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井蘇木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下轄蘇木
從2001年開始,川井蘇木在寶日漢圖嘎查實施20 萬畝草場圍封休牧工程(此項工程是全旗“百萬畝圍封休牧工程”項目之一),到2002年共投入100萬元,遷出37戶牧民、112人、7600頭只牲畜,並完成圍封草場和7萬畝草籽飛播任務。
位於海流圖鎮北45公里處,北靠巴音杭蓋蘇木,南接溫更鎮,東鄰烏蘭蘇木,西與烏拉特后旗巴音前達門蘇木接壤。全蘇木總面積1872平方公里。境內丘陵起伏,為典型丘陵地帶。蘇木政府所在地正南13公里處有一山陵,人稱“分水嶺”,山陵以南洪水向南流,山陵以北洪水流向蒙古人民共和國。蘇木轄8個行政嘎查、1個居民委員會。政府所在地有邊防、武警等部隊,有工商、地稅、法庭、信用社等單位;交通、通信條件較為方便,有川井——海流圖油路和移動、聯通兩大通訊網,有線電視開通14個頻道。全蘇木總戶數697戶,總人口1988人,其中牧業人口1701人,蒙古族1585人,漢族378人,其他少數民族19人。2002年,蘇木完成農牧業總產值1211.43萬元,比上年增長2%;地方財政收入26.5萬元,比上年增長2 %;牧民人均收入3840元,比上年增加317元。
一年來,蘇木加強圍封管理,項目區草場與自由放牧草原相比,草群平均高度、蓋度、乾草產量分別增加26.9%、23.1%、36.8%,牧草返青期提早15天,牧草種群向多樣化、優質化發展,草原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遷移出的牧民用政府發放的補助金或到海流圖鎮飼養奶牛、從事服務業,或租賃他人草場進行舍飼半舍飼養殖,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與此同時,蘇木黨委、政府針對境內草場沙化、退化嚴重的情況,積極動員、引導、扶持牧民進行草場圍封改良、划區輪牧,到年末,全蘇木圍封草場牧戶達到94戶,占牧業戶的26%,圍封面積50萬畝,加上“百萬畝圍封休牧工程”的20萬畝,共70萬畝,占草場總面積的25%。其中有30戶18萬畝草場實現划區輪牧。
蘇木落實“千村扶貧工程”項目資金30萬元,在阿木斯爾嘎查開發“五配套”飼草料基地250畝;爭取農業開發項目資金20萬元,在哈拉圖嘎查開發“五配套”飼草料基地250畝;完成“大地之愛,母親水窖”工程1處,解決哈拉圖嘎查19戶牧民和4000多頭牲畜的飲水困難問題。是年,共建灌溉草庫倫8處,飼草料基地600畝,人工種草5000畝;建成青貯養殖戶20戶,飼用青貯玉米種植面積達到400畝。全蘇木共產草50多萬公斤,產精飼料40多萬公斤,代飼料72萬多公斤,分別比上年增加4萬公斤、5萬公斤和11萬公斤,初步實現草原保護和畜牧業發展“雙贏”目標。
堅持以牲畜“種子工程”為重點和突破口,大力調整畜群、畜種結構,改變傳統畜牧業經營方式。牧業年度牲畜總數102484頭(只),總增47.6%,純增6.8%。其中綿羊45375頭(只),山羊56475隻,大畜634頭(匹)。出欄率40.8%,總商品率為33.5%。年末牲畜總數為74239頭(只),其中基礎母畜比重60%,種公畜比重2%,良種和改良種佔98%。牲畜品種以二狼山白絨山羊和蘇尼特綿羊為主,二者比例達到5:5,牲畜品種進一步優化,二狼山白絨山羊個體產絨量達350克以上。
繼續採取“統一指揮、統一收費、統一密度、統一時間、統一疫苗、統一考核獎懲”的六統一措施,完成羊五號疫苗210600頭(只)、牛五號病免疫370頭(次)、豬五號病疫苗250口(次)豬瘟免疫100口(次)、羊三病免疫102654隻(次)的牲畜防疫任務,保證了內疫不發生,外疫不傳入和畜牧業的健康發展。
蘇木黨委、政府切實加強領導,認真做好宣傳動員、入戶調查、統一核算、張榜公布等環節工作,確保稅費改革順利進行。全蘇木牧民負擔總額減少56.56萬元,牧民人均減負289.1元。與此同時,按照國家為災區減免稅費政策,將已徵收的2001年度牧業稅、特產稅57萬元全部退還給牧民,受到廣大牧民群眾的普遍讚譽。
進一步加強文化站(室)的建設,設置圖書資料室12個,購進圖書270冊,訂閱報刊13種72份,努力滿足牧民群眾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需求。同時,積極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利用節假日、牧民大會等時機,舉辦小型那達慕、歌詠比賽、籃球比賽等活動11次,參加人數達2100人次。蘇木適齡兒童入學率、升學率均達到100%。是年爭取上級部門投入10萬元,維修了校舍,配備了教學器材;蘇木投入4萬元,清理了學校危房和校舍周圍積沙,極大地改善了辦學條件。蘇木衛生院有專業技術人員11人,醫療床位10個。年內加強防疫保健工作,傳染病人發病率控制在1.6人/萬人內,預防疫苗覆蓋率達99%,食品衛生監督覆蓋率達到100%。計劃生育工作常抓不懈,計劃生育率達到100%,人口出生率控制在3.49‰,人口自然增長率2‰。
去年,蘇木發放救濟款1.3萬元,救濟糧0.6萬公斤,扶持特困戶88戶。落實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居民5戶10人,發放保障費3600元。蘇木與駐地軍警加強聯繫,共同結成軍警民“三結合”助學鏈,解決12名貧困學生上學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