岕茶

初現於明初時期的茶品

中國第一歷史名茶,“岕”通“嶰”地名,意為介於兩山峰之間的空曠地。普通話芥讀“jie”“介”音。宜興、長興比鄰皖南都有帶“岕”地名,當地人有二種發音,一念“岕”為“ka”“卡”音,另是“ko” “跨”。

初現於明初,失傳於清雍正年間,曾在宜興種植。其與現在的綠茶有所差別,具有很多優點,岕茶色白、金石性、乳香、鮮活。但製作工藝複雜,從而導致失傳。岕茶是明清時的貢茶。宜興產的茶在唐宋稱之為陽羨茶,到了明清稱岕之茶。

中國第一名茶


岕茶之源
“岕”通“嶰”地名,意為介於兩山峰之間的空曠地。普通話岕讀“jie”“介”音。宜興、長興比鄰皖南都有帶“岕”地名,當地人有二種發音,一念“岕”為“ka”“卡”音,另是“ko” “跨”。
江南之茶,首稱陽羨。為什麼呢?就要從岕茶的生長環境來說了。二山之間,中間有條大澗溪,清澈的山泉水在流淌,滋潤著山澗二邊的茶樹,洗漱著茶根。山土特別的肥沃,到了晚上,明亮的月光灑滿了峽谷,生長在澗溪邊的茶樹,吸納了天地間的精華,長在這裡的茶,就被稱為岕茶。
宜興的茶呢,主要生長在宜興南部山區,處處是修林茂竹,處處有名泉。岕茶就生長在山泉流水之間,有太湖水的滋潤,金沙泉的浸潤,再加上極佳的土壤條件,可謂是鍾靈毓秀的“尤物”。
岕茶之史
岕茶是明清時的貢茶。宜興產的茶在唐宋稱之為陽羨茶,到了明清稱岕之茶。
陽羨茶和岕茶之間有著什麼樣的淵源呢?
宋,趙明誠金石錄》中記載:“宜興的貢茶不是現在才有的。唐朝御史大夫李棲筠在典籍中有明確記載的。當時有個和尚把茶葉進獻給了在常州做刺史的李棲筠,就在會客的時候讓大家品嘗,陸羽品了后認為芳香甘鮮,冠於他境,認為此茶可以向皇帝推薦。李棲筠聽從了后,才開始作為貢茶每年進獻萬兩。”
唐·陽羨茶成就皇帝宮廷第一貢茶地位。中國到處有貢茶,而真正是皇室貢茶的,陽羨茶是公認的第一貢。
那麼當時由陸羽推薦成為第一貢茶的陽羨茶就是後來同被列為貢茶的岕茶呢?
在據宜興縣誌載:章山茗嶺,以產茗得名。岕片之美,陸鴻漸(羽)所稱圈嶺茶是也。茗嶺,於宜興西南七十里。
明末四公子之陳貞慧在《秋園雜佩》里也談到岕茶:“陽羨茶數種,岕茶為最,岕數種,廟後為最。”
所以,陽羨茶到明清時已是稱為“奇珍異草”的岕茶了。
那麼,岕茶為什麼被稱為“中國第一歷史名茶”呢?
中國自漢代到清末,論述茶葉的茶書典籍只有四十多部,而其中論述岕茶的書就有6部。最早的距今四百多年了,中國十大名茶,除了龍井在清末有一部專著外,其餘還都沒有。
明清著述岕茶的就有:
明:許次紆《茶疏 岕中製法》 1597年
熊明遇《羅岕茶疏(論)》 1608年
周高起《洞山岕茶系》 1644年
馮可賓《岕茶箋》 1642年
周慶叔《岕茶別論》 失傳
清:冒辟疆《岕茶匯鈔》 1683年
中國歷代名茶,唯有岕茶是有人專門為其作傳的。作為明清時的茶中極品,岕茶才有
中國第一歷史名茶的尊崇地位!
岕茶之本
岕茶有什麼主要特點呢?就從色,香,味,形上來看,都有與現在看到的綠茶是不盡相同的。
色白 茶色貴白。古人在評定好茶的第一標準就是白,只有是精晶者,也就精品的茶,不僅外觀是白的,而且在沖泡了后,投葉放的多,放少,放長,湯色都要是白的。這樣的茶,不僅香氣好,味道也足。
古人評判色白的標準說明了什麼,那就是色白了,說明茶質鮮嫩,焙制茶的火候恰到好處。只有這樣的茶,滋味才味覺甘鮮,香氣撲鼻。
據《洞山岕茶系》岕茶描述,一品岕茶為葉脈淡白而厚,湯色柔白如玉露,二品岕茶為“香幽色白味冷雋。”
乳香:據《岕茶匯鈔》中對香氣描述“作嬰兒肉香,芝芬浮蕩。”
