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父偃
漢武帝大臣
主父偃(?~前126年),漢武帝時大臣。臨淄(今山東臨淄)人。
出身貧寒,早年學長短縱橫之術,後學《易》《春秋》和百家之言。在齊受到儒生的排擠,於是北游燕﹑趙﹑中山等諸侯王國,但都未受到禮遇。元光元年(前134),主父偃抵長安。后直接上書漢武帝劉徹,當天就被召見,與徐樂﹑嚴安同時拜為郎中。不久又遷為謁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中升遷四次﹐得到武帝的破格任用。並向漢武帝提出了“大一統”的政治主張。
公元前126年,逝世。
“推恩令”
漢武帝為了加強皇帝的專制權力,在以丞相為首的外朝官僚機構之外,另在宮中設立內朝。主父偃在內朝備武帝顧問,對當時的政治頗有影響。幾次上書,都能切中時弊。他認為,漢初分封的諸侯國連城數十,還有相當的實力。漢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萬騎,和天子一樣威風。他還自造弓箭數十萬,府庫的“珠玉寶器,多於京師”。這種情況對加強中央政令的推行不利。為加強中央集權,他向武帝建議,允許諸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侯國。從此諸侯國越分越小,加強了中央集權。
——摘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有刪改
武帝時期齊國的國君當公孫弘在世主政的時候,這個時候齊國的國君是齊厲王。齊厲王的母親是紀太后,紀太后也想學當年呂后那樣的做法,把齊厲王的表妹許給了齊厲王,但是齊厲王並不喜歡他的表妹。然後,紀太后就想了一個辦法,紀太后讓自己的女兒也就是齊厲王的姐姐去處理他的後宮問題。所謂處理後宮問題就是讓齊厲王的姐姐到他的後宮去,把齊厲王和後宮的宮女隔絕起來,斷絕交往。她們這樣想的,如果齊厲王和後宮的宮女沒有交往了,他身邊只剩了一個女人,那他倆的夫妻關係不就好了嗎?本來是這樣想的,結果呢出了一個大事。這個大事就是這個齊厲王不遵從道德規範,他姐姐去幫他處理問題,他和他姐姐出問題了,齊厲王和他的姐姐出現亂倫關係。這個事情發生以後,緋聞就傳開了。也就是這個時候,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后很希望自己的外孫女找一個諸侯王做女婿,想來想去呢找不到一個合適的人,就在這個時候,有一個齊國出身的宦官叫徐甲,這個人在王太後身邊做宦官,這個人就給王太后建議說,他說我是齊國人,我對齊國很熟悉,你不如讓我到齊國去說服這個齊厲王,就把你的外孫女嫁給齊厲王。王太后一聽當然很高興了,因為齊國當時是一個比較大的諸侯國,徐甲想通過這件事情在王太後面前邀寵,這個事一說王太后挺高興。這個徐甲就準備動身,但是這個事情做得不甚秘密,被誰知道了,被主父偃知道了。主父偃知道了就趕快找這個徐甲說這樣吧,假如你這件事辦得順利的話就捎帶著把我的女兒也送入齊國的後宮。徐甲聽了以後就覺得順手牽羊的事,就答應了,連眼睛都沒眨就答應了,答應得很爽快,主父偃也很高興,就單等著他女兒的好消息了。這個徐甲到了齊國以後就先放了一個口風,試探齊國君臣的反應,結果這個口風一放出來,齊厲王的母親紀太后是勃然大怒,不同意。她說齊厲王已經有了王妃,也有了其他的嬪妃,根本不需要什麼王后啊嬪妃啊。再說了,來提親的這個徐甲是個什麼人?是齊國最窮的一個人,最後沒有辦法他凈身做了宦官,他算個什麼東西?至於那個主父偃還想捎個夾帶,把自己的女兒夾帶著進來,完全拒絕了。這一下這個徐甲的差事就辦砸了,辦砸了這個差事以後徐甲就覺得沒法回話,回去就跟王太后說了一番謊話,他說這個事齊王已經答應了,他說只不過我有點兒擔心,我怕出現燕王那樣的事件。燕王事件是個什麼事件呢?這個燕王叫劉定國,燕王和他的女兒也是亂倫,這件事情是被主父偃告發的,告發以後燕王自殺,這個燕國被撤銷。他暗示王太后,齊王雖然已經答應了,但是我擔心出現燕王那件事情,言外之意是告訴王太后齊厲王有亂倫之事,所以王太后一聽就下令今後絕不要再提嫁到齊國去的事情。這個事就了了。
畫外音:在王太后看來,外孫女沒有嫁給齊王沒有關係,皇太后的外孫女肯定是不愁嫁的,但是主父偃攀龍附鳳的如意算盤卻泡了湯。按理說齊王如此淫亂,女兒不能進宮也是免得往火坑裡跳,可是主父偃聰明一世糊塗一時,他卻偏偏不這樣認為,而是從此對齊王懷恨在心,決心一定要報復齊王。但是齊王畢竟是堂堂大漢的諸侯王,是皇親國戚。主父偃再得寵也不過是個小小的臣子,主父偃能夠順利地扳倒齊王嗎?有著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允許主父偃在他的眼皮底下公報私仇嗎?
