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太原保衛戰的結果 展開

太原保衛戰

抗日戰爭時期的大型戰役

太原保衛戰(1937年11月4日-11月9日),是忻口戰役傅作義率領晉綏軍進行的城市保衛戰,是太原會戰的核心戰役、太原會戰的最後一場戰役,為抗日戰爭早期的大型戰役之一。

1937年9月,日軍突破國民黨軍長城防線后,沿同蒲線和正太線兩路合擊太原。1937年10月下旬,娘子關失陷,5日,東路日軍佔領榆次,6日北路日軍兵臨太原城下,7日兩路日軍在日空軍配合下,對太原發動總攻。8日夜攻城日軍突破北面城垣,守城傅作義部最後突圍。11月9日,太原淪陷,太原保衛戰結束。

日軍佔領太原后,繼續沿津浦線南犯,於11月中旬進至黃河北岸,在華北,以國民黨為主體的正規戰爭已經結束,以共產黨為主體的游擊戰爭進入主要地位。

戰役背景


太原是山西的省會,位於太原盆地的北端,同蒲鐵路和正太鐵路交會於此,是全省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華北重要的工業基地之一,自古即是軍事要地,因此成為日軍侵略華北的重要目標。
太原街景
太原街景
抗戰爆發后,日軍將山西列為華北作戰的重點,欲沿平綏、平漢、正太鐵路會攻晉省,為此,閻錫山積極組織起太原會戰,以圖力保省會太原。基於“守土抗戰”的需要,接受了共產黨“聯合抗日”的建議,並認為“國事危機,非集合全國財力人力不足以渡此難關”,最終在晉省境內率先建立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據此,八路軍三個作戰師得以相繼開赴山西抗戰前線。與此同時,閻屢請中央速派得力中國軍隊援晉抗日,蔣介石“為挽回危機,著眼于山西要地之確保,決定專用於平漢線兵力,1937年10月2日命衛立煌統帥4個半師,連夜由石家莊向太原以北地區集中”。除此之外,又陸續有高桂滋第17軍、劉茂恩第15軍等部隊支援山西抗戰。
太原守軍炮兵
太原守軍炮兵
日本中央統帥部於1937年10月1日決定攻取太原,當日即“命華北方面軍司令官以一部兵力,由太原北部進攻太原”。對此,閻錫山積極組織起忻口戰役。日軍攻佔崞縣原平后,即以板垣指揮的第5師團及關東軍第1、第12師團等部,以中央突破的方法攻擊忻口陣地之南懷化高地,戰鬥異常激烈。10月13日至18日,日軍雖反覆爭奪,中國軍隊據險死守,且陣 線穩固。此外,八路軍也在後方積極活動,“八路軍自晉北作戰以來,施展其游擊之擅長……敵軍捉摸不定,至於奔命,屢受重創”,此時戰鬥態勢一度對中國軍隊有利。
日本華北方面軍司令官1937年10月17日又令“第1軍之一部(第20師團)於石家莊會戰後,由正太線方面進入太原平地,21日又將109師團之一部增強該部”,以配合由晉北南下的日軍會攻太原,山西抗戰形勢遂發生劇烈變化。為此,由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黃紹竑率孫連仲、曾萬鍾等所屬部隊組織起娘子關戰役,欲阻敵西進。配備在娘子關一線的中國軍隊多為地方軍,武器裝備落後,且編製不全,戰鬥力較弱,中國軍隊雖經努力抵抗,娘子關還是於10月26日易手,至此,太原東面門戶洞開。中國軍隊在娘子關戰役的失利,使忻口戰線的側背受到威脅,有被包抄的危險,忻口中國軍隊不得不向太原集結。

