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李建威的結果 展開
- 中國地質大學教授
- 湖南省委巡視第一組副組長
李建威
中國地質大學教授
李建威,中國地質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013年) ,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優秀人才基金等科研項目10餘項,發表研究論文60餘篇,其中有28篇被國際著名檢索機構SCI收錄,是一名在學界頗有影響的青年礦床學家。
1989年,以567分的成績考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1993年,本科畢業並繼續攻讀碩士學位,同年獲得碩博連讀資格。
1998年獲得 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
2000年,被評為 副教授。
2003年,被破格晉陞為 教授併入選“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
2004年,受聘為 博士生導師。
2005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2006年,獲得“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高等學校青年教師基金”。
2008年,被聘為中國地質大學" 楚天學者計劃"特聘教授。
2004年至今為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固定研究人員,現兼任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2006至今為國家創新研究群體和高等學校創新引智基地骨幹成員。
2013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教育背景
1998年6月,在中國地質大學獲得礦產普查與勘探專業博士學位。
1998年7月至今,在中國地質大學資源學院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現任資源科學與工程系副主任,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礦床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美國地質學會會員、《礦床地質》編委、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專家評審組專家。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Mineralium Deposita, Ore Geology Reviews, Lithos,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Austral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等國內外主要學術刊物審稿人,多次擔任國內和國際學術會議的召集人。曾任湖北省青年科學技術協會副會長、《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s in China》編委。
1998年12月-2000年12月,任講師。
2000年12月-2003年11月,任副教授。
2003年11月,破格晉陞為教授。
2004年6月,被遴選為博士生導師。
2004年至今為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固定研究人員,現兼任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2003年入選“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
2005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2006年獲得“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高等學校青年教師基金”。
2008年被聘為中國地質大學"楚天學者計劃"特聘教授。
2006至今為國家創新研究群體和高等學校創新引智基地骨幹成員。
2013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成礦流體與礦床地球化學。
秦嶺造山帶及鄰區中生代成礦作用研究。
礦床表生富集過程及其古氣候與地貌學意義。
同位素地質年代學及其在礦床學和地貌形成演化過程中的應用。
先後承擔了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優秀人才基金等科研項目10餘項,發表研究論文 60餘篇,其中有 28篇被國際著名檢索機構 SCI收錄,是一名在學界頗有影響的青年礦床學家。
2003年至今,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其中重大研究計劃重點項目1項),科技部重大基礎研究計劃項目專題2項,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基金1項,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基金1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項,霍英東基金會高等學校青年教師基金1項,中央高校優秀青年教師特色團隊項目1項。作為骨幹成員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創新研究群體基金1項,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資助項目1項,科技部國際合作重大項目1項。
與國內外學者開展了廣泛的科研合作,主要合作者來自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Durham,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Denvor),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Chile, Universidade Federal do Rio等大學。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重點項目《克拉通破壞的岩漿與成礦響應:以小秦嶺-熊耳山成礦帶為例》(項目負責人)。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夏河-合作地區卡林-類卡林型金礦成因的礦物學、地球化學和年代學制約》(項目負責人)。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湘桂地區次生錳礦床40Ar/39Ar年代學及其古氣候意義》(項目負責人)。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白銀礦田VMS礦床風化殼40Ar/39Ar年代學及其環境和構造意義》(項目負責人)。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優秀青年教師特色學科團隊項目《秦嶺造山帶及鄰區中生代成岩成礦作用》(項目負責人)。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項目《祁連山地區硫化物礦床風化殼》(項目負責人)。
高等學校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雲貴高原南部紅土型風化殼及氧化錳礦40Ar/39Ar年代學:對高原隆升和季風演化的指示》(項目負責人)。
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質調查中心委託項目:鄂東南雞冠嘴銅金礦成礦條件和成礦規律研究(項目負責人)。
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質調查中心委託項目:長江中下游成礦帶典型礦集區含礦建造特徵及其含礦性研究(項目負責人)。
科技部國際合作重大項目《長江中下游和安第斯山埃達克質岩成因及與斑岩銅礦關係》(主要骨幹)。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基金《大陸岩石圈深部再循環與華北克拉通及其鄰區中新生代演化》(主要骨幹)。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大別山中生代侵入岩類成因、岩漿動力學與構造體制轉換》(主要骨幹)。
發表論文
Li JW et al.,2012, Giant Mesozoic gold provinces related to the destruc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349–350:26–37.