電視劇《漢武帝》中的主父偃
就在主父偃飛黃騰達之後,主父偃就開始揭發燕王,揭發齊王,做了這些事情。當然,他做了揭發燕王、揭發齊王這些事情以後,因為主父偃文筆很厲害,所以當時很多人都很害怕他,都害怕主父偃的文章。但是因為主父偃在朝中,當時也沒有人敢告他,其實對主父偃最恨的人是趙王,因為趙王的家裡也有亂倫的事。這個時候諸侯王中間好像有點道德的淪喪吧,你看燕王是跟自己的女兒、姐妹發生亂倫,齊厲王是跟他姐姐亂倫,趙王的太子呢也是跟他的姐姐妹妹亂倫,趙王也害怕被揭發,所以趙王想找機會趕快把主父偃扳倒。恰巧這個時候,漢武帝派主父偃到齊國去做國相,他一離開中央政府,趙王立即告狀,因為他在那兒趙王不敢告,他一告主父偃的嘴很厲害的。等主父偃一離開,立即告狀,這一告狀,漢武帝一聽說以後立即就把主父偃給抓起來了。告什麼狀呢?兩條:一條是受賄,再一條謀害齊王。告他兩條罪狀,但是主父偃只承認受賄,不承認謀害齊王,但是趙王這個告狀一下子讓主父偃進了監獄。
其實進監獄這個時候主父偃還是有翻身的機會的,但是主父偃這個人吶有毛病,我們都知道有一句非常有名的成語叫“倒行逆施”,都知道這個成語,其實這個成語就是主父偃(史記伍子胥列傳)說的,但是原話不叫“倒行逆施”,叫“倒行暴施”,也就是說主父偃在他權力的頂峰他不斷地告狀,告這個告那個,甚至把諸侯王都告倒,把大臣告倒,這個時候就有人勸主父偃,說你太橫行霸道了,結果主父偃說了一句什麼話呢?主父偃說,他說我從結髮遊學以來,四十多年不得志啊,你知道我這四十多年北漂的生活怎麼過的,受了多少窩囊氣,到哪兒哪兒不待見,走哪兒人家都討厭我,我四十多年的罪,我好不容易熬出頭來了,這是第一。第二,我這個不受禮遇到了什麼程度?我爹我娘不認我這個兒子,我的兄弟們不把我當作自己的骨肉,我的賓客們都棄我而去,就是我主父偃活到今天還沒有嘗過什麼叫溫情,所以主父偃最後說了這麼幾句話,他說“我阨日久矣”,他說我四十多年窮困的日子太長了,且丈夫就是男人啊生不五鼎食,死當五鼎烹。這五鼎食就是我活著的時候如果不是吃著滿桌的酒席的話,那麼我死的時候就是五鼎烹,吾日暮途遠,故倒行暴施之,所以到了這個程度了,我就不顧一切了。而且我這個年齡也大了,所以我就要倒行暴施。主父偃這個人在做人上很直爽,有什麼說什麼,他不像公孫弘,但是主父偃這套做派不好,很不受人們喜歡,他和那個社會的主流輿論不一致啊。所以主父偃受了四十多年的窮,一旦他得勢怎麼呢,瘋狂地斂財啊,瘋啊,誰送他都收,誰送他都敢收。再一個,到處樹敵,上至諸侯王,下至大臣,見誰告誰,見誰寫誰的奏章,到處樹敵。而且還有個很典型的例子,主父偃到齊國去做國相的時候,因為他當年在齊國很不受重視啊,他後來以國相的身份到齊國去的時候,齊國有些人不遠千里去迎接他,結果主父偃怎麼辦呢?主父偃到了齊國把他的哥哥,他的弟弟,他的賓客,他的故交,他的朋友都召集過來,說當年你們都看不起我,我陞官了,你們跑一千多里地去迎接我,這樣吧,我們也有過一點兒交情,我也不會一點表示也沒有。拿出來五百金往地下一灑,你們撿吧,從此以後我們斷交。散金斷交,不再來往,主父偃是給自己一點退路都不留,主父偃是那個得志便猖狂的人,所以啊,人你一旦飛黃騰達,你是睚眥必報,還是既往不咎,考驗的是一個人的氣量,但是在冥冥之中似乎也牽引著個體命運的軌跡,人還是做得大度一點為好。所以齊厲王的自殺,趙王的告狀,漢武帝的抓捕,讓主父偃一下子變為了階下囚。但是這個時候,漢武帝並不想立即殺個主父偃,因為主父偃畢竟是個很有才幹的人,而就在這個時候,擔任御史大夫的公孫弘出面了,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御史大夫是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員,公孫弘出來了。公孫弘出來說了兩句話,說如果不殺主父偃,你沒有辦法向天下人交待。所以,公孫弘的這個罪惡之手,公孫弘的這滿嘴毒牙,伸向了主父偃。
主父偃做到中大夫,炙手可熱,眾大臣均巴結主父偃,賄賂他的金錢達數千金之多,主父偃也都來者不拒,不加收斂。
主父偃讓人去遊說齊王,希望把自己的女兒送入齊王宮中為妃,但遭到拒絕。主父偃為泄私憤,扳倒齊王,上書武帝,言齊國富強,然齊王血緣與皇帝太過疏遠。后又說自己聽說過齊王的醜事,后武帝派主父偃為齊相入齊,監察齊王。
