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戲題牡丹的結果 展開

戲題牡丹

唐代韓愈所作的七言律詩

《戲題牡丹》是唐代詩人韓愈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詩的前六句採用擬人手法,戲謔調侃的語氣,描繪出一幅生機盎然的賞花畫卷。結尾兩句筆鋒陡轉,生髮感慨,表現了作者忘卻多年塵俗之事的愉悅之情。

作品賞析


這首詩以花喻人。借題發揮,既描繪了牡丹的婀娜多姿與誘人魅力,抒發了對自然風光熱愛之情。
首聯“幸自同開俱陰隱,何須相倚斗輕盈。”寫牡丹“同開俱陰隱”,不必“相倚斗輕盈”,這是指牡丹花之間同開俱隱約,還是以牡丹與別的花相比較,並未言明。從詩意看,似指牡丹花之間可能性為大。“幸”字流露了作者擔心、緊張情緒。“何須”則是勸告語氣,正應“戲題”二字。這一聯里顯然凝聚著韓愈內心探處的難言之隱。究竟是比官場中人事糾葛,還是仕途升騰降落,難以探究。總之,韓愈似乎是將自己感慨寓於其中了,因而就格外有韻致。
頷聯“凌晨並作新妝面,對客偏含不語情。”就牡丹的神態作進一層描繪。“並作”仍強調同樣的特徵,同上聯“同”“俱”呼應,更說明斗輕盈的不必要。是上聯旨意的形象論證。韓的“對客偏含不語情”更含蓄別緻,有回味的餘地。再加上或許含有某種隱情於其中,就更引人入勝了。
頸聯“雙燕晨機還拂掠,游蜂多思正經營。”描繪了牡丹花開之後燕舞蜂忙的嬉鬧場面。實際也是渲染了牡丹花所處的環境。就牡丹自身而言,“斗輕盈”就已經具有人格意識,“新妝面,不語情”就更強化了這種意識,這都是從牡丹本體出發,自然顯現,而雙燕、游蜂作為牡丹的身外之物也頻頻關照、時時拂掠、苦苦經營,而作為牡丹自身卻又有念想。詩人似乎晨意涉及,也就不必探究其中是不是藏有微言大義。單就藝術描寫角度看,寫出了牡丹花的艷麗姿態,及其繁華場面,有很強吸引力,顯示了作者深厚語言工力非同尋常。
尾聯“長年是事皆拋棄,今日欄邊眼暫明”就很清楚表露了作者見牡丹而心喜,忘卻多年塵俗之事的愉悅之情。因諸家所詠自有其特點自有其角度,不能一概而論,但就藝術上的“輕清流麗,晨意求工”這一點說,卻道出了韓愈這首詠牡丹詩的特色。而這一特色,恰恰是韓愈將自己心理感受注於詩中所致。
韓愈這首《戲題牡丹》充滿神韻,它不僅顯示作者駕馭語言的工力,描繪了牡丹的丰采,而且,在“戲”的背後,似乎也含有嚴肅的命題。這才是韓愈這首詩被評詩家稱道的真正原因。

創作背景


這詩作於唐憲宗元和十年(815),當時韓愈四十八歲,在朝為考功員外郎、知制誥,后升任太子右庶子,逢牡丹花開,心情暢快,遂作此詩。

作品評價


清·黃叔燦《唐詩箋說》:首二句似有比意。
清·朱彝尊《批韓詩》:中唐佳調。羅隱詩似由此描出。此不語蓋用桃李不言意。大勝羅。
清·汪佑南《涇草堂詩話》:唐人詠牡丹伙矣,即如《才調集》中,薛能溫飛卿李山甫唐彥謙、羅隱、羅鄴均有此詩。盡態極妍,總不如昌黎一首。前六句輕清流麗,無意求工。結聯云:“長年是事都地盡,今日欄邊暫眼明。”不泥煞牡丹,非此不足以當之,此詩家之上乘也。

作者簡介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韓文公”。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
貞元八年(792年),韓愈登進士第,兩任節度推官,累官監察御史,因論事被貶陽山。歷都官員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其後又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並從祀孔廟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一生著述頗豐,文學造詣極高,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後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在舊《廣東通志》中被稱為“廣東古八賢”之一。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寫作極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進學解》、《順宗實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