Li JW et al.,2012, The Early Cretaceous Yangzhaiyu Lode Gold Deposit, North China Craton: A Link Between Craton Reactivation and Gold Veining.Economic Geology,107:43-79.
Li JW, Zhao XF, Zhou MF, Ma CQ, Souza ZS, Vasconcelos, PM, Deng XD, Zhao YX, Wu G, 2009. Late Mesozoic magmatism from Daye, eastern China: U-Pb age, petrogenesis and geodynamic implications. 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157: 383-409.
Li JW, Zhao XF, Zhou MF, Ma CQ, Vasconcelos, PM., Deng XD, Souza ZS., Zhao YX, 2008. Origin of the Tongshankou porphyry and skarn copper-molybdenum deposit, Daye district, eastern Yangtze craton, eastern China.: geochronological, geochemical, and Sr-Nd-Hf isotopic constraints. Mineralium Deposita, 43: 315-336.
Li JW, Vasconcelos P, Duzgoren-Aydin N., Yan DR, Zhang W, Deng X.D., Zhao X.F., Zeng ZP, Hu, MA, 2007. Neogene weathering and supergene manganese enrichment in subtropical South China: an 40Ar/39Ar approach and paleoclimatic significance.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56: 389-402.
Li JW, Vasconcelos, PM, Zhang W, Deng XD, 2007. Timing and duration of supergene mineralization at the Xinrong manganese deposit, western Guangdong Province, South China: cryptomelane 40Ar/39Ar dating. Mineralium Deposita, 42:361–383.
Li JW, Vasconcelos PM, Zhou MF, Ma CQ. 2006, Geology and geochronology of the Pengjiakuang deposits from the Jiaodong gold province, eastern China. Economic Geology, 101: 1023-1038.
Li JW, Vasconcelos PM, Zhang J, 2003. 40Ar/39Ar constraints on a temporal link between gold mineralization, magmatism, and continental margin transtension in the Jiaodong gold province, eastern China. Journal of Geology, 111: 741-751.
Li JW, Vasconcelos PM, 2002. Cenozoic continental weathering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palaeoclimate: evidence from 40Ar/39Ar geochronology of supergene K-Mn oxides at Mt Tabor, central Queensland, Australia.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0: 223-239.
Li JW, Zhou MF, Li XF, Li ZJ 2002. Origin of a large breccia vein system in the Sanerlin uranium deposit, southern China. Mineralium Deposita, 37: 213-225.
Li JW, Zhou MF, Fu ZR, Li XF, Li ZJ, 2002. Structural control on uranium mineralization in south China: implications for fluid flow in continental strike slip fault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45: 851-864.
Li JW, Zhang J, Vasconcelos PM, 2002. Behavior of argon gas release from manganese oxide minerals as revealed by 40Ar/39Ar laser incremental heating analysi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7: 1502-1510.
Li JW, Fu ZR, Zhou MF, Li XF, Li ZJ, 2001. The Hunan-Jiangxi strike slip fault system: southern termination of the Tan-Lu fault. Journal of Geodynamics, 32: 333-354.
Li JW, Vasconcelos PM, 2004. Growth rate estimates of supergene manganese nodule revealed by 40Ar/39Ar isotopic dating.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15: 312-323.
Wang Q, Li JW, Jian P, Zhao ZH, Xiong XL, Bao ZW, Xu JF, Li CY, Ma JL, 2005. Alkaline syenites in eastern Cathaysia (South China): link to the P-T boundary transtension.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30: 339-354.
*Wang JZ, Li JW, Zhao XF, Ma CQ, Qu WJ, Du AD, 2008. Re-Os dating of pyrrhotite from the Chaoshan gold skarn, eastern Yangtze craton, eastern China.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50: 392-406.
