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陣形的結果 展開

陣形

陣形

簡單地說,“陣形”是古代軍隊的野戰隊形,它是人類戰爭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盛行於冷兵器時代,消亡於熱兵器時代。氏族社會,人類的戰爭表現為部落衝突,當時還沒有軍隊,也沒有什麼指揮,戰鬥大多是一擁而上,如同群毆,自然也就無所謂“陣形”。隨著歷史的發展,奴隸制國家出現,奴隸主為了鞏固統治和掠取奴隸(戰爭俘虜是奴隸的主要來源),開始編製有組織軍隊,並且採用一定的隊形,這就是原始的“陣”。“陣”是在軍隊產生的過程中,因為組織軍隊和指揮戰鬥的需要出現的,古代軍制學和戰術學的成果。東方的戰陣起源於中國。

簡介


中國最早的陣法,據說始於黃帝,黃帝為戰勝蚩尤,從神那裡學到陣法,但這只是傳說,有據可考的是在商朝後期。公元前12世紀,商王武乙武丁編製了左、中、右“三師”,從“三師”的命名來看,已經採用固定的陣形。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紂,“周師三百五十乘,陳於牧野”,“陳”通“陣”。
早期的陣形比較簡單,按照“三師”的編製,呈一字或者方形排列,陣戰法在西周春秋的時代極為盛行,當時常見這樣一種情況:兩軍約在某地會戰,列陣整齊,相互攻伐……。中國的陣法是在春秋和戰國發展成熟的,這一成果的代表有《六韜》、《吳子》和《孫臏兵法》。《六韜》又稱《太公兵法》,相傳為西周姜尚所著,據考為後人偽托,成書在先秦或者漢初,至今尚無定論;《吳子》是戰國名將吳起的兵法,略為可信。以上兩部兵法主要介紹了車陣。戰國以後,步騎取代戰車成為軍隊的主要編成,陣法又有了變化和發展,1972年出土了《孫臏兵法》,裡面講述了十種陣形(方陣、圓陣、錐行之陣等),及其使用的方法。同時代的《尉繚子》本來也有“陣形篇”。中國曆朝的軍事家對陣法的發展還有:三國魏武帝曹操著《孟德新書》(已失傳,僅余若干引用),有專章講述行軍布陣之法;(蜀)漢丞相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陣圖”,“武侯八陣”流傳後世,影響極廣。《唐太宗與李衛公問對》深研陣法。南宋岳飛留有兵法殘篇講授陣法。明代戚繼光撰《紀效新書》、《練兵實紀》,詳解陣法,戚繼光還自創的“鴛鴦陣”和“三才陣”,在抗倭戰爭中顯現威力。在古代,中國各朝軍隊均演練陣法。
日本的陣法起源於中國。天平寶字四年(760年)十一月十日,授刀舍人春日部三關、中衛舍人土師宿禰關成等六人與太宰府的大弐吉備真備等將在軍中演練“武侯八陣”和孫子的“九地”,以後自源平合戰始,在實戰中普遍地使用。“武侯八陣”經過歷次戰爭的洗禮,結合日本的實際,發展成為魚鱗、鋒矢、鶴翼、偃月、方圓、雁行長蛇、衡軛,編成這八陣的是日本戰國名將武田信玄,因此又稱“武田八陣”。

種類


基本類形

1.魚鱗陣:大將位於陣形中后,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結,分作若干魚鱗狀的小方陣,按梯次配置,前端微凸,屬於進攻陣形。戰術思想:“中央突破”。集中兵力對敵陣中央發起猛攻,已方優勢時使用,陣形的弱點在於尾側。
2.鋒矢陣:大將位於陣形中后,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結,前鋒張開呈箭頭形狀,也是屬於進攻陣形。戰術思想:“中央突破”。鋒矢陣的防禦性較魚鱗陣為好,前鋒張開的“箭頭”可以抵禦來自敵軍兩翼的壓力,但進攻性稍差,陣形的弱點仍在尾側。
3.鶴翼陣:大將位於陣形中后,以重兵圍護,左右張開如鶴的雙翅,是一種攻守兼備的陣形。戰術思想:左右包抄。鶴翼陣要求大將應有較高的戰術指揮能力,兩翼張合自如,既可用於抄襲敵軍兩側,又可合力夾擊突入陣型中部之敵,大將本陣防衛應嚴,防止被敵突破;兩翼應當機動靈活,密切協同,攻擊猛烈,否則就不能達到目的。
4.偃月陣:全軍呈弧形配置,形如彎月,是一種非對稱的陣形,大將本陣通常位於月牙內凹的底部。作戰時注重攻擊側翼,以厚實的月輪抵擋敵軍,月牙內凹處看似薄弱,卻包藏兇險,大將本陣應有較強的戰力,兵強將勇者適用,也適用於某些不對稱的地形。
方圓陣:大將位於陣形中央,外圍兵力層層布防,長槍、弓箭在外,機動兵力在內,與優勢敵軍交戰時使用,戰術思想:密集防禦。方圓陣的隊形密集,防禦力強,因隊形密集限制了機動,缺少變化,敵軍敗退亦難以追擊,攻擊性較差。
5.雁行陣:兵力配置如大雁飛過的斜行,以充分發揮射擊兵種的威力。冷兵器時代以白刃戰為主,雁行陣較為少用,但也應結合具體的情況。個人認為,“騎鐵”很適合使用。
6.長蛇陣:用於行軍或追擊的一路縱隊,機動力強,戰鬥力弱。
7.衡軛陣:與長蛇相似,採用多路縱隊並排的形式,戰鬥力較長蛇陣強。
8.車懸陣:車懸陣為日本戰國名將上杉謙信所創。車懸陣的與方圓陣相似,大將位於陣形中央,外圍兵力層層布設,不同之處在於,機動兵力在外,結成若干游陣,臨戰時向同一方向旋轉,輪流攻擊敵陣,形如一個轉動的車輪。其意義在於:向敵軍的一部不斷地施加壓力,使其因疲憊而崩潰,己方則因為輪流出擊而得到補充和休整,恢復戰力。不容質疑,這種戰術是很優秀的。車懸陣受地形的制約大,要便於機動;要求大將有高超的戰術指揮能力,應善於尋找戰機和在軍隊的輪換中避免疏漏;戰力持久卻不利速決。
此外還有虎韜、卧龍、輪違、大妄、虎亂、亂劍、雲龍、飛鳥、松皮、流行、井雁行直、將棋頭、別手直等陣形。

