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白色污染的結果 展開

白色污染

環境污染問題

所謂“白色污染”,是人們對塑料垃圾污染環境的一種形象稱謂。它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製成的各類生活塑料製品使用后被棄置成為固體廢物,由於隨意亂丟亂扔,難於降解處理,以致造成城市環境嚴重污染的現象。白色污染主要是由於一些塑料製品、橡膠、塗料、纖維、黏合劑等。

內容簡介


塑料不易降解,影響環境的美觀,所含成分有潛在危害,因塑料用做包裝材料多為白色,所以叫白色污染。白色污染是對廢塑料污染環境現象的一種形象稱謂,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製成的包裝袋、農用地膜、一次性餐具、塑料瓶等塑料製品使用后被棄置成為固體廢物,由於隨意亂丟亂扔,難於降解處理,給生態環境和景觀造成的污染。塑料是從石油中提取出來的,生產那麼多塑料會導致石油枯竭,再加上現在再回收的生產成本直接生產成本高了不少,所以在現行市場經濟條件下難以做到。其實人類在指責別人的同時,是否想過我們每天都在做這樣的事情,大量的丟棄和排放塑料垃圾,這個時候吃掉塑料的不只是人類了,而是動物們,野生動物和自然環境將成為最大的受害者。在全世界當中每年將近有幾百萬的動物是因為垃圾污染而死去的。正是我們人類導致塑料污染到了海洋,最後導致動物們慘死我們向河水中排入各種塑料垃圾,這些垃圾會隨著河水進入海洋。進入海洋的垃圾小顆粒會被浮游生物吃掉、浮游生物被小魚吃掉,大魚吃小魚,又被人類打撈上來。這些垃圾的微粒在自然界循環一圈之後,回到了我們的體內,人類自己也是受害者啊。

歷史


早在四十年前,人們就發現聚氯乙烯塑料中殘留有氯乙烯單體。當人們接觸氯乙烯后,就會出現手腕、手指浮腫,皮膚硬化等癥狀,還可能出現脾腫大、肝損傷等症。在我國,我們用的超薄塑料袋幾乎都來自廢塑料的再利用,是由小企業或家庭作坊生產的。這些生產廠所用原料是廢棄塑料桶、盆、一次性針筒等。
我國目前使用的塑料製品的降解時間,通常至少需要200年。若被填埋,將直接佔用土地,且1000年內難以降解,
烯等高分子化合物製成的各類生活塑料製品使用后被棄置成為固體廢物,由於隨意亂丟亂扔,難於降解處理,以致造成城市環境嚴重污染的現象。

污染物


聚乙烯:(PE)
聚乙烯是乙烯經加成聚合反應製得的一種熱塑性樹脂。根據聚合條件不同,可得到相對分子量從一萬幾百萬不等的聚乙烯。聚乙烯是略帶白色的顆粒或粉末,半透明狀,無毒無味,化學穩定性好,能耐酸鹼腐蝕。商業上將聚乙烯分為低、中、高密度。
其用途可作為食品包裝材料。大家一定注意作為食品包裝材料的薄膜、口袋等一定要有PE標誌,其他的產品都不能包裝食品。
聚丙烯:(PP)
相對分子量在8萬—20萬之間。聚丙烯主鏈有一個甲基側鏈。如果甲基全部分佈在一側稱為等規聚丙烯;如果甲基有規則地分佈在主鏈兩側,稱為間規聚丙烯;如果甲基無規則地分佈在主鏈上,稱無規聚丙烯。聚丙烯通常是半透明固體,無味無毒,密度(0.90g/cm3—0.91g/cm3),機械強度比聚乙烯高,耐熱性好。三種聚丙烯中,以等規聚丙烯產量最大。採用三氯化鈦—氯二乙基鋁為催化劑,在加氫飽和的汽油中使丙烯聚合,得到等規聚丙烯。其用途大多用在工業品包裝材料。
聚氯乙烯:(PVC)
相對分子質量5萬一12萬,聚氯乙烯通過遊離基加成聚合反應生成高聚物,屬熱塑性樹脂。無定型白色粉末,無固定熔點,密度為(1.35g/cm3—1.45g/cm3),具有較好的化學穩定性。熔於環乙酮,氯苯,二甲基甲醯胺,甲苯—丙酮混合溶劑等。其用途可作為除食品外的一切用途的包裝材料。
聚苯乙烯:(PS)
平均相對分子質量約20萬。無色無味透明樹脂,透光性好。表面富有光澤,易燃,密度為(1.05g/cm3-1.07g/cm3)具有優良的防水性,耐腐蝕性、電絕緣性.其用途可作為泡沫板
以上是“白色污染”的主要成份,另外,在這些污染物中,還加入了增塑劑,發泡劑,熱穩定劑,抗氧化劑等。