元朔二年(前127)主父偃被拜為齊相,揭發齊王奸事,后將此事故意泄露給齊王,齊王聽后恐懼,畏罪自殺。齊王死後,趙王緊張,當年主父偃長期待在趙國,知趙王一些不法之事,趙王決定先下手為強,使人告發其接受諸侯賄金,武帝怒,遂下令逮捕主父偃。這時漢武帝並不想殺主父偃,但時任御史大夫的公孫弘勸說漢武帝殺他,最終被族誅。朝中大臣都因主父偃喜歡揭發人隱私頗為害怕,紛紛落井下石。主父偃死前有數千賓客,但他死後沒有人來為他收屍,只有洨孔車一人埋葬他。(註:集解徐廣曰:“孔車,洨人也。沛有洨縣。”)
司馬遷在史記中《史記》寫到:主父偃當路,諸公皆譽之,及名敗身誅,士爭言其惡。悲夫!
齊王(首府臨淄【山東省淄博市東臨淄區】)劉次昌跟他的姐姐紀翁主通姦(皇帝女兒稱公主,親王女兒稱翁主。這位翁主是紀太后所生,所以按照漢代風俗稱紀翁主)。主父偃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劉次昌,可是劉次昌和紀翁主的娘親紀太后拒絕。主父偃於是向劉徹建議:“齊國臨淄有10萬戶人家,僅租稅一項,就有黃金24萬兩之多,人民富饒,超過長安。除非是皇帝的親弟弟或最心愛的兒子,不應在那裡當王。而今齊王的血緣關係越發疏遠(齊國一任王劉肥是劉邦的兒子,二任王劉將閭,三任王劉壽。現在的四任王劉次昌是現任皇帝劉徹的遠房堂侄),又聽說劉次昌跟他姐姐淫亂,請乘機整頓。”劉徹遂任命主父偃當齊國宰相(相),派往處理。主父偃到臨淄(齊國首府)后,霹靂般逮捕王宮的侍女跟宦官,供詞中牽連到劉次昌。劉次昌恐懼,服毒自殺。主父偃年輕時曾逗留燕國(首府薊縣【北京市】)、齊國、趙國(首府邯鄲【河北省邯鄲市】),都受到冷落,等到掌握權柄,一連摧毀燕國、齊國。復仇之手下次可能伸向趙國,趙王劉彭祖大為恐懼,上書劉徹,檢舉主父偃接受封國賄賂,所以才建議分封親王的子弟(主父偃用分封手段削弱封國,完全為國家著想,此時卻成了罪名)。恰巧齊王劉次昌自殺,劉徹認為一定是主父偃脅迫所致,勃然大怒,召回主父偃,投入監獄。主父偃承認接受封國的賄賂,但並沒有脅迫齊王劉次昌自殺。劉徹本要赦免他,可是公孫弘說:“齊王(劉次昌)自殺,沒有兒子,封國撤除,由中央政府收回,改設郡縣。主父偃本是罪魁,如果不殺他,無法向天下解釋。”遂屠殺主父偃全族。
公孫弘不久前堅持殺郭解,又堅持殺主父偃。此公可是典型的陰險人物。平常日子一團和氣,不與人爭,卻在節骨眼上,使出惡毒一擊。
主父偃是齊國臨菑縣人。常學習遊學之術,很晚的時候才學習《易》《春秋》、百家之言著作。(主父偃)遊學於齊國讀書人之間,儒生們一齊排斥他,他在齊國不能容身。元光元年,(主父偃)就向西進入函谷關會見衛青將軍。衛將軍多次向皇上進諫但皇上不察。於是上書闕下。早上剛剛進奏,到晚上(主父偃)就被武帝召見。皇上對他說:“為什麼相見那麼晚呢!”於是任命主父偃為郎中。主父偃多次上書言事,升遷為謁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中升遷四次。
主父偃對皇上說:“過去諸侯的封地不超過百里,強弱的形勢容易轄制。如今諸侯有的連城數十,地方千里,形勢緩和了就驕縱奢侈淫亂,形勢緊急了就阻斷別人的強大併合縱來抗拒京師。如果按照法令削割他們的土地,那麼就會萌發叛亂,過去晁錯就是這樣。現在諸侯子弟有的數十個,長子代立王位,其餘的雖也是骨肉,但沒有加封給他們尺寸之地,但這是仁孝之道所不宣揚的。希望陛下命令諸侯王能夠推廣恩德,分其土地給所有子弟,使他們都成為侯。那人人喜歡他所希望得到的東西,皇上以德施恩實際上是分割諸侯國。一定會漸漸把自己削弱了。”於是皇上聽從了他的計議。
使衛皇后尊立到燕王定國暗中謀事,主父偃對此有功。大臣們都害怕他的辭令,賄賂的東西累計千金。有人對主父偃說:“你太橫!”主父偃說:“我從小就遊學有四十多年了,自己什麼都不成功,父母認為我不是好孩子,弟子不接納我,賓客們拋棄我,我處境艱難的日子過了很長時間了。況且大丈夫活著不能用五鼎來吃飯,死了就要被五鼎烹煮了!我年紀已老而所想做的事還很多,所以只能倒行逆施了。”
元朔中,主父偃對皇帝報告說齊王有家中淫亂之行,皇上授予主父偃為齊相。到了齊國,他派人查問齊王與他姐姐的姦情,來敲打齊王。齊王認為最終不能脫身,恐怕會和燕王一樣被論死,於是自殺。
