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金灘鎮的結果 展開

金灘鎮

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轄鎮

金灘鎮,隸屬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地處大名縣東北,東與山東省莘縣王奉鎮交界,東南與張鐵集鄉接壤,南與孫甘店鄉、龍王廟鎮為鄰,西南與大街鄉接壤,西與紅廟鄉接壤,北與紅廟鄉接壤。轄區面積60.65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金灘鎮戶籍人口為57866人。

1953年,屬大名縣六區,置金灘鎮鄉。1958年8月,設立金灘鎮公社。1984年,改置金灘鎮。1996年,上馬頭鄉併入。截至2020年6月,金灘鎮轄23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金南村。

2018年,金灘鎮有工業企業28個,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51個。

2021年,大名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金灘鎮常住人口為38811人。

基本概況


金灘鎮(JintanZhen).位於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城東北16千米。東與山東省的莘縣接攘,西臨衛河,面積55.8平方千米,人口5.3萬。轄23個行政村,鎮政府駐金南村。京開(封)公路過境。
金灘鎮
金灘鎮

歷史沿革


1953年,屬大名縣六區,置金灘鎮鄉。
1958年8月,設立金灘鎮公社。
1984年,改置金灘鎮。
1996年,上馬頭鄉併入。

行政區劃


2011年末,金灘鎮轄金南、金中、金東、金北、焦庄、豆付巷、北沙窩廟、東龍化、中龍化、西龍化、后消災、前消災、小丈、上馬頭、辛庄、娘娘廟、順道店、窯廠、程庄、石家寨、北李庄、黃庄、鄭寨23個村民委員會。
截至2020年6月,金灘鎮轄23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金南村。
金南村金中村金東村金北村焦庄村豆腐巷村
沙窩廟村東龍化村西龍化村后消災村前消災村小張村
上馬頭村辛庄村娘娘廟村順道店村窯廠村程庄村
石家寨村北李庄村黃庄村鄭寨村中龍化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金灘鎮地處大名縣東北,東與山東省莘縣王奉鎮交界,東南與張鐵集鄉接壤,南與孫甘店鄉、龍王廟鎮為鄰,西南與大街鄉接壤,西與紅廟鄉接壤,北與紅廟鄉接壤。轄區面積60.65平方千米。

水文

金灘鎮境內河道屬衛河水系。衛河自窯廠村南入境,由南而北,在金南村西向北出境,境內河道長11.8千米。

人口


2011年末,金灘鎮轄區總人口53822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4332人,城鎮化率8%。另有流動人口4300人。總人口中,男性佔27593人,佔51.3%;女性26229人,佔48.7%;14歲以下12548人,佔23.3%;15~64歲34600人,佔64.3%;65歲以上6674人,佔12.4%。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49810人,佔92.5%;回族4012人,佔7.5%。人口出生率2.96‰,人口死亡率0.41‰,人口增長率2.55‰。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887人。
2017年,金灘鎮常住人口5.21萬人。
截至2018年末,金灘鎮戶籍人口為57866人。
金灘鎮
金灘鎮
2021年,大名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金灘鎮常住人口為38811人。

經濟


2011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10656萬元,財政收入174萬元,社會固定資產投入124萬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953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25元;花生總產量達9095噸。順道店村新民居建設主體工程已完成,提供住宅150套,可供1300人入住。38534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5%。17000人參加新農保,參保率達85%,按時為354名符合領取條件的60周歲以上農民發放養老金,發放率100%。
2018年,金灘鎮有工業企業28個,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51個。

農業

金灘鎮耕地面積6.4萬畝,人均1.2畝。
2011年,金灘鎮農業總產值2.5億元。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生產糧食3.6萬噸,人均669千克,其中小麥2.1萬噸、玉米1.5萬噸。主要經濟作物有花生和蔬菜。花生種植面積2.6萬畝,產量0.7萬噸;蔬菜種植面積為0.2萬畝,產量0.7萬噸,主要品種為菠菜、大蔥、西紅柿、山藥等。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羊、家禽為主。生豬飼養量3.9萬頭,年末存欄1.9萬頭;牛飼養量0.6萬頭,年末存欄0.4萬頭;羊飼養量3.2萬隻,年末存欄1.6萬隻;家禽年飼養量78.9萬羽;上市家禽39.9萬羽。生產肉類3649噸,其中豬肉1548噸、牛肉331噸、羊肉219噸、家禽肉587噸;禽蛋4213噸。水果種植面積0.18萬畝,產量2594噸,主要品種有蘋果、梨、紅棗、桃、杏,其中蘋果921噸,梨1410噸,紅棗103噸,桃37噸、杏123噸。大型農業機械164台(輛)。農民人均純收入4953元。
截至2011年末,金灘鎮累計造林2.3萬畝,農民住宅四旁樹林290萬株。
金灘鎮
金灘鎮

