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2條詞條名為李德生的結果 展開
李德生
進士出身東川府知府
李德生(1782年2月25日-1852年10月28日),字仲惠,號培階,河南南陽鎮平縣石佛寺李營人,清朝政治人物。嘉慶十八年(1813年)鄉試中舉,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乙卯恩科金榜題名登進士第,出自民族英雄林則徐門下。敕封文林郎,誥授朝議大夫。歷官雲南定遠縣、大姚縣、易門縣知縣,鎮雄州知州加同知銜、巧家廳同知兼攝東川府、東川府知府。
李德生手跡拓片(照年、長軍、王克)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乙卯恩科金榜題名登進士第,出自民族英雄林則徐門下。林則徐:嘉慶十六年辛未科進士,以翰林院編修任嘉慶二十四年四月會試同考官,分校禮闈第十二房,推薦五十餘卷,得士十三人。
林則徐書信
李德生印
培階印
道光十七年(1837年)署大姚縣知縣三個月,時間雖短暫,但任事實心,行政幹練,裁汰規費,減免童試卷價,夫人教姚民紡織,造福大姚百姓,姚民竟立長生祿位,禁弗能止,其政績被道光《大姚縣誌》撰文永記。三個月後復任定遠縣知縣,在任六年定遠大治,立大功五次。
李德生纂修定遠縣誌
易門縣誌
林文忠公政書
道光三十年(1850年),因年老請辭,朝廷未批准,且以助永昌軍需功,繼續留任東川知府(道光三十年五月至十月任巧家廳同知兼攝東川府)。
咸豐二年九月十六日(公元1852年10月28日),以疾終於東川府官邸,享年七十一歲。
楚雄地方志全書
李德生纂修雲南《定遠縣誌》,被收集到《楚雄彝族自治州舊方誌全書》中,雲南人民出版社,已於2005年出版發行。《定遠縣誌》抄稿本,還被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作為中國邊疆民族地區方誌叢刊,於2010年8月1日影印出版發行。易門縣歷次修志,都全文載李德生所著《銅政論》和《重疏水城碑記》。
河南《鎮平縣誌》、雲南《東川府志》、《定遠縣誌》(牟定縣誌)、《易門縣誌》、《大姚縣誌》、《鎮雄縣誌》、《會澤縣誌》、《巧家縣誌》、《楚雄彝族自治州舊方誌全書》、《東川古代簡史》,以循吏立傳記載李德生的事迹。
《清代縉紳錄集成》(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書)一書,對李德生在雲南各地任職,有比較詳細的記錄。《林文忠公政書》和《林則徐集》(奏稿、下),有李德生任東川府知府期間,處置審理湯丹案的記載。
《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一書,第1239頁和2776頁有記載:李德生,河南鎮平縣人,嘉慶二十四年乙卯恩科,三甲四十一名;《清朝進士題名錄》一書,第797頁和1668頁記載:李德生,河南南陽府鎮平縣人,嘉慶二十四年乙卯恩科,三甲四十一名。
《道光朝實錄》卷之三百四十,二十年十月丙子(十月十三日;11月6日)記載,“以辦銅逾額,加雲南知州李德生同知銜”。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第一百八十五進士題名碑有“李德生 河南鎮平縣人”題名。
文物保護碑喜增石雕設計建造
石牌坊喜增石雕設計建造
東川府志
光緒二年鎮平縣誌編纂者及李德生傳作者王翊運(鎮平侯集人,舉人出身、時年85歲),在撰寫李德生墓碑文時萬分感慨:張恭人先歸,兄弟拮据(指在東川守靈的李暘和李晉),歸櫬之資仍由原籍所措置......令人敬仰之餘又為長太息唉,嗚呼,音容雖隔,模範匪遙!
