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士俊

明萬曆三十五年狀元

黃士俊(1570年—1661年),字亮坦,一字象甫,號玉嵛,廣東廣州府順德縣(今佛山市順德區)甘竹右灘人。明萬曆三十五年丁未(1607年),殿試第一、狀元及第,任修撰。歷官宮諭少詹,升禮部侍郎。崇禎九年(1636年)晉陞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閣擔任宰輔(行相事)。歷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少傅兼太子太傅,十一年(1638年)罷相。后相永曆帝,年過九十,不能決事,辭職歸鄉。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卒於家,享年91歲,謚文裕。

人物生平


黃士俊,字亮垣,號玉侖,隆慶四年(1570)出生於順德甘竹右灘一個中落的書香之家 [1] 。少負偉志,好學上進,尤敦孝悌,由龍川縣田心鎮下塔村(現叫塔峰村)的巫龍收養並供其讀書。督學許尚志十分讚賞他的文章和品行,預言他必能大魁天下。後來,黃士俊果然奪廣東鄉試第一,27歲時 [3] (虛歲,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赴京會試途中,聞兄長病重嘆道:“惡得急功名而緩吾兄哉!”遂放棄會試機會,回鄉為其兄尋醫問葯,盡心調治。
黃士俊
黃士俊
登第后,黃士俊任翰林修撰。天啟三年(1623年),以太子洗馬升為詹事兼侍讀,不久又升為禮部右侍郎。黃士俊為官耿介剛直,曾因得罪奸相魏忠賢並與內閣諸臣意見相左,引病辭歸。有“清正黃尚書”之美譽。
崇禎元年(1628年),明毅宗朱由檢登基,誅滅魏黨,召黃士俊回朝,授吏部右侍郎。翌年(1629年)晉陞為禮部尚書。不久,因父親年邁多病,請求辭官奉養父親,崇禎帝不準。崇禎三年(1630年),黃士俊的父親百歲大壽,他再次請求辭官回家服侍父親,得到批准,並特賜予“熙朝人瑞”的稱號。
崇禎七年(1634年),黃士俊奉召回朝。九年(1636年)召拜東閣大士,入閣參與機務。十年(1637年)又晉陞為太子太傅、戶部尚書。因復興朝政的主張與當朝宰相有分歧,因而借病辭職。崇禎帝知他為官清廉,積蓄不多,便撥給他路費,並囑咐他病癒后歸朝。途經杭州西湖,侍從提議在西湖散散心,黃士俊說:“吾對當官看得很輕,對國家的安危卻看得很重,當今內外患頻仍,西湖風景再好,我哪有心情觀賞。我欲趕回家寫奏章。”侍從無不為之感動。
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黃士俊被晉封為柱國、太子太師、武英殿大學士。皇帝又一次派人召他回京,但他還來不及上路,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已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煤山。黃士俊聞訊后,將平日的奏章、著作悉數焚毀,並居樓不下,以示志節。后他又積極參加反清鬥爭,數年後逝世。明朝遺民王夫之曾為他題詩道:“順德黃閣老士俊,四十年狀元宰相。”
因為他功名大地位高,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中了狀元,崇禎九年(1636年)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閣參預機務,狀元兼宰相,三人中僅他一人。還有他是在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十分尖銳、明王朝行將就木的大動蕩的時代登上相位的,隨時可能發生的變故他都必須認真面對。再有,他的皇帝是位想有所作為而又無能為力的崇禎皇帝,要當好“頭號僕人”委實不易。
黃士俊當京官三十載,沒有革故鼎新的偉績,也無遭人唾罵的劣行,倒由於他學識淵博,工作勤奮,處事公正,因而獲得“清正”的美譽,在當時烏煙瘴氣的官場,確是難能可貴。處於腐敗透頂的官場而能獨善其身因然可贊,而保持清醒頭腦不陷入朋黨傾軋的漩渦也不失為聰明之舉。黃士俊三次辭官也可列入聰明人之列:第一次是天啟三年(1623年),他已升禮部右待郎,因不願與魏忠賢之流同流合污,憤然辭官歸里,較正真的同僚楊璉、左光斗等在餞行時贊他“能知先機”;第二次是崇禎三年(1630年),已是禮部尚書的他,因父老多病再辭官回家;第三次是崇禎十一年(1638年),他本已入閣參預機務,由於國事日非,其主張與當進台閣首輔有分歧,難以有所作為,便慨然辭官告歸。三次辭官,第二次是確因父親年老(百歲),其餘兩次可算“聰明”之舉。因鄉的第五年(1644年)正月,他已是75歲的老翁了,崇禎帝又一次召他回京任宰相,還來不及整裝起行,三月,李自成的大軍已佔北京,崇禎帝自縊在煤山了。

