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大師

鋼琴指揮家

指揮大師卡拉揚,男,於1908年誕生在薩爾茨堡,擁有非常優越的家世背景。家庭先後有兩名成員被奧皇封為男爵,卡拉揚自小就表現了對音樂的出眾才華,從四歲學習鋼琴演奏到十幾歲時的個人公開演奏會,一們未來鋼琴家的前途指日可特。

人物經歷


卡拉揚於1908年誕生在薩爾茨堡。他的家庭先後有兩名成員被奧皇封為男爵。受家庭影響,卡拉揚自小就表現了對音樂的出眾才華,從四歲學習鋼琴演奏到十幾歲時的個人公開演奏會,未來鋼琴家的前途指日可待。不管是在薩爾茨堡的莫扎特音樂學校,還是維也納國立音樂學院與維也納大學的學習,卡拉揚都是以鋼琴大師為目標。
早年的學習,卡拉揚變曾得益於許多人的幫助。莫扎特音樂學校的校長鮑姆加特勒是每一個發現卡拉揚天才指揮才能的人,慈父般的老師不僅告訴他應當有"第十一個手指"----------指揮棒,還建議他學習繪畫和雕塑。這一點,在後來成為指揮家的卡拉揚的音樂作品中可以明顯地感覺到:雕塑般的音樂造型個性鮮明,音樂的色彩變化豐富飽滿。
1928年,在維也納音樂學院學習的卡拉揚登能指揮。當時,羅西尼《威廉。退爾》序曲所取得的成功使年輕的卡拉揚第一次感受到作為一名音樂指揮的重要職責:一個軍隊的統率。之後,他熟讀在維也納歌劇院上演的每一部歌劇的總譜,旁聽實況錄音,不錯過那段時間在維也納歌劇院上演的每一次名家的名作演繹,這中間包括理查。施特勞斯,普契尼,亨德米特,克伸涅克,斯特拉文斯基的許多歌劇作品與富爾特文格勒(Wilihelm Furtwangler,1886-1954年,德國指揮巨匠),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1867-1957,義大利指揮家,現代指揮藝術泰斗),瓦爾特(Bruno Walter,1876-1962,德國指揮巨匠)的排練與演出,對於已經決定要將自己的未來與優雅的魔棒聯繫在一起來的卡拉揚來說,這種幫助是不可估量的。
從維也納音樂學院畢業后的卡拉揚沒有像別人所設想的那樣繼續留在音樂之都,而是回到了故鄉-------山城薩爾茨堡。理由是,他要將自己的故鄉當做自己事業的起點。畢業后的每一場音樂會經過精過策劃后在薩爾茨堡舉行,卡拉揚指揮的是自己母校(莫扎特音樂學院)的學生樂隊。就是這次音樂會,成為卡拉揚指揮生涯中的一次小小轉折。他成功不俗的音樂演繹獲得在場所有人的掌聲,其中包括坐在觀眾席上的馬姆市歌劇院院長。由此,卡拉揚開始擔任馬姆市歌劇院的常任指揮,職業指揮生涯邁出了第一步。
這是艱難創業的開始,小小的歌劇院與馬姆市不算髮達的文化背景激勵著卡拉揚更加勤奮的工作。最終,年輕人的努力換得了很好的效果,馬姆市的音樂生活不僅豐富活躍起來,這個小歌劇院在卡拉揚領導的五年中不但每年都上演6部歌劇,而且還上演了像《費加羅的婚禮》(莫扎特),《紐倫堡的名歌手》(瓦格納),《莎樂美》(理查。施特勞斯)等極具深度與難度的歌劇名作。可是,正當卡拉揚不懈地努力,將自己的指揮才能與馬姆市歌劇院更好地結合共同進取的時候,他被意外地解除了常任職務,從而結束了五年的合作。