兵力對比


中國軍隊

第7集團軍總司令傅作義兼任太原守備司令,指揮第35軍的第211旅、第218旅、獨立第1旅、第213旅、新編第3團、第8團、第9團、炮兵第23團並附炮兵第21團、炮兵第22團(欠第2營及第3、第6兩連)、炮兵第25團第1營、炮壘大隊(統由炮22團團長劉倚衡指揮)。由忻口後撤的第71師,獨立第7旅、第8旅也撥歸傅作義指揮,擔任防守太原的任務。
太原作戰中中國軍隊隊指揮系統表(1937年11月上旬)
第二戰區司令閻錫山、副司令黃紹竑、前敵總司令傅作義
第七集團軍總司令兼太原守備司令傅作義第35軍軍長 傅作義(兼)
第211旅 旅長孫蘭峰
第218旅 旅長董其武
第213旅旅長楊維恆
獨立第1旅旅長陳慶華
新編第3團、第8團、第9團
炮兵第23團
炮兵第21團
炮兵第22團(欠第2營及第3、第6兩連)
炮兵第25團第1營
炮壘大隊
正太護路軍1個團
資料來源:註:① 編入守城部隊序列的第71師、獨立第7旅、第8旅僅1個營進入城內,其餘未入城參加戰鬥。② 第14集團軍一部在汾河西岸參加了與小店鎮日軍的戰鬥。第22集團軍第41軍後續部隊與日軍第20師團一部在鳴李村附近作戰。第13軍1個營在太谷與日軍戰鬥。這些部隊未列入太原守備部隊序列內。

日軍

日軍攻擊部隊為太原以北忻口方向過來的日軍察哈爾派遣兵團和第5師團,太原以東娘子關方向過來的日軍第20師團和第109師團第31旅團,約6萬兵力。

戰役起因


日軍“華北方面軍”於11月3日命令第5師團歸第1軍司令官統一指揮攻佔太原。4日,第1軍司令官香月清司命令第5師團繼續攻佔太原,並以一部向汾陽附近追擊;命令第20師團在昔陽支隊佔領榆次后,以一部全力攻佔榆次西北地區,師團主力進到榆次後向介休追擊;命令第109師團循昔陽支隊前進路線向榆次前進。

