伏越冬蟲。”等等,這些均為驚蟄節氣的特徵。
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越冬的蛇蟲鼠蟻。蟄是藏的意思。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大自然節律才是使各種蟄蟲有感,因此開始活動的原因。驚蟄時節,春雷乍動、雨水增多、氣溫回升,萬物生機盎然,是萬物生長的好時光,該種的農作物都可以開始種了。驚蟄是耕種的好時節,中國各地隨著氣溫回升,日照增加,由南向北漸次進入春耕時節。
“驚蟄”節氣后,南方暖濕氣團開始活躍,氣溫回升較快,長江中下游以南大部地區已漸有春雷;而華北西北部除了個別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聲。作為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除東北地區、西北地區仍是銀妝素裹的冬日景象外,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至0℃以上,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為3至6℃;沿江江南地區為8℃以上,而西南地區和華南地區已達10至15℃以上,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日照時數也有了明顯的增加。從中國各地自然物候、氣候進程看,“驚蟄始雷”僅與中國南方部分地區的自然節律相吻合。

物候現象


驚蟄三候
驚蟄
驚蟄
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描述已是進入仲春,桃花紅、梨花白,黃鶯嗚叫、燕飛來的時節。按照一般氣候規律,驚蟄前後各地天氣已開始轉暖,雨水漸多,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了春耕。驚醒了蟄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種昆蟲的時候,此時過冬的蟲卵也要開始卵化。由此可見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一個節氣。
二十四番花信風
驚蟄時期的花信風為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薔薇。沾了雨意的桃花,水淋淋的濕,一律收斂起輕薄的野性子,沉靜貞婉起來。淺淺的粉,從花瓣的最末端,淡淡地往裡洇。洇至最深處,便成了無限溫柔的一痕紅。又或者,是美人頰上的胭脂,釀成了春天裡最美的一盅酒,讓人醉了。

農事活動


驚蟄[二十四節氣之一]
驚蟄[二十四節氣之一]
中國勞動人民自古很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唐詩有云:“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此時,華北冬小麥開始返青生長,土壤仍凍融交替,及時耙地是減少水分蒸發的重要措施。
農諺“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到了驚蟄,中國大部地區進入春耕大忙季節。真是:季節不等人,一刻值千金。大部分地區驚蟄節氣平均氣溫一般為12℃至14℃,較雨水節氣升高3℃以上,是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日照時數也有比較明顯的增加。但是因為冷暖空氣交替,天氣不穩定,氣溫波動甚大。華南東南部長江河谷地區,多數年份驚蟄期間氣溫穩定在12℃以上,有利於水稻和玉米播種,其餘地區則常有連續3天以上日平均氣溫在12℃以下的低溫天氣出現,不可盲目早播。驚蟄雖然氣溫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卻有限。華南中部和西北部驚蟄期間降雨總量僅10毫米左右,繼常年冬干之後,春旱常常開始露頭。這時小麥孕穗、油菜開花都處於需水較多的時期,對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為影響小春產量的重要因素。植樹造林也應該考慮這個氣候特點,栽后要勤於澆灌,努力提高樹苗成活率。
水稻方面日均氣溫穩定在8℃以上時可以開始播種旱育秧。播種前,首先選擇肥沃、疏鬆、土層深厚的菜園或旱作地作苗床,播種前20天每畝施45%三元複合肥50公斤、氯化鉀5公斤、尿素10至15公斤培肥苗床。