音樂之旅


卡拉揚輾轉來到了亞琛歌劇院,之前歷經因失業的顛沛流離所致的艱苦奔波。眼前的亞琛不僅擁有大型的樂隊與合唱隊,很好的劇場,特別值得卡拉揚欣慰的是,亞琛擁有更懂得理解音樂的觀眾,如魚得水應該就是這樣的吧。在幾乎是為自己而準備的空間里發揮自己的才能,那種感覺就像看到智慧與藝術的魅力與自己坦誠想見。在亞琛歌劇院,卡拉揚指揮了瓦格納的《尼伯龍根的指環》(所有的指揮家,歌唱家歷來都將演繹瓦格納的這部歌劇作品作為自己事業的一個里程碑),同時已成為一位頗具名氣聲望的青年指揮家,常出席柏林,維也納及其他歐洲名城的客座指揮.1937年,卡拉揚應瓦爾特的邀請出席指揮維也納歌劇院的演出的《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Tristan and Isolde,瓦格納,1865年),演出的成功為卡拉揚贏得了維也納歌劇院終身指揮一職。可他拒絕了,毅然回到自己鍾情的亞琛歌劇院,卡拉揚的拒絕似乎含有某種預見性。第二年,因為"亨德米特事件"影響而被解除職務的富爾特文格勒空出了柏林國家歌劇院常任指揮的位置,卡拉揚的拒絕之舉是覺得自己將會有一段與柏林延續一生的音樂之緣嗎?不用多提,具有天才音樂演繹才能的卡拉揚進入柏林國家歌劇院是十分順利而成功的。只是他仍然不願放棄亞琛的工作,直到1941年,他才辭去亞琛的職務而專心呆在柏林。這時候的卡拉揚,已經與富爾特文格勒擁有同樣的名譽與地位,這也招致兩人之間關係的異常發展。據說,富爾特文格勒直到臨終之前還在反對卡拉揚在他之後出任柏林愛樂樂團的常任指揮。1954年,富爾特文格勒逝世,卡拉揚擔任柏林愛樂樂團的常任指揮兼終身藝術指導。
1956-1964年及1977年擔任維隊也納國立歌劇院的常任指揮,同時,米蘭斯卡拉歌劇院,維也納愛樂樂團,倫敦愛樂樂團,巴黎管弦樂團等各大樂團與歌劇院都紛紛聘請卡拉揚為音樂指導及指揮,天才的指揮才能得到整個歐洲古典樂壇的肯定並迅速聲名崛起。身兼數職的卡拉揚還是世界諸多著名盛大音樂節的藝術的總指導,1967年還由他創建了復活節的音樂節,他在世界指揮界的權威性不可動搖,"歐洲音樂總指導"的評價也自然名副其實。
在指揮藝術史上,卡拉揚的名字佔去了整個20世紀下半葉的空間。自托斯卡尼尼以來的優良傳統與源於個性的風格成就了他獨特的藝術氣質。閉著雙眼,握緊左手,優雅的右手揮舞著魔棒,這是屬於世界指揮藝術史上的經典,卡拉揚對自己說:"這是托斯卡尼尼的精神與富爾特文格勒的幻想性."不同的風格的巧妙結合,才能成就這種藝術的升華。