戰役過程


中央社對傅作義保衛太原的報道
中央社對傅作義保衛太原的報道
根據閻錫山的指示,衛立煌於1937年11月2日下令,對部隊的 編成、任務區分作了明確的規定。其要旨如下:
以第15、第17軍(欠第21師)等部為右兵團,第15軍軍長劉茂恩為兵團長,以主力確保萊水墕、川套里、窯子上之線陣地;
以第19、第61軍,第35軍一部及第21、第47(已到達太原)、第54、第72、第73師等部為中央兵團,第19軍軍長王靖國為兵團長,其主力配置於西黃水、育龍鎮至周家山之線陣地;
以第14軍及第68、第71、第94師等部為左兵團,第14軍軍長李默庵為兵團長,其主力配置於觀象坡至西青善及東墕村至天門關之線陣地;
以炮兵第5、第23、第28團為炮兵集團,炮兵司令劉振蘅為指揮官,其主力佔領鳳樓閣、陽曲鎮及欄崗村等陣地;
以第85師及獨立第5旅、529旅為總預備隊,分別配置 於太原、新城村、新店村附近;飛行隊由陳棲霞為指揮官,負責轟炸由忻口南進之敵。
各兵團接受命令后,當即於11月2日21時開始向指定位置轉移。
在忻口撤守的同一天,閻錫山在太原召開軍事會議,確定保衛太原的方針是:“利用太原四周既設陣地線,實行依城野戰,以阻敵前進,消滅其兵力,待我後續兵團到達,再施行反攻夾擊而聚殲之。”同時,委衛立煌為第2戰區前敵總司令,除第18集團軍及第6集團軍外,均歸其指揮,委傅作義兼太原守備司令。並將第2戰區長官部指揮所移駐交城,第二戰區制定了保衛太原城的作戰計劃。
1937年11月4日,閻錫山等紛紛撤離太原。周恩來於11月5日夜和八路軍駐晉辦事處最後一批人員撤離太原。
日寇步兵第30聯隊繪製的太原城西北隅戰鬥經過要圖
日寇步兵第30聯隊繪製的太原城西北隅戰鬥經過要圖
晉北日軍在獲悉忻口守軍撤退後,遂跟蹤追擊。4日,逼近石嶺關。鑒於原預設陣地已難以立足,衛立煌遂決定將陣地轉移於太原北郊。與此同時,由晉東方面西撤之部隊,除第27路軍及第17、第27師撤向太原附近外,其餘部隊均遭日軍截擊,被迫向榆次西南撤退。
以第35軍為主的太原守城部隊先後於11月4日、5日進入城內。傅作義下令封閉城門、構築與加強城防工事,並部署了守城兵力:以第35軍第211、218旅和正太護路軍1個團守備東、北兩面城牆;以獨立第1旅守備西城;以第213旅守備南城;將炮兵大部分配給守城各旅,將未分配守城任務的部隊編為預備隊;並以第35軍副軍長曾延毅為太原城戒嚴司令,負責維持城內秩序。
日軍炮擊小北門
日軍炮擊小北門
進攻太原的日軍,從東、北兩個方向緊追撤退的中國 軍隊。東線日軍先頭部隊於11月4日已進至太原城東南約17公里的鳴謙鎮,並佔領了榆次,一部向介休方向追擊。北線日軍也於4日越過石嶺關向南追擊。
被日軍炮兵轟塌的東北角城牆
被日軍炮兵轟塌的東北角城牆
1937年11月5日,東、北兩線追擊的日軍已逼近太原城郊,日本空軍也開始對太原市進行有計劃有針對性地轟炸。在北郊派出的守軍警戒部隊迅速退入城內。日軍第5師團所部當即佔領了城東北的厚堂村、黃國梁墳和兵工廠。從城南郊攻擊的日軍第20師團所部在鳴李村附近與正在奉令北上的中國第22集團軍第41軍後續部隊遭遇,發生戰鬥。爾後日軍攻佔了小店鎮,與位於吳家堡一帶的守軍第14集團軍所部隔汾河對戰。日軍第20師團並以一部兵力由榆次經同蒲路南進追擊撤退的中國軍隊。此時,由忻口前線撤退下來的劃歸守城部隊的第71師和獨立第7、第8旅到達彭村、西充地區,並準備入城。因日軍攻擊甚烈,通路被阻,僅獨立第8旅的1個營渡過汾河進入城內,其餘均沿汾河西岸南撤。
進入太原城的步兵第30聯隊
進入太原城的步兵第30聯隊
1937年11月6日,由忻口南下和沿正太路西進的日軍相繼逼近太原城郊。衛立煌除抽調第68師(即獨立第8旅)、第71師及獨立第7旅等部增援第7集團軍守備太原城外,將主力轉移至太谷、交城之線,以阻止日軍沿同蒲路繼續南侵。在外圍防守部隊相繼南撤後,守衛太原城垣的部隊,僅有第35軍的9個營及獨立第1旅、第213旅等部10個營,共約19個營的兵力。奉命增援守城的部隊,除獨立第8旅之1個營於6日21時渡過汾河,進入城內外,其餘部隊均因受阻而循汾河西岸南撤,“依城野戰”變成了“孤城獨戰”。日軍隨即從東、北、西三個方面包圍太原城,陸續掃清了傅作義部署 在城牆外圍的守軍。日軍炮兵在敵機指示目標下,從四周高地向太原猛烈炮轟。在日軍火力的集中轟擊下,東北段城牆逐漸被打成缺口,崩落的碎磚土塊在城下攤成斜坡,守軍連夜封堵修復缺口。日軍飛機還在這一天撒下傳單,揚言將在次日早晨開始進攻,要求守軍投降,第三方人員迅速出城等。
日軍蜂擁入城
日軍蜂擁入城
1937年11月7日晨,由晉東西進的日軍第109師團第31旅團的先頭部隊進至太原城南約15公里的小店鎮,一部進抵雙塔寺,與城東的第20師團會合。此刻城西汾河各橋均被敵佔領,太原城遂完全陷於被包圍狀態。同時,東、北兩面敵以步、炮聯合向城垣猛撲,日機不斷向城內轟炸。守軍城外部隊受日軍壓迫,戰鬥至黃昏後撤入城內據守。城垣炮壘隊的炮位多被日軍炮火制壓或轟毀。20時,日軍炮擊更烈,市民四逃,警察、守倉庫士兵以及通信機關人員多放棄職守,逃散一空,第 35軍副軍長曾延毅命令守軍搬開沙袋,從大南門一個缺口中倉惶出逃,戒嚴副司令馬秉仁從炮兵射口逃出城外。電話隨修隨斷,消息梗阻。形勢至為險惡。傅作義巡視各地,一面鼓勵士氣,一面策劃方略,守軍傷亡很大,此時所剩兵力僅第35軍7個營、新編第3團4個連,戰鬥官兵共計2000餘人。
日軍從北門進入太原
日軍從北門進入太原
1937年11月8日晨,擔任攻城的日軍第5師團將步、炮全集太原城下,在東、北兩面猛烈攻擊。日機13架輪流轟炸,北城樓被焚,城內東部和北部到處起火,電話逐段被毀,火焰瀰漫全城。至9時,城垣東北角及西北角被炮火轟毀,東、北兩面城牆亦被轟開缺口十 余處,城牆各掩蔽部及彈藥洞多被轟塌。日軍步兵在其飛機、大炮掩護下向城內猛衝。在城牆下埋伏的炮壘隊亦被擊散。預定殲敵計劃概失效用。但守軍東、北兩城步兵一面與入城日軍拼殺,一面封鎖城牆各口。雙方傷亡慘重。至16時,城牆各口均被守軍封鎖,僅東北城角一處,千餘日軍入城,與守軍激烈巷戰。黃昏后,日軍又向城內增加大量步兵,利用夜色隱蔽,夾雜混戰,處處突襲。守軍官兵傷亡甚多,西、南兩處部隊及預備隊被日軍擊散。黃昏后,日軍一部空降於城中大校場,並四處襲擊。19時,日軍攻至總司令部。此時因守軍兵力不敷分配,除總司令部官佐及特務連勉力抵抗外,別無部隊可資應援。傅作義感到局勢無法挽回,乃於21時下令撤退。守城各部隊由大南門突圍,經汾河橋沖至汾河西岸,向古交鎮方面撤退。太原城淪陷。

