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縣

和田縣

和田縣(維吾爾語:خوتەن ناھىيىسى ,舊稱“和闐”,1959年更名為“和田”)曾稱豁旦、五端、忽炭,均系同名異譯。一說源自於闐,於闐系古代尉遲部落名。一說系藏語,意為“玉邑”。一說為印地語“柵欄”、“牲畜圈”,或“碉堡”之意。《大唐西域記》稱瞿薩旦那,系梵語“地乳”之意。1959年將和闐簡化為和田。

和田縣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東傍玉龍喀什河與洛浦縣毗鄰,西臨喀拉喀什河與墨玉縣、皮山縣隔河相望,西南與印度克什米爾實際控制線接壤,東南與西藏自治區相接,北入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腹地與阿瓦提接壤。南北長約500千米,東西寬20-150千米不等,總面積41302平方千米。

和田縣位於塔里木盆地以南,以盛產玉而著名,位於和田縣黑山南汗尼亞依拉克河上游雪線附近,海拔5000米左右。此地段的河谷中為數千年來拾玉的主要地區之一。產出極著名的羊脂白玉、墨玉和玉。

2013年和田縣生產總值(GDP) 達220923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10.5%。

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

2020年1月24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和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歷史沿革


和田縣
和田縣
始皇帝五年(公前242年),建立於闐國。
曹魏咸熙二年(公元265年),於闐屬西域長史管轄。
隋仁壽四年(公元604年),歸服隋王朝。
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歸喀喇汗王朝
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置和闐直隸州。
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1月18日,撤銷和闐直隸州建制,改和闐直隸州為和闐縣,屬喀什噶爾觀察使公署。
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和闐縣屬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
1950年6月,和闐縣人民政府成立。
1955年10月,和闐縣人民政府改稱和田縣人民委員會。
1969年4月12日,和田縣革命委員會成立。
1979年12月,撤銷和田縣革命委員會,改稱和田縣人民政府。
2012年,撤銷罕艾日克鄉,設立罕艾日克鎮(新政函[2012]27號);設立吾宗肖鄉,鄉政府駐塔西力克村(新政函[2012]82號)。調整后,全縣轄2個鎮、10個鄉:巴格其鎮、罕艾日克鎮、英阿瓦提鄉、英艾日克鄉、布扎克鄉、拉依喀鄉、朗如鄉、塔瓦庫勒鄉、伊斯拉木阿瓦提鄉、色格孜庫勒鄉、喀什塔什鄉、吾宗肖鄉。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和田縣位於和田地區中部,距和田市中心約1.2千米。東經78°~80°30´,北緯34°22´~38°27´。東與策勒縣、洛浦縣、和田市交界,東南與西藏自治區相鄰,西南與印度實際控制區的克什米爾為鄰,西與皮山縣、墨玉縣相連,北入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與阿瓦提縣接壤。東西寬21~150千米,南北長500千米。總面積40300平方千米。

地形

和田縣地形南寬(東西寬150千米)北窄(東西寬20千米),南北長500千米,略呈葫蘆狀。南部高山連綿,峽谷遍布,北部地勢低平,屬塔里木盆地。

氣候

和田縣屬暖溫帶乾旱荒漠氣候。年平均氣溫12.2℃,四季分明,夏長秋短、春季多風,冬不嚴寒,降水量33.5毫米/年,日照2643小時,無霜凍210天,氣候適應。

水文

和田縣地表水徑流量為10.88億立方米,實際利用量6.1億立方米,佔資源量的56.07%,主要集中在玉龍喀什河及喀拉喀什河河水。地下水資源貯量4.52億立方米,可開採量3.8億立方米。有中、小型水庫4座,年平均蓄水4330萬立方米。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和田縣植物資源主要有核桃、葡萄、無花果、小茴香、沙棗等。野生藥用植物有甘草大芸、枸杞、鎖陽、黨參、紫菜、大黃、青蘭麻黃等。