人物評論


“一部交響曲如同一部戲劇,真實性伴隨著衝突而產生。而卡拉揚,這位構築音樂的超人,卻不喜歡衝突,……他要確保一切衝突都抹得光光的。” ——大衛·凱恩( David Cairns )
“指揮這部歌劇要達到他這樣的水準,非花五十年工夫不可。卡拉揚的天才一方面表現在他出眾的記憶力,能評記憶指揮這部作品實在是難以置信,另一方面就是他創造的樂音。他與維也納愛樂樂團的配合可以說是相得益彰,在樂音效果的創造中維也納愛樂樂團付出百分之九十五,他只須付出百分之五。他了解其中的每個角色、每句唱詞。這可不是晒晒太陽就能辦到的。”
“卡拉揚至少熟悉五十部歌劇的每一處細節,他能在從熟睡中被喚醒的情況下,立即從五十部歌劇的任何一處開始指揮。”
“排練時,他喜歡坐在音樂廳的十六排位置上,身旁坐滿了他的主要工作副手。他就象一位帝王般,控制著舞台上排練所有細節的精確進行,不容有一絲差錯。”
“有一次排練《漂泊的荷蘭人》,他不滿意劇中帆船的進出,終於忍不住步履蹣跚地走入後台,往後的十幾分鐘里,我們看到帆船的表現越來越好,原來卡拉揚到後台親自示範操作帆船的布景。”
小澤征爾既感激卡拉揚對他的恩惠:“他總是為我騰出時間”,又驚嘆於他的記憶。“有一次我打電話向他請教一部歌劇,我知道他已多年沒指揮那部歌劇了。我敢肯定他來不及看總譜,而他竟跟我一起過了一遍,每個細節都正確無誤。唯一的麻煩是他的話難於聽懂”。想來真有意思,小澤征爾那帶日本腔的英語同卡拉揚既含糊又有德語口音的英語正好配對兒。幸好他們談論的是音樂。
卡拉揚原定在維也納樂友協會金色大廳指揮海頓的《創世紀》,后因故不得不取消,改由另一位指揮家指揮,只這一改就令音樂廳的座位空了一半。
一位年輕的德國指揮說:“不可思議。我也喜歡卡拉揚,可是以他的氣質而言,他並不適合指揮海頓。指揮海頓的作品那位指揮家要比他強。”
一位維也納樂評家:“人們去音樂廳並不是為了聽海頓的作品,而是看卡拉揚的指揮。”
另一位在座者:“這就怪了,誰都認為,維也納樂友協會金色大廳的聽眾是世界上音樂修養最高的。”
維也納樂評家:“這跟維也納、跟‘樂友協會’都不相干,這完全是另外一碼子事。”
後來,這位維也納樂評家還半開玩笑地說過一句話:“哪怕卡拉揚指揮的不是樂團,而是一套立體聲音響系統,人們也樂意花錢去看。”
卡拉揚向朋友們抱怨紐約大都會樂團的演奏水準真是糟透了,而在排練中卡拉揚又是什麼態度呢?一位團員講,他確信卡拉揚是真誠喜歡他們的,他對樂團表示出極大的尊重。“這其實是一種職業修養”,這位合伙人說,“在表演藝術中,你必須善於和資質平平的人合作,從而獲得良好的演出效果。卡拉揚知道怎樣做。換了托斯卡尼尼,他會罵那些團員是蠢豬,大發一通脾氣,把弦樂部統統換掉。卡拉揚卻採取積極的態度使問題得以解決。他知道他無法改變團員,他只能善用他們。”
EMI 製作人瓦爾特·列格的回憶)“維也納愛樂給我打電話告訴我俄國人已下令禁止卡拉揚登台,音樂會也取消了。我趕緊給卡拉揚掛電話,說這消息遺憾之至,問他是否願意跟我共進午餐,我們好好談談這事。卡拉揚說很抱歉,他正要睡覺,但下午四點可以見我。就這樣,下午四點我感到了約定的地點。我知道當時維也納物資供應奇缺,特地給他帶去了一瓶威士忌,一瓶杜松子酒和一瓶雪莉酒。多年後他告訴我,那晚我走後,他把每瓶酒各分成 30 份,從第二天起的 90 天每天享用一份,當晚則嘗都沒嘗一口……他這個人就是如此,意志如鋼鐵般堅強。”
“他的居住條件差到極點,在一座街區的公寓八樓上同一個不相識的人共住一個房間。我們開始了交談。我試圖把談話引向業務討論,但他卻明顯地只想閑聊閑聊。很可能因為他已有太長時間不曾與人交談了……我們差不多天天見面,關於合同的談判延續了 6 個月……他並不急於簽約,儘管他既無錢又無工作,甚至連工作的可能性都沒有。我從未見過任何人能像他那樣,處在那樣的境況下內心仍那麼寧靜、那麼泰然自若……我們的合作為卡拉揚名利雙收奠定了基礎……也許除斯托科夫斯基外,他比任何別的指揮從唱片得益都多,可以說是留聲機唱片造就了他……”