主要事迹


黃士俊
黃士俊
明朝覆滅后,抗清鬥爭並未停息,由五位明朝藩王先後建立的南明政權還在苦苦掙扎,南京的弘光、福州的隆武、紹興的魯王監國、廣州的紹武,都像泡沫般快生快滅,只有肇慶的永曆生存時間較長。黃士俊與蘇觀生等在廣州擁立朱聿為帝(紹武帝),但不到三個月便被降將李成棟攻滅,紹武帝、蘇觀生等死難,而黃士俊則剃髮易服,變節降清。次年(1648年)李成棟反正,歸附永曆,黃士俊出入閣為相。這個小朝廷,大敵當前,卻忙於派系爭鬥,永曆四年(1650年),清軍再破廣州,永曆帝遠走廣西、雲貴,八十老翁只好回鄉隱居,死時85歲。
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稱帝,年號隆武,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召黃士俊,黃士俊未及復任,隆武便歸覆滅。他又投奔降清明將李成棟,后因李成棟不滿清廷封賜,又與黃士俊一起投降了后明永曆帝(桂王),入閣參預機務。當時黃士俊已老耄難以任事,多次受到同僚彈劾,於是辭官閑居,數年而卒,享年85歲。從狀元到宰相,幾代升沉,無奈生不逢辰,有人說:“他人以不壽為不幸,而黃士俊晚年又以多壽為不幸。”

人物關係


易庵汝良族兄囑予曰“家之有譜,所以紀祖宗聯子孫也。吾族譜系失修,尊卑無序,是吾憂也。茲既耋矣!汝良族兄孝悌至深至切,至仁至德其推所學以成吾志”也。溯吾莆陽黃氏乃軒轅之後。破蚩尤於涿鹿之山,遂平治天下,以土德王,曰:軒轅黃帝訪道於崆峒,膝行見廣成子,示以超凡入聖之道,退而求天下處修行此道,得洞庭湖中之山。出乘龍而升,諸抱龍泣,隨龍鬚而去。文公曰:雲暗鼎湖為龍去,遂名其湖為鼎、其山為昆。故後裔住居湖廣武昌府江夏縣,有周公及黃宅庄名也,此則其所繇來也,厥後繇唐虞歷裔。周至春秋時,晉有淵公,衛有夷公,齊有周公。又戰國時,楚有春申君歇公,為相愛賢,下士門客嘗三千人,其後子孫散處江湖間。漢興,濮陽夏人霸公,入谷為二百石吏,轉遷穎川太守,歷尉為御史大夫,位至丞相,封建成侯;子思侯名賞,繼為關內都尉;賞子忠侯名輔,繼為衛尉九卿,傳爵六世。明帝有江夏人香公,以文學孝行益名,贈尚書令。子瓊公為尚書僕射。父子名重朝庭,時京師為之語曰:“天下無雙,江夏黃童”,聲譽江夏郡。瓊孫琬,亦能以文學世其家,官至五官郎中將太尉。至東漢安帝,朝有黃憲,德器過人,袁閎進之,不仕而退。三國蜀有承彥,以女妻於諸葛孔明;吳有黃蓋以火戰周瑜赤壁之功,稱江表虎。東晉有閩國公晉安郡守元方入閩居福唐黃巷。唐有開國公謚忠義岸公之後進士御史滔公孫後唐丁亥科黃仁穎登狀元端明殿掌院學士,從兄璞公一門五學士子仁澤公唐乾寧乙卯科武狀元,善文能武,為節度判官。至大宋,又有岸公之後廣東岡州初祖諱由公字子由又字居正號盤野居士,江蘇長洲人。淳熙八年狀元。歷仕紹興府通判、嘉王府贊讀、禮部尚書兼吏部,成都、紹興知府。宋嘉定三年,任正奉大夫刑部尚書兼直學士配胡氏巫氏二夫人,居岡州者皆巫氏夫人出也公后以刑部尚書致仕徙於南雄珠璣巷卒后贈少師,墓在吳縣鄧尉山。芝英世濟又有黃公度、黃定、黃朴俱狀元及第,黃徹登進士為平江令,其弟黃龍登進士為龍溪令;太師黃府、學士黃安石父子俱為進士,宋潭州知府黃豐子黃燾、黃勛,皆進士教授,迨至明戶刑二部尚書黃光升、榜眼南京禮部尚書黃鳳翔、禮部尚書黃汝良、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黃景昉、武狀元南京兵部尚書黃鉞,武英殿大學士黃道周、黃鳴駿。出將入相俱以詩名世,嗣胤繁興。嗚呼!岡州南雄諸裔皆唐桂州刺史開國公黃岸派也。黃岡群鳳源遠流長,星分野處,散居四海。其初一人之身,分而至於萬人之身,秀者士而朴者為農為工為賈無以窮盡。若夫積也不厚,則流也不遠,猶覆杯水於堂構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安望其散居州縣鄉村,始知億人之身者,而悉由一人之身而傳之也。人之有祖,猶水之有源,木之有本也。水有源則流長;木有本則枝茂。人能積德子孫自蕃,此理勢之必然者。統集吾祖莆陽黃氏大宗譜而閱之,世系明晰、歷歷在目,溯祖德,緬先人,繼家業,承家規。茲編復從殘篇蠹簡、荒碑斷碣中,畢力搜求,訛者正之,缺者補之,顛越者敘次之,於以信今而傳后,殆不無小補也。則自今以往,或數十年或數百年,有篤於親誼者,思祠以舉修而防萎廢。永繼祖之德謹為序。
皇明崇禎十七年孟秋穀旦岸公三十世孫居正十七世裔孫狀元大學士黃士俊頓首拜撰
(1)原姓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