工業

2011年,金灘鎮以麵粉、速凍食品為主。工業總產值4.5億元,擁有企業14家,職工1450人。

商業

2011年末,金灘鎮有商業網點1120個,職工2500人。社會商品零售額達到2.8億元,城鄉集貿市場3個,年成交額1.8億元。

社會事業


文體事業

2011年末,金灘鎮有文化站1個,村文化活動中心23個,各類圖書室21個,藏書4萬餘冊。學校體育場地3處,35%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23%。有線電視用戶5216戶,入戶率43.1%。

教育事業

2011年末,金灘鎮有幼兒園6所,在園幼兒700人,專任教師50人;小學14所,在校生5720人,專任教師380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300人,專任教師68人。初中適齡了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入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到100%。
2011年,金灘鎮教育經費達0.32億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0.31億元。
金灘鎮
金灘鎮

醫療衛生

2011年末,金灘鎮有醫療衛生機構1個,門診部(所)28個,床位56張,每萬人擁有床位10張。專業衛生人員45名,其中執業醫師15人,執業助理醫師16人,註冊護士14人。醫療及后完成診療1.9萬人次。23個村村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8%。

社會保障

2011年,金灘鎮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928戶,人數1284人,支出100.3萬元,月人均65元;農村五保戶分散供養93人,支出12.13萬元;農村醫療救助81人次,救助資金33.3萬元;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377人次,支出4.13萬元。自然災害受災人口8957人,農作物受災面積1.26萬畝,直接經濟損失128.2萬元,救災支出6.5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74人,撫恤事業費支出30.69萬元。

郵政電信

2011年末,金灘鎮有郵政代辦所7個,報紙、期刊累計征訂33.4萬份(冊)。郵政業務收入95.6萬元。電信服務網點1個,固定電話用戶561戶,行動電話用戶12113戶,寬頻接入用戶635戶。全年電信業務收入680萬元。

基礎設施

● 道路
2011年末,金灘鎮有鎮區道路總長度10千米;道路鋪裝面積6萬平方米。
● 公共交通
2011年,金灘鎮有鎮區開通公交汽車路線2條,公交運營車輛16輛,萬人擁有量為3台,年客運量5.6萬人次。
● 給排水
2011年末,金灘鎮有鎮區自來水廠1座,鋪設幹線水管148千米,生產能力3800噸/日,年工業用水27.92萬噸,年生活用水74.39萬噸。居民自來水普及率60%,年人均生活用水29.5噸。
● 供電
2011年,金灘鎮有鎮區35千伏變電站2座,主變壓器4台,總容量19.75兆伏安;高壓輸電線路4條,總長度23.14千米。