民國《新纂雲南通志》名宦傳局部照片
李氏家族中口傳,李德生在官場曾遇一贓官,那贓官譏諷李德生所穿馬靴破舊,李德生當面回敬贓官:“幫破底子好”!那贓官頓時面露尷尬無言以對。
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以下各代稱謂均以德生公為中心)
始 祖:葬大老墳(營北),名諱失考;
二世祖:葬二老墳(廟崗沙溝東),名諱失考;
三世祖:葬二老墳(廟崗沙溝東),相傳名諱福景,不知確否;
四世祖:李蛟龍,字海吾,墳在蘇寨東南;
五世祖:李世奇,字茂等,府庠生,墳在蘇寨東南;
六世祖:李 彩,字繪天,號繪堂,鄉飲介賓,
生於康熙三十四年七月二十一日,卒於乾隆三十六年三月二十七日,享年七十有七,拔塋西老墳;
李儁暢:祖,字秀萬,歲進士,以孫德生官知府誥贈朝議大夫,光緒縣誌載其“篤志勤學人推為純儒”,
建“和平堂”,立祖訓:耕讀傳家即為敬宗尊祖,忠厚善良便是孝子賢孫,謙恭儉讓。
生於乾隆元年四月三日,卒於嘉慶十年九月十三日,享年七十;
李 銑:伯,字金澤,太學生,東和平堂;
李 錦:父,字雲章,邑庠生,西和平堂,敕贈文林郎,加贈奉政大夫,誥贈朝議大夫,
生於乾隆十九年正月三十日,卒於嘉慶二十一年四月初一日,享年六十有三;
楊太恭人:母,誥贈太恭人,
生於乾隆二十二年九月十七日,卒於道光十年七月初一日,享年七十有四;
兄弟四人大行九人:
李大生:堂兄,行一大行一;
李恆生:胞兄,監生,行一大行二;
李德生:行二大行三,字仲惠,號培階,進士出身,雲南東川知府,誥授朝議大夫;
張恭人:配偶,誥封恭人,生於1778年11月12日,卒於1860年12月26日,享年八十有三,與進士合葬;
李本生:胞弟,行三大行五,歲貢生,縣誌載其:品優學裕,家居授徒等於河汾之設教焉;
李琳生:胞弟,行四,學成而未得年;
李華生;李廣生;李運生;李景生(堂弟);
子四人:
李旭:長子,字曉亭,號竹泉,附貢生,侯銓訓導加理問銜,敕封儒林郎;
生於嘉慶十年二月十三日辰時,卒於同治五年八月十七日酉時,享年六十有二;
李暉:次子,增貢生,侯銓訓導,敕封文林郎;
李暘:三子,附貢生,運銅銜,任琅白兩井鹽課提舉,署安寧羅平兩州知州,誥授奉政大夫;
李晉:四子,監生,貴州遵義候補同知,歷署青谿玉屏等縣知縣,歸化營通判,誥授奉直大夫;
孫十一人(子輩):
李子強:長孫,大門,字毅斎,號小泉,歲貢生,清例授修職佐郎,五齡熟復爾雅,任光緒縣誌採訪,任石佛寺啟秀義學經理,因皖匪猖獗曾居葦湖山寨,迄今山側父老猶踖踖稱道。晚年修家譜牌位,請縣誌總攥者,舉人王翌運撰進士碑文,為祖進士立碑,並沐浴更衣親書碑文,一生樂善好施,周急濟困,寧虧己不虧人。
生於道光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寅時,卒於宣統二年七月初七日戊時,享年八十有五,墳營北;
李子滇:次孫,三門,從九品,敕封登仕佐郎;
李子封:三孫,三門,太學生;
李子襄:四孫,二門,邑庠生;
李子勉:五孫,三門,五品藍翎,雲南效用,侯銓州同,誥授奉直大夫;
李子雄:六孫,三門,五品藍翎,雲南效用,侯銓州同,誥授奉直大夫;
李子川:七孫,二門,六品軍功,敕封承信校尉;
李子衿:八孫,四門,一名則棠,八品軍功,敕封保義校尉;
李子卓:九孫,二門;
李子黔:十孫,四門;一名則禎;
李子堃:十一孫,三門;
曾孫二十八人(夫輩);
玄孫六十一人(鴻輩);
六世孫百十二人(毓輩);
七世孫二百三十六人(克輩);
八世孫三百九十八人(守輩);
九世孫(家輩);
十世孫(法輩);
德生公決定從孫輩起排十六字譜系:
子 夫 鴻 毓;克 守 家 法;振 作 顯 榮;光 傳 慶 永;
童生:幼年就讀於縣城西趙河泮五嶽廟名校名家,十六歲,以下均採用虛歲;
