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華

京劇演員

楊玉華,男,漢族,出生於1920年,現任京劇演員。京劇旦角、小生。小楊月樓之子。

人物關係


簡介


楊玉華(1920-1990),男,京劇旦角、小生。小楊月樓之子。

從藝經歷


幼功紮實,家學淵源,十七歲獨立挑班,正遇抗日興軍,八年轉展演藝抗戰大後方:雲南、貴州、四川、西康、陝西諸省,譽滿九城。抗戰後方戲曲史料記載:“楊玉華,藝跨青衣、花衫、小生,文武昆亂不擋,號稱四川(成都)梅蘭芳者。一九四零年初,此時成都的主要旦角“春熙”已有楊玉華,“華瀛”則有醉麗君,關麗卿來到成都后,主要旦角遂形成鼎足之勢,各有所長。關麗卿與醉麗君在不同的戲院演出,各唱各的互不相涉,但和楊玉華在同一家戲院演出,安排就不免會煞費苦心。好在他們各有自己的拿手戲,同天上台可以輪流一前一後派戲碼,當時“春熙”的廣告就以劉榮升、馬最良、關麗卿、楊玉華、劉奎童、馬宏良“六大名角”作號召,以迎來更多觀眾。再者,楊玉華還擅長小生,和關麗卿合作如《奇雙會》之類的戲,便以扮小生演出,配合的很好。趙榮琛從重慶也偶爾來成都短期演出,他們四位遂被成都觀眾戲稱為成都的“四大名旦”,他們真的還合作演出了《四五花洞》,關麗卿學演“尚”、趙榮琛學演“程”、醉麗君學演“荀”、楊玉華學演“梅”,轟動一時。
抗日戰爭勝利后,由原來的“春熙”和“華瀛”兩家戲班合併“友聯京劇社”在華瀛大戲院演出。1946年7月4日孫盛輔再度成都登台,與劉奎官、劉榮升、楊玉華、周慧如、花想容等合作演出,演齣戲目列舉如下:《瓊林宴》、《定軍山》、《空城計》、《群英會》、《四郎探母》、《甘露寺》、《打漁殺家》(孫盛輔與楊玉華)、《逍遙津》、《陸文龍》(孫盛輔與劉奎官、楊玉華)、《九更天》、《哭靈牌》、《珠簾寨》、《審潘洪》、《三娘教子》(孫盛輔與楊玉華)、《四進士》、《天雷報》、《宋十回》、《武家坡》、《雙姣緣》(孫盛輔、楊玉華)、《烏盆記》(孫盛輔與劉奎官)、《清官冊》、《連環計》、(孫盛輔、楊玉華)、《寶蓮燈》(孫盛輔與周慧如)、《李陵碑》、《汾河灣》(孫盛輔與周慧如)、《朱痕記》、《御碑亭》、《雙官誥》(孫盛輔與關少卿)、《寶蓮燈》(孫盛輔與關少卿)、《琵琶記》、《陸文龍》(孫盛輔、劉奎官、楊玉華)、《宋江殺惜》(孫盛輔與關少卿)、《大英節烈》(孫盛輔與周慧如)、《八大鎚》(孫盛輔、劉奎官、楊玉華)。”
抗日戰爭勝利后,一九四七年,小楊月樓病故,楊玉華為奔父喪,由陝西返回故地上海,常向梅蘭芳先生問藝,花衫戲《貴妃醉酒》、《奇雙會》、《霸王別姬》,刀馬戲《穆柯寨》、《木蘭從軍》得梅氏親灸,並由梅氏引薦拜姜妙香為師。
一九四九年,楊玉華應胞妹楊菊萍、妹丈郭玉昆之請,與長兄楊正華(銅錘京胡)、九弟楊九華(月琴),由陳鶴峰先生與漢口大舞台經理李青山相邀,同赴漢口獻演,江南戲曲世家“楊家班”漢皋藝壇盛況,一直延至武漢解放。
一九五零年,“楊家班”參加前中南京劇團、前武漢京劇團,王婉華、劉敏霞、楊至芳等,均得楊玉華精心調教。
一九六零年,楊玉華與陳鶴峰、賀玉欽、雲艷霞、葉盛茂、張嘯庄調入前湖北戲曲學校。楊玉華任京劇科文戲總教席,設帳課徒建樹良多,傳教戲碼《群英會》、《黃鶴樓》、《咬臍郎》、《全部陸文龍》、《全部羅成》、《雅觀樓》、《九龍山》、《岳家莊》、《錘震金嬋子》、《石秀探庄》、《監酒令》、《打侄上墳》、《評雪辯蹤》、《金玉奴》、《連升店》、《得意緣》、《十三妹》、《玉堂春》、《春秋配》、《紅娘》、《穆柯寨》、《破洪州》、《天門陣》、《奇雙會》、《花木蘭》、《霸王別姬》、《捧打薄情郎》、《大英傑烈》、《孔雀東南飛》、《拾玉鐲》、《秋江》、《燒香、水斗、斷橋》;《白毛女》、《紅嫂》、《六號門》、《黛諾》等。受教學生:楊明、張憨生、傅馨如、陳偉國、夏百揆(小生)、王明仙、王小鸞、徐明霞、李春芳、戴美琴、徐雅玲、宦桂華、宦桂珠(旦角)、張杲、鄒禮姜、文耀華(老生)、舒建楚、張文華、梁敏通(花臉)、朱世慧、呂志明、汪永龍(小丑)等。彼時趙榮琛到武漢演出,重逢在湖北戲校從事小生教學的楊玉華,相互提起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在成都合作的盛況,彼此還興奮不已。
一九七六年,楊玉華退休;一九七七年返歸故地滬濱,上海南昌路楊府訪客頻頻:劉斌昆、趙曉嵐、童壽苓、關肅霜、劉雪濤俞振飛李薔華等,時與楊玉華往返相聚。上海崑劇團小生王泰祺、上海京劇院花旦馬博敏、小生童大強、江西京劇團老生王全熹、上海戲曲研究所王家熙以及弟子楊明、宦桂珠等,常向先師楊玉華請益問藝。
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三年,楊玉華兩度應邀重返漢皋傳藝,先後為前武漢戲校再傳弟子劉薇傳授《八寶公主》、《李十娘三上橋》。
一九九零年,楊玉華胃疾舊患不治,故於漢口,終年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