文化


地名由來

原名小灘鎮,因鎮政府駐金灘鎮村而改為今名金灘鎮。

鎮名來歷

金灘鎮位於河北省大名縣城東北十七八公里處的衛河東岸,據《大名縣誌》記載,這裡原來是衛河的一個渡口,后聚集為村落,因處於河灘上而得名小灘。“小灘鎮在郡治東北,相去三十里而遙,戶口近萬家,水所經道也。”(《小灘鎮浮橋記》),“衛河,古清、淇二水所導也,漢為白溝,隋為永濟渠,宋元曰御河,明曰衛河。”(《畿輔安瀾志》)特別是經過隋煬帝疏浚開鑿為永濟渠(系大運河的一部分)后,河運繁忙,舟船輻輳,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大集鎮。這個村店鋪林立,商業繁榮,每逢農曆初一、初三、初六、初八為集市之日,可謂兩天一小集、三天一大集,十天四個集,正像其村名一樣,是一方聚金之地。河運的興盛,使這裡商賈雲集,市鎮繁榮。金灘鎮繁華至遲形成於元代,明永樂間廢海運行漕運,曾在小灘鎮設置機構,專門負責水運事務。因金灘鎮“南襟河洛,北通燕趙,東接齊魯,西拱嵩行,舟行輻輳,民物阜殷,儼然一都市”。故而在金灘鎮設立戶部分司,督辦河南、山東東昌府(聊城)、德州等地的漕糧兌運。此後,又相繼設立巡檢司負責維持治安,稅課司負責徵收稅收。因河道淤淺有礙漕運,又增置元城縣主簿一員駐金灘鎮專職疏浚河道。據村民講每年在金灘鎮守凍的船幫兩三千人,鎮內店鋪、銀號、當鋪、酒店等等近百家,是繁華富庶之地。明朝後期,因韃靼入侵,作為大名府屏藩重地的金灘鎮開始集建寨牆,建有寨門五座:北門、東門、東南門、南門、西門,牆基三四丈,上有垛口,全然大名城模式。經過200多年的發展,到了清朝,這裡水運更加發達,商業更加繁榮。據《大名縣誌》記載,同治年間,禮部侍郎毛昶熙奉命赴河南督辦團練事宜,輕舟微服沿大運河南下行至大名府小灘鎮,停舟上岸想看一看這座繁華小鎮,不想被當地政要士紳聞之,得到隆重招待。因仰慕其書法,士紳斗膽提出一個非常奢侈的願望,力請其為本村題字。但為官的書法家毛昶熙從不輕易留墨題字,他給自己規定了一個“三不留原則”:一不留墨跡,二不留文稿,三不留錢財。毛昶熙對於自己的書法作品,只允許“鋪牆壁上留兩個時辰”,有“書不過兩時,文不過一季,皆焚之於爐”之說,所以請他題字相當不易。也許是毛昶熙被小灘鎮繁華景象所觸動的緣故,出人意料的慷慨,很高興地答應了鎮上的請求。他見此地商船穿梭,店鋪林立,商賈生意興盛,日進斗金,遂取沙里澄金之意,提筆寫下“金灘鎮”三字。遺憾的是,他的墨跡還是沒能流傳下來,而“金灘鎮”這個有著美好寓意的名字傳了下來,小灘鎮逐漸淡出人們的語言,“金灘鎮”之名越叫越響了。金灘鎮的主街區是鎮中間的青龍街,自北寨門蜿蜒曲折至南寨門,上世紀80年代寨牆方拆除,寨門、寨牆遺跡尚存,青龍街的整個街道基本維持清末民初商貿街的原貌,兩側店鋪林立,民族氣息濃厚,至今步入其中,有種回歸清末民初的感覺。青龍街中段古建築保存尚好,現存文物有集福寺(現為金北回族小學,有明朝天啟、崇禎朝首輔黃立極的碑記)、河北省文保單位的元代清真寺、郭隆真紀念館、冀魯豫交界的第一所女子小學堂、火神廟、戶部分司、山陝會館、清末古店鋪等。
青龍街古店鋪
歷史悠久的金灘鎮老字號店鋪:百年老鋪訴說百年輝煌,抓好時機如何繼續發揚
金灘鎮,作為千年古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自古商賈雲集。走進青龍大街,看著這裡一排排的店鋪,藍磚青瓦,細心的你可能會問:這裡過去肯定終日車水馬龍,熙熙攘攘,一派繁華景象,如今這林立的店鋪家家關門閉戶,昔日的繁華都去哪裡了?還有多少是歷史傳承下來的金灘鎮老字號店鋪?
答案卻是令人遺憾的,現在106國道邊內近百家店鋪清一色都很“年輕”,連一家百年老店都沒有,而青龍大街的店鋪也大都關門了,更不用說傳承數百年的古商號了。
