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川
甘肅省永登縣東部和皋蘭縣之間的盆地
秦王川,因隋末西秦霸王薛舉屯牧而得名,指甘肅省永登縣東部和皋蘭縣之間的山間盆地地區,面積約 470平方公里,南北長40公里,東西最寬處16公里。地理上屬斷陷盆地。盆地內主要為洪積平原所佔據,東西南除局部露出第三系紅層外,多為第四系黃土覆蓋。地勢平坦,農地集中連片,是永登縣乃至蘭州市的重要土地資源,但本身水源缺乏,自1994年引大入秦全線通水后,成為甘肅最大的水利自流灌區之一、永登縣的“米糧川”,是甘肅省的商品基地之一。2010年起,蘭州市籌劃在此建設“蘭州新區”,成為蘭州新區建設的核心區。
秦王川在隋朝以前叫“晴望川”。據有關史料記載,古時因秦王川這一塊地勢平坦,平川綿延數十里望不到邊際,而在晴天遠望時,常常會看到海市蜃樓的幻境。因其寬闊空曠,古人在給這片土地取名時就叫做晴望川,意思是天晴方能望見川之雄闊。
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裡,這裡曾經草木蔥蘢,並且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由於秦王川一馬平川,黃土青山遙相輝映,又被稱做黑川。黑川孳牧,也是上古時代文人筆下經常出現的情景。
《永登縣誌》記載,秦王川,每值晴曉雨霽,常見城郭樓台,人馬旌旗,類似海市蜃樓,歷史上的晴望幻景,為古永登八景之一。
據史料記載,隋朝末年隋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金城蘭州校尉、山西萬榮縣人薛舉,在蘭州起事,號稱西秦霸王,建立地方政權,秦王川成為西秦霸王薛舉屯牧之地,並將原來的晴望川改名為秦王川。也有人認為,李世民的祖籍在隴西(蘭州一帶)的,以他的名號命名“秦王川”,也是一說。
秦王川盆地,位於甘肅省永登縣與皋蘭縣之間,面積約470平方公里,南北長40公里,東西最寬處16公里。在地形上屬烏鞘嶺南坡的斷陷低地,地勢北高南低,海拔18502300米,屬永登縣上川鎮、秦川鎮、中川鎮3鎮(原西槽、秦川和古山三鄉),其東北部邊緣一小部分屬皋蘭縣西岔鎮(原西岔鄉)。
秦王川斷陷盆地形狀為倒三角形,其北部主要是由早古生代變質岩系構成的近東西向延展的石質山地,東部、東南部為西北——東南向伸展在皋蘭縣境內的黃土梁和川,西部為永登縣境內的黃土丘陵區,即是楊壩澇池——高山樑——皋蘭山東南方向延伸之背斜狀隆起帶。
斷陷盆地的基底為古生代變質岩,其上沉積了早白堊世和第三紀紅色砂礫岩層,在紅色砂礫岩層之上又沉積了30-40餘米厚的一套以沙、碎石為主的全新世沖積、洪積層。
據地形特徵及新構造現象推測,秦王川斷陷盆地是在中、新生代斷陷的基礎上,在全新世紀進一步斷陷而成,所以是一個東西兩側有隱伏斷層的最新的斷陷盆地。
秦王川中溝谷地貌
秦王川中洪積平原
盆地的海拔在1850-2300米之間,周邊高程變化在1940-2400米間,相對高差在50-100米之間,地勢北高南低,北部海拔2200-2300米,南部1800"--1900米,縱坡比降10‰左右,地勢平坦,屬山間盆地。
斷陷盆地內又有馬鬃山(2106.8米)、五道峴(2118米)、尖山廟(2017.5米)——周家梁(1950.1米)、何家梁(1969米)——華家梁(1838米)、中川(1986.9米)等近南北向的低短山樑將盆地分割為近南北向的條帶,盆地東、西兩側邊緣地勢相對較低,為近代排泄洪水之溝槽。
總之,盆地內部地勢平緩,相對高差不大,多為幾米,最大約45米,幾乎無流水割切現象,實為毛毛山——壽鹿山以及蘭州地區北部石質山地的一山前沖、洪積平原。
