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腦病學

中醫腦病學

《中醫腦病學》是2007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永炎張伯禮。本書在全面系統地總結現代中醫腦病學術成就和經驗、吸取歷代中醫腦病有價值的學術思想和鮮活的臨床經驗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中醫腦病的研究特色和優勢。

編輯推薦


全書分為上篇總論、中篇中醫病證、下篇西醫病症及附篇現代研究四部分。全書收集中醫病證37種,西醫疾病49種。此外,《中醫腦病學》還收載了“主要參考書目”、“方劑彙編”、“英文縮寫與中文名詞對照”等,內容豐富實用,可供臨床參考。

內容簡介


腦科學的發展受到科學界乃至全社會的高度重視,中醫學對腦及腦病的認識積累了豐厚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在腦科學成為生命科學前沿的今天,對中醫腦病學的繼承和發揚更具有歷史性、時代性意義。為此,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科分會在全國範圍內組織中醫腦病學術領域中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專家學者們組成編委會,力求在全面系統地整理和總結中醫腦病學術思想和經驗的基礎上,編寫一部具有科學、實用、全面、系統、新穎、高級、現代的《中醫腦病學》專著。
一、本書在全面系統地總結現代中醫腦病學術成就和經驗、吸取歷代中醫腦病有價值的學術思想和鮮活的臨床經驗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中醫腦病的研究特色和優勢。即保持中醫腦病理論的系統性、完整性,更注重中醫腦病學的實踐性、創新性,尤其應著力體現出中醫腦病學學科體系的多層次、多形式、縱橫結合的動態辨證論治體系。
二、全書分為上篇總論、中篇中醫病證、下篇西醫病症及附篇現代研究四部分。全書收集中醫病證37種,西醫疾病49種,總計160餘萬言。
三、總論系統闡述中醫腦病理論發展簡史,腦的生成與功能,腦與氣血精津、五臟、奇經八脈的關係,以及腦病的病因病機、診法與辨證、治則與治法、護理和養生、康復,其內容注重理論聯繫實際,強調基礎理論對臨床實踐的指導作用。如關於腦病的“病因病機”、“診法與辨證”、“治則與治法”以及“護理和養生、康復”等章節,不僅使理論與臨床互相印證,還使許多臨床經驗在理論上得以深化,從而為中醫腦病辨證論治開拓了思路。
四、中篇是中醫病證部分,其編寫體例分為無標題概述、診斷與鑒別診斷、病因病機、辨證論治、診療權變、轉歸與預后、護理與調攝、預防與康復、醫論提要、醫案選粹等十項,內容既各自獨立,又相互聯繫,蔚成一體。

目錄


上篇總論
第一章中醫腦病理論發展簡史
第一節 先秦時期腦病理論的啟蒙
第二節 漢唐宋時期腦病理論的發展
第三節 金元時期腦病理論的發展
第四節 明清時期腦病理論的發展
第五節 現代腦病理論的研究及展望
第二章 腦的生成與功能
第一節 腦的結構與生成
第二節 腦的功能
第三章 腦與氣血精津的關係
第一節 腦與氣
第二節 腦與血
第三節 腦與精
第四節 腦與津液
第四章 腦與五髒的關係
第一節 腦與心
第二節 腦與腎
第三節 腦與脾
第四節 腦與肝
第五節 腦與肺
第五章 腦與奇經八脈的關係
第一節 腦與督任沖脈
第二節 腦與諸陽經
第三節 腦與諸陰經
第四節 腦與陽蹺陰蹺
第六章 腦病的病因病機
第一節 病因學
第二節 發病學
第三節 病機學
第七章 腦病的診法與辨證
第一節 證候學要點
第二節 診法
第三節 辨證思路與方法
第八章 腦病的治則與治法
第一節 治療原則
第二節 常用治法
第九章 腦病的護理和養生
第一節 護理
第二節 養生
第十章 腦病的康復
第一節 康復醫學評定
第二節 康復療法
中篇 中醫病證
第一節 中風
第二節 眩暈
第三節 頭痛(頭風)
第四節 昏迷
第五節 厥證
第六節 閉證
第七節 脫證
第八節 癲病
第九節 癇病
第十節 狂病
第十一節 健忘
第十二節 痴獃
第十三節 梅核氣
第十四節 臟躁
第十五節 百合病
第十六節 郁證
第十七節 夢遊
第十八節 不寐
第十九節 嗜睡
第二十節 痿證
第二十一節 痙證
第二十二節 顫病
第二十三節 痹證
第二十四節 風痱
第二十五節 面風
第二十六節 口僻
第二十七節 麻木
第二十八節 腦鳴
第二十九節 耳鳴、耳聾
第三十節 顱腦癰
第三十一節 暑病(厥、痙證)
第三十二節 腦岩
第三十三節 急驚風
第三十四節 慢驚風
第三十五節 五軟
第三十六節 五硬
第三十七節 五遲
下篇 西醫疾病
第一節 三叉神經痛
第二節 面神經炎
第三節 面肌痙攣
第四節 前庭神經元炎
第五節 梅尼埃病
第六節 多發性周圍神經病
第七節 格林一巴利綜合征
第二章 中樞神經系統炎性和寄生蟲疾病
第一節 流行性乙型腦炎
第二節 結核性腦膜炎
第三節 化膿性腦膜炎
第四節 腦蛛網膜炎
第五節 顱內膿腫
第六節 腦囊蟲病
第三章 腦血管疾病
第一節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第二節 腦梗死
第三節 腦出血
第四節 蛛網膜下腔出血
第五節 血管性痴獃
第六節 高血壓腦病
第四章 椎體外系統疾病
第一節 帕金森病
第二節 肝豆狀核變性
第三節 小舞蹈病
附:亨廷頓病
第四節 周期性麻痹
第五章 顱腦損傷
第六章 顱內發作性疾病
第一節 偏頭痛
第二節 癲癇
第三節 發作性睡病
第七章 神經系統先天性和遺傳性疾病
第一節 腦性癱瘓
第二節 先天性腦積水
第三節 遺傳性共濟失調
第四節 結節性硬化
第八章 神經系統脫髓性疾病
第一節 多發性硬化
第二節 視神經脊髓炎
第三節 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
第九章 神經系統變性疾病
第一節 阿爾茨海默病
第二節 運動神經元病
第三節 多系統萎縮
第十章 顱內腫瘤
第十一章 神經一肌肉接頭及肌肉疾病
第一節 重症肌無力
第二節 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
第三節 強直性肌病
第四節 炎症性肌病
附:內分泌性肌病
第十二章 精神障礙
第一節 癔病
第二節 焦慮症
第三節 抑鬱症
第四節 恐怖症
第五節 神經衰弱
附篇 現代研究進展
第一節 完善中醫辨證方法體系的建議
第二節 關於證候概念的詮釋
第三節 證候要素應證組合
第四節 病證結合與方證相應研究
第五節 運用複雜系統理論研究中醫方證
第六節 病絡與絡病對比研究
第七節 內毒損傷絡脈的臨床及理論意義
第八節 中醫藥研究中系統論與還原論的關聯關係
第九節 復方劑量配比優化的EDNM-MO三聯法
第十節 中醫處方行為學範疇及其規範
第十一節 腦科學向東方傳統哲學的回歸
第十二節 發展中的中醫神經信息學
第十三節 中醫腦病與循證醫學
第十四節 缺血性中風病分子機制及中藥干預研究
第十五節 中風病結局評價及病證結合臨床評價標準的研究
第十六節 中藥對缺血神經元損傷保護作用機制研究
主要參考書目
方劑彙編
英文縮寫與中文名詞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