動物資源

和田縣野生動物有黃羊、狐狸、旱獺、野豬、狼、雪雞野驢等。

礦產資源

和田縣礦產資源有煤、鐵、雲母、玉石、鉛、黃金、鋰輝石、鋅、粘土、銅、石灰石、灘鹽、石膏、鈹、鋰、鉭等稀有金屬,地下還有石油、天然氣資源,其中煤的儲量達到9319.6萬噸,可開採500年。

人口民族


人口

據和田縣公安局統計,2013年和田縣戶籍總人口28.58萬人,比2013年上半年末增加6301人,同比增長2.25%(男性14.62萬人,女性13.96萬人,同比分別增長2.22%、2.28%)。其中:農業人口27.13萬人,同比增長2.19%,非農業人口1.45萬人,同比增長3.48%。

民族

和田縣共有維吾爾族、漢族、哈薩克族回族、藏族等13個民族,是一個以維吾爾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區。

經濟


綜述

2013年和田縣生產總值(GDP) 達220923萬元,同比增長10.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1366萬元,同比增長4.1%;第二產業增加值49618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14.4%;第三產業增加值89939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14.4%。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36.8%、22.5%、40.7%。按平均常住人口數計算,人均生產總值7729元,同比2012年增長13.2%。

第一產業

2013年,和田縣農林林漁服務業(可比價)總產值達181430.6萬元,增長速度4.24%。其中:種植業總產值135391.5萬元,增長速度2.47%(其中林果業總產值 80825.22萬元),林業總產值3913.09萬元,增長速度61.04%,畜牧業總產值39418.33萬元,增長速度6.96%,漁業總產值1269萬元,增長速度7.63%。可比價增加值達78126.69萬元,可比價增加值發展速度4.01%。農林林漁服務業(現價)總產值達190276萬,種植業總產值142436.2萬元(其中林果業85470.41萬元),林業總產值4201.93萬元,畜牧業總產值40855.73萬元,漁業總產值1285.92萬元。現價增加值達80462.68萬元。
種植業
糧食:2013年小麥播種面積209684畝,比2012年增長7.56%;產量81122.67噸,比2012年增長3.24%;單產386.88公斤,減少16.22公斤,比2012年下降4.02%。
棉花:棉花播種面積為40920畝,比2012年減少3280畝,比2012年下降7.42%。產量預計5245.9噸,減少406.1噸,比2012年下降7.19%,單產128.2公斤,比2012年增加0.33公斤,增長0.26%。
經濟作物:蔬菜面積23683畝,蔬菜產量達51314噸;油料面積8988畝,油料產量704噸;薯類面積4894畝,薯類產量9740噸;瓜果面積10230畝,瓜果產量15601噸;小茴香面積9847畝。
畜牧業
2013年,和田縣牲畜存欄79.22萬頭只,比2012年同期減少0.21%,適齡母畜存欄53.59萬頭只,比上年同期增長0.77%,繁殖成活畜54.2萬頭只,比2012年同期增長4.35%,牲畜出欄56.42萬頭只(其中商品出欄44.61萬頭只)分別比2012年同期增長3.89%、2.93%,家禽存欄131.86萬羽,比2012年同期增長34.74%,家禽出欄385.45萬羽,產肉15380噸、產奶5852噸、產蛋3297噸。

第二產業

工業
2013年,和田縣工業企業完成產值535150萬元,比2012年增長9.44%,其中:重工業完成產值535150萬元,佔100%,比2012年增長9.44%;國有控股企業總產值226357萬元,佔42.3%,比2012年增長15.25%。工業產品銷售率達97.8%。
建築業
2013年實現建築業增加值26345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16.3%。房屋建築施工面積58.36萬平方米,同比2012年增長215.97%;房屋建築竣工面積12.86萬平方米,同比2012年下降10.63%。