現狀


塑料製品作為一種新型材料,具有質輕、防水、耐用、生產技術成熟、成本低的優點,在全世界被廣泛應用且呈逐年增長趨勢。塑料包裝材料在世界市場中的增長率高於其它包裝材料,1990-1995年塑料包裝材料的年平均增長率為8.9%。我國是世界上十大塑料製品生產和消費國之一。1995年,我國塑料產量為519萬噸,進日塑料近600萬噸,當年全國塑料消費總量約1100萬噸,其中包裝用塑料達211萬噸。包裝用塑料的大部分以廢舊薄膜、塑料袋和泡沫塑料餐具的形式,被丟棄在環境中。這些廢舊塑料包裝物散落在市區、風景旅遊區、水體、道路兩側,不僅影響景觀,造成“視覺污染”,而且因其難以降解對生態環境造成潛在危害。
據調查,北京市生活垃圾的3%為廢舊塑料包裝物,每年總量約為14萬噸;上海市生活垃圾的7%為廢舊塑料包裝物,每年總量約為19萬噸。天津市每年廢舊塑料包裝物也超過10萬噸。北京市每年廢棄在環境中的塑料袋約23億個,一次性塑料餐具約2.2億個,廢農膜約675萬平方米。人們對此戲稱為“城郊一片白茫茫”。
2019年5月,一組探險團隊在馬里亞納海溝潛水至10927米處,打破深潛最深記錄的同時,也在海溝的底部發現了一個塑料垃圾。

來源


白色污染的主要來源有食品包裝、泡沫塑料填充包裝、快餐盒、農用地膜等。白色污染是我國城市特有的環境污染,在各種公共場所到處都能看見大量廢棄的塑料製品,他們從自然界而來,由人類製造,最終歸結於大自然時卻不易被自然所消納,從而影響了大自然的生態環境。從節約資源的角度出發,由於塑料製品主要來源是面臨枯竭的石油資源,應儘可能回收,但由於現階段再回收的生產成本遠高於直接生產成本,在現行市場經濟條件下難以做到。
面對日益嚴重的白色污染問題,人們希望尋找一種能替代現行塑料性能,又不造成白色污染的塑料替代品,可降解塑料應運而生,這種新型功能的塑料,其特點是在達到一定使用壽命廢棄后,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由於其化學結構發生明顯變化,引起某些性能損失及外觀變化而發生降解,對自然環境無害或少害。例如澱粉填充塑料,首先其所含澱粉在短時間內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泌的澱粉酶迅速分解而生成空洞,導致薄膜力學性能下降,同時配方中添加的自氧劑與土壤中的金屬鹽反應生成過氧化物,使聚乙烯的鏈斷裂而降解成易被微生物吞噬的小碎片被自然環境所消納,同時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危害