戰役結果


11月8日,日軍進佔太原
11月8日,日軍進佔太原
在日軍第5師團向太原城攻擊之際,由晉東向西進 的日軍第20師團在攻佔太原以南榆次后,即沿同蒲路南下,於1937年11月8日在太谷與第13軍的1個營發生戰鬥;日軍第5師團於8日夜攻佔太原后,即以一部進出交城以北地區。8日,日軍一部從太谷南進,與第529團對峙,其主力沿同蒲路南下。9日,日軍先頭部隊越過祁縣。同時,從太原南進的日軍攻佔交城。
日軍攻佔太原后,第5師團以摩托化部隊向南追擊至清徐后停止;第20師團向南追擊,於1937年11月10日佔領平遙后停止;第109師團在太原東南榆次、昔陽地區集結;第108師團原在獲鹿井陘縣集結,準備用於正太線(后改留平漢線方面)。11月12日,“華北方面軍”令第20師團及第109師團駐屯山西,第5師團調至保定石家莊一帶休整(仍直屬“華北方面軍”),令關東軍於15日歸還建制。

戰役評價


儘管由於國民黨軍事當局在作戰指導上有嚴重失誤,中國軍隊防守失敗退出太原戰場,使日軍得以攻佔了太原,但在保衛戰中廣大官兵英勇頑強,前仆後繼,表現出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愛國熱情。(《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1931-1945)》、《中國抗日戰爭全史》)
太原保衛戰雖然因敵強我弱、孤城難守等原因而以失敗告終。但正是由於他們對日軍的頑強抵抗,為閻錫山、衛立煌、黃紹竑等中央軍和晉綏軍的從容撤退贏得了寶貴的時間,拖延了日軍南犯的步履。同時,傅作義將軍徵得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衛立煌的同意,將存放在太原城內的大批槍支彈藥、武器裝備、戰略物資送交堅持抗日的八路軍。在以後的抗日鬥爭中,這些武器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文史月刊》)

戰役影響


日軍佔領太原后,繼續發展進攻,沿津浦線南犯之日軍,於1937年11月中旬進至黃河北岸,並準備攻佔濟南,國民黨軍雖進行了頑強的抗擊,取得了一些勝利,但從正面戰場的全局看,卻處在嚴重的失利之中。由於在太原失守以及與共產黨合作上與閻錫山產生隔閡,傅作義后脫離晉軍。
針對上述形勢,毛澤東於1937年11月12日在延安中國共產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的報告中指出:“在華北,以國民黨為主體的正規戰爭已經結束,以共產黨為主體的游擊戰爭進入主要地位。”“目前是處在從片面抗戰到全面抗戰的過渡期中。片面抗戰已經無力持久,全面抗戰還沒有來到。這是一個青黃不接的危機嚴重的過渡期。”“從片面抗戰轉變到全面抗戰的前途是存在的。爭取這個前途,是一切中國共產黨員、一切中國國民黨的進步分子和一切中國人民的共同的迫切的任務。”
對於華北游擊戰爭的開展,在太原失守前,毛澤東即1937年9月12日至29日先後五次致電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明確了“關於堅持華北獨立自主山地游擊戰爭的戰略方針和部署”。遵照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指示,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確定當前的中心任務是:應以山西為主要陣地支撐華北抗戰,獨立開展游擊戰,創造根據地;同時配合國民黨軍作戰。並決定第115師除以一部創建晉察冀邊區根據地外,師部率第343旅適時轉移至呂梁山脈,創建晉西南抗日根據地;第120師繼續創建以管涔山脈為依託的晉西北抗日根據地;第129師主力及第115師之第344旅由正大鐵路南下,依託太行、太岳山脈,創建晉冀豫抗日根據地