*Wang JZ, Li JW, Zhao XF, Qian ZZ, Ma CQ, 2008. Genesis of the Chaoshan gold skarn gold deposit and its host intrusion: constraints from 40Ar/39Ar ages, elemental and Sr-Nd-O-C-S isotope geochemistry.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24: 1875-1888.
*Zhao XF, Li JW, Ma CQ, Lang YS, 2007. Geochron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the Gubei granodiorite, North Huaiyang: Implications for tectonic transition of the Dabie Orogen.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23 (6):1392-1402.
Zhao XF, Zhou MF, Li JW, Wu FY, 2008. Association of Neoproterozoic A- and I-type granites in South China: Implications for generation of A-type granites in a subduction-related environment. Chemical Geology, 257:1-15.
Zhao XF, Zhou MF, Li JW, Sun M, Gao JF, Sun WH, Yang JH, 2010. Late Paleoproterozoic to early Mesoproterozoic Dongchuan Group in Yunnan, SW China: Implications for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Yangtze Block. Precambrian Research, 182: 57-69.
Sun WH, Zhou MF, Yan DP, Li JW, Ma YX, 2008. Provenance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Neoproterozoic Yanbian Group, western Yangtze Block(SWChina). Precambrian Research, 167: 213-236.
Zhou MF, Yan DP, Vasconcelos, PM, Li JW, Hu RZ, 2008. Structural and geochronological constraints on the tectono-thermal evolution of the Danba domal terran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3: 413-427.
She ZB, Ma CQ, Mason, R, Li JW, Wang GC, Lei YH, 2006. Provenance of the Triassic Songpan-Ganzi flysch, west China, 2006. Chemical Geology, 231: 159-175.
Zhou MF, Lesher CM, Yang ZX, Li JW, Sun M, 2004. Geochemistry and petrogenesis of 270 Ma Ni–Cu–(PGE) sulfide-bearing mafic intrusions in the Huangshan district, Eastern Xinjiang, Northwest China: implications for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Chemical Geology, 209: 233-257.
李建威,畢詩健, 2010. 膠東蘇魯地體範家埠金礦成礦作用與礦床成因淺析:兼與膠北地體對比. 高校地質學報,16: 125-142.
李建威,Vasconcelos, PM, 2002。表生錳氧化物的氬去氣行為:來自40Ar/39Ar激光階段加熱分析的證據。科學通報,47: 1050-1058.
李建威,顏代蓉,鄧曉東,等,2008. 華南氧化錳礦晚新生代大規模成礦。礦物岩石地球化學通報, 27: 226-231.
李建威,李先福,1999. 湘贛邊中新生代走滑斷裂帶的流體-岩石相互作用. 地球科學,24: 480-483
*李占軻,李建威,陳蕾,張素新,鄭曙,2010. 豫西沙溝Pb-Zn-Ag礦床銀的賦存形式和成礦機理。地球科學,35: 1-16.
*畢詩健,李建威,李占軻,2010. 華北克拉通南緣小秦嶺金礦區基性脈岩時代及地質意義. 地球科學,出版中.
顏代蓉,李建威,Nurdan Duzgoren-Aydin,胡明安,郎銀生,2006,廣西下雷氧化錳礦床礦石特徵及成因分析。地質科技情報,25 (3): 61-67.
國家級教學團隊《礦產資源勘查工程》骨幹教師。
1996年獲美國IET教育基金會研究生獎。
2004年被評為中國地質大學“最受學生歡迎的老師”。
2004年獲得中國地質大學“教育、科技、外事先進個人”。
2005年被授予中國地質大學“三育人標兵”。
2006年被評為中國地質大學優秀研究生指導老師。
2006年榮獲大學生科技論文報告會優秀指導老師。
2006年獲湖北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指導老師。
2007年獲湖北省挑戰杯課外科技作品競賽優秀指導教師。
2007年獲湖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2008年獲湖北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指導老師。
2009年榮獲中國地質大學人事與人才工作先進個人。
2009年榮獲中國地質大學優秀共產黨員。
2009年獲中國地質大學青年科技節十周年大學生科技活動優秀指導老師。
2013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