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奚故里

位於河南南陽卧龍區村的故里

百里奚故里,位於南陽市城西百里奚村,即在百里奚路與麒麟路交匯處。百里奚故里留有一青磚修建的碑亭,清康熙三十六年,南陽知府朱琳與通判張周騰立的“百里奚故里”碑。

百里奚輔佐秦穆公稱霸,對以後秦國兼并六國結束分裂局面,形成大一統的中華帝國,奠定了基礎,成為大秦第一名相,因秦穆公用五張黑公羊皮把他從市場上“買”回來,拜為上大夫,故世人稱之為“五羖(gǔ,公羊的意思)大夫”。

簡介


百里奚故里,位於歷史文化名城南陽市城西麒麟崗百里奚村。
麒麟崗上的百里奚故里碑亭,位於中建七局醫院對面的一處空地上,是一座4米高的青磚青瓦砌就的小亭子,讓人很難將百里奚這個“名播天壤間”的賢人與眼前這個不起眼的小亭子聯繫起來。
南陽百里奚故里碑
南陽百里奚故里碑
亭子內的石碑斑斑駁駁,正中間刻有“百里奚故里”五個大字,落款為“南陽知府朱璘鐫立”於“康熙三十六年(1697)歲次丁丑季春吉旦”。
1000多年前,詩仙李白遊歷南陽,在南陽西崗(卧龍崗)寫下了《南都行》:“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陶朱與五羖,名播天壤間。”即使在傲視凡塵的詩仙看來,需要仰視的南陽英雄也很多,其中就有陶朱公范蠡和“五羖大夫”百里奚。
南陽是百里奚的故鄉,百里奚是歷史名城南陽湧現出的傑出人物之一,受到人民的愛戴,據記載,百里奚去世后,秦國不論男女都痛哭流涕,連小孩子也不唱歌謠,正在舂米的人也因悲哀而不發出相應的號子。在當時其貢獻是多方面的,在歷史上有著極高的地位。

百里奚冢


在歷代南陽地方志中,都記載麒麟崗有百里奚冢,百里奚冢前有兩個石麒麟,周圍有七塊石頭,還有石碑。那七塊大石頭叫七星石,百里奚冢又叫“七星冢”。“文化大革命”時期已遭破壞。

歷史


百里奚故里碑
百里奚故里碑
百里奚,姓百里,名奚,字井伯,春秋時期楚國宛(今南陽)人。據《水經注》、《荊州記》、《南雍州記》等文獻記載,南陽城西的麒麟崗是百里奚的故里。水經注說:“梅溪水出(宛)縣北紫山,南經百里奚故宅。”宋代黃庭堅曾在此憑弔並作《過百里奚大夫冢》。
南陽市文物考古工作人員曾經在百里奚路與麒麟路交叉口的一處工地上發現了一座沒有封土堆的古代大型墓冢。此處與史料記載的“百里奚的墓冢就在百里奚故里碑處,且墓冢離故里碑100米”比較吻合。
百里奚墓冢在上世紀50年代之前還是個大的冢子,冢子覆蓋的面積有1畝多地。冢南100米處立有石碑,碑文是“百里奚故里”,落款為“南陽知府朱璘鐫立、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歲次丁丑季春吉旦”。“文化大革命”中,冢子的封土堆和故里碑被毀。

百里奚


百里奚
百里奚
百里奚,(約公元前725年~公元前621年),為百里傒簡作,亦稱百裡子或百里,百里氏,姓百里,名奚,字子明。春秋楚國宛邑(今河南南陽)人。秦穆公時賢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又稱“五羖大夫”,是秦穆公用五張黑羊皮從市井之中換回的一代名相。
百里奚自幼家貧,在齊遊學時曾乞食於人,為騫叔收留,因得不到齊的任用,后回虞國,為大夫。周惠王22年(公元前655年)君不聽奚言,為晉所滅,奚被俘。秦穆公以求婚於晉,晉獻公將奚作為陪嫁臣送秦。奚不堪其辱,逃回楚地(南陽),被楚人所執以牧牛為生。秦穆公知奚賢,遂以緝拿逃奴為由,用奴隸身價――五張羊皮將百里奚贖回,拜為大夫,因號“五羖大夫”。奚相秦七年,勤理政務,平易近人,生活儉樸,使秦大治,遂建霸業。及卒,“秦國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謠,舂者不相 杵”《左傳》、《史記》均有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