主父偃起初當平民百姓時,曾經遊學於燕國、趙國,等到他當了大官后,就揭發了燕王犯罪的事情。趙王恐怕他是國家的禍患,派人上書,告發主父偃收受諸侯們財物,因此許多諸侯子弟大多得以分封,到了齊王因為自殺被人知道后,皇上大怒,認為主父偃脅迫齊王令他自殺,於是征派下吏治理。主父偃供出收受諸侯重金之事,實際上沒有脅迫齊王令他自殺。皇上想不殺他,公孫弘爭說:“齊王自殺絕了後嗣,封國被廢,成為郡縣收歸朝廷,主父偃是這件事的首惡,不殺主父偃無以給天下之人交代。”於是族殺了主父偃。
主父偃這個人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他的人際關係特別不好。他當年在齊地遊學的時候,齊地的讀書人都討厭他,排擠他。他後來沒辦法跑到燕國、趙國、中山國去,到那兒後人家又討厭他,又排擠他,就是他走到哪兒人家都煩他,所以主父偃就待不下去了。最後在元光元年,主父偃做了一個重大決定,西入函谷關。他去找誰呢,找衛青。他覺得衛青是皇帝的小舅子,如果有機會的話他可以通過衛青來得到重用。結果衛青雖多次向漢武帝進言,但是漢武帝不聽,所以主父偃到達京城后開始也不順。最後主父偃在京城落到一個什麼程度呢?誰也不待見他,帶來的錢也花完了,就是主父偃已經到了無法生存的地步了。主父偃最後只剩下一條路,鋌而走險。他那個鋌而走險就是他給漢武帝寫了一道奏章,這個奏章非常奇特,按照《史記》的記載,是朝呈暮見,早上呈報上去晚上漢武帝就召見他了。這就是主父偃的機遇了,這個奏章究竟是什麼內容《史記》記載得不詳,說奏章一共寫了九條,其中八條是關於法律的,其中有一條是關於對匈奴作戰的,這個對匈奴作戰的還是主父偃不同意對匈奴作戰的,最主要內容就是他不同意對匈奴作戰。而這個意見剛好和漢武帝的意見相反,但是漢武帝並沒有因言廢人啊,漢武帝沒有因為他的意見和自己的意見不對而生氣,反而召見了他。同時被召見的還有另外兩個上書的人,這兩個人也是反對對匈奴作戰的。漢武帝見到這三個以後說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公等皆安在,何相見之晚也”。說你們這些人都跑到哪兒去了,為什麼我和你們見面這麼晚呢?這個話說明漢武帝對這幾個人非常器重,當然,同時被召見的三個人中最受器重的是主父偃。這個主父偃嘗到上奏章的甜頭了,於是就隔幾天一道奏章,隔幾天一道奏章,這個奏章一上來就中漢武帝的心思,所以漢武帝見一道奏章就提拔他一次,再見一道奏章再提拔一次,一年之中提拔了四次,所以主父偃迅速地飛黃騰達了,發達了。
(附註釋)史記
主父偃者,齊臨菑人也。學長短縱橫之術①,晚乃學《易》《春秋》、百家言②。游齊諸生間,莫能厚遇也③。齊諸儒生相與排擯④,不容於齊。家貧,假貸無所得⑤,乃北游燕、趙、中山,皆莫能厚遇,為客甚困。孝武元光元年中⑥,以為諸侯足游者,乃西入關見衛將軍⑦。衛將軍數言上⑧,上不召。資用乏,留久,諸公賓客多厭之,乃上書闕下⑨。朝奏⑩,暮召入見。所言九事,其八事為律令,一事諫伐匈奴。其辭曰:
①長短縱橫之術:即戰國縱橫家的思想。據《漢書·藝文志》記載,主父偃著書二十八篇,集為《主父偃》一書。②晚:晚年。百家言:諸子百家的學說。③諸生:許多儒生。厚遇:寬厚相待。④排擯:排斥。⑤假貸:借貸。⑥元光:武帝第二個年號(前134—前129)。⑦衛將軍:指大將軍衛青。⑧數:屢次。上:指漢武帝。⑨闕下:宮門之下,此指皇帝。⑩朝奏:早晨進獻奏書。
臣聞明主不惡切諫以博觀①,忠臣不敢避重誅以直諫②,是故事無遺策而功流萬世③。今臣不敢隱忠避死以效愚計④,願陛下幸郝而少察之。
《司馬法》曰⑤:“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平,忘戰必危。”天下既平⑥,天子大凱⑦,春蒐秋獮⑧,諸侯春振旅⑨,秋治兵⑩,所以不忘戰也。且夫怒者逆德也(11),兵者兇器也(12),爭者未節也(13)。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屍流血,故聖王重行之。(14)。夫務戰勝窮武事者(15),未有不悔者也。昔秦皇帝任戰勝之威(16),蠶食天下,并吞戰國,海內為一,功齊三代(17)。務勝不休,欲攻匈奴。李斯諫曰:“不可。夫匈奴無城郭之居,委積之守(18),遷徙鳥舉(19),難得而制也。輕兵深入;糧食必絕;踵糧以行(20),重不及事(21)。