秦王川地區的地表水,南側有黃河流過,但灌區高出黃河水面由南部的350米至北部的00米;西側有黃河一級支流庄浪河(古稱麗水),年徑流量僅2億立方米,遠不能滿足秦王川地區發展農業灌溉用水的需要。
南部有李麻沙溝,亦名鹼溝,位於永登縣東部,是天祝藏族自治縣毛毛山南麓的四泉溝、正路溝及秦王川盆地洪水的出水口。李麻沙溝自西槽以下才進入谷地,向南至樹屏開始才有沖溝出現,並有地下水補給,成為間歇性的河溝。至甘家灘以南入皋蘭縣境,再南經蘭州市安寧區沙井驛,注入黃河。李麻沙溝長22.5公里,流域長104公里,流域面積995.5平方公里,年徑流量354.8萬立方米,流經永登縣的西槽鄉、樹屏鄉。由於礦化度高,水質差,無法利用。
秦王川地區的地下水資源,屬盆地承壓水,分佈在盆地中、南部中新統鹹水河組的砂岩及砂礫岩中。含水層頂板埋深50-100米,含水層厚50-100米,承壓水頭埋深小於50米,局部可達60米,單井涌水量多為100-500立方米/日,最大可達357立方米/日,礦化度一般為1-4克/升。
秦王川地區,屬溫涼半乾旱氣候區。多年平均降水量285毫米,年蒸發量1888毫米;年平均氣溫5.9度,最高氣溫34.4度,最低氣溫-23.I度;年平均無霜期167天;最大風速每秒20米;最大凍土深度1.46米。年日照2100--2700小時,年總輻射4605.5~5442.8兆焦/平方米,年平均氣溫5.5-8.0C;極端最高35℃,極端最低-28℃,平均日較差12-14℃,≥0℃和≥10℃的80%保證率的活動積溫分別為2700-3100℃和2000-2600℃。生長期226-249天,無霜期112---140天,年降水量260-450毫米。光能豐富,氣溫日較差大,熱量能滿足糜谷的需要。
秦王川一帶歷史悠久,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先民在此狩獵、放牧制陶,繁衍生息。
春秋戰國時為羌戎之地,秦統一中國后歸秦。
西漢時屬金城郡,永登縣、皋蘭縣為其轄地。隋代設廣武縣、金城縣,屬蘭州總管府,廢府復郡后,仍屬金城郡。
唐亦為金城郡治,傳說唐朝秦王李世民曾在此屯牧。
元至元元年(1264年),永登境內設庄浪縣,歸永昌路管轄。
明、清時期,永登縣西部、南部一帶,為連城土司轄地,皋蘭屬蘭州。明洪武五年(1372年),將庄浪縣改為庄浪衛。
自明初至民國改土歸流,永登縣歸魯氏家族統治。
清代設平番縣,民國2年(1913年)歸河西道,民國3年改屬甘涼道,民國16年廢道,歸蘭山行政區。清代乾隆三年(1738年),秦王川東部設皋蘭縣。
民國17年,秦王川西部的平番縣改為永登縣。建國后大部分時間隸屬蘭州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鄉鎮建制屢有變更,到2008年,秦王川地區西部大部分屬永登縣上川鎮、秦川鎮、中川鎮3鎮管轄,其東北部邊緣一小部分屬皋蘭縣西岔鎮所轄。有村建制157個,其中永登縣151個村;皋蘭縣西岔鎮6個村,人口28.6萬人。其中,中川鎮,至2005年,轄19個行政村,73個村民小組,1個居委會。鎮內總人口3.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5510人,非農人口733人。秦川鎮轄21個行政村,5.1萬人,其中移民村10個,移民點12個,約2.1萬人。有回、東鄉、藏、土族等少數民族3300餘人。上川鎮轄15個村民委員會,64個村民小組,7057戶,2006年底,全鎮總人口約2.7萬人。西岔鎮有陽的窯、艦子、團庄、漫灣、陳家井、西岔、伴尖、段家川、五墩、四墩、火家灣、中川、山宇墩、趙家鋪、窩窩井15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地西岔村。