民間習俗


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國的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內,常遭邪惡小人對你興風作浪,阻撓你的前程發展,引致百般不順。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那天祭白虎。所謂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紙繪製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拜祭時,需以肥豬血喂之,使其吃飽后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驚蟄吃梨
驚蟄吃梨
驚蟄吃梨
在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驚蟄吃梨源於何時,無跡可尋,但祁縣民間卻有這樣一則代代相傳的故事。傳說聞名海內的晉商渠家,先祖渠濟是上黨長子縣人,明代洪武初年,帶著信、義兩個兒子,用上黨的潞麻與梨倒換祁縣的粗布、紅棗,往返兩地間從中贏利,天長日久有了積蓄,在祁縣城定居下來。雍正年間,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驚蟄之日,其父拿出梨讓他吃后說,先祖販梨創業,歷經艱辛,定居祁縣,今日驚蟄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讓你不忘先祖,努力創業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經商致富,將開設的字型大小取名“長源厚”。後來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離家創業”之意,再後來驚蟄日也吃梨,亦有“努力榮祖”之念。
關於驚蟄吃梨還有其他幾種說法:
1.是因為驚蟄這個節氣萬物復甦。驚蟄時節,乍暖還寒,除了注意防寒保暖,還因氣候比較乾燥,很容易使人口乾舌燥、外感咳嗽。所以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梨可以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此時飲食起居應順肝之性,吃梨助益脾氣,令五臟和平,以增強體質抵禦病菌的侵襲。
2.古代時生物類別比較多,有些傳染病也沒有100%的特效藥,而驚蟄這一天正是萬蟲蘇醒的時候,吃梨是提醒大家小心並預防。
3.蘇北及山西一帶有流傳有“驚蟄吃了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諺。也有人說“梨”諧音“離”,據說,驚蟄吃梨可讓蟲害遠離莊稼,可保全年的好收成,這一天全家都要吃梨。
蒙鼓皮
驚蟄是雷聲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鳥嘴人身,長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錘,一手連擊環繞周身的許多天鼓,發出隆隆的雷聲。驚蟄這天,天庭有雷神擊天鼓,人間也利用這個時機來蒙鼓皮。《周禮》卷四十《揮人》篇上說:"凡冒鼓必以啟蟄之日。“註:“驚蟄,孟春之中也,蟄蟲始聞雷聲而動;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見不但百蟲的生態與一年四季的運行相契合,萬物之靈的人類也要順應天時,凡事才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打小人”驅趕霉運
驚蟄民間習俗“打小人”
驚蟄民間習俗“打小人”
驚蟄象徵二月份的開始,會平地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霉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所以每年驚蟄那天便會出現一個有趣的場景:婦人一邊用木拖鞋拍打紙公仔,一邊口中念念有詞地念:“打你個小人頭,打到你有氣冇定抖,打到你食親野都嘔”的打小人咒語。
《千金月令》上說:“驚蟄日,取石灰糝門限外,可絕蟲蟻。”石灰原本具有殺蟲的功效,在驚蟄這天,灑在門檻外,認為蟲蟻一年內都不敢上門,這和聞雷抖衣一樣,都是在百蟲出蟄時給它一個下馬威,希望害蟲不要來騷擾自己。
抒發內心不忿
很多人都將“打小人”神化,其實此純粹是民間習俗而已,打小人的用意在於透過拍打代表對頭人的紙公仔,驅趕身邊的小人瘟神,宣洩內心的不滿,大部分人去打小人,一般目的是求新一年事事如意,冇小人搞搞震,而被“打”的對象,主要是二奶以及工作上的“金手指”。打小人的目的,就是要希望他們知難而退及抒發個人內心的不忿。

節日文化


農事諺語

• 驚蟄吹起土,倒冷四十五。
• 冬雖過,倒春寒,萬物復甦很艱難。
• 驚蟄節到聞雷聲,震醒蟄伏越冬蟲。
• 天氣漸漸寒轉暖,華北田野地化通。
• 春季生產掀高潮,從南到北忙春耕。
• 麥田追肥和澆水,緊跟鋤摟把土松。
• 大麥豌豆向日葵,突擊播種莫再等。
• 大蒜栽種不出九,精細認真管大棚。
• 興修水利好時機,挖溝築壩打深井,
• 莊稼歉收一年苦,不修水利代代窮。
• 春季造林好時機,因地制宜分樹種,
• 栽后護理要認真,光栽不護白搭工。
• 家禽孵化黃金季,牲畜普遍來配種,
• 天暖花開溫升高,畜禽打針防疫病。
• 快把魚塘整修好,放養魚苗好節令。
• 春雷一響,驚動萬物。
• 春雷響,萬物長。
• 驚蟄春雷響,農夫閑轉忙。
• 二月莫把棉衣撤,三月還下桃花雪。
• 驚蟄有雨並閃雷,麥積場中如土堆。
• 二月打雷麥成堆。
• 驚蟄地氣通。
• 驚蟄斷凌絲。
• 地化通,見大蔥。
• 九盡楊花開,春種早安排。
• 九九八十一,家裡做飯地里吃。
• 九九加一九,遍地耕牛走。
• 凍土化開,快種大麥。
• 大地化,快種葵花和蓖麻
• 大麥豌豆不出九。
• 豌豆出了九,開花不結紐兒。
• 種蒜不出九,出九長獨頭。
• 驚蟄地化通,鋤麥莫放鬆。
• 麥鋤三遍無有溝,豆鋤三遍圓溜溜。
• 麥子鋤三遍,麥縫像條線。
• 麥子鋤三遍,等著吃白面。
• 麥子鋤三遍,皮薄多出面。
• 驚蟄不耙地,好像蒸鍋跑了氣。
• 地化通,趕快耕。
• 到了驚蟄節,耕地不能歇。
• 驚蟄冷,冷半年。