得其地不足以為利也,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22)。勝必殺之,非民父母也。靡蔽中國(23),快心匈奴,非長策也。”秦皇帝不聽,遂使蒙恬將兵攻胡,闢地千里,以河為境(24)。地固澤(咸)鹵(25),不生五穀。然後發天下丁男以守北河(26)。暴兵露師十有餘年(27),死者不可勝數,終不能逾河而北。是豈人眾不足(28),兵革不備哉?其勢不可也。又使天下蜚芻挽粟(29),起於黃腄、琅邪負海之郡(30),轉輸北河,率三十鍾而致一石(31)。男子疾耕不足於糧餉(32),女子紡績不足於帷幕(33)。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養,道路死者相望,蓋天下始畔秦也(34)。
①不惡:不討厭。切諫:深切的諫言。意謂毫不避諱的直諫君王。博觀:廣泛地觀察。②重誅:嚴厲的懲罰。③遺策:失策。萬世:萬代。④效:獻。⑤《司馬法》:古代兵書,即《司馬穰苴兵法》,原有一百五十篇,今存五篇。以下所引文字出於《司馬法·仁本》篇。⑥平:太平。⑦大凱:周王所奏凱旋班師的軍樂。⑧蒐:春天打獵。獮:秋天打獵。⑨振旅:訓練軍隊。⑩治兵:修治武器。(11)逆德:背逆的德行。(12)兵:武器。兇器:兇惡的器物。(13)末節:最末等的節操。(14)重行:慎重對待。(15)務:致力。窮武事:用盡武力。(16)任:憑藉。(17)齊:相等。三代:指夏、商、周。(18)委積:此泛指倉廩所蓄的糧食和財物。(19)鳥舉:像鳥兒飛翔。舉,飛舉。(20)踵糧:攜帶糧食行軍。(21)重:繁。不及事:無濟於事。(22)役:役使。(23)靡敝:疲弊。(24)辟:通“?”,開拓。河:黃河。(25)澤鹵:鹽鹼地。(26)丁男:成年的男人。(27)暴兵露師:把軍隊暴露在荒沙野地之中。(28)是:此。豈:難道。(29)蜚芻挽粟:飛速轉運糧草。蜚,通“飛”。芻,喂牛馬之草。挽,引、拉。(30)黃腄:指黃縣和腄縣。負海:靠海。(31)率:大致。鍾:容量單位,即六斛(石)四斗。致:得到。(32)疾耕:拼力耕種。(33)紡績:紡織、績麻。帷幕:軍帳。(34)畔:通“叛”。
及至高皇帝定天下,略地於邊①,聞匈奴聚於代谷之外而欲擊之②。御史成進諫曰:“不可。夫匈奴之性,獸聚而鳥散,從之如搏影③。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竊危之。”高帝不聽,遂北至於代谷,果有平城之圍④。高皇帝蓋悔之甚,乃使劉敬往結和親之約⑤,然後天下忘干戈之事。故兵法曰興師十萬⑥,日費千金”。夫秦常積眾暴兵數十萬人,雖有覆軍殺將系虜單於之功⑦,亦適足以結怨深仇,不足以償天下之費。夫上虛府庫,下敝百姓,甘心於外國,非完事也⑧。夫匈奴難得而制,非一世也。行盜侵驅,所以為業也,天性固然,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⑨,禽獸畜之⑩,不屬為人。夫上不觀虞夏殷周之統(11),而下(修)〔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憂,百姓之所疾苦也。且夫兵久則變生,事苦則慮易(12)。乃使邊境之民靡敝愁苦而有離心,將吏相疑而外市(13),故尉佗、章邯得以成其私也(14)。夫秦政之所以不行者,權分乎二子(15),此得失之效也(16)。故《周書》曰(17):“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願陛下詳察之,少加意而熟慮焉(18)。
①略:攻取。②代谷:代郡的山谷。③從:追。搏影:捕捉影子。④平城之圍:公元前二○○年,漢高帝劉邦打匈奴,被匈奴圍困在平城的白登山,七天七夜方得脫離險境。見卷八《高祖本紀》、卷五十六《陳丞相世家》、卷九十三《韓信盧綰列傳》等。⑤劉敬:即婁敬,他建議與匈奴和親。和親:這是漢朝出現的一種與邊境部族修好的政策。如把漢朝宗室女兒嫁給匈奴單於為妻,藉以加強漢匈之間的親善關係,換取邊境的安寧。劉敬事見卷九十九本傳。⑥兵法曰:“此指《孫子兵法·用間》篇。⑦系虜:俘虜。系,拴束。⑧完事:完美的事。(9)固:本來。弗:不。程督:按法律和道德的要求加以規範督導。⑩畜:養。(11)統:經驗。(12)兵久:戰爭持續很久。變:動亂。慮易:思想發生了變化。(13)外市:與外國人勾結。(14)尉佗:即趙佗。他建立了南越國。其人其事見卷一百一十三《南越列傳》。章邯:本是秦朝將領,在秦末大亂中投降項羽,受封為王。見卷七《項羽本紀》等。私:私慾。(15)二子:指尉佗和章邯。(16)效:效驗。(17)《周書》:指《逸周書》,記周代史實的史書。以下引文非此書原文,當是變化《周書·王佩解》之“存亡在所用,離合在出命”而來。(18)少:稍微。