岕茶不僅有花香,更有奇妙的嬰兒體香。
而且這樣的香氣,不會隨著時間放久了之後而消失,而是越來越烈。尤其是過了霉雨到了秋天,它的香氣更是如剛剛焙出來的新茶一樣。
金石性:就是說岕茶的味了,岕茶產于山間,渾是岡露清虛之氣,非草非木,稍具金石氣,這就是說,岕茶不僅有其它茶的好滋味,更帶有一種靈氣,品嘗岕茶的靈氣,是需要人心清的時候品飲才可體會到的,因為這種靈氣,又若又無,化而載之,所以說,能不能品出靈氣,存乎其人,就在於品嘗的人了。
品飲岕茶,不僅能益生氣,育和氣、增活氣,也能清洗世人的“土胃熱腸”,於養生也不無脾益。
鮮活:岕茶在形上的主要體現就是鮮活。據《岕茶匯鈔》中對鮮活描述:貯壺良久,其色如玉,猶嫩綠。
沖泡的岕茶,不僅葉底鮮活,久不變色,栩栩如生,更保持了茶湯的原汁原味與新鮮。
一杯鮮活,生機盎然的岕茶,展現在眼前時,那生機勃勃的景象,能夠讓眼睛特別舒服,讓心靈為之舒展。擁有鮮活,就是得到健康,看到鮮活,就是看到希望。
岕茶可以在常溫下保鮮了,無需再到冰箱冷藏都可以做到不再變色。
岕茶之制
岕茶盛行於明萬曆年間,失傳於清雍正年間。
如此的奇茶為什麼會失傳了呢?主要就是因為岕茶的工藝過於複雜了。岕茶最主要的製作工序就是焙茶,做時極為講究工與時。
好茶是焙出來的。
現在的制茶,從殺青到乾燥,前後二小時就可以做出成品,焙茶也就一二十分鐘。而岕茶的製作前後要歷時近三十個小時。那麼岕茶是怎麼焙的呢?
清冒辟疆《岕茶匯鈔》中有詳細的岕茶製作工藝。
“焙數則首面干而香減,失焙則雜色剝而味散”就是說焙茶不能幹,幹了香氣就減了,更不能斷火,失焙了茶葉的味道就不純正了,不光焙好就完工,而是焙好之後,要復焙,復焙要明火,而且是通宵進行,前後要近三十多個小時。
正因為這樣,一是焙茶的人工成本高,二是技術含量高。特別是第二點,焙茶是制好岕茶的關鍵,火候,溫度,程度,時機這些過程純人力,由制茶人的經驗來操作,所以最後也就失傳了。
岕茶,先為“吳中所貴”,成為明清二朝時貢茶,被譽為茶中極品。
這曠世仙品有著怎樣的風神仙骨,作為生於茗嶺山下的趙永靈,一直對美譽燦若繁星的岕茶充滿期冀,偶得古籍:清 冒襄的《岕茶匯鈔》,以尊重歷史,按古籍的記載,從採摘、製作到蒸作,不斷摸索、實踐,參閱大量古典茶學文獻,前後歷時三年試製,於08年秋制出了明《洞山岕茶系》所描述的第一品、第二品及貢品岕茶。在遵循古法的同時,加以現代工藝,做到了岕茶與眾不同的鮮活嫩白,讓清新活力的生機之感在手中展現,那美妙的鮮活意境,使人看著清爽,喝著舒服。
岕茶之能
“飲岕茶益智長壽。”摘農業考古2007第5期 樓明初著。
岕茶製作奇巧,因茶特別鮮活、翠綠,最多的保留茶葉中的葉綠素、茶多酚、蛋白質、氨基酸等,通過對茶樹體內PPU、POD、CAT和SOD等氧化酶的活性測定,在抗逆性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醫學研究發現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延緩衰老,抗腫瘤、抗輻射,防治心血管疾病,抑菌及抗病毒作用。而作為綠色植物中一種獨特而主要的營養物質的葉綠素,除了抗輻射,強健肌肉外,還有造血作用,提供維生素,消炎解毒之功效。
現代科學測定指標如下:
水浸生物含量——(42.5+1.7)%
蛋白質含量——(15.1+2.1)%
水溶性糖含量——(8.2+0.2)%
多酚含量——(16.6+1.3)%
氨基酸含量——(10.7+0.4)%
酚氨比—— (1.8+0.1)%

