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上朗村的結果 展開

上朗村

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張槎街道下轄村

上朗村是坐落於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張槎街道辦內西北角的一個自然村,舊稱朗邊(朗溪)。

概況


上朗村古稱朗邊,又叫朗溪,位於張槎街道西北部,東連下朗村,古灶村、南望大富村、大布頂工業園,西、北臨汾江河,與羅村街道朗沙村、寨邊村隔河相望。轄區面積1.5平方公里,下轄上一、上二、上三、上四、上五、上六、上七、上八8個村民小組。全村有1005戶,總人口2688人,外來人口7000多人,村民以招姓為主。兩委班子6人,交叉任職1人。
2000年,由港澳同胞以及村內熱心人士發起倡議,捐資120多萬元重建建築面積近1000平方米的“招氏始祖祠”大祠堂,使具有一百多年歷史的九月初九重陽節傳統村慶節日得到了恢復。村慶活動期間,村民邀請各地的鄉親前來助慶。活動內容有村文化聯歡晚會、專業劇團粵劇表演、龍獅采青等,並筵開800多席宴請賓客。活動經費由村民自願捐資籌集,每年籌資約20萬元。
上朗村北面汾江河邊有一渡口,叫朗溪渡頭。朗溪渡頭始建於元朝洪武三年(1370年),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是佛山境內最早的渡口之一。與朗溪渡頭隔汾江河相望的是羅村鎮寨邊村,自古以來羅村墟商貿雲集,而上朗亦有一墟叫“舊堡墟”。平時,村民就互有往來,而每逢農曆的一、六日(舊堡墟墟日),二、八日(羅村墟墟日),兩岸一帶村民都到此渡口乘船趁墟(趕集),擺渡的船隻多時達五、六艘。上世紀中葉,汾江河上分佈眾多渡口,而朗溪渡口最為繁忙。農曆每月初二、五、八,張槎一帶村民就到此乘船到對岸的寨邊趁墟。
上朗村經濟發展模式以工業園廠房出租為主,至今共有29.8萬㎡物業。近年來大力建設上朗村民公寓(駿朗苑)住宅區,至今建成建築面積57000㎡, 31棟322個套間,實行小區化管理,園內道路寬敞、綠樹成蔭、安全舒適,被評為“建設村民公寓示範小區”。同時新建中心公園1個,文化廣場1個,2005年被評為廣東省衛生村。
上朗村是招氏祠堂比較集中的地方,又是招姓人聚居較為密集的地方。在朗邊相鄰的古灶村也有兩間招氏祠,稍遠一點的招邊、溶洲、芳村、橫沙村都建有招氏祠堂,都有招姓族人聚居。珠江三角洲可以算是招氏族人移居嶺南后的發祥地和聚居地。下設八個村民小組,共有村民2500人,外來工人員6000人。由於耕地基本被城西開發區徵用,只剩餘少部分土地,因此村委會想方設法,採取興建農民公寓和物業等方式,充分利用好現有的土地。在黨支部和村委會的領導下,上朗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結合實際,重點發展物業,培育個體經濟,轄區內共有工、商企業200多家。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村委會領導班子積極推進農村改貌工程,上朗村民公寓立足於高起點、高標準的建設原則,受到了市領導的好評和廣大村民的擁護。近年來,村委會投入一定資金改造村容村貌,進行凈化美化,建設村內小公園,對村莊道路、水渠、公廁等進行綜合治理,有效改善了投資環境和村民生活環境,為了豐富廣大村民的文化生活,村委會興建一座文化室和文化廣場,開展有益的文化活動,促進村民的身心健康。

上朗“瀝星”


約在宋代開村,因當時居於朗邊地帶,故名。村人每屆農曆九月重陽之夜,群集於村外水松基地方,燃放一枚“瀝星”,表示慶祝農業豐收。製作“瀝星”是用一個大酒埕,以竹焐環纏著埕身後,再用混合松香沙泥,塗於埕身後,再用混合松香沙坭,塗於埕身,以後先後按層次補塗拍實、堅固,至成為環形,重數百斤,外殼干后,將火藥放入埕內,插入長藥引,再加工封閉埕口備用。及屆重陽節夜燃放時,則由數半漢將“瀝星”扛至擇定地點后,觀眾須離遠站看,才燃藥引,未幾瀝星著火爆炸,響聲震天,火花、泥沙四射,幻成奪目的奇觀。這種活動至一九三八年停止。

上朗祠堂


一.、上朗村招永思堂 坐落於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西北的上朗村舊稱朗邊(朗溪),有座恢宏亮麗的“招氏始祖祠”,這便是招永思堂。有人口二千四百多人。公元二千年經重修后,更加漂亮雄偉。有詩為證:始祖宗祠欣復建,村民大眾喜歡天。新祠面貌恢宏樣,富麗堂皇展眼前。說起祠堂始祖,是一位姓招、名遜、字國謙、號謙所。南宋咸淳年間人,因宋末元兵之亂,景炎帝時,帶同二僕從南雄保昌縣珠璣巷到廣州市城西五十里結廬安居,即朗邊也。公自此以漁耕為業,教子弄孫。究其遠祖,出於舜帝之後,春秋陳國哀公之弟,媯招。公元前534年楚王子羋棄疾攻陳,陳亡。“公子招被執而放之于越,子孫因留其名為氏”。謙所公生二子,育四孫。四孫各自繁衍,其中一人留朗溪陪伴父母親,其餘三人紛紛各出:一往招邊,一往溶洲石井頭,一往廣州市西村。后各地子孫繁衍到省內羅定清遠珠海吳川及廣西省等將近二十處地方,此等各處分枝皆尊謙所公為始祖。
二、上朗村招燕翼堂 在上朗村東邊,下朗村南側之興賢里,一座叫燕翼堂的招氏宗祠(南祠),規模不算大,村中常住人口約二百人。歷來大部分族人出外謀生,遍及省佛及香港澳門等地,小數人已移居海外。因歷史原因譜牒早已遺失,形成尋宗難定,分枝難尋。近年有兄弟尋宗成功,都是靠他們的先祖記錄詳盡及言傳準確清楚與事實相苻,如番禺羅家村招氏,溶洲季華村招務本堂,溶洲貝崗招紹德堂及幾代移居佛山禪城的招氏宗親等。本祠堂歷史,據下朗村招敦本堂族譜記載:遠祖是春秋時晉。步招,始祖是南宋時劻政公招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