“白色污染”,的主要危害在於“視覺污染”,和“潛在危害”:
1、“視覺污染”。視覺污染指的是塑料袋、盒、杯、碗等散落在環境中,給人們的視覺帶來不良刺激,影響環境的美感。在城市、旅遊區、水體和道路旁散落的廢舊塑料包裝物給人們的視覺帶來不良刺激,影響城市、風景點的整體美感,破壞市容、景觀,由此造成”視覺污染“。
2、“潛在危害”。白色污染的潛在危害則是多方面的。廢舊塑料包裝物進入環境后,由於其很難降解,造成長期的、深層次的生態環境問題。
首先,廢舊塑料包裝物混在土壤中,影響農作物吸收養分和水分,將導致農作物減產;
第二,拋棄在陸地或水體中的廢舊塑料包裝物,被動物當作食物吞入,導致動物死亡(在動物園、牧區和海洋中,此類情況已屢見不鮮);
第三,混入生活垃圾中的廢舊塑料包裝物很難處理:填埋處理將會長期佔用土地,混有塑料的生活垃圾不適用於堆肥處理,分揀出來的廢塑料也因無法保證質量而很難回收利用。
3、人體危害。一次性發泡塑料飯盒和塑料袋盛裝食物嚴重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當溫度達到65℃時,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中的有害物質將滲入到食物中,會對人的肝臟、腎臟及中樞神經系統等造成損害。我們現在用來裝食物的超薄塑料袋一般是聚氯乙烯塑料。早在四十年前,人們就發現聚氯乙烯塑料中殘留有氯乙烯單體。當人們接觸氯乙烯后,就會出現手腕、手指浮腫,皮膚硬化等癥狀,還可能出現脾腫大、肝損傷等症。
4、環境危害。使土壤環境惡化,嚴重影響農作物的生長。我國目前使用的塑料製品的降解時間,通常至少需要200年。農田裡的廢農膜、塑料袋長期殘留在田中,會影響農作物對水分、養分的吸收,抑制農作物的生長發育,造成農作物的減產。若牲畜吃了塑料膜,會引起牲畜的消化道疾病,甚至死亡。填埋作業仍是我國處理城市垃圾的一個主要方法。由於塑料膜密度小、體積大,它能很快填滿場地,降低填埋場地處理垃圾的能力;而且,填埋后的場地由於地基鬆軟,垃圾中的細菌、病毒等有害物質很容易滲入地下,污染地下水,危及周圍環境。若把廢塑料直接進行焚燒處理,將給環境造成嚴重的二次污染。塑料焚燒時,不但產生大量黑煙,而且會產生二惡英——迄今為止毒性最大的一類物質。二惡英進入土壤中,至少需15個月才能逐漸分解,它會危害植物及農作物;二惡英對動物的肝臟及腦有嚴重的損害作用。焚燒垃圾排放出的二惡英對環境的污染,已經成為全世界關注的一個極敏感的問題。
(1)佔地過多。堆放在城市郊區的垃圾,侵佔了大量農田。垃圾在自然界停留的時間也很長:煙頭、羊毛織物1—5年;橘子皮2年;易拉罐80—100年;塑料100—200年;玻璃1000年。
(2)污染空氣。垃圾是一種成份複雜的混合物。在運輸和露天堆放過程中,有機物分解產生惡臭,並向大氣釋放出大量的氨、硫化物等污染物,其中含有機揮發氣體達100多種,這些釋放物中含有許多致癌、致畸物。塑料膜、紙屑和粉塵則隨風飛揚形成“白色污染”。
(3)污染水體。垃圾中的有害成份易經雨水沖入地面水體,在垃圾堆放或填坑過程中還會產生大量的酸性和鹼性有機污染物,同時將垃圾中的重金屬溶解出來。垃圾直接棄入河流、湖泊或海洋,則會引起更嚴重的污染。你看:秦淮河水面上漂著的塑料瓶和飯盒,樹枝上掛著的塑料袋、麵包紙等,不僅造成環境污染。而且如果動物誤食了白色垃圾不僅會傷及健康,甚至會死亡。
(4)火災隱患。垃圾中含有大量可燃物,在天然堆放過程中會產生甲烷等可燃氣,遇明火或自燃易引起火災、垃圾爆炸事故不斷發生,造成重大損失。
(5)有害生物的巢穴。垃圾不但含有病原微生物,而且能為老鼠、鳥類及蚊蠅提供食物、棲息和繁殖的場所,也是傳染疾病的根源。
(6)廢舊塑料包裝物進入環境后,由於其很難降解,造成長期的、深層次的生態環境問題。
七、因為體積大,所以填埋之處會滋生細菌,污染地下水

防治


(1)減少一次性塑料餐具和紙制餐具的使用。
(2)回收廢塑料並使之資源化是解決白色污染的根本途徑。
(3)加強環保宣傳,提高公民的環保意識,在社會上形成良好的環保氛圍,是解決白色污染及其它各種形式污染的前提。
(4)統一思想認識,強化管理。
(5)強制回收利用。清潔的廢舊塑料包裝物可以重複使用,或重新用於造粒、煉油、制漆、作建築材料等。
(6)發展技術。在技術方面,一是採取以紙代塑。二是採用可降解塑料。
(7)儘快制定頒布國家防治“白色污染”的有關法規,明確生產者、銷售者和消費者回收利用廢舊塑料包裝物的義務和法律責任。將“白色污染”防治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
(8)制定適當的經濟政策,建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消除“白色污染”的良性運作機制。
(9)重視“白色污染”防治;的科學研究和技術攻關。大力;支持可降解型“綠色”替代產品的研製、生產、銷售和使用。
(10)狠抓污染源頭治理,實行減量化、無害:化和省資源化、再資源化原則。一方面要抑制:“白色污染”量,另一方面強調“白色垃圾”的回收利用。

