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油
輸油
輸徠油是指通過各種方式(主要是管道)將某地充裕的使用需求卻不高的油氣資源輸送到需求較大資源卻相對貧乏的區域。
一、華北、中部地區原油管道
華北地區有大港油田、華北油田,都敷設有外輸原油管道,華北地區的煉化企業,有地處北京燕山的東方紅煉油廠和大港煉油廠、天津煉油廠、滄州煉油廠、石家莊煉油廠、保定煉油廠、內蒙古呼和浩特煉油廠。原油管道總長度1847.4公里。
華北地區最早修建的原油主幹線是秦皇島至北京的秦京線,為北京東方紅煉廠供應原料油。秦京線1974年4月開工,1975年6月19日投產。管道全長324.6公里,年輸油能力600萬噸。穿越河流11處,鐵路14處,公路40處,跨越河流(永定河1574米)和水渠5處。由洛陽石化設計院(中國石化洛陽石化工程公司)設計,管道三公司和江漢油田建設公司施工。
大港至周李庄輸油管線1968年建設,這條管道是大港油田惟一的一條原油外輸線。起點多次發生變化。總長210.5公里,年輸能力500萬噸。
任丘至滄州原油管道,1976年元月1日開工,4月1日投產,全長109公里,年輸油能力500萬噸,1983年經過改造,年輸油能力770萬噸。以華北油田為源頭的原油管道,還有任滄複線;任滄新線,任京線(任丘至北京)、滄臨線(滄州至臨邑),河石線(河間至石家莊)、任保線(任丘至保定)、阿賽線(阿爾善至賽汗塔拉)。
中部地區油田,分佈在湖北和河南兩省境內,有江漢油田、河南油田和中原油田,主要煉油企業有湖北荊門煉油廠和河南洛陽煉油廠。原油管道總長度1347.5公里。
江漢原油管道有潛荊線(潛江至荊門),1970年建成,全長90公里,年輸能力170萬噸。
河南原油管道有魏荊線(魏崗至荊門)和魏荊複線。
中原原油管道有濮臨線(濮陽至臨邑)、中洛線(濮陽至洛陽)及中洛複線。
另徠外,港口至煉廠原油管道總長度859.3公里。
二、東北地區原油管道
大慶油田從1966年起,年產量達到1066.89萬噸以後,探明的石油資源並未全面開發。1970年7月,周恩來總理和李先念副總理,同餘秋里、康世恩商議,決定提前動用大慶油田的後備資源,並決定集中資金修建大慶原油的外輸管道。1970年8月3日,東北管道建設領導小組開會正式籌備,命名為東北“八三工程”。
東北“八三工程”的起步,是從搶建大慶至撫順的慶撫線開始的,這條管道從黑龍江肇源縣茂興穿越嫩江后,向南經吉林省的松源、農安、長春、公主嶺、梨樹、四平,進入遼寧省的昌圖,經鐵嶺,終至煉廠較為集中的工業城市撫順。末站設在撫順康樂屯,以支線向撫順石油一廠、二廠、三廠供油。慶撫線全長596.8公里,其中直徑720毫米的管線558.6公里,1970年9月開工,1971年8月試運行,10月31日正式輸油。工程總投資2.93億元,年輸油能力2000萬噸。建設長距離、大口徑、輸送“三高”原油的管道,這在中國是第一次。
慶撫線建成以後,指揮部正式組建了勘察設計研究所(以後與管道局設計院合併為管道勘察設計研究院),施工隊伍也全部調入,正式編為管道工程一處、二處、、三處(以後更名為管道一、二、三公司)。此後的續建工程在形成了專業隊伍的情況下,改變了人民戰爭式的做法,1972年開工建設了鐵嶺至秦皇島管道,1973年10月開工建設了大慶至鐵嶺複線,1974年10年開工建設了鐵嶺至大連的管道。在此期間還建成了撫順至鞍山煉廠、石油二廠至遼寧電廠、丹東至朝鮮新義州、盤錦至錦西石油五廠等短距離管道。到1975年9月,5年中建設輸油管道8條,共2471公里,其中主要幹線2181公里,形成了以鐵嶺站為樞紐,聯接大慶至撫順、大慶至秦皇島和大慶至大連的3條輸油大動脈,東北管網逐步形成。
東北“八三工程”,為中國管道建設探索出了符合中國國情的組織建設和管理模式,奠定了中國原油管道勘察設計、工程建設和運行管理中各項規範的基礎。