稱讚


“茶之為類不一,岕茶為最。”摘 清·冒辟疆《岕茶匯鈔》首語。
“閩之清源,武夷,吳郡之天池虎丘,武林之龍井,新安之松蘿,匡廬之雲霧,其名雖大噪,不能與岕茶相較也。”摘 明·沈周題岕茶《岕茶別論》
明代唐伯虎,在陽羨品岕茶,興之所致,作《詠陽羨岕茶》,詩云:“千金良夜萬金花,佔盡東風有幾家。門裡主人能好事,手中杯酒不須賒。碧紗籠罩層層翠,紫竹支持疊疊霞。新樂調成蝴蝶曲,低檐將散蜜蜂衙。清明爭插西河柳,穀雨初來羅岕茶。二美四難俱備足,晨雞歡笑到昏鴉。”明代祝枝山,品岕茶,憶唐代盧仝在羅岕洞山課童藝茶的典故,作《和竹茶爐詩》四首。《中國茶詩》載第二首云:“嘗遍江南七品泉,浙游復汲玉河煎。瀟灑夜雨來窗外,岕谷秋雲起座前。翰苑曾消司馬渴,書齋每消老韶眠。盧仝素識茶中趣,此趣多應識未全。”明代文徵明,曾和詩唐代皮日休、陸龜蒙在顧渚的《茶事十吟》。在一次友人聚會中,以惠山泉烹白峴茶,作詩《邵二泉司徒以惠山泉餉白峴茶,適吳宗伯寧庵寄陽羨茶亦至白峴,烹以飲客命余賦詩》云:“諫議印封陽羨茗,衛公驛送惠山泉。百年佳話人兼勝,一笑風檐手自煎。閑興未誇禪榻畔,月明還到酒樽前。品嘗只合王公貴,慚愧清風被玉川。”明代徐渭,詩吟茗嶺,嶺南羅岕,嶺北宜興。《中國茶詩》載《茗嶺篇》云:“知君元嗜茗,欲傍茗嶺家。入澗遙嘗水,先春試摘芽。方屏午夢轉,小閣夜香賒。獨啜無人伴,寒梅一樹花。明代天門學派首領、京中重臣鍾惺,作《七月十五日試岕茶徐元嘆寄到二首》,其一云:“江南秋岕日,此地試春茶。致遠良非易,懷新若有加。咄嗟人器換,驚怪色香差。所賴微禁老,經時保靜嘉。長興明代文人臧懋循送岕茶給“吳興四子”的茅維。茅維作《友人餉岕茶歌》云:“乍傾色若無,稍貯味逾迥。七碗清風颼,一啜胸滓冷。何用金沙水,自陋建陽餅。世以方虎丘,品置豈平等。不願封雲溪,願得岕一頃。”明代長興文人徐中行,官至江西布政使,送岕茶給浙江按察副使。明代馮夢禎在《快雪堂漫錄》中記錄道:“李於鱗為吾浙按察副使,徐子與(中行)以岕茶最精者餉之。比看子與於昭慶寺問及,則已賞皂役矣。蓋岕茶葉大梗多,於鱗北人不相遇宜也,紀之以發一笑。”汪道會《和茅孝若試岕茶歌》云:“評者往往為吳興,請盧淡穆有幽致。去年春盡客來泠,茅君遺我岕一器。更寄新篇賦岕歌,蠅頭小書三百字。為言明月峽中生,洞山廟后皆其次。”明時在宜興為官的熊飛有長篇詩歌《座懷蘇亭,焚北鑄爐,以陳壺徐壺烹洞山岕片歌》中說到“閑煮惠泉燒柏子,梧風習習引輕裾。吁嗟!洞山岕片不多得,任教茗戰難相剋”。明代宜興進士方逢時《宜興八景詩·陽羨茶泉》云:“乘風便可游三島,錫貢應先上九重。欲識山中清絕處,試將標品問盧仝”。

