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發白馬的結果 展開

發白馬

《全唐詩》中的五言古詩

《發白馬》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全詩五言十六句,描寫了將士翻山越嶺,抗擊侵略者保衛國家的英姿。

作品賞析


此詩歌頌中原漢族政權的一位將軍發兵出征,討伐胡兵,大獲全勝后,刻石勒功,肅清邊患,使邊民過上太平生活。全詩分兩段。
第一段“將軍發白馬”至“轉戰略朝那”,寫發兵攻伐。首二句寫發兵行軍,旌旗逶迤,渡過黃河。“簫鼓”四句寫軍隊聲勢浩大,簫鼓響徹山川,如同大海波濤,屋瓦為之震動,將士士氣高漲,歌聲嘹亮。“鐵騎”二句寫軍隊之眾多。“揚兵”二句寫略地之廣闊。
第二段“倚劍登燕然”至“包虎戢金戈”,寫戰勝后的局面。“倚劍”二句寫戰勝勒功,烽燧戒備森嚴。“蕭條”二句寫邊地和平景象。末二句寫掃清邊患后,收兵束甲,不再用兵。
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洵為佳作。

創作背景


開元十八年(731),李白三十一歲,歷游返回長安。他徘徊在巍闕之下,但卻始終不能夠進入,遊歷到落魄市井,又屢次受到土霸欺凌。這段期間,創作《行路難》《白馬篇》等詩,以抒發憤懣和不平之情。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自言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漢飛將軍李廣後裔,西涼武昭王李暠之後,與李唐皇室同宗。
李白曾經在天寶元年(742年)供奉翰林,后因得罪高力士而離開宮中。天寶十一年(752年),李白北上途中游廣平郡邯鄲、臨洺、清漳等地。十月,抵幽州。初有立功邊疆思想,在邊地習騎射。后發現安祿山野心,登黃金台痛哭。不久即離幽州南下。安史之亂爆發時,李白游華山,南下回宣城,後上廬山至德元年(756年),李白被三次邀請,下山赴尋陽入永王李璘幕僚。永王觸怒唐肅宗被殺后,李白也獲罪入獄。幸得郭子儀力保,方得免死,改為流徙夜郎(今貴州關嶺縣一帶),在途經巫山時遇赦。李白遇赦后在江南一帶漂泊,於寶應元年(762年)病逝於寓所,終年61歲,葬當塗龍山。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觀察使范傳正根據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願,將其墓遷至當塗青山。
李白有“詩仙”、“詩俠”、“酒仙”、“謫仙人”等稱呼,活躍於盛唐,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合稱“李杜”,被賀知章驚呼為“天上謫仙”、“李謫仙”。
李白的作品想象豐富,浪漫奔放,意境獨特,才華洋溢,在詩歌的藝術成就被認為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巔峰。其詩作在全唐詩收錄於卷161至卷185,有《李太白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