三、華東地區原油管網
華東地區主要油田為山東勝利油田,是繼大慶油田之後建成的第二大油田。勝利油田投入開發后,陸續建成了東營至辛店(1965年),臨邑至濟南(1972年)兩條管道,直接向齊魯和濟南的兩個煉廠輸油。1974年,東營至黃島管道建成后,原油開始從黃島油港下海轉運;1975年後,開工修建了山東至儀征、東營至臨邑的管道,開成了華東管道網,原油又可從工江儀征油港水路轉運。1978年建成河北滄州至臨邑、1979年建成河南濮陽至臨邑的管道,華東油田和中原油田的部分原油,也進入了華東原油管網。長江北岸的儀征輸油站(油庫)成為華東地區最大的原油轉運基地,除供應南京煉油廠用油外,通過儀征油港轉運長江沿岸各煉油廠。華東地區原油管道總長度2718.2公里。
華東原油管網是從修建臨邑至南京的魯寧線時開始籌劃的,后只修建至江蘇儀征,仍稱魯寧線;魯寧管道的建設,地跨山東、安徽、江蘇3省。這條管道建設中,指揮部提出了“管道為業,四海為家,艱苦為榮,野戰為樂”的響亮口號。魯寧線1975年10月20日正式開工。1978年7月建設投產,全長652.58公里,年輸能力2000萬噸,由管道勘察設計院設計,管道一、二、三公司施工。
東營至辛店(東辛線),1965年元月開工,12月完工投產。全長79.36公里,設計年輸油能力540萬噸,支線7.5公里。
臨邑至濟南(臨濟線),1973年建成投產,全長67.3公里,年輸油能力110萬噸,穿越大型河流3處(黃河、徒駭河、小清河),黃河穿越採用頂管方式施工。
臨邑複線,1991年建成投產。全長69.5公里,年輸油能力150萬噸。複線穿越大小河流41處,幹線公路7處,鐵路3處,黃河穿越採用沖砂沉降法施工,臨齊線、臨濟複線由勝利油田設計院設計,勝利油田建設公司施工。
東營至黃島(東黃線),1973年建設,1974年7日投產,原長248.93公里,由勝利油田設計院設計,勝利油田建設公司施工。管道局接管后,1984年對全線進行了技術改造。管線全長245.32公里,年輸油能力1000萬噸。1986年7月,東黃複線建成后,東黃線隨即掃線停輸。1998年8月23日恢復輸油(東黃線輸勝利油,東黃複線改輸進口油),改造和恢復工程,由原管道勘察設計院設計,管道四公司和勝利輸油公司所屬管道安裝公司施工。
東黃複線,1985年開工,1986年7月17日投產。全長248.52公里,設計壓力6.5兆帕,年輸油能力2000萬噸。這是中國建設的第一條自動化輸油管道,由管道勘察設計院設計,自動化部分與國外公司聯合設計,管道二、三公司施工。
四、陸上成品油管道
中國最早的長距離的成品油管道是1973年開工修建的格接成品油管道,起自青海省格爾木市,終於西藏自治區拉薩市。1977年10月全部工程基本均完工。管道全長1080公里,年輸送能力25萬噸。
格拉成品油管道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組織修建,由總後勤部青藏兵站部輸油管線團進行格拉線穿越長江源頭楚瑪爾河、沱沱河、通天河等108處河流,翻越昆崙山、唐古拉山等9座大山。有900多公里管道處於海拔4000米以上(最高處5200多米)的嚴寒地區,有560公里鋪設在常年凍土地帶。凍土層厚度從幾米到上百米,有冰椎、冰丘、爆炸克水鼓丘,還有厚層地下水,熱融滑塌等特殊不良地質現象。難題多,施工難度非常大。格拉線是國內首次採用的順序輸送工藝,順序輸送汽油、柴油、航空煤油和燈用煤油4個品種5種型號的油品。為青藏公路沿線加油站和拉薩供油,軍地兩用。
格拉線通油之後,不僅有利於邊防戰備,也為世界屋脊的西藏注入了生機,創造了經濟繁榮。可以說石油流向哪裡,哪裡的經濟生活就發生質的變化,從而確立了“石油經濟”的西藏的特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