典故


茶葉因沸水才能釋放出深蘊的清香,人生只有經過多重的歷練,才能留下人生的幽香……
一個屢試不第的王秀才迢迢來到南嶽寺,慕名尋到老僧釋然,沮喪地對老僧釋然說:“像我這樣屢屢失意的人,活著也是苟且,有什麼用呢?”靜聽著這位秀才的嘆息和絮叨,吩咐小和尚說:“施主遠途而來,燒一壺溫水送過來。”稍頃,小和尚送來了一壺溫水,然後用溫水沏了,微微一笑說:“施主,請用些茶。”秀才俯首看看杯子,只見杯子里微微地裊出幾縷水汽,那些茶葉靜靜地浮著。不解地詢問釋然說:“貴寺怎麼用溫水沖茶?釋然微笑不語,只是示意秀才說:“施主請用茶吧。”秀才只好端起杯子,輕輕呷了兩口。釋然說:“請問施主,這茶可香?”秀才又呷了兩口,細細品了又品,搖搖頭說:“這是什麼茶?一點茶香也沒有呀。”釋然笑笑說:“這是一品岕茶,怎麼會沒有茶香?”秀才聽說是一品岕茶,又忙端起杯子吹開浮著的茶葉呷兩口又再三細細品味:“真的沒有一絲茶香。”老僧釋然微微一笑,吩咐小和尚說:“再去膳房燒一壺沸水送過來。”
稍頃,便提來一壺壺嘴吱吱吐著濃濃白氣的沸水進來,
釋然起身,取茶用沸水重泡,茶葉在杯子里上上下下地沉浮,隨著茶葉的沉浮,一絲細微的清香便從杯子里溢出來。聞著那清清的茶香,秀才禁不住欲去端那杯子,
釋然微微一笑說:“施主稍候。”說著便提起水壺朝杯子里又注了一縷沸水。秀才再俯首看杯子,見那些茶葉上上下下沉沉浮浮得更嘈雜了。同時,一縷更醇更醉人的茶香裊裊地升騰出杯子,在禪房裡輕輕地瀰漫著。那綠綠的一杯茶水,沁得滿屋津津生香。釋然笑著問道:“施主可知道同是第一品岕茶,卻為什麼茶味迥異嗎?”秀才思忖說:“一杯用溫水沖沏,一杯用沸水沖沏,用水不同吧。”釋然笑笑說:“用水不同,則茶葉的沉浮就不同,用溫水沏的茶,茶葉就輕輕地浮在水上,沒有沉浮,茶葉怎麼會散逸它的清香呢?而用沸水沖沏的茶,沖沏了一次又一次,茶葉沉了又浮,浮了又沉,沉沉浮浮,茶葉就釋出了它春雨的清幽,世間芸芸眾生,又何嘗不是茶呢?那些不經風雨的人,平平靜靜生活,就像溫水沏的淡茶平地懸浮著,瀰漫不出他們生命和智慧的清香,而那些櫛風沐雨飽經滄桑的人,坎坷和磨礪一次又一次襲擊他們,就像被沸水沏了一次又一次的釅茶,他們在風風雨雨的歲月中沉沉浮浮,於是像沸水一次次沖沏的茶一樣溢出了他們生命的脈脈清香。是的,浮生若茶。而命運的價值,也只有遭遇一次次的磨礪和忍耐,才能留下這一人生的幽香。
王秀才下山,潛心苦讀。后得進士及第,為官一方,廉潔自律,因性耿直,於官場不融洽,有生退意。
多年後,又上南嶽寺,尋到老僧,鬱郁對老僧釋然說:“上次承蒙教誨,了有小成,可感現世態炎涼,自己無所適從,為何進退皆不如意呢?”老僧如前般定做,只是吩咐小和尚說:“官人遠來,燒水上好茶。”
稍許,水沸,釋然抓茶葉放入杯中,用沸水沖泡,微微笑之:“請用茶。”官人問之:“此還是一品岕茶否?”“非也,此乃斗品貢茶,天家清貢之物,本廟監製,稍有餘。”官人肅然起敬,徐徐咽下,口舌生津,香余滿口,仔細審視碗底,茶芽細嫩,湯色柔和淡雅,如冰類玉。
三水畢,“好茶,果然是好茶,和以往喝的茶味絕不一樣。”釋然笑道:“味覺如何?”“此茶清淡,似甘醇,似有物,似無牽,讓人似覺身清欲飛。” “再泡一巡如何。“釋然吩咐小和尚,“施主再品。”生再飲,哪種輕洌的甘甜仍然綿長不絕,釋然說道:“官人可覺滋味不同?”生若有所思,說:“岕茶色白,味淡、香美。初入口,過一下,覺得甘甜入喉,靜入心脾,過一下,清新的感覺直透骨髓。淡的味道,從來沒感覺到與今日的不同。”釋然微微一笑,說道:“淡者,道也。”