詩詞

《春晴泛舟》(陸遊
兒童莫笑是陳人,湖海春回發興新。
雷動風行驚蟄戶,天開地辟轉鴻鈞。
鱗鱗江色漲石黛,嫋嫋柳絲搖麴塵。
欲上蘭亭卻回棹,笑談終覺愧清真。
《驚蟄》(長卿)
陌上楊柳方競春,塘中鯽鰣早成蔭。
忽聞天公霹靂聲,禽獸蟲豸倒乾坤。
《驚蟄》(左河水)
一聲霹靂醒蛇蟲,幾陣瀟瀟染綠紅。
九九江南風送暖,融融翠野啟春耕。
驚蟄[二十四節氣之一]
驚蟄[二十四節氣之一]
《觀田家》(唐)韋應物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
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
飢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
倉廩物宿儲,徭役猶未已。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
《義雀行和朱評事》(唐)賈島
玄鳥雄雌俱,春雷驚蟄余。
口銜黃河泥,空即翔天隅。
一夕皆莫歸,嘵嘵遺眾雛。
雙雀抱仁義,哺食勞劬劬。
雛既邐迤飛,雲間聲相呼。
燕雀雖微類,感愧誠不殊。
禽賢難自彰,幸得主人書。
《秦娥月/憶秦娥》(范成大
浮雲集。輕雷隱隱初驚蟄。
初驚蟄。鵓鳩鳴怒,綠楊風急。
玉爐煙重香羅浥。
拂牆濃杏燕支濕。
燕支濕。
花梢缺處,畫樓人立。
《水龍吟 壽族父瑞 堂是日驚蟄》(吳存)
今朝蟄戶初開,一聲雷喚蒼龍起。
吾宗仙猛,當年乘此,遨遊人世。
玉頰銀須,胡麻飯飽,九霞觴醉。
愛青青門外,萬絲楊柳,都捻作,長生縷。
七十三年閑眼,閱人間幾多興廢。
酸鹼嚼破,如今翻覺,淡中有味。
總把余年,載松長竹,種蘭培桂。
待與翁同看,上元甲子,太平春霽。
《驚蟄》(吳藕汀)
杏花村酒寄千程,佳果滿前莫問名。
驚蟄未聞雷出地,豐收有望看春耕。

起居養生


生活起居

驚蟄時期總的來說是明顯變暖,所以飲食應清溫平淡,多食用一些新鮮蔬菜及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如春筍、菠菜、芹菜、雞蛋、牛奶等,增強體質以抵禦病菌的侵襲。還有就是這一時期氣候比較乾燥,很容易使人口乾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昧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說法。梨的吃法很多,比如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特別是冰糖蒸梨對咳嗽具有很好的療效,而且製作簡單方便,平時不妨把其當做甜點食用。另外,咳嗽患者還可食用蓮子、枇杷、羅漢果等食物緩解病痛,飲食宜清淡,油膩的食物最好不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蔥、蒜、胡椒也應少吃。適合春季養生的具有潤肺健脾功效的食物還有枇杷、百合、銀耳、蓮藕、山藥、大棗等,藥物有沙參麥冬玉竹黃精等,在自身體質合適的情況下,春季常食用上述物品,對健康會大有好處。
驚蟄過後萬物復甦,是春暖花開的季節,同時卻也是各種病毒和細菌活躍的季節。驚蟄時節人體的肝陽之氣漸升,陰血相對不足,養生應順乎陽氣的升發、萬物始生的特點,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氣血也如春日一樣舒展暢達,生機盎然。
驚蟄期間天氣變化較大,要當心冷暖變化,預防感冒等季節性疾病的流行。

養生保健

按照傳統中醫五行學說理論,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腎)五者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剋、相乘、相侮的關係。如果由於氣候、情志、飲食等因素,造成某臟器生理機能的太過或不及,就會破壞機體動態平衡,出現疾病。中醫認為,春季人體肝氣旺,是肝臟機能活動的旺盛時節,所以驚蟄養生,就要重視對肝臟的保養,使肝臟機能正常,以適應驚蟄氣候的變化,減少疾病發生。
隨著驚蟄的到來,溫暖的氣候將會使人的活動量不斷增加,新陳代謝日漸旺盛。人體血液循環加快,而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物質也隨之增多,以適應人體各種生理活動的需要。血液循環的加快主要在於血量的調節,營養供給的增加則重在消化、吸收。這些生理功能的變化在中醫看來,均與肝臟有密切的關係。如肝臟運作失常,適應不了此時的氣候變化,就有可能出現一些病症,肝病患者尤其容易在春季發病,所謂“春應在肝”就是這個道理。因此,驚蟄時節養生的重點要放在對肝臟的保養上。這就是中醫“春宜養肝”的道理所在。
春季養肝是多方面的,首先要重視精神調養,應戒暴怒,更忌情懷憂鬱,要做到心胸開闊,樂觀向上,保持恬靜、愉悅的心態,以保持肝的健康。飲食上,宜適當吃些蔥、香菜等,這類食物溫而發散,與春季氣候相適應,對人體有益,而生冷之物則應當少食,以免傷害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