是時趙人徐樂、齊人嚴安俱上書言世務①,各一事。
徐樂曰:
臣聞天下之患在於土崩②,不在於瓦解③,古今一也。何謂土崩?秦之末世是也。陳涉無千乘之尊④,尺土之地,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後,無鄉曲之譽⑤,非有孔、墨、曾子之賢⑥,陶朱、猗頓之富也⑦,然起窮巷,奮棘矜⑧,偏袒大呼而天下從風⑨,此其故何也?由民困而主不恤⑩,下怨而上不知(也)俗已亂而政不修(11),此三者陳涉之所以為資也(12)。是之謂土崩。故曰天下之患在於土崩。何謂瓦解?吳、楚、齊、趙之兵是也(13)。七國謀為大逆,號皆稱萬乘之君(14),帶甲數十萬,威足以嚴其境內,財足以勸其士民(15),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為禽於中原者(16),此其故何也?非權輕於匹夫而兵弱於陳涉也,當是之時,先帝之德澤未衰而安土樂俗之民眾,故諸侯無境外之助。此之謂瓦解。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解。由是觀之,天下誠有土崩之勢,雖布衣窮處之士或首惡而危海內(17),陳涉是也,況三晉之君或存乎(18)!天下雖未有大治也,誠能無土崩之勢,雖有強國勁兵,不得旋踵而身為禽矣(19),吳、楚、齊、趙是也,況群臣百姓能為亂乎哉!此二體者(20),安危之明要也,賢主所留意而深察也。
①世務:社會事務,即治國之事。②土崩:土地崩裂,喻百姓造反。③瓦解:屋瓦破碎,喻統治者內部的紛爭。④千乘之尊:大國諸侯的尊貴地位。⑤鄉曲:鄉里。⑥孔:孔丘。墨:墨翟。曾:曾參。⑦陶朱:即春秋末年越國大夫范蠡。他助越王勾踐滅吳后,離越游齊,居於陶地,成為富有的大商人,稱陶朱公。猗頓:戰國時代的富有大商人,以經營鹽池和珠寶馳名。⑧奮:揮舞。棘:通“戟”,古代兵器。矜:矛柄。按此處的“棘矜”泛指武器。⑨偏袒大呼:赤臂大喊。偏袒,露著一個膀子。從風:隨風,指百姓積極響應。⑩恤:體恤,關照。(11)修:治理。(12)資:憑藉。(13)吳、程、齊、趙之兵:指漢景帝三年(前154)所發生的吳楚七國之亂。這時諸侯王勢力已經增大,謀划奪權的形勢已出現,吳王劉濞(bì,必)乃聯合楚王、趙王、膠西王、濟南王、膠東王、淄川王,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后被太尉周亞夫領兵擊敗。詳見卷一百六《吳王劉濞列傳》。(14)萬乘(shèng,剩)之君:指君王。(15)勸:鼓勵。(16)攘:搶奪。禽:同“擒”。(17)窮處:處於困迫之中。首惡:“首先作惡。實指首先反抗朝廷,起義造反。(18)三晉:指韓、趙、魏三國。此指想要起事奪權的王公大臣們。(19)旋踵:把腳跟掉轉過來。此極言時間的短促。(20)二體:兩種情況。
間者關東五穀不登①,年歲未復②,民多窮困,重之以邊境之事③,推數循理而觀之④,則民且有不安其處者矣。不安故易動。易動者,土崩之勢也。故賢主獨觀萬化之原⑤,明於安危之機⑥,脩之廟堂之上⑦,而銷未形之患⑧。其要⑨,期使天下無土崩之勢而已矣。故雖有強國勁兵,陛下逐走獸,射蜚鳥⑩,弘游燕之囿(11),淫縱恣之觀(12),極馳騁之樂,自若也(13)。金石絲竹之聲不絕於耳,帷帳之私俳優侏儒之笑不乏於前(14),而天下無宿憂(15)。名何必湯武,俗何必成康!雖然,臣竊以為陛下天然之聖(16),寬仁之資(17),而誠以天下為務,則湯、武之名不難侔(18),而成、康之俗可復興也。此二體者立,然後處尊安之實,揚名廣譽於當世,親天下而服四夷,余恩遺德為數世隆(19),南面負扆攝袂而揖王公(20),此陛下之所服也(21)。臣聞圖王不成,其敝足以安(22)。安則陛下何求而不得,何為而不成,何征而不服乎哉!