第三產業

固定資產投資
2013年,和田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完成246223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16.77%。從行業分佈來看:第一產業完成投資23043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21.88%;第二產業完成投資92149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37.81%;第三產業完成投資131031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4.76%。
2013年,和田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998.9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11.66%。其中,城鎮實現398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23.14%;鄉村實現17600.9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11.42%。從行業看,批發業實現751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5.95%;零售業實現12882.9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10.81%;住宿業實現131.7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5.11%;餐飲業實現4528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13.53%。
旅遊業
2013年,和田縣全年共接待遊客22.12萬人/次,同比2012年增長20%;實現旅遊收入785.62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20%。有國家4A級景區1家,3A級景區1家;自治區4星級農家樂1家,自治區3星級農家樂2家。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止2013年,和田縣有各級各類學校132所,其中:中學24所、小學108所、幼兒園60所、和田縣義務教育階段學校128所,班級1328個,學生43991名;普通高中班42個,學生1653名;縣職業高中14個專業班,學生2642名;學前“雙語”班278個,在校幼兒9060名,小學適齡兒童凈入學率99.66%,鞏固率99.94%,輟學率控制在0.06%以內;初中適齡青少年入學率102%,鞏固率99.83%,輟學率控制在0.17%以內;15周歲兒童初等教育完成率99.89%,17周歲青少年初等教育完成率97379%,殘疾學齡兒童入學率80%。和田縣共有教職工3531名,在職專任教師3263名,其中“雙語”教師1390名,占專任教師的43.6%。

文化事業

截止2013年,和田縣有廣播電視台、文工團、文化館(圖書館)、12個鄉(鎮)文化站等機構。2013年,文廣局現有在編人員115人,聘用村村通管理人員32人,電影放映員10人,共有黨員40人。圖書館現有藏書2.5萬冊,有25台電腦。
和田縣農村電影服務站現有編製4人,有農民放映員10人,無電影公司,農村公益性電影放映2500場次以上。文工團設團長1人,現有在編人員46人,聘用人員20人,下鄉開展各類文藝演出260餘場次。和田縣共登錄不可移動文物34 處,消失文物點1處,新申報米提孜麥西來甫等非遺項目16個。
和田縣有作家協會、書法協會、美術協會、攝影協會、民間藝術協會、京劇協會、電視藝術協會、音樂舞蹈協會、健身舞協會等文藝協會9個,協會成員131人。現有各類文化經營單位79家,其中:網吧8家、遊戲廳6家、音像店22家、打字複印店28家、桌球娛樂和休閑15家、從業人員90餘人。

衛生事業

截止2013年,和田縣共有各類衛生醫療機構17所,其中:縣級(綜合)醫院1所,維吾爾醫院1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所,衛生監督機構1所,婦幼保健機構1所,鄉鎮衛生院13所。編製人數752人(其中在編人數650人),衛生機構擁有編製床位1067張,實有床位1161張(其中:縣醫院550張,實有400張;鄉鎮衛生院517張,實有761張)。城鄉醫療衛生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加強,衛生技術人員509人,其中執業醫師(含執業助理醫師)214人,註冊護士(師)144人,其他衛生技術人員151人。

社保事業

截止2013年,和田縣“七項”保險累計參保人數達18.85萬人,其中:參加基本養老保險3791人,參保率為96%;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11698人,參保率為100%;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5217人,參保率為100%;失業保險參保人數達6856人,參保率為100%;工傷保險參保人數7622人,參保率為95%;生育保險參保人數8384人,參保率為100%;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144063人,參保率為87%;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849人,參保率為85%,基本實現社會養老保險城鄉全覆蓋。

