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曹公橋的結果 展開

曹公橋

安徽省古代建築

位於安徽省肥東縣撮鎮西街。

是一座橫跨肥東縣店埠河的大石橋,由數千塊青石壘砌和青石板鋪設而成。橋長約60米,寬10米,雖歷經400多年的風雨剝蝕,亦巋然不動安穩如山。

古橋歷史


據曹公橋碑史載:“曹公橋”始建於明萬曆丁未年。古為合、巢往來通道,當時因阻於店埠河,交通不便,鎮人夏環聚集資金,準備修橋,而撮之上游為店埠、排頭鎮,木商雲集,慮撮鎮有橋,帆船木排行駛不便,且短其生理,因而百計阻撓。夏環力請縣令曹光彥臨河察看,見來往行人,蟻附爭渡,有溺於水中。曹感於現狀,當即面諭:“如此河道,何可無橋”。此時工料夙備,應聲興工,半載而橋成。店埠木商怨夏環,伺環去店埠鎮,指使無賴之徒,毆打幾致死。人們為紀念建橋人的德政、辛勞,勒石於橋頭,曰:“曹公橋”。橋頂端北部,原豎有六角巨石,上刻有石像一尊,左右石獅各一個,兩邊題有對聯:“臨空頻對帆檣形,隔岸常聞鐘磬聲”。北面橋欄桿,用長4尺、橫2尺大方塊石砌成,每塊刻有龍鳳呈祥、麒麟送子等圖案,在橋底中拱洞上部、橋身南北,各有石龍頭、尾各二。
自明清至民國400餘多年間,橋身毀壞3次,統由夏環後裔集資維修。在橋頭的一塊石碑上,記載著清乾隆年間,夏環後裔夏炳亮修之。同治十三年,夏氏族人再修之。民國二十年遇特大洪水,橋面東部青石滑落,夏氏宗祠撥款再次維修。1984年,撮鎮再遇罕見大水,橋西北一角被洪水沖塌,撮鎮人再次維修,以保此橋原貌。現撮鎮鎮政府撥款將倒塌橋身修復,保存“古橋”現狀,並立碑記之。
安徽省肥東縣曹公橋
安徽省肥東縣曹公橋
曹公橋建成后,不僅溝通兩岸交通,使物資暢流,而且使得街市更為繁華。據《合肥名勝雜詠》介紹:曹公橋西端乃文昌樓,為當時士林以文會友之處,高人題句,滿於四壁。樓外岸垂楊柳,河帶彎環,賞心悅目,景色宜人。

橋邊古迹


鳳凰井

店埠河自北而南靜靜地穿過撮鎮街區,給這片古老的土地留下無盡的傳說和歲月的屐痕。查如今能看到的清中葉至抗戰時期的地圖,合肥以東15千米的撮鎮,叫撮城。而上溯至春秋,撮鎮始叫拆城,后稱撮城。
其實從規模來說,它還是一個小集鎮,留有深深歷史印記的農村集鎮。老百姓口口相傳,撮鎮曾是龍虎際會、鳳凰登枝之地。安徽的兩個帝王,一代梟雄曹操,金戈鐵馬所向披靡,但與東吳水軍抗衡,水戰卻是弱項,故在這裡訓練水師;大明江山的締造者朱元璋,征戰中幾度來過這裡,招兵買馬,籌集糧秣。還有元代合肥唯一的進士、“守節”名臣余闕,他讀書的青陽山房距此不遠,他來合肥、上京城、保衛安慶,均在撮鎮停留。
鳳凰井
鳳凰井
公元1331年,宿縣一個叫馬二公的窮光蛋生下一女取名秀英,可憐襁褓之中就隨父母離鄉乞討。馬二公後來加入紅巾軍,臨終託孤,郭子興將其收為義女。當朱元璋加入郭子興麾下屢建戰功后,郭子興將時年20歲的馬秀英賞給他所倚重的朱元璋為妻。民間戲謔“馬大腳”或“大腳皇后”的馬秀英當年在撮鎮小住時,帶人開鑿了一眼井汲水燒飯還可以洗洗漿漿。就因為馬秀英陪伴朱元璋15年,苦盡甘來備極榮耀,如同鳳凰落過撮鎮,她留下的此井也就被呼為“鳳凰井”。
據當地老人講述,該井之所以叫做鳳凰井,其實還有一段傳說。相傳當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封結髮妻子馬秀英做了皇后。當年,馬皇后曾親臨撮鎮,在朝廷官員的陪同下考察撮鎮的大街小巷、地形地貌、河流水系,有官員進言,撮鎮老街形狀似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是一塊絕好的風水寶地,將來必有淑女問世。但是,一朝怎麼能容兩位皇后呢,於是,馬皇后召集隨從議事,從中選出精通陰陽八卦、五行相術若干人,商討對策。最後議定在街道的岔路口即“鳳凰”的脖頸處鑿一口井,其意為如同用一根銀針插入,直穿鳳凰咽喉,讓其永遠飛不起來。所以就有了鳳凰井。
住在此處的人說,以前聽老人講,每逢農曆八月初一正午,人們往井裡看,就可看到一隻五彩斑斕的鳳凰浮現在水面上,大約過一小時之後,才會慢慢消失。因為八月初一這天,正是馬皇后鑿井之日,鳳凰在這一天現身,可能是表示對馬皇后的抗議吧。

東嶽廟

橋東是廬州著名的東嶽廟,廟建於宋,屋近百間,樓宇巍然。此廟乃淮軍名將、邑人鄭國魁仿照駐防天津時的東嶽廟式樣在撮鎮所建,“泥人張”一行專來為該廟塑神像近千尊。而今,這東嶽“獨廟”早已不存,唯堅固的曹公橋上行人川流不息。它不僅是溝通東西街市的交通要道,也見證著撮鎮的歷史變遷。

褲襠街

而以橋北鳳凰井為點做放射狀延伸的褲襠街,曾經滿是門麵店鋪。鼎盛時期,極盡繁華。上百家商號絕不會掩在“褲襠”里,每日天蒙蒙亮,家家卸下門板,儘可能把商品往外碼放,吸引顧客。雜貨店、土布洋布店、藥店、飯店、旅棧、剃頭店,還有紗行、秤行、米行、竹木行以及牛馬市等。近有龍塘、柘皋、橋頭集、長臨河的鄉民,遠有定遠全椒鳳陽、嘉山等地的客商,紛至沓來。街市上摩肩接踵,人頭攢動,然後是挑夫獨輪車、船,把貨物輸往四面八方。

公和堂

“東嶽廟前,月色水聲千古趣;文昌樓畔,天光雲影萬年春”,撮鎮人愛用的此聯,說明他們不僅有商品經濟頭腦,還有深深的文化內涵。君不見,撮鎮的“公和堂”獅子頭就是商品和文化聯姻的代表。話說當年李鴻章回合肥時,被侄孫李國誠邀入飛騎橋邊的公和堂酒樓,主人奉上自製的獅子頭茶點,李中堂品嘗后讚不絕口,遂即興口出嵌字聯:“公則悅四海風從,和為貴萬商雲集。”回京前又特地差人來酒樓索購獅子頭數斤。酒樓順勢將獅子頭打出“公和堂”商標,“李鴻章都喜歡吃”又成了鮮活的商標,聲名鵲起。2001年起李國誠的曾孫李昌信和父親又在撮鎮重新推出公和堂獅子頭,以後生意越做越大,成為品牌,熱銷本土,出口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