秦王川內各鄉鎮發展較快。中川鎮是省列發展改革試點鎮之一,是擬建中的蘭州空港衛星城。蘭州空港經濟循環園和省秦王川農業高科技產業開發示範基地設立在鎮區南部和中東部。
蘭州空港循環經濟產業園規劃面積10.04平方公里,已完成啟動區4000多畝土地的征地拆遷工作,園區內有9.38公里的“兩橫三縱”主幹道路,配套有1座110千伏變電站,正在建設庫容為近90萬方的尖山廟調蓄水庫,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在加緊配套建設當中。
2006年園內已建設落戶的項目有年產5萬輛轎車的蘭州吉利汽車工業有限公司。省秦王川農業高科技產業開發基地引進建成了年生產能力2萬噸啤酒專用糖漿的蘭州寶瑞生物製品廠和年生產3萬噸啤酒麥芽的中川麥芽廠兩家加工企業。
蘭州新區城鎮建設
小城鎮中心規劃區面積8.1平方公里,城鎮區常駐人口1.1萬人。2006年鎮區有各類企業21家,其中加工企業10家,建材企業4家,其它類型企業7家,年經營收入8950萬元以上。1990年-2006年,小城鎮建設已累計投資5000萬元。鎮區內注人商貿流通社會資金達5000萬元,成交額連年上升,2006年達到9000萬元。個體經營戶由1990年的300家發展到660家,從業人員2000餘人。2006年,全鎮實現工業總產值11006萬元。
上川鎮,礦產資源主要為金、銅、錳、石灰石等。2006年有非公有制企業15家。主要有華悅綜合養殖有限公司、豐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永泉碳化硅有限公司上川分公司等龍頭企業2006年底,上川鎮工農業生產總值達到12831.7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8060萬元,農業總產值4771.7萬元。糧食總產量865萬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023元,比1990年的360元凈增1663元。以鎮政府駐地黃茨灘村為中心的商貿一條街初具規模。
西岔鎮,地處秦王川的東南側,地勢較為平坦,屬半山半川區。2005年,被蘭州市發改委列為重點示範小城鎮。2005年,農業總產值6731.42萬元,鄉鎮企業增加值238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60元。境內有企業262家,其中農業“龍頭”企業2家工業企業57家。蘭同岔、同源等鐵合金廠等生產的75#硅鐵遠銷晶本、韓國及東南亞同家,為縣內外匯創收企業和稅源大戶。
秦王川旱作農業區
秦王川農田景觀
省秦王川農業高科技產業開發基地,已完成基地內5公里的主幹道硬化、綠化等工程,建成綜合試驗樓、馬鈴薯II培中心、專家樓等工程。並開展了一批馬鈴薯育種、二代日光溫室、噴滴灌等農業技術試驗示範項目。
此外,鎮內有省秦王川奶牛試驗場、西北駝鳥繁育中心、潤通豬場、正大養雞場等養殖龍頭企業5家;中川林場、生態園林園等荒山綠化及種苗繁育企業8家。已形成4萬畝啤酒大麥、5000畝飼草、4000畝大接杏和8000畝玫瑰種植基地。