在建國前古鎮店鋪眾多,據老人說過去金灘鎮的店鋪門前有石頭獅子,石頭雕刻的凳子,水缸,每個門楣都有從短到長的對聯,多如牛毛,可以說隨手掂來,可以說是古鎮文化底蘊的點睛之筆,雕花的門窗圖案,多姿多彩令人匪夷所思,有牡丹、喜鵲登梅瓶、孔雀開屏、鳳凰麒麟、雙龍戲珠,傳統的花卉、仕女,還有回形格、井子格、扇形、菱形星羅棋布美不勝數,可是隨著金灘鎮商業中心東移,時代變遷與時俱進,這些古老的商鋪逐漸走向了沒落與絕跡。
對於我們這座古鎮來說,老字號店鋪意味著城市的厚重歷史,意味著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財富,也意味著今後金灘鎮能否走得更遠。
令人欣慰而又可喜的是,在大名縣地方志辦公室關於對古鎮金灘鎮進行旅遊規劃開發的建議中,恢復金灘鎮本地老字號店鋪被明確提出,並擺上了議事日程,金灘鎮老字號店鋪“重生”之時指日可待。
金灘鎮老字號店鋪歷史悠久。
據《小灘鎮浮橋記》記載:“小灘鎮在郡治東北,相去三十里而遙,戶口近萬家,水所經道也。”“南襟河洛,北通燕趙,東接齊魯,西拱嵩行,舟行輻輳,民物阜殷,儼然一都市”。金灘鎮地處南北交通要道,更兼水陸之便,自古以來,就成為著名的各種商品,特別是糧食的集散地,斯時經營糧食的商鋪眾多,往來客商雲集,帶動了各行各業的發展,彼時,在金灘鎮可以說三十六行,樣樣都有,商鋪林立五花八門,據村裡老人講每年在金灘鎮守凍的船幫兩三千人,鎮內店鋪、銀號、當鋪、酒店等等近百家,是繁華富庶之地。
據記載張家老藥鋪是明朝末年張氏先祖,在大名府金灘鎮建立起來的民間家庭藥鋪,是集中醫、中藥、醫具於一體的商號、藥鋪,它不僅有醫道高明的坐堂醫生,而且所制丸散膏丹皆貨真價實,載譽民間,是大名府當地有文字記載、歷史悠久,最古老的藥鋪之一,在國內也是罕見的。據老年人回憶,當年的張家藥鋪:“開業初有房屋四五間,乾淨整潔,自配成藥,很快瑞仁堂即以因善心仁術,醫技高超,配藥方便而日益遠播。後於西小十字街自買宅基地建房營業接診,先後修蓋房屋四十餘間,臨街十餘間上下兩層,門楣懸掛堂號‘瑞仁堂’,兩側明柱上的抱柱楹聯黑底金字,上聯是:“但願世間人無病”,下聯是:“哪怕架上藥生塵”,中堂高掛“仁心濟世”匾額,顯示藥鋪仁德為本的善念。進院對辟各十餘室,設有會客室、修藥房、夥計住房男東女西,界限有別,女士診疾分內外兩室,後院設有倉庫數間。瑞仁堂要求坐堂大夫:‘診必細.葯必真,炮煎嚴責沉’;‘修藥房’遵照古訓:炮製雖繁,不吝人工;品味雖貴,不惜物力,自製丸、散、膏、丹、酒等一些成藥,方便群眾,遠來求疾者免纏居食,亦有外來求住者亦皆免,常有病亡掩埋,疫期施藥,病癒資助返家者!民間常說:‘張家藥鋪窮漢子吃藥富漢子拿錢!’”
張家藥鋪代代相傳嚴格遵守創業之初就建立起的選方、用藥、配比及工藝規範,刻意精求丸、散、膏、丹及各類型配方,逐漸培育了瑞仁堂良好的商譽。
那時張家老藥鋪的“修藥房”是製藥作坊,每天幹得熱火朝天,忙碌得很。工人們在鐵碾槽旁,或手推,或腳踩緊張地碾製藥末;五把大切刀在不停地切制中草藥片,“咔嚓、咔嚓”聲不絕於耳;二口大葯鍋內熬制的藥膏散發著中草藥的香味;烏黑的藥丸攤放在大小不同的疊丸藥的簸箕內,閃閃發光;裝滿各種藥材的巨筐匾簍整齊地排列在作坊四周;後院擺滿了大小不同的浸製藥材的瓦缸。整座個藥鋪到處充溢著的藥材馨香,把半條街都香透了,當時被老百姓稱作葯香飄千里,懸壺濟萬家。
瑞仁堂不但要求葯工在客人抓藥時幾次核對藥方是否有重複、短缺以及忌口等問題,還細心調配,單劑單味稱量,並奉送用竹、紗做成的小過濾器,把藥引和其他注意事項一一交待清楚才讓客人離去;在用藥方面,瑞仁堂不但用藥地道,而且為了發揮藥力,整治藥材一點疏忽都沒有,如蟲蛻要掐頭去爪,麥冬抽心,伏毛砸去老殼,枇杷刷毛,一絲不苟。然後該煮的煮,該蒸的蒸,熬煉炒鍛,一點也不圖省工。瑞仁堂以誠信贏得了廣大客戶的信譽,除本地人外,遠在百里千里天津衛、河南的衛輝的病人都慕名前來就醫抓藥,在人們的心目中瑞仁堂享有很高的知名度。真可謂國醫未必皆高手,民間亦會出名醫!
瑞仁堂的藥材品種繁多,貨真價實。大到人蔘、鹿茸麝香、犀角,小到黨參、前胡黃芪、麥冬,各種藥材應有盡有。除部分名貴藥材要到外地進貨外,大多都是自采自製。