各國情況


早在1985年,美國入均消費塑料包裝物就已達23.4公斤,日本為20.1公斤,歐洲為15公斤。進入九十年代,發達國家人均消費塑料包裝物的數量更多(我國1995年人均消費塑料包裝物和其它塑料製品為13.12公斤)。從消費量來看,似乎發達國家的“白色污染”應該很嚴重,實則不然。究其原因,一是發達國家很早就嚴抓市容管理,很少有人隨手亂扔廢舊塑料包裝物,基本消除了“視覺污染”。二是發達國家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置率較高。以美國為例,80年代以前,處置廢塑料主要方式是填埋,後來發現塑料長期不降解,九十年代以後,他們轉而走回收利用的路子。現在已建立起了一套嚴密的分類回收系統,大部分廢舊塑料包裝物被回收利用,少部分轉化為能源或以其它方式無害化處置,也基本消除了廢舊塑料包裝物的潛在危害。美國制定了《資源保護與回收法》,對固體廢物管理、資源回收、資源保護等方面的技術研究、系統建設及運行、發展規劃等都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加利福尼亞、緬因、紐約等10個州先後出台了包裝用品的回收押金制度。日本在《再生資源法》、《節能與再生資源支援法》、《包裝容器再生利用法》等法律中列專門條款,以促進位造商簡化包裝,並明確製造者,銷售者和消費者各自的回收利用義務。德國在《循環經濟法》中明確規定,誰製造、銷售、消費包裝物品,誰就有避免產生、回收利用和處置廢物的義務。德國的《包裝條例》將回收、利用、處置廢舊包裝材料的義務與生產、銷售、消費該商品的權利掛鉤,把回收、利用、處置的義務分解落實到商品及其包裝材料的整個生命周期的各個細微環節,因而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和實效性。

存在問題


中國防治“白色污染”曾經存在問題
1、沒有全國性的專門法規。防治“白色污染”不能光靠企業或個人的自覺性,應有強制性措施,約束公民和餐飲、交通等行業的工作人員的行為。如,要求企業或個人對自己生產、經營、消費活動中產生的廢舊塑料包裝物進行回收利用;對隨意拋棄、堆放廢舊塑料包裝物的行為進行處罰等。但迄今為止,我國還沒有制定這方面的全國性法規。
2、缺少相關的經濟政策。要調動廢舊塑料包裝物的回收、加工、利用企業的積極性,需要給予這些企業以優惠政策。現有的綜合利用優惠政策尚不足以使廢舊塑料包裝物回收利用行業形成良性的市場機制。為了不增加政府負擔,同時體現“污染者付費”的原則,應要求產生廢物者自行回收利用,不能自行回收利用的企業或個人要交納回收處理費,用於對回收利用者的補償。這種做法在國外已較為普遍,我國,目前還沒有這類經濟政策。
3、管理工作跟不上。城市、風景旅遊區、交通幹線、水域的“白色污染”主要是管理不力造成的。餐飲、商業、鐵路、水運部門對經營活動中產生的廢舊塑料包裝物沒有採取嚴格的管理措施,聽任顧客直接扔在地上或水中,甚至一些工作人員對已收集起來的廢物又拋棄到車窗外或水中。城市街道和旅遊區的配套設施還不健全,商場、飯店、公園等繁華地段的垃圾箱密度太低,還沒有設置分類垃圾箱。市容環衛部門雖有規定禁止亂扔廢物,但執法、檢查的人員少,有法不依、有禁不止的現象較為普遍。
4,管理思想不統一。我國相當多的地區對“白色污染”的危害性認識不足,防治“白色污染”問題還未提上議事日程。有的地方主張以紙代塑或使用可降解塑料來解決“白色污染”,有的地區則主張靠回收利用來解決問題,管理思想還不統一。
5、人們的環境意識還靠進一步提高。
城市居民的環保觀念雖比前幾年有所提高,開始關注環境問題,但還沒有落實到自身的行動上,隨手拋棄廢物,亂倒、亂堆廢舊塑料包裝物的行為隨處可見。新聞媒介對“白色污染”的報導大多集中在以紙代塑和採用可降解塑料等技術方面,缺少對居民日常行為的引導教育。塑料包裝物的生產、經營單位和消費者沒有責任感,既沒有履行義務的內在動力,也沒有回收、利用、處置廢舊塑料包裝物的外部壓力。

中國防治情況


超薄塑料袋禁止使用
從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國範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以下簡稱超薄塑料購物袋)。發展改革委要抓緊修訂《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將超薄塑料購物袋列入淘汰類產品目錄。質檢總局要加快修訂塑料購物袋國家標準,制定醒目的合格塑料購物袋產品標誌,研究推廣塑料購物袋快速簡易檢測方法,督促企業嚴格按國家標準組織生產,保證塑料購物袋的質量。
塑料袋必須單獨收費
通知說,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是使用塑料購物袋最集中的場所,而且目前大多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為引導群眾合理使用、節約使用塑料購物袋,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商品零售場所必須對塑料購物袋明碼標價,並在商品價外收取塑料購物袋價款,不得無償提供或將塑料購物袋價款隱含在商品總價內合併收取。