秦川鎮在農業生產方面,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中心,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特色農業、訂單農業。2006年底,種植小麥6000畝,啤酒大麥4萬畝,日光溫室設施農業1500畝,累計造林2.7萬畝,糧經飼比例68:28:40畜牧養殖發展初具規模,全鎮奶牛存欄247頭,肉牛存欄689頭,肉羊存欄3200隻。2006年,農業總產值6211萬元,較2001年增長60%。糧食總產量達到2100萬公斤,較2001年增長11.6%。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748元。
上川鎮有耕地面積120366畝,其中水澆地18386畝。農業以種植小麥為主。2006年,全鎮建成8000畝防護林、5600畝生態林、1000畝無公害蔬菜、16000畝飼草、7000畝啤酒大麥、200頭奶牛示範基地和4萬隻肉羊示範基地。
西岔鎮漫灣、陳家井、西岔等村主要以高原夏菜為主。已形成陽窯綠色無公害蔬菜、陳家井千畝高標準設施蔬菜、明子村特色農業產品高原夏菜生產示範基地3個,種植面積1.4萬畝。
2010年8月,甘肅省委常委、蘭州市委決定把蘭州新區的“主戰場”選定在永登縣的秦王川。
秦王川中川鎮新區景觀
蘭新快速通道
自明、清乃至民國以來,人們為壓砂造田,在秦王川挖出大小不等的砂坑2000多個,砂田佔據了秦王川的大部分平疇山樑,面積近1000平方公里,形成了地球上最大的人造沙漠。1994年10月引大入秦主體工程建成通水后,歷經數年刮砂平田配套,秦王川人造沙漠在地球上消失,變成了渠路林田縱橫交錯的水澆地,成為甘肅“糧倉”。
特別是永登縣石門溝流域,隸屬秦川鎮,位於秦王川的東北邊緣,海拔2064米~2247米,總面積19.85平方公里,其中非生產用地佔49.8%。自然條件差,荒山禿嶺,山石裸露,植被極為稀少,乾旱少雨,人畜飲水困難。年降水量240毫米(一般為160毫米左右),年侵蝕模數為800噸/平方公里。風沙災害極為嚴重,每年3月~5月的季風可達8級以上,侵害良田,嚴重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群眾生活困難。流域內有一個村,4個社,共286戶,1581人,農地為0.831萬畝(絕大部分為砂田)。
從1970年開始,發動群眾,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堅持大力植樹造林,防風固沙,起老砂壓新砂田,使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
1982年,列入市、縣小流域治理計劃,堅持按規劃治理,以營造防風固沙林和基本農田建設為主(砂田起老更新),合理配置其他治理措施。至1986年流域內累計完成基本農田0.738萬畝,防風固砂林達到0.217萬畝荒山改良0.18萬畝累計治理面積達7.57平方公里,治理程度達68.7%,打水窯712眼,挖澇池3個。通過治理,有效控制了風沙危害,保護農田0.8萬多畝;糧食產量顯著增長,人均糧食由治理前的110.5公斤提高到691公斤;解決了群眾的飲水困難,治理前正常的生活用水需到5華里以外去拉運,治理后戶均有水窯2.5眼,集體建澇池3個,可蓄水2700立方米。
1989年通過了蘭州市、永登縣相關業務部門的驗收。
蘭州中川機場
壓砂造田的傳說,很早以前,秦王川野生植物叢生,野兔、跳鼠等動物頻繁出沒,是俠客落草、獵人圍獵的地方。有一年,甘肅大旱,秦王川的草木也枯黃不接。有個叫華三的農民流浪至此,因為飢餓爬在地上尋覓食物。他看到跳鼠挖洞拋出的小砂堆堆上,野草長得格外豐茂,靈機一動,想出了挖砂造田的辦法。於是,華三靠挖老鼠倉取食,叫來家人,開始挖砂造田。並從陝西化來小麥種子,播種希望。第二年,華三的“闖莊稼”,長勢很好,收穫了第一袋糧食。自此,華三一家在秦王川落戶。這樣,一傳十,十傳百,秦王川有了炊煙和人家。也有了漸漸擴大的砂田。