戰爭類形

1鶴翼陣是古代戰爭常用陣形.,這是人類發展出來的一種陣形。是專供包圍用的陣形,此種陣形,主將位於中央(多半是弓步兵),兩側是副將,兩側使用比較強的部隊(多為騎兵)。當敵人後方有我方部隊出現時,兩翼立刻可以拉長,跟我方部隊會合,立刻形成包圍。三國志五代中曾說到過,是唯一可以積極攻擊的陣形,其實嚴格說來,就是要形成包圍圈,這種陣形的弓箭攻擊力較不集中,不強。
2魚鱗陣是把兵團分成五到六段,一 層壓一層的陣形,主將的位置是位於中後方。魚鱗跟錐形的不同點,就在於三角形的寬度,魚鱗在前方的部隊,通常跟保護主將的是一樣是很密集的,這樣的排列造成跟錐形不一樣的結果;由於錐形的部隊比較散,所以互相推擠效果小,移動速度非常快,但是速度稍慢。魚鱗形卻可以突擊(因為最前方的部隊很密集,全軍才不會被衝散,錐形卻會)。鱗形與鶴翼形都是“文官陣形”,也就是主將不用在前面親自帶頭攻擊,而是躲在後面(例如武田信玄,諸葛亮)指揮。鱗形防守力很弱,被人背後一衝,立刻全軍潰散,因為背後露出太多。
3.鋒矢陣就是在全軍形成箭狀的樣子,主將的位置在最前面,所以適合戰鬥力高的勇將。由於最前面的部隊非常密集,所以也是突擊陣形。所謂的突擊陣形,並不是只有這種陣形可以突擊,事實上所有陣形都可以下突擊令,但突擊效果(全軍穿入敵陣不會被衝散)會不同。也就是說,三國志五代裡面說的可以突擊,是說真正戰場上有突擊的效果,而非只有此部隊可以下突擊令。此種陣形的後方是一平行隊形,所以在山地的移動效果相當好,但此陣防守也是很弱的(背後露出太多)。
4.沖軛陣是車前方的橫木,也就是英文字母X形陣。把隊形排成X形有什麼效果呢最大的效果就是從前,左,右三方來的敵人,都如同前方一樣(請注意兩排的部隊前方朝東北跟西北方)是個相當好的山地防守陣形(因為也是線形,所以山地移 輿夠快)。
5.長蛇陣是人們在戰爭中自然發展出來的陣形。這種隊形專為山地移動用。事實上這種隊形攻擊和防守均不利。不過歷史上描述這種隊形常常會有,例如陳壽三國志:“孔明姜維陣形,勢如長蛇”指的就是這種。
6.車懸陣在歷史上卻赫赫有名。車懸不是指形態,指的是涵義。車懸是一種騎兵陣。軍隊排成不互相推擠的多列,也就是說,這種是一車輪戰法。謙信用此陣,說穿了就是要衝散信玄隊形,取信玄的性命。
7.雁形陣是英文字母V字型陣,兩翼相當近,弓箭攻擊效果奇佳,但是由於包角太小,所以無法包住敵人只能做射擊。跟鶴翼相同,因為是線形構造,所以平地移動也不快。
8.勾形陣看起來像是晒衣服的掛勾。由於雁形在山地移動很慢(型態如同缺一小口的倒三角),所以發展出此種山地里的射擊陣形,山地里的情況特殊,這種陣形其實看起來像是長蛇,所以移動速度僅次鋒矢陣。因為成為類似倒V的銳角,所以射擊還是很集中,可以當作射擊陣形(雁形跟勾形其實是V跟倒V,但是雁形隊伍排列厚實,勾形則類似兩條長蛇會合而成)。
9.箕形陣其實就是W形陣。裡面多了倒V。巧妙就在這裡。裡面的倒V多半是弓箭兵,長槍兵之類的遠距離攻擊兵種,所以可以在進攻提供掩護,但是因為排法巧妙,所以不會在正面不打到自己人。因為中間有個倒V所以無法做包圍,不能一齊攻擊。所以是一種雁形發展出來的傷亡率小的平地陣形。
10.錐形陣是正三角形陣。這種陣形主將位置在前方,也是勇將陣形。在平地速度極快,但防禦力攻擊力(不能有最大隊友支持,攻擊面小)都很差。這是騎兵在以最快速移動時,若不刻意排列,自然會產生的隊形。
11.偃月陣在古代赫赫有名,在唐代被當作宿營陣形。可能是韓信使用的背水陣。由於全陣成為一種奇特的新月狀構造,其實在士兵被敵人追到河邊,然後倒轉回來想攻擊敵軍時,這種新月狀構造就會出現。使用這種背水陣法,必須是富有戰爭經驗的將領(也就是三國志五中說的 勇名要夠高),要不然會控制不住士兵。唐代把偃月陣當作宿營陣形是有道理的。依山傍水之處(有水,才可煮飯;有山才可砍柴)也就是險地,特別適合這種陣形。
12.方圓陣是人類自然發展出來的陣形。在印地安戰爭片中,白人常常把車子推翻然後排成圓狀,全軍槍口朝外,這就是圓陣,不用這種陣形機動力極差,因為可能有士兵要倒退走,不過防守力最高,因為根本沒有背後。
另外還有:水陣,八陣圖陣,烏雲之陣。西方拿破崙時代的戰爭陣形有:橫隊,縱隊,散隊,混合隊形。