中國防治方法


目前我國開始從行政和技術兩個方面採取措施,防治“白色污染”。

行政方面

1.加強管理。禁止使用一次性難降解的塑料包裝物。杭州是我國最早禁止使用一次性泡沫快餐具的城市。通過採取上述措施,在一定範圍,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白色污染”的危害。但從實踐的結果來看,單靠禁止是很難徹底解決“白色污染”問題的,上述頒布禁令的城市都要求用紙製品或可降解塑料製品代替原來的難降解的泡沫塑料製品。但是替代品在價格和品質上均無法與普通塑料製品競爭。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僅靠行政命令,不考慮經濟槓桿的調節作用,操作起來是很困難的。
2.強制回收利用。清潔的廢舊塑料包裝物可以重複使用,或重新用於造粒、煉油、制漆、作建築材料等。回收利用符合固體廢物處理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通用原則。回收利用不僅可以避免“視覺污染”,而且可以解決“潛在危害”,緩解資源壓力,減輕城市生活垃圾處置負荷,節約土地,並可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

技術方面

1.採取以紙代塑。紙的主要成份是天然植物纖維素,廢棄后容易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因此可以解決前面所說的“潛在危害”,但也會帶來新的環境問題:首先造紙需要大量的木材,而我國的森林資源並不富裕;其次造紙過程中會帶來水污染。另外,在性能、成本等方面,紙製品尚不能與塑料製品抗衡。目前,我國也有以甘蔗稈、稻草為原料生產一次性餐具的做法,但尚處於試驗階段。
2.採用可降解塑料。在塑料包裝製品的生產過程中加入一定量的添加劑(如澱粉、改性澱粉或其它纖維素、光敏劑、生物降解劑等),使塑料包裝物的穩定性下降,較容易在自然環境中降解。目前,北京地區已有19家研製或生產可降解塑料的單位。試驗表明,大多數可降解塑料在一般環境中暴露3個月後開始變薄、失重、強度下降,逐漸裂成碎片。如果這些碎片被埋在垃圾或土壤里,則降解效果不明顯。使用可降解塑料有四個不足:一是多消耗糧食;二是使用可降解塑料製品仍不能完全消除“視覺污染”;三是由於技術方面的原因,使用可降解塑料製品不能徹底解決對環境的“潛在危害”;四是可降解塑料由於含有特殊的添加劑而難以回收利用。

法律上進行規定

按照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於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6月1日起,在全國範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

防治對策


1、加強宣傳教育。
防治“白色污染”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部門、各行業的共同努力,需要全社會和全體公民的積極參與。要大力開展宣傳教育,提高人們對“白色污染”危害的認識,提高全社會的環境意識,教育人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憤。在自身嚴格遵守環保法規的同時,積極制止身邊的不良行為。
2、統一思想認識,強化管理。
按照“以宣傳教育為先導,以強化管理為核心,以回收利用為主要手段,以替代產品為補充措施”的防治原則,一是加強對“白色污染”危害性的宣傳,引導和教育市民自覺防治“白色污染”;二是對大量產生廢舊塑料包裝物的行業(如鐵路、水運、民航、旅遊、飯店、餐飲、零售等),要通過強化管理,改變無人負責、無序堆放、隨意拋棄的現象;三是採取強制措施,從回收集中產生的廢舊塑料包裝物(如一次性泡沫餐盒)入手,逐步提高廢舊塑料包裝物回收利用率;四是加強替代包裝產品的開發、研究,努力減少廢舊塑料包裝物的產生量等。
3、法律法規。
儘快制定頒布國家防治“白色污染”的有關法規,明確生產者、銷售者和消費者回收利用廢舊塑料包裝物的義務和法律責任。應對塑料包裝物的生產、經營、消費等各個環節,分別制定具體的控制措施和引導政策,控制不易回收利用的廢舊塑料包裝物的產生量,鼓勵提高廢舊塑料包裝物的回收利用率。
4、經濟政策。
制定適當的經濟政策,建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消除“白色污染”的良性運作機制。運用經濟手段,鼓勵和促進廢舊塑料包裝物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節約和綜合利用資源,防治“白色污染”,保護生態環境。
5, 多用環保袋,少用塑料袋。
塑料袋是白色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大家一起行動多用環保袋,少用塑料袋,是減少白色污染的一個有效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