甘露池的傳說,古代有位將軍在甘露池安營紮寨,練兵馴馬。不知過了多少年,將軍走了,這塊地上的馬糞鋪成了厚厚一層。人們把這塊地開耕成田地,莊稼長得特別好。天旱時別的地方沒水吃,可這裡有個澇池的水長年不幹。因此,人們傳說:這地方的莊稼長得好,澇池水不幹全是神仙降下的甘露的好處。以後,人們就把這塊地方叫成甘露池。另有一種傳說:這塊駐紮過的那位將軍名叫甘露,為了飲馬在這裡挖了個澇池,他走後,人們把這澇池叫成甘露池。
為解決秦王川蘭州新區供水,蘭州市主要是利用原有引大入秦工程,通過水庫供水。向新區供水的調蓄水庫有3座,總庫容829萬立方米,年供水量2861萬立方米。其中:山字墩水庫庫容110萬立方米,年供水量800萬立方米,距新區中心區3公里,主要為新區居民區供水;尖山廟水庫庫容104萬立方米,年供水量800萬立方米,距新區中心區11.5公里,主要為新區行政區供水。
石門溝水庫大壩高45.44米,壩頂長256米,距離蘭州新區中心35公里,總庫容為700萬立方米。將為構建多元化供水新格局,為“中心帶動”戰略、蘭州新區開發建設提供可靠的水資源保障。
引大(大通河)入秦(秦王)灌溉工程(簡稱引大入秦工程)是一項跨流域引水的大型自流灌溉工程。該工程將發源於青海省的大通河由天堂寺引水東調,跨庄浪河灌溉秦王川地區。秦王川位於蘭州市以北60公里,在永登縣庄浪河以東,泉蘭縣以西,面積約2820平方公里。總投資10.65億元。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陝甘總督升允派泉蘭紳士王樹中等,前往永登縣境察勘庄浪河及松山一帶之紅嘴河、(黑)馬圈河,欲將大通河引導灌溉秦王川田地,即後來引大人秦工程之先聲,終因水勢、山形懸隔萬難成功,遂止。民國29年(1940年),黃河水利委員會完成了引庄浪河入秦王川的《秦王川渠工程計劃書》。
引大入秦工程白銀城市供水項目武川水庫
1956年4月14日永登縣最大的引庄浪河水人秦王川的自流引水渠道一一東乾渠正式開工興建。
1976年11月25日正式開工興建,1981年3月緩建。
1985年8月,引大人秦工程建設管理局籌備成立。同時,與日本國株式會社熊谷組簽訂承建盤道嶺隧洞工程合同協議書。
1986年9月13日,隧洞掘進,正式開工。
1987年7月世界銀行為引大人秦工程貸款1.23億美元(當時摺合人民幣4.56億元),決定引大人秦工程全面復工,並實行國際和國內公開招標承建。
1997年全部建成。
引大人秦全部工程系統包括引水樞紐及總乾渠、東一乾渠、東二乾渠支渠及斗渠以下的田間配套工程,屬國家大型二級水利工程。地震設防烈度採用7度。引水樞紐位於天祝縣天堂寺大通河峽谷克拉溝以下400米處,為一低壩引水樞紐。
自1996年引大入秦主體工程完成後,兩市(蘭州、白銀)四縣區(永登縣、皋蘭縣、景泰縣、白銀區)共計30餘萬人口從中受益。
尖山廟調蓄水庫
位於永登縣中川鎮何家梁村西北1.5km,地處引大灌溉工程東一干灌區內,是一座注入式調蓄水庫。
工程主要任務是在保證3000畝耕地灌溉的同時,為甘肅省秦王川農業高科技示範基地以及蘭州中川機場生產、生活及綠化提供用水。水庫總庫容104.2萬立方米,調蓄供水量300萬立方米,屬等(2)型工程。主要建築物包括主壩、副壩、防空洞、輸水管、引水渠道及供水管道等。
工程攔水壩壩型為均質土壩。主壩長780米,壩高16米,副壩長280米。
尖山廟水庫主體工程於2007年建成,2008年一次蓄水成功運行。尖山廟水庫為城鎮供水,年可調節水量350多萬立方米,經濟效益較好。2012年開始供水。尖山廟水庫是引大入秦工程中川衛星城供水項目是引大供水結構調整的首個建設項目,尖山廟水庫的正式供水,將為蘭州新區提供安全、可靠、穩定的水資源支撐。