幾百年來張世後人始終恪守“遵古炮炙、選葯精良”宗旨,延襲幾百年來形成的獨特經營方式。由於地理位置優越,經營品種齊全,醫術精湛、醫德高尚,又是久負盛名的老字號,所以在冀魯豫享有盛譽,生意十分紅火,成為當時大名府乃至衛河南北、京津響噹噹的老字號店鋪。
清同治年間,太平天國起義失敗,為避兵荒,先祖率家眾變賣家產,隱姓埋名,脫離宗族,隱居別處,雖輾轉數年,經歷了近百年的屢遷家園的艱難痛苦過程,但仍力所能及的布囊施藥,造福於民。
張氏先祖遷離原居時,所賣家產全部掩埋,家境一窮二白,採取多種方法謀生,但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醫學世家,還常施藥與人。艱苦奮鬥幾十年,終於在張忠文重振了家業。取得了合法的行醫資格,常義務為人診治,后其子張將勇正式開堂行醫以“瑞康診所”為店號。期盼當家業在其子手中,可以使碩大的“瑞仁堂”金字匾額端掛門眉。但願到時可以聘用有數十名經驗豐富的中醫師、中草藥劑師。可以一排排大葯櫃整齊地排列在店堂中,數百個葯屜中飄散著耐聞的中草藥香氣,沁人心脾;闊大的紫紅色櫃檯環放店堂正中;把葯戥被把磨得光潔如玉;把鋥亮的黃銅葯搗筒整天叮叮噹噹響個不停。
張氏歷代傳人都是一位位有著傳奇經歷、深藏不露的長者,他們各個慈眉善目、鶴髮童顏。根據家規家裡都從小就讓他們開始專攻《黃帝內經》,熟讀《本草綱目》等。望、聞、問、切樣樣精通,推、拿、灸、針門門都會,並要求掌握獨門絕活,祖傳秘方。要既行醫、又製藥,既出診、又坐堂,給人治病隨叫隨到。許多疑難雜症基本上都要能手到病除。
張忠文先生一貫為人低調,勤勞上進,不怕吃苦,他不僅繼承了祖輩良好的醫德、精湛的醫術,還熟知歷史、愛好文學、書法,多才多藝,興趣廣泛,積勞成疾,享年58歲,他的子嗣後代將繼承他的遺志,不懈努力去完成他所沒有完成的心愿!
老字號“瑞仁堂”只是金灘鎮眾多店鋪的一個縮影,除瑞仁堂外,古鎮金灘鎮還有許多老字號店鋪,如顆顆明珠點綴在老街的街頭巷尾,照耀著周邊的四里八鄉。他們基本上都是看中金灘鎮這塊風水寶地的外地人,早年逃荒、經商來到金灘鎮創建的。如逢源號、順興館、永發日雜店,青陽徽商的布草店,江西幫的皮花行,徽州商人的豆腐作坊……,等在當時都小有名氣。都是老金灘鎮人耳熟能詳的老字號店鋪,它們見證了金灘鎮作為水陸交通要道和重要糧食交易商埠的輝煌。這些外地人不僅給金灘鎮帶來先進的經商理念和管理經驗,還各自為原籍牽線搭橋紛紛在金灘鎮興建山陝會館、河南會館、濟南會館、徽州會館……,吸引八方來客到金灘鎮打拚,為支撐老街格局、繁榮金灘鎮經濟、提高古鎮知名度作出了重大貢獻。
可惜的是,經歷多年的風風雨雨,如今這些老字號店鋪沒有一家得以生存,逐漸遠離了人們的記憶。
多家老字號期待“重生”
“瑞仁堂後人準備對藥鋪內外部環境進行整體裝飾,體現中醫文化元素,並有醫生坐診,開展中醫診斷服務。”這是張家後人在談到祖先的家史、遺跡中說的,也是對“重生”后的老字號藥店的描述,如果金灘鎮的老字號商鋪的後代都去這樣做,建成后將使“每一家店鋪都是旅遊點,每一店鋪都是小型傳統博物館”,同時,讓老字號店鋪的建築也成為一道搶眼的風景。
目前,我們縣相關部門正在組織方案,落實工作任務,力爭早日恢復金灘鎮老字號店鋪。縣旅遊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恢復老字號店鋪是我縣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在打造綠色旅遊方面的重要工作內容,讓老字號店鋪早日與世人見面只是第一步,要重現昔日的輝煌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
金灘鎮老字號店鋪將成為大名旅遊線路的一個亮點,將為恢復金灘鎮昔日的輝煌快馬加上一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