脛骨平台骨折

膝關節創傷中最常見的骨折之一

脛骨上端與股骨下端形成膝關節。脛骨與股骨下端接觸的面為脛骨平台。脛骨平台是膝關節的重要負荷結構,一旦發生骨折,使內、外平台受力不均,將產生骨關節炎改變。由於脛骨平台內外側分別有內、外側副韌帶,平台中央有脛骨粗隆,其上有交叉韌帶附著,當脛骨平台骨折時常發生韌帶及半月板的損傷。

病因


脛骨平台骨折可由間接暴力或直接暴力引起。高處墜落傷時足先著地,再向側方倒下,力的傳導由足沿脛骨向上,墜落的加速度使體重的力向下傳導,共同作用於膝部,由於側方倒地產生的扭轉力,導致脛骨內側或外側平台塌陷骨折。當暴力直接打擊膝內側或外測時,使膝關節發生外翻或內翻,導致外側或內側平台骨折或韌帶損傷。

臨床表現


外傷后膝關節腫脹疼痛、活動障礙,因系關節內骨折均有關節內積血,應注意詢問受傷史,是外翻或內翻損傷,注意檢查有無側副韌帶損傷。關節穩定性檢查常受到疼痛、肌肉緊張的限制,特別是在雙髁粉碎骨折者。在單髁骨折者,其側副韌帶損傷在對側該側副韌帶的壓痛點即為其損傷的部位;在斷裂者,側方穩定性試驗為陽性,清晰的膝正側位X線片,可顯示骨折情況,特別對於無移位骨折。Schatzker將脛骨平台骨折分為6型。
Ⅰ型:外側平台的單純楔形骨折或劈裂骨折
Ⅱ型:外側平台的劈裂壓縮性骨折。
Ⅲ型:外側平台單純壓縮性骨折。
Ⅳ型:內側平台骨折。其可以是劈裂性或劈裂壓縮性
Ⅴ型:包括內側平台與外側平台劈裂的雙髁骨折。
Ⅵ型:同時有關節面骨折和干骺端骨折,脛骨髁部與骨幹分離,即所謂的骨幹-干骺端分離,通常患者有相當嚴重的關節破壞、粉碎、壓縮及髁移位。

檢查


X線檢查:常規拍攝膝關節正側位片,可行膝關節CT掃描及三維重建;疑伴有韌帶損傷者,可酌情選用MRI檢查。

診斷


臨床表現和X線檢查有助診斷,伴有韌帶損傷者應仔細檢查,必要時術中同時予以探查判定。需注意有無腘動脈腓總神經等伴發損傷。

併發症


1.畸形癒合
因脛骨平台主要由松質骨構成,周圍有軟組織附著,具有良好的血液供給及成骨能力,骨折容易癒合,但由於過早負重致脛骨內髁或外髁的塌陷;內固定不牢靠,粉碎骨折有缺損,未充分植骨造成畸形癒合,當膝內翻>5°,外翻>15°,患者行走時疼痛。
脛骨平台骨折后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率仍不十分清楚。但已有多位學者證實,關節面不平滑和關節不穩定可導致創傷后關節炎。
3.膝關節僵硬
脛骨平台骨折后膝關節活動受限比較常見。這種難治的併發症,是由於伸膝裝置受損、原始創傷致關節面受損以及手術的軟組織暴露所致。術后的制動使上述因素進一步惡化,一般制動時間超過3~4周,常可造成某種程度的關節永久僵硬。

治療


1.非手術治療
(1)適應證 脛骨平台骨折無移位或者骨折塌陷<2毫米,劈裂移位<5毫米,粉碎骨折或不易手術切開複位骨折。
(2)牽引方法 跟骨牽引,重量3~3.5公斤,並做關節穿刺,抽吸關節血腫,牽引期4~6周。依靠牽引力使膝關節韌帶及關節緊張,間接牽拉整復部分骨折移位糾正膝內翻或外翻成角,在牽引期間積極鍛煉膝關節活動,能使膝屈曲活動達90°,並使關節塑型。
(3)關節鏡下輔助複位及固定 關節鏡下輔助複位及固定技術正在開始使用,關節鏡下手術的軟組織損傷少,提供較好關節面顯露並能診斷及治療併發的半月板損傷。術后早期開始CPM被動活動鍛煉功能。
2.手術治療
脛骨平台骨折的關節面塌陷超過2毫米,側向移位超過5毫米;合併有膝關節韌帶損傷及有膝內翻或膝外翻超過5°時應採取手術治療。

預防


避免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