石門溝水庫
為峽谷型注入式水庫,總庫容為700萬立方米,年供水能力3500萬立方米。是引大入秦工程供水結構優化調整重點建設項目之一,也是為蘭州新區開發建設提供重要水資源支撐的骨幹工程。農灌面積穩定在30萬畝左右,生態面積達到15萬畝,農業和生態部分水量配置達到1.6億立方米,實現農業、生態灌溉收益2500萬元。
石門溝2號、3號水庫
總庫容達1375萬立方米。水源引自引大入秦工程東二乾渠,工程由引水工程、擋水工程、供水工程等組成。於2014年12月開始進行大壩填築。
石門溝2號、3號水庫,位於蘭州新區秦川鎮石門溝支溝大麥溝和陶家溝內,是兩座聯合調節的注入式水庫。整體工程預計將於2016年10月工程建成運行。兩座水庫與已經建成運營的石門溝1號水庫形成總庫容2000萬立方米的石門溝水庫群,將為蘭州新區的發展提供更加穩定充足的水源保障。
山字墩水庫
位於皋蘭縣西岔鎮火家灣村南側,水庫從“引大人秦”東乾渠甘露池分乾渠二分支取水,修建420米的引水渠人水庫,為自流注入式水庫,是皋蘭縣氟病改水兩岔川集中供水工程的水源、工程。2002年開工,2003年10月建成並投入運行。設計水流量為0.9立方米/秒。
水庫總草容120萬立方米。水庫為長方形開挖式,長418米,寬380米,深10米。輸水管道沿線西岔、石洞兩鄉鎮11個村群眾用上了安全衛生水。
另外,為滿足“十三五”乃至今後蘭州新區用水,還規劃設計的供水項目——跌馬溝水庫位於永登縣柳樹鄉清水村,規劃從東二乾渠35.5公里處引水,引水渠長8.9公里,規劃庫容約4000萬立方米,年蓄水量2億立方米,估算投資8.6億元,水庫到蘭州新區中心區域直線距離23.7公里。2012年7月開始蓄水。
庄浪河東乾渠
位於永登縣城東南。渠首建在滿城南門,引庄浪河水向東人渠,至呆蘭縣西岔鄉四墩子村;以灌溉縣城以東及秦王川盆地耕地為主。
工程自1956年開工,1976年全線襯砌貫通,歷經21年,分三期建設完成。東乾渠自永登縣城南3公里的滿城庄浪河左岸引水,渠首進水閘底設計高程2058.5米,沿庄浪河階地向東行約8公里。越過甘新公路、蘭新鐵路至長澗溝,進入東山黃土丘陵區。渠線跨越50多條大小澗溝,穿過36處山嶺,於西槽鄉陳家井村進入秦王川盆地,再東行至華家井村達泉蘭縣四墩子,全長58公里。設計流量8立方米/秒,正常運行期已達到5.41立方封毛/秒;設計灌溉面積10.28萬畝,已達到有效面積7.40萬畝,保灌面積2.95萬畝。至1990年底,發展有效灌溉面積73015畝,其中,保灌面積36919畝(最高年份1976年、1979年,實灌發展到10萬畝)灌溉面積計劃發展到20萬畝(東山8萬畝,秦王川12萬畝)。
秦王川灌區
主要包括中川、秦川、上川三個鎮,轄55個行政村、226個社,2.6萬戶,總人口10.07萬。灌區總面積785.53平方公里(117.82萬畝),耕地面積49.6萬畝,其中,水澆地33.4萬畝,平均海拔2100米,年降水量270多毫米。
永登縣東乾渠
在庄浪河左岸引水,設計引水流量8立方封毛/秒。因受河道天然來水量不足的制約以及工程本身存在的問題,實際最大引水流量5立方米/秒,有效灌溉面積10萬畝。此外,還有一些小型塘壩、部分井灌和引洪漫地,共計水地面積11萬餘畝。大部分耕地為鋪砂地和旱地。
引大入秦灌區
以秦王川盆地為主,包括總乾渠及乾渠沿線的丘陵區和河谷川台地。依據水資源平衡分析,庄浪河沿線的老水地4.86萬畝,也列入引大入秦灌區內。規劃灌區總面積86萬畝,每年從大通河引水4.43億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