①間者:不久前。不登:不豐收。②年歲:年景。復:恢復。③重:加上。邊境之事:指邊境上的軍事活動如守邊戰爭等。④推數:推究事物的發展情勢。循理:按著一般道理。⑤萬化之原:各種變化的原因。⑥機:要害、關鍵。⑦脩:通“修”。廟堂:指朝廷。⑧銷:通“消”。消除。未形:尚未表現出來的。⑨要:要領。⑩蜚:同“飛”。(11)弘:擴展。游燕:遊玩宴飲。燕,通“宴”(12)淫:過分。(13)自若:安然自如。(14)金石絲竹:泛指各種樂器。帷帳之私:指男女情愛之事。俳優:演雜耍的演員。侏儒:身材矮小的人,統治者常令其斗樂取笑。(15)宿憂:積久的憂患。按《小爾雅》:“宿,久也。”(16)天然之聖:天生的聰明智慧。(17)資:資質。(18)侔:等同。(19)隆:興隆。(20)南面:面朝南方。負扆(yǐ,倚):背靠屏風。王宮中門窗之間的屏風稱扆,王見諸侯時當負扆而立。攝袂:捲起衣袖。揖:拱手行禮。(21)服:事。(22)敝:此指最差的結果。
漢武帝
嚴安上書曰:
臣聞周有天下,其治三百餘歲,成、康其隆也①,刑錯四十餘年而不用②。及其衰也,亦三百餘歲,故五伯更起③。五伯者,常佐天子興利除害,誅爆禁邪,匡正海內④,以尊天子。五伯既沒⑤,賢聖莫續,天子孤弱,號令不行。諸侯恣行,強陵弱⑥,眾暴寡,田常篡齊⑦,六卿分晉⑧,並為戰國,此民之始苦也。於是強國務攻⑨,弱國備守,合從連橫⑩,馳車擊轂(11),介胄生蟣虱,民無所告愬(12)。
及至秦王,蠶食天下,并吞戰國,稱號曰皇帝,主海內之政,壞諸侯之城,銷其兵(13),鑄以為鍾虡(14),示不復用。元元黎民得免於戰國(15),逢明天子,人人自以為更生(16)。向使秦緩其刑罰,薄賦斂,省徭役,貴仁義,賤權利(17),上篤厚,下智巧(18),變風易俗,化於海內,則世世必安矣。秦不行是風,而(修)〔循〕其故俗,為智巧權利者進,篤厚忠信者退;法嚴政峻(19),諂諛者眾,日聞其美,意廣心軼(20)。欲肆威海外(21),乃使蒙恬將兵以北攻胡,闢地進境(22),戍於北河,蜚芻挽粟以隨雖其後。又使尉(佗)屠睢將樓船之士南攻百越(23),使監祿鑿渠運糧(24),深入越,越人遁逃。曠日持久,糧食絕乏,越人擊之,秦兵大敗。秦乃使尉佗將卒以戍越。當是時,秦禍北構於胡(25),南掛于越,宿兵無用之地(26),進而不得退。行十餘年,丁男被甲,丁女轉輸(27),苦不聊生,自經於道樹(28),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叛。陳勝、吳廣舉陳,武臣、張耳舉趙(30),項梁舉吳(31),田儋舉齊(32),景駒舉郢(33),周市舉魏(34),韓廣舉燕(35),窮山通谷豪士並起(36),不可勝載也。然皆非公侯之後,非長官之吏也。無尺寸之勢,起閭巷,杖棘矜,應時而皆動,不謀而俱起,不約而同會,壤長地進,至於霸王,時教使然也。秦貴為天子,富有天下,滅世絕祀者(37),窮兵之禍也。故周失之弱,秦失之強,不變之患也(38)。
