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野生動物,是指生存於天然狀態下、非人工馴養的各種數量極少的動物。自然保護區已是這些瀕危動物的最後存留地,同時也是瀕危動物的良好庇護所,瀕危動物的野外數量以及種群數量稀少,而且繼續呈下降趨勢,不同種類的瀕危動物的臨危程度不同,因而種群數量有異。
大型動物種群個體數少,瀕危程度高,數量減少較快;小型動物種群個體數較多,瀕危程度尚低,野外數量減少稍慢。動物分佈區域或活動區域窄的,數量下降較快,分佈區域或活動區域寬的,數量下降較慢。中國是瀕危動物分佈大國。據不完全統計,僅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的原產於中國的瀕危動物有120多種(指原產地在中國的物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有257種,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的鳥類、兩棲爬行類和魚類有400種,列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還有成百上千種。
隨著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需求非法獵殺和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中國的瀕危動物種類還會增加。
陸地珍稀野生動物
大熊貓
大熊貓(Panda):棲息於
箭竹林間,懼寒畏暑,性情孤僻,雌雄分居,能
游泳,善爬樹,住樹洞、石隙,喜食竹類,亦食果實和動物屍骨,性情溫順,自衛能力弱,常受天敵傷害,分佈於我國四川西部和北部。
金絲猴(Golden monkey):
靈長目,肩披金黃色長毛,生活於3000米高山樹林中,樹棲,群居,以野果、嫩芽、
竹筍為食,我國特產珍稀猴類。
金絲猴
白唇鹿(White-lipped deer):為大型鹿類,又名
岩鹿、
白鼻鹿、
黃鹿、“哈馬”(
藏語),為我國特有動物,已列為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唇鹿生活在
青藏高原、甘肅祁連山和四川西部等地較高處的開闊林地。上述幾個地方已經開始人工飼養白唇鹿。白唇鹿體型很大,肩高可達130厘米,身長超過2米。它們生活在海拔3500-5000米的高原山地,食樹葉、嫩芽和草。由於身上有厚厚的
長毛,所以不畏寒冷。它們善於翻山越嶺,喜歡營集群生活,最小的集群僅4—6隻,一般多為10—30多隻。它們已面臨
絕種。
白頸長尾雉:
雉科,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白頸長尾雉
minor。大型涉禽。全長約80厘米,體羽白色。后枕部有長羽簇構成的
羽冠;額至面部皮膚裸露,黑色。嘴黑色,長約20厘米,先端扁平呈匙狀。腿長約12厘米,腿與腳趾均黑。雌雄羽色相似,
冬羽與
夏羽有別:冬羽純白,羽冠較短;夏羽羽冠及胸羽染黃色。棲息於湖泊、沼澤及沿海灘塗等處。涉水覓食小魚、蝦、蟹及
螺類等動物。產於東北至華南沿海、
長江流域、
海南島、台灣、香港。黑臉琵鷺現存約400隻,主要分佈於我國、俄羅斯、朝鮮及日本。在我國東北可能有繁殖地,但迄今尚無確證。我國發現的大部為遷徙及越冬種群,台灣台南縣曾文溪口海岸灘塗是世界最大的越冬種群棲息地,多時可達200隻;海南東寨港自然保護區、廣東福田自然保護區及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也曾記錄有數十隻的越冬小群。
黑臉琵鷺
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屬牛科、
藏羚屬,又名藏羚羊、
長角羊、
羚羊,主要分佈在中國青海、西藏、新疆三省區,現存種群數量約在7—10萬隻。藏羚羊多生活在中國青藏高原(西藏、青海、甘肅、新疆),有少量分佈在印度拉達克地區。被稱為"
可可西里的驕傲",我國特有物種。群居。藏羚羊背部呈紅褐色,腹部為淺褐色或灰白色。成年雄性藏羚羊臉部呈黑色,腿上有黑色標記,頭上長有
豎琴形狀的角用於禦敵。雌性藏羚羊沒有角。藏羚羊的底絨非常柔軟。成年雌性藏羚羊身高約75厘米、體重約25~30千克。雄性身高約80~85厘米、體重約35~40千克。藏羚羊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也是列入《植種國際瀕危野生動物貿易公約》中嚴禁貿易的瀕危動物。
水生珍稀野生動物
揚子鱷:又稱鼉
爬行綱,我國特產珍稀動物,棲息於池沼底部,以魚、蛙、小鳥為食。7月繁殖,產 揚子鱷
卵,以日光和雜草腐熟孵化。雌鱷護巢性強。
大鯢
大鯢:娃娃魚,
兩棲綱,世界最大的兩棲類,我國特有,棲息于山地溪流,晝伏夜出,捕食魚蝦昆蟲,體外受精,廣布我國,以
華中和華南多;叫聲類嬰兒。
世界自然基金會
珍稀野生動物
(簡稱
WWF,舊稱World Wildlife Fund International——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2013年更名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於1961年9月11日成立於瑞士小鎮莫爾各斯(Morges),創始人為
英國著名生物學家,曾任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一任總幹事朱立安·赫胥黎先生。其基本目標是保護
地球的生物資源。“
地球一小時”的發起組織。
拓展
世界自然基金會是世界最大的、經驗最豐富的獨立性非政府環境保護機構;在全球擁有520萬支持者以及一個在100多個國家活躍著的網路。從1961年成立以來,
世界自然基金會在6大洲的153個國家發起或完成了約12000個環保項目。2013年世界自然基金會通過一個由27個國家級會員、21個項目辦公室及5個附屬會員組織組成的全球性的網路在
北美洲、
歐洲、
亞太地區及
非洲開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