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山衛志
清代蘇潛修編著的志書
《靈山衛志》首次修志,約在清代康熙初年。先由貢生蘇再武編纂成《靈山衛志》稿本。康熙年後期,孝廉高穎斯又加以增補,也成衛志稿本。乾隆十六年,貢生、蘇再武之孫蘇潛修於《膠州志》編纂之際,整理高穎斯稿本,重新增補而成今之《靈山衛志》。全書共八卷十二志,是膠南地區有史以來的第一部志書。
靈山衛志原著是清朝的蘇潛修,由膠南史志辦校注。
編審人員 主 審 劉 泳 於 睿
副主審 劉風光 張 忠 王金棟
原著 清·蘇潛修
校注 膠南史志辦
總校 彭煜文
分校 陳平業 趙偉國 張 勇
校務 張金寶 張海軍 王錫坤
出版 五洲傳播出版社
明初,詔令天下設立衛所,跨縣設所,連府設衛。洪武五年,鑒於今膠南沿海倭患頻繁,調指揮僉事朱興築靈山衛城,並從內地遷民圈佔屯守,共建立軍屯三十個,軍兵五千六百人。衛指揮使為正三品,轄三所:左所在衛城,前所在琅琊,后所在膠州城。防區西起日照兩河,北至膠南洋河,主要為原萊州府膠州、青州府諸城沿海一帶(即今膠南市和青島市黃島區沿海地區)。清初,廢除世襲官兵,改設衛守備。雍正十二年裁靈山衛,分地入膠州、諸城。
靈山衛首次修志,約在清代康熙初年。先由貢生蘇再武編纂成靈山衛志稿本。康熙年後期,靈山衛孝廉高穎斯又加以增補,也成衛志稿本。乾隆十六年(公元一七五一年),靈山衛貢生、蘇再武之孫蘇潛修於《膠州志》編纂之際,整理高穎斯稿本,重新增補而成今之《靈山衛志》。全書共八卷十二志,是膠南地區有史以來的第一部志書。該志書門類比較齊全完整。因系私人著述,個別志目資料不詳盡,而某些志目又過繁瑣。蘇氏編纂時,靈山衛已撤併十六年,故記載衛城人和事較詳,而膠州所次之,琅琊所併入諸城,記事又次之,但仍不失為一部好志書。成書後,該志在民間往來傳抄,間有填加,其中難免錯訛之處。今根據市檔案局所藏孤本,參以雍正版《山東通志》、乾隆版《膠州志》和民國版《增修膠志》等文獻資料整理、校正、標點、註釋后出版,使之走出檔案高閣,進入尋常百姓之家。這對於我們了解膠南歷史,發掘地域文化,激發我們的桑梓情、愛國志,更好地宣傳膠南、建設家鄉,將大有裨益。《靈山衛志》成書於清代中期,受時代的局限,一些封建的、唯心主義的東西,在《學校志》、《祀典志》、《烈女志》、《記事志》、《藝文志》以及作者的一些個人評述中時有出現。希望讀者在閱讀時,運用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棄其糟粕,取其精華,批判地鑒別和使用。
為便於讀者閱讀,在校注中主要把握以下原則和方法。
一、對錯漏衍生文字的處理:由校注者根據上下文,或參照《膠州志》、《增修膠志》等文獻資料糾錯補遺的,用〔〕標識。無文獻資料參照對校,文字殘缺的,一律用□標識。衍生性文字,校注時直接刪去。
二、對結構層次的處理:將卷下分為三個層次。凡"××志"均作為一級目;志下分目作為二級目,分別用"一"、"二"、"三"等序數標識;分目之下為三級目。對原志出現的"明"、"國朝"等介於二級目與三級目之間的層次,除部分保留外,多數歸併、合置到三級目的正文內容之內。
三、對原志正文與目錄不一者,根據其隸屬關係,或合併,或分立,或移置,使之既符合邏輯,又與目錄相互統一。如《陳氏祀堂記》部分,原附於《烈女志》之後。根據上述原則,校注時將其置於《人物誌》之後。再如《輿地誌》部分,原志目錄中"山川"、"島嶼"兩個分目,而正文中只有"山川島嶼"一個分目。校注時將其分設"山脈"、"島嶼"、"河流"、"泉水"四個分目。另於第八卷之後單立一卷《志末》,將第八卷末原附的《總論》、《贊》等篇歸入。
五、註釋方面,採取夾注方法,註釋內容重在史實、人物等方面,一般生僻字句不作解釋。
六、附錄部分,全部為校注者所加。主要收錄與靈山衛有關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以及靈山衛早期歷史、目前現狀等方面的資料,以此詳原志之未詳,補原志之未記,更全面地反映靈山衛的歷史面貌。
卷一、圖考志:星野圖說、衛興圖、衛興說、城池圖、學宮圖。興城地誌:沿革疆域、形勝、山川、島嶼、海汛、海運考、馬家壕、氣候、土產、風俗、古迹。卷二、建置志:官署、街區、坊表、壇廟、橋樑、墩鋪。兵防志:武職、軍屯、武功。卷三、學校志:學宮、額數、禮儀、訓文、聖賢位次、聖賢、聖贊。卷四、祀典志:祭期、祭器、祭品、樂器、樂章、祭儀、壇廟祭祀。卷五、官職志:經歷、倉大使、教授、守備、巡檢、官跡。選舉志:科甲、供士、武科、封贈。卷六、人物誌:忠節、孝子、政績、懿行、文學。列女志:貞節、烈節。卷七、記事志:大事記、災異、雜記。卷八、藝文志:疏、記、詩、詞、說。共八卷。
聞之莫為之,后雖盛不傳。先子之德,詎不賴後人顯哉?余衛人也,遷莒者且十世。故里中山嶺之盤紆、大海之澎湃以及衛所之民情土俗,渺矣無睹。即先世廁諸簪纓后,辟草萊,斬荊榛,作海甸干城,與有明相終始者,欲溯遺蹤而迄不可得。蓋陳氏之式微久矣。戊子歲,友人史子世衡來自膠,遺余蘇子《靈山衛志》一書。披閱之餘,儼然見先疇、仰舊德焉。夫越人越吟,寢寐中且不忘故土。茲克於數百裡外如履其地,如與諸君子揖讓晉接、覙縷往複於其間。遊子悲故鄉,而無胡馬北風之戀,豈情也哉?特念同為人後,而蘇氏獨以文章德業世其家,採風者稱文獻焉。意者乾坤龍戰,克於兵燹摧剝之餘,艱辛百折,不失其家乘,衛之志因據以作藍本焉。潤色鴻章,輝煌典冊,靈山衛燦有成書。說者曰:蘇有人,借衛志以顯。而吾謂:衛有志,賴蘇氏以傳也。余衛人也,東望故鄉,竹槎島上,儼立軍麾;鹿角河邊,如聞鐃唱。為問當年開國從龍之績、居官戎馬之勞猶有存焉者乎?譜牒無征,世系莫據,於百里山外悵望白雲,不知棲泊何所,則小子之罪戾深矣。試書以質之蘇子,倘不陋劣不文,俾得廁名簡末,后之讀者知陳氏之後尚有斯人,先緒或藉以不墜也。是則余之厚望也。
夫大清乾隆三十九年歲次甲午十一月望日,原籍靈山衛世襲指揮僉事第十一世孫陳嶦敬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