人淡若茶,飲茶至淡處方可悟茶之道,友交往,親近之人交往,淡濃自有分說。香淡、味淡、色淡、人淡、心淡,然至淡處,猶有甘淡在口,此中況味,非精於道者可語也。
歲月如梭,且從容。
宜興盛產茶葉,且品種較多,這是眾所周知的事。然而,如今許多宜興人,喝著香噴噴的本地茶卻很少有人知道,在歷史上宜興曾有岕茶。
岕茶在中國歷史上地位尊崇,曾有人稱它是“第一名茶”。宜興人讀“岕”為“卡”,意為介於兩山峰之間的空曠之地。宜興南部山區有很多地名裡帶“岕”字,岕茶就生長在那裡,在金沙泉水的滋潤下,再加上極佳的土壤條件,可謂是鍾靈毓秀的“尤物”。在中國古代有關茶的書籍中,其中有六部書籍提到了 茶。如明朝的周高起在《洞山 茶系》一書中說:羅岕有岕八十八處,其中以洞山為最。所謂羅岕茶、洞山茶,產於茗嶺南坡,史稱茗嶺茶。明末四公子之陳貞慧在《秋園雜佩》里也談到岕茶:陽羨茶數種,岕茶為最,岕數種,廟後為最。
岕茶的主要特徵是色白、味香。通常喝的茶葉其顏色都是綠色(紅茶除外),而岕茶的顏色卻是奶白色的,其香氣撲鼻,並略有嬰兒的體香。此外,岕茶極易存放,一年四季都不會變質。喝岕茶也極有講究,有上投、中投、下投之分。夏日先倒水後放茶葉,稱上投;春秋倒水一半,放茶葉后再倒滿水,稱中投;冬日初春先放茶葉后倒水,稱下投。
對岕茶的讚美,歷代留下了許多詩詞。明代唐伯虎在陽羨品岕茶,興之所至,作《詠陽羨岕茶》,其中云:清明爭插西河柳,穀雨初來羅岕茶。祝枝山品岕茶後作詩曰:瀟灑夜雨來窗外,岕谷秋雲起座前。明代“吳興四子”的茅維,喝了岕茶后稱:不願封雲溪,願得岕一頃。
岕茶還有一個令人回味無窮的傳說。一個秀才姓王,屢試不第,慕名來到宜興的南嶽寺,沮喪地對一老僧說:“像我這樣屢屢失意的人,活著也是苟且,有什麼用呢?”老僧吩咐小和尚:“施主遠途而來,燒一壺溫水送過來。”不一會,小和尚送來了一壺溫水,老僧抓了一把茶葉放在溫水裡,微微一笑說:“施主,請用茶。”王秀才見茶葉靜靜地浮在溫水上面,不解地問:“貴寺怎麼用溫水沖茶?”老僧微笑不語,王秀才只好端起壺輕輕呷了兩口。老僧問:“這茶可香?”王秀才搖搖頭說:“這是什麼茶?一點茶香也沒有呀!”老僧說:“這是第一品岕茶,怎麼會沒有茶香?”於是,又吩咐小和尚去燒一壺沸水送來。沸水來了,老僧取一個杯子,撮了把茶葉放進去,稍稍往杯子里注了些沸水,只見那些茶葉在杯子里上上下下地沉浮,一絲絲細微的清香便從杯子里溢出來。老僧又往杯子里注了一縷沸水,只見那些茶葉上下浮沉得更嘈雜了。同時,一縷更醇更醉人的茶香裊裊地升騰出杯子。老僧問:“施主可知道同是第一品岕茶,為何茶味不同?”王秀才思忖后說:“一杯用溫水沖沏,一杯用沸水沖沏,用水不同吧。”老僧說:“用水不同,則茶葉的沉浮就不同。用溫水沏的茶,茶葉就輕輕地浮在水上,沒有沉浮,茶葉怎會散發出它的清香呢?而用沸水沖沏的茶,沖沏了一次又一次,茶葉浮了又沉,沉沉浮浮,就釋放出了它的清香。世間芸芸眾生,又何嘗不是茶呢?”王秀才終於在這沖沏茶中領悟到了人生的哲理,便下山潛心苦讀,終於進士及第,為官一方。
那麼,岕茶如此之好,為何會失傳呢?岕茶失傳的主要原因是製作成本高,工藝複雜。岕茶最主要的工序是焙茶,極講究工時。製作其他茶葉,通常從第一道工藝到茶葉烘乾,只要幾個小時就可完成,而岕茶僅僅焙茶就要三十多個小時,而且其中的火候、溫度、時機等稍有一點掌握不好,就會前功盡棄。正是這一原因,岕茶工藝製作於清朝中期失傳。
近年來,宜興市龍背山森林茶場場長
趙永靈
按古籍的記載,不斷摸索岕茶的製作工藝,終於少量製作出了《洞山岕茶系》中所描述的第一品、第二品及貢品岕茶。他相信,只要不斷探索,消失已久的岕茶一定會重新出現在宜興。