陣法


操練

陣法操練,是古代治軍的重要方法。通過操練,教給士卒進退的規矩、聚散的法度,使他們熟悉各種信號和口令,在戰鬥時做到令行禁止,協調一致,只有這樣,才能發揮整體合力。陣法操練是將無規則之眾訓練成軍隊的有效途徑。今天各國軍隊使用的隊列,就是古代陣法操練的演變。各國使用的西式隊列,與原來東方的隊列規則的基本的原理是相同的。西式隊列嚴肅整齊,指揮多用口令。東式隊列是以旗號、金、鼓為主。日本使用軍旗、法螺貝、太鼓、鍾和軍配就是東式列隊方式。戰國名將武田信玄擅長陣法訓練,武田的軍容,常使人感到危險。
中國的兵法重視謀略,陣法處在次要的位置,而在日本則受到相當的重視。這是因為,中國的戰爭規模遠比日本為大,在動輒以“良將千員,帶甲十萬”的戰爭中,軍隊統帥主要進行戰略和戰役層的思考,戰術還在其次,同時也因為尊崇儒術,重文輕武,對陣法研究不夠重視;而日本的戰爭多在千人級,軍隊統帥也是戰術指揮員,不能不精研陣法,日本自鎌倉以來一直是武家政權,陣法在歷次戰爭中經受磨練,終於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一般而言,要達成古代戰爭的目的,陣形(隊形)是相當重要的。但是陣形有以下4種作用,這四種作用互相影響,互相滲透。

作用

⒈機動力:在山地狹道跟平地的機動力,一般而言,是不同的。山地狹道的行進,以線形的速度最快,所以最有名的就是長蛇陣。在平地,速度行進最快則為三角形,你可以看看古代戰爭的影片,若是大軍迅速前進,不管隊形,那麼自然而然隊形會成為三角形。那是剛好在幾何上人不會互相推擠,速度最快的陣形。在平地線形移動是很慢的。山地,由於草木多,三角形移動也很慢.
⒉攻擊力:攻擊力的因子比 ^複雜,你可能要等下看各種陣形的說明,才可瞧出端倪。一般而言,攻擊力是要在跟敵人有最大接觸面時才能發揮最大。陣形也就是要達成這個目的。也就是當你是單兵時,你身邊有最多的戰友們能夠跟你一起作戰,你們才不會被一一擊破。甚至攻擊力還跟是否能夠激勵士氣有關(偃月陣).
⒊防守力:在很多方面,防守力根攻擊力類似,但仍有不同。防守力還包括隊友是否能夠掩護你,還有你是否能夠做到“露出最小的背後”,一般而言,單考慮攻擊而忽略防守的陣形,背後都很脆弱(~鱗陣)。
⒋掩護力:也叫傷亡率。這跟防守力又不相同,種陣最有名就是箕形陣,類似在戰爭中步兵在前方,後方有部隊放槍掩護前方步兵前進的一種掩護力強的陣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