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甲洲
張甲洲
張甲洲(1907—1937),曾用名張進思,字震亞,號平洋。1907年5月21日生於黑龍江省巴彥縣張家油坊屯。張甲洲歷任中國共產黨北平市西郊區委書記,北平市委宣傳部長,北平市委代理書記,巴彥抗日游擊隊總指揮,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六軍軍長等職。
1937年8月28日在黑龍江省富錦遇害,時年30歲。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
張甲洲幼時在本屯私塾和官辦小學就讀。1923年入齊齊哈爾省立第一中學讀書。1924年因反對東北軍閥張作霖在學校招兵,上街遊行,被校方開除學籍。同年入瀋陽文華中學,併當選為學生會長。在校期間,因聲援上海工人運動,領導學生示威,再次被校方除名。
1926年,在齊齊哈爾工業學校學習期間,因領導學生開展愛國運動,被封建軍閥逮捕入獄。出獄后,離省城南下求學。1927年在北平弘達補習學院學習,次年入北平大學理學院學習。在校期間,仍致力於學生運動。1930年,因營救為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而被捕的清華大學同學,再次入獄。在獄中,結識了中共黨員馮仲雲等一些進步人士,思想上發生很大變化,對中國共產黨有了較全面認識。出獄后,利用暑假回鄉探親之機,與北平師範大學學友高希文等,發起巴彥籍的大中學生驅逐縣長翟星凡的鬥爭,取得勝利。
1930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9月考入清華大學政治系,並先後兼任中共北平西郊區委書記、北平市委宣傳部長和代理北平市委書記等。為揭露國民黨假抗日真反共的險惡用心,與胡喬木等人一起參加了《北方青年》、《現代中學生》刊物的創辦工作。
曾主辦了一所民校,親自授課,向廣大愛國學生和人民群眾講述抗日救國的道理,號召人民群眾起來鬥爭。九一八事變后,在北平的中共地下組織遭破壞,遂返回東北,並經馮仲雲介紹到圖書館長王立飛處做國際偵察工作。哈爾濱被日本侵略軍攻佔后,倡議關內東北籍同學回鄉,用武裝鬥爭來反抗日本入侵者,並得到中共滿洲省委的同意。
1932年5月,與於九公、夏尚志等一起,在巴彥七馬架(今鎮東鄉)小學校組織一支200餘人的抗日武裝隊伍,任總指揮,開展武裝鬥爭。游擊隊很快發展到1000餘人,轉戰於明水、安達、呼蘭、青岡、蘭西等地區,給日本侵略軍以沉重打擊。不久,在中共滿洲省委領導下,巴彥游擊隊正式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六軍江北獨立師”,張甲洲任師長,趙尚志任政委。8月30日,在張甲洲、趙尚志指揮下,聯合其他義勇軍攻陷巴彥縣城。
1933年初,所在部隊被反動武裝打散后,被開除黨籍,但仍從事地下抗日鬥爭。1937年7月,在富錦中學任教,向廣大師生講述革命道理,並多次掩護中共地下工作者,為其傳遞情報,運送槍支彈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