人物逝世


1989年7月16日,世界著名指揮大師赫伯特-馮-卡拉揚正在為薩爾茨堡音樂節排練威爾地的歌劇《假面舞會》,中午,他突然感到極度不適,他的妻子伊麗埃特趕忙前來攙扶,他躺在妻子懷中說:“我看到了上帝朝我微笑。”言罷離開了人世,享年81歲。第二天,他被安葬在家鄉薩爾茨堡的一所小教堂之後。
卡拉揚是二十世紀最著名的奧地利指揮家,由於他具有超常的音樂天賦,具有驚人的指揮技巧,具有不可思議的統率樂團的魁力,被譽為二十世紀下半葉歐洲的音樂總監,國際樂壇的泰斗。
1908年,卡拉揚生於莫扎特的故鄉薩爾茨堡。父母雖然不是專業音樂工作者,但都非常喜歡音樂。父親能吹單簧管,母親是位業餘鋼琴手,哥哥從小就學彈鋼琴。因此,卡拉揚從小就生活在音樂的環境里,他4歲開始學鋼琴,5歲就登台當眾演奏。8歲時進薩爾茨堡莫扎特音樂學院學習鋼琴。卡拉揚的手較小,加上過度的練習,得了腱鞘炎,而老師又發現他有很高的指揮天賦,就建議他改學指揮。卡拉揚在徵得父母的同意后,來到音樂之都維也納,隨當時小有名氣的維也納歌劇院指揮弗朗茨-夏爾克學習。
1927年,德國小城烏爾姆歌劇院的指揮臨時得病,卡拉揚代他指揮了歌劇《費加羅的婚禮》。演出極為成功,觀眾掌聲雷動。烏爾姆歌劇院立刻與他簽訂了七年工作合同,從此,年僅19歲的卡拉揚開始了他的指揮生涯。1935年,卡拉揚應聘擔任亞琛歌劇院指揮和音樂總指導。演出之餘,他仍然努力學習,刻苦鑽研,指揮技藝日趨成熟。1937年,他在柏林歌劇院客席指揮了瓦格納的《特里斯但與伊索爾德》,引起轟動,柏林的報紙一片喝彩,卡拉揚也因此一鳴驚人,這次演出成了他一生的轉折點。從此,卡拉揚除在柏林活動外,還與歐洲各大歌劇院、樂團合作,在歐美各地進行巡迴演出,所到之處,大受歡迎。1941年任柏林國家歌劇院首席指揮,翌年任柏林交響樂團首席指揮,1949年成為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負責人,1955年接替富爾特文格勒任柏林愛樂樂團指揮,1956年又接替伯姆成為維也納國家歌劇院音樂指導井任薩爾茨堡音樂節的藝術指導。為貫徹自己的藝術思想,他還以個人名義創辦音樂節,被譽為歐洲的“音樂總監”。
卡拉揚不僅在歐美享有盛譽,在東方也極受歡迎,曾數次率團訪問日本,並應邀擔任客座指揮,1979年,他曾率領柏林愛樂樂團前來北京訪問,該團與我中央樂團的合作演出極為成功,受到聽眾的熱烈歡迎,許多專業音樂工作者專程從上海、天津、西安等地趕來觀摩學習。這次演出一時成為我國樂壇一大盛事。
卡拉揚曾先後向二十世紀上半葉享譽國際樂壇的德國指揮富爾特文格勒和義大利指揮托斯卡尼尼學習,汲取這兩大流派的長處,通過長期的藝術實踐,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指揮風格。他的指揮動作灑脫、大方、氣勢磅礴,並以準確和客觀著稱。他指揮時不僅自己全身心投入音樂之中,而且還善於啟發樂隊隊員,使他們懂得如何演奏,用魔法般的動作牢牢吸引住樂隊。他所追求的目標就是,“把托斯卡尼尼的精確與富爾特文格勒的幻想結合在一起”。正是他的音樂天賦,加上對樂曲的正確理解和對樂隊的嚴格要求,他的演出總能達到超常出眾的藝術水平。
卡拉揚的保留曲目極為廣泛,他所演繹的貝多芬和勃拉姆斯等人的作品更是有口皆碑。一生錄製的唱片共有數百種之多,其中僅貝多芬全套九部交響曲,就分別與五十-八十年代錄製了四次。
卡拉揚還關心音樂美學,音樂治療以及相關學科的研究,關心青年指揮家的成長。為此他於六十年代末建立卡拉揚基金會,在家鄉薩爾茨堡創辦復活節音樂節,舉辦青年指揮比賽,還每年組辦一次題為“人與音樂”的國際學術研討會,涉及的題目有“音樂與哲學”,“音樂與自然科學”,“音樂與神經系統”、“音樂與數學”、‘“音樂與語言學”、“音樂體驗與時代形態”等,影響都十分深遠。
在卡拉揚的學生中,日本的小澤征爾和義大利的阿巴多,都已成了當今世界一流的指揮大家,我國指揮家湯沐海也受過他的指導。他以提攜後進著稱,小提琴家穆特、鋼琴家基辛都在他關懷下走向了世界。
卡拉揚他曾夢想在紫禁城指揮普契尼的歌劇《圖蘭多》,但未能如願,直到去年,張藝謀和梅塔合作才實現了這一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