祖儁暢歲貢生;嘉慶四年,1799年,十八歲;
茂才:嘉慶五年,1800年,十九歲;
長子旭出生:嘉慶十年二月,1805年,二十四歲;
祖儁暢故:嘉慶十年九月,享年七十,1805年,二十四歲;
中舉:嘉慶十八年八月,1813年9月,三十二歲;出自湖北天門蔣立鏞門下。蔣立鏞:嘉慶十六年辛未科進士狀元,以翰林院修撰任嘉慶十八年河南鄉試主考官;
第一次進京會試未俊:嘉慶十九年三月至四月,1814年4月至5月,三十三歲;
父錦弟琳故:嘉慶二十一年四月初一日,公哀泣毀脊禁食,經楊太恭人勸言始勉膳禁哭,1816年5月6月,三十五歲;
中進士:嘉慶二十四年乙卯恩科金榜題名登進士第,1819年,三十八歲;出自福建侯官林則徐門下,林則徐:嘉慶十六年辛未科進士,以翰林院編修,任嘉慶二十四年四月會試同考官,分校禮闈第十二房,推薦五十餘卷,得士狀元陳沆等十三人。
居家授徒室廬為滿: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三十九歲;
任臨潁書院講習:道光五年,1825年,四十四歲;
任南陽書院講習:道光六年,1826年,四十五歲;
長孫子強出生:道光六年十月,1826年,四十五歲;
母故:楊太恭人卒於道光十年七月初一日,享年七十有四。1830年,四十九歲;
吏部選派雲南定遠縣知縣:道光十三年二月吏部選派。1833年3月,五十二歲;
赴任定遠知縣途中,遇昆明大地震,奉委勘災,見昆明縣城鄉,震倒房屋壓斃人口甚多,哭聲遍野,聞者傷心。澄江府暨嵩明州一帶更重,惟迤西頗輕。道光十三年七月二十三日,五十二歲;
到任定遠縣知縣:道光十三年八月十五日中秋節到任,勘察災情,尚無倒斃者,心甚慰,1833年9月28日,五十二歲;
著《裁革考試陋規碑記》:道光十三年秋冬,1833年,五十二歲;
著《北界呈請自立小戶判詞》:道光十四年,1834年,五十三歲;
修《定遠縣誌》:道光十四年冬至十五年冬(1834---1835年,五十三,五十四歲);
署雲南大姚縣知縣:道光十七年,1837年,在任三個月,五十六歲;
任雲南定遠縣知縣:道光十七年復任,1837年,五十六歲;
贈部屬劉文燦《拔幟先登》匾:劉文燦:鎮平縣高丘鄉谷坡村人;
調任雲南易門縣知縣加五級,記錄二十一次:道光十八年任,1838年,五十七歲;
著《重疏水城碑記》:道光十九年,1839年,五十八歲;
著《銅政論》:道光二十年,1840年,五十九歲;
修《易門縣誌》:稿成未付梓,擢升鎮雄知州,1840年,五十九歲;
擢升雲南鎮雄州知州加一級:道光二十年六月任,1840年,五十九歲;
擢升雲南鎮雄州知州加同知銜:道光二十年十月丙子,1840年十月十三日,五十九歲;
擢升雲南東川府知府:道光二十二年任,1842年,六十一歲;
重修東川府城垣: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六十三歲;
處置審理“湯丹案”:道光二十七年正月,1847年,六十六歲;
向林則徐彙報“湯丹案”:道光二十七年春夏,1847年,六十六歲;
林則徐題《太守第》匾額: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六十七歲;
送林則徐東歸至沾益州:道光二十九年冬,1849年,六十八歲;
巧家廳同知兼攝東川府:道光三十年,1850年,六十九歲;
呈請辭職朝廷未批准仍留東川知府:道光三十年,1850年,六十九歲;
咸豐二年九月十六日以疾終於東川府官邸,1852年,享年七十一歲;
咸豐四年十月十九日(公元1854年11月8日)歸殯西老墳祖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