失敗原因


• 娘子關、忻口失守
娘子關一線的失利對太原會戰大局影響甚大,有“牽一髮動全身”之效。由此忻口一線的有利態勢也急轉直下,忻口中國軍隊終因側背受到威脅而不得不全線後撤。東、北線之不保,日軍對地處盆地的省會太原已呈鳥瞰之勢,故對中國軍隊組織太原保衛戰極為不利。東線的潰敗,以及北線的不敗而退,已使太原岌岌可危,其東面、北面也已直接暴露在日軍面前。
• 依城野戰計劃流產
位於城郊的碉堡
位於城郊的碉堡
由於太原西、北、東三面環山,尚有 一定的軍事工事,閻錫山認為利用現有工事仍可再戰,因此太原保衛戰得以迅速展開。閻於11月2日在太原綏靖公署中和齋會議廳召開了第二戰區高級將領會議,閻錫山提議相繼固守省會太原,黃紹竑、衛立煌等均持異議,會議開至深夜仍相持不下,終因閻錫山一再堅持,固守太原的提議才得以勉強通過。中國共產黨對固守太原也不十分贊同,而是主張持久抗戰,保存有生力量,以此消耗並圍困日軍。1937年10月15日,傅作義召集連長以上軍官開會,其宣稱中國軍隊“戰略是依城野戰,在野戰部隊配合下……努力殺敵,完成固守太原的艱巨任務”。依據依城野戰計劃,中國軍隊意圖是“決心利用太原既有陣地,阻止敵人,待增援部隊到達后與敵決戰”。
由於黃紹竑、衛立煌先前均對依城野戰計劃不以為然,故對計劃部署並不十分熱心,為保存實力難免敷衍了事,其中黃紹竑回京述職先期離晉。恰在此時,東線、北線撤下來的中國軍隊立足未穩,即被尾隨而至的日軍衝散,所以大批中國軍隊相繼南撤,至此,依城野戰計劃付諸東流。
• 日軍作戰優勢顯現
進攻太原的日軍戰車
進攻太原的日軍戰車
平型關、娘子關、忻口諸戰役中,包括中央軍八路軍晉綏軍、西北軍等均能團結一致,抗日禦侮,給日軍以沉重打擊。尤其是在忻口戰役中,日軍傷亡兩萬餘,已有敗退跡象,使日軍一度被動。然而,日軍在娘子關戰役的勝利,也完全扭轉了忻口戰場的不利形勢,中國軍隊卻因東線受威脅而不得不全線撤退,忻口中國軍隊南撤後,日軍便尾隨而至,並迅速將南撤的中國軍隊擊潰,開始集中兵力進取太原。
隨後,日軍便猛攻太原東北城郊,雖被中國軍隊多次擊退,日軍在武器裝備、士兵素質上均優於中國軍隊,這在忻口、娘子關、太原保衛戰中均有表現。此外,日軍擁有攻城的重型武器,且飛機助戰。在太原保衛戰中,日軍密集的炮火總能對中國軍隊形成壓倒性的優勢,在重要街道的爭奪戰中,日軍坦克往往能出奇制勝,迅速平定局勢。
鑒於平型關、忻口諸役的教訓,日軍對於攻打太原更加重視,並制定了完備的作戰計劃,不但注意城外部隊的作戰,還在城內安置了大量特務,裡應外合。1937年11月7日拂曉,日軍北路、東路分別利用建築物、地形迫近城下,開始總攻,此外,日軍分兵繞過東城,向城南的火車站迂迴;另一支日軍則由汾河上游渡河,進出於城西的汾河西岸,企圖對太原合圍。與此同時,“城內漢奸隱伏,四處活動,電話隨修隨斷,消息梗阻”,日軍特務甚至在總指揮部門口放槍製造混亂,並為日戰機提供情報。對此,負責太原戒嚴的憲警部隊雖四處捉拿,仍不能有效制止日軍特務活動,致使本就秩序不佳的太原城更加難於應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