民俗文化


和鹽
維吾爾族把鹽稱為“吐孜”。在維吾爾族的生活和一些習俗中,都離不開鹽。在維吾爾族舉行“尼卡”時,新郎和新娘要拿用鹽水蘸過的饢來吃。以避免災難,表示愛情的甜蜜。在維吾爾族,蓋新房、喬遷、結婚時,都要用鹽,以此來祈求平安、吉樣和幸福。
白雪節
在每年第一次降雪時舉行的娛樂活動。當下過初雪之後,幾個朋友經過商量,聯名寫封雪禮信,然後要求收信者以白雪節的習慣舉行一次娛樂晚會,並提出晚會活動的內容,請其中一個人直接送至收信人家中。送信人要悄悄把信放在主人不易發現的地方。在送信人離開之前,如主人沒有發現,就要按信上要求舉行初雪晚會。如果送信人當場被抓住,初雪晚會就要在送信人家中舉行。晚會內容包括朗誦詩、唱歌、跳舞、音樂演奏等。
古爾邦節
古爾邦節在肉孜節后的70天,如果從封齋開始算起,則是整整100天。古爾邦節在阿拉伯語中稱做"爾德·古爾
邦"節。爾德是節日的意思。古爾邦,亦稱阿祖哈,都含有"牲犧、獻身"之意。故又稱之為"宰牲節"。每年回曆12月10日成為古爾邦節。到這一天,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按戶要殺一隻羊,一戶或七戶殺一頭牛。 同肉孜節一樣,古爾邦節的日子在公曆日期也不一致,每年提前11天,因此, 各個月份都可能出現。
命名禮
在和田,當今流行的是逆推式父子連名制,它的民俗形式是本名在前,父名在後,再加標明其社會地位、職業、威望的尊稱、職稱或生理特徵、人品評價等意義的尾綴“綽號”。
和田人稱成年禮為“海特乃托伊”和“居宛托伊”。海特乃托伊,系阿拉伯語譯音,特指為男性少年舉行以割包皮為基本特徵的禮俗,通常漢譯稱“割禮”。從其宗教意義上也被稱為“孫耐特托依”。“孫耐特”特指穆斯林必須仿效的“聖行”;“托依”,意“喜事”、“慶典”,通常大多譯作“禮儀”或“儀式”。

旅遊


和田風景
和田風景
喀拉喀什河:是和田地區著名的風景區,景區內有烏魯瓦提風景區(國家AAA級景區)和喀拉喀什河(以盛 產墨玉而著稱於世)等風格多樣的十景組成。風景區內既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又有瑰麗的自然風光,既有濃郁的民俗風情,又有豐富而珍貴的物產,既有神秘的長壽文化,又有讓人嚮往的紅色旅遊,是獨具和田特色的旅遊勝地。
麻扎塔格:是塔卡拉瑪干沙漠腹地一座呈東西走向的山體,臨近和田河,扼南北交通之要衝。戍堡依山勢壘築在紅山嘴上,總面積1100平方米,氣勢雄偉。堡垣由主牆、垛強和外垣組成。主牆以上呸壘砌,堡內有上呸壘砌的居址。曾出土漢、藏、於闐文等文書和木簡,印證著漢唐時期戍堡的歷史作用和地位。
布蓋烏於來克寺院:位於和田市北40多千米的沙漠中,東西長200米,南北寬100米。遺址內的佛殿,邊長20米,保存著一些壁畫殘跡,地表散布著許多石膏摸制殘件和建築構件,是南北朝——唐代的遺存。
約特干遺址:位於和田市西11千米處的和田縣巴格其鎮艾拉曼村境內,北為海力其崖,東為阿拉勒巴村和亞蘭干村。平均拔1362米。該遺址是古代於闐地區重要聚落遺址。從現代遺址的分佈看,遺址無任何古建築痕迹,城池輪廓不詳。歷代出土文物均來自於距地表5米以下的文化層,文化層厚達3米左右。在遺址的東北角有一處裸露於地表的文化層,陶片密集分佈。
買力克阿瓦提故城:位於市南25千米處的玉龍喀什河西岸。這是絲路南道上又一座重鎮。也有專家認為,它是漢代於闐國都城遺址,興於西漢初年, 衰至唐代末年。 故城西有沙山環峙,南倚昆崙山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