性質特點


岕茶有什麼主要特點呢?
就從色,香,味,形上來看,都有與現在看到的普通綠茶是不盡相同的。
岕茶色白。茶色貴白,古人在評定好茶的第一標準就是白,只有是精晶者,才是精品的茶,不僅外觀是白的,而且在沖泡了以後,投葉放多、放少、放長,湯色仍然是白色,這樣的茶,不僅香氣好,味道也足。古人評判色白的標準就是色白、茶質鮮嫩、焙制茶的火候恰到好處,只有這樣的茶,滋味才味覺甘鮮,香氣撲鼻。據《洞山岕茶系》岕茶描述,一品岕茶為葉脈淡白而厚,湯色柔白如玉露,二品岕茶為“香幽色白味冷雋。”
岕茶乳香。據《岕茶匯鈔》中對香氣描述“作嬰兒肉香,芝芬浮蕩。”岕茶不僅有花香,更有奇妙的嬰兒體香。而且這樣的香氣,不會隨著時間放久了之後而消失,而是越來越烈。尤其是過了霉雨到了秋天,它的香氣更是如剛剛焙出來的新茶一樣。
岕茶金石性。岕茶產于山間,渾是岡露清虛之氣,非草非木,岕茶的味稍具金石氣,這就是說,岕茶不僅有其它茶的好滋味,更帶有一種靈氣,品嘗岕茶的靈氣,是需要人心清的時候品飲才可體會到的,因為這種靈氣又若又無,化而載之。所以說,能不能品出靈氣,存乎其人,就在於品嘗的人了。品飲岕茶,能益生氣,育和氣、增活氣,也能清洗世人的“土胃熱腸”,於養生也不無脾益。
岕茶鮮活。岕茶在形上的主要體現就是鮮活。據《岕茶匯鈔》中對鮮活描述:貯壺良久,其色如玉,猶嫩綠。沖泡的岕茶,不僅葉底鮮活,久不變色,栩栩如生,更保持了茶湯的原汁原味與新鮮。一杯鮮活,生機盎然的岕茶,展現在眼前時,那生機勃勃的景象,能夠讓眼睛特別舒服,讓心靈為之舒展。擁有鮮活,就是得到健康,看到鮮活,就是看到希望。岕茶可以在常溫下保鮮了,無需再到冰箱冷藏都可以做到不再變色。

製作


岕茶初現於明初,失傳於清乾隆年間。如此的奇茶為什麼會失傳了呢?
主要就是因為岕茶的工藝過於複雜了。岕茶最主要的製作工序就是焙茶,做時極為講究工與時。好茶是焙出來的。現在的制茶,從殺青到乾燥,前後二小時就可以做出成品,焙茶也就一二十分鐘。而岕茶的製作前後要歷時近三十個小時。
那麼岕茶是怎麼焙出來的呢?
清冒辟疆《岕茶匯鈔》中有詳細的岕茶製作工藝。“焙數則首面干而香減,失焙則雜色剝而味散”就是說焙茶不能幹,幹了香氣就減了,更不能斷火,失焙了茶葉的味道就不純正了,不光焙好就完工,而是焙好之後,要復焙,復焙要明火,而且是通宵進行,前後要近三十多個小時。正因為這樣,一是焙茶的人工成本高;二是技術含量高。特別是焙茶是制好岕茶的關鍵,火候,溫度,程度,時機這些過程純人力,由制茶人的經驗來操作,所以最後也就失傳了。
岕茶
岕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