①成:周成王姬誦。康:周康王姬釗。隆:興盛。②刑錯:通“刑措”,刑法被擱置不用,言社會安寧,犯法之事極少。②五伯:通“五霸”,指春秋時代先後成為霸主的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宋襄公等。更:相繼出現。④匡正:匡扶正道。⑤沒:通“歿”,死去。⑥陵:侵犯,欺負。⑦田常:即田成子,或稱陳成子,春秋末期的齊國重臣,謀殺簡公,立平公為君,自任齊相,逐漸篡取齊國政權。詳見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⑧六卿分晉:春秋末期,晉國的韓、趙、魏和智、范,中行氏六卿把持了朝政,分割晉國領地,擴大私人勢力。至公元前四五三年,韓、趙、魏滅智氏而三家分晉。見卷三十九《晉世家》篇。⑨務攻:致力於攻伐征戰。⑩合從(zòng,縱)連橫:戰國時期諸國間的外交策略,即由北至南的齊楚等國聯合抗秦的策略稱合縱;而由西向東的秦、齊等國聯合抗楚而實際是秦國藉以各個擊破的策略稱連橫。從:同“縱”。⑩擊轂:車轂相撞,極言車多。轂,車輪中心用來插軸的圓木。泛指車(11)?介:甲衣。胄:頭盔。(12)愬:訴說。(13)兵:武器。(14)鍾:古代樂器:虡(jù,巨):掛鐘磐的木架。“銷其兵”等三句所指史實詳見卷六《秦始皇本紀》。(15)元元:平民。此指善良。(16)更生:獲得新生。(17)賤:輕視。(18)上:通“尚”,崇尚。下:輕視。(19)政峻:政治嚴厲。(20)意廣心軼(yì,義):野心極大。按“軼”通“溢”,滿。(21)肆威:揚威。(22)辟:通“?”,開拓。進境:向前推進擴展邊境。(23)尉:武官名。屠睢(suí,雖)人名。將:率。樓船之士:水兵。百越:即越。(24)監:指監御史。祿,人名。(25)構:結。(26)宿兵:駐軍。(27)被甲:穿鎧甲,此指參軍上戰場。被,同“披”轉輸:運輸。轉運。輸,納。(28)經:上吊。道樹:道邊的樹。(29)舉:攻佔。這裡和以下諸“舉”字都有舉事的意思。陳勝、吳廣舉陳事見卷四十八《陳涉世家》。(30)武臣、張耳舉趙事見卷四十八《陳涉世家》,又見卷八十九《張耳陳余列傳》。(31)項梁舉吳事見卷七《項羽本紀》。(32)田儋:(dān,單)舉齊事見卷九十四《田儋列傳》。(33)景駒舉郢事見卷七《項羽本紀》、卷四十八《陳涉世家》等。(34)周市(fú,福)舉魏事見卷四十八《陳涉世家》。(35)韓廣舉燕事見卷四十八《陳涉世家》。(36)窮山通谷:全部山谷。極言遍地皆為起義者。(37)滅世絕祀:世系政權全被斷絕。(38)不變:不會變通。
今欲招南夷①,朝夜郎②,降羌僰③,略?州④,建城邑,深入匈奴,燔其龍城⑤,議者美之。此人臣之利也,非天下之長策也。今中國無狗吠之驚,而外累於遠方之備⑥,靡敝國家,非所以子民也⑦。行無窮之欲,甘心快意,結怨於匈奴,非所以安邊也。禍結而不解,兵休而復起,近者愁苦,遠者驚駭,非所以持久也。今天下鍛甲砥劍⑧,橋箭累弦⑨,轉輸運糧,未見休時,此天下之所共憂也。夫兵久而變起,事煩而慮生。今外郡之地或幾千里,列城數十,形束壤制⑩,旁脅諸侯(11),非公室之利也。上觀齊、晉之所以亡者,公室卑削(12),六卿大盛也;下觀秦之所以滅者,嚴法刻深,欲大無窮也。今郡守之權,非特六卿之重也(13);地幾千里,非特閭巷之資也;甲兵器械,非特棘矜之用也。以遭萬世之變(14)則不可稱諱(15)。
①南夷:指漢代南部(今四川南部,雲南和貴州)的各部族。②朝:朝拜皇帝。夜郎:指漢代南方(今貴州和雲南)部族名和國名,武帝時代歸服漢朝。③羌:部族名。僰(bō,波):部族名。④略:攻取。⑤燔:燒。龍城:或作“蘢城”,匈奴單於王庭所在的地方。⑥累:牽累。⑦子民:愛撫百姓。⑧鍛甲:鍛造鎧甲。砥劍:磨劍。砥,磨石。⑨橋箭:矯正箭桿。橋,通“矯”。累弦:聚積弓弦。以上兩句蓋謂加強戰備,亦即厲兵秣馬之意。⑩形束壤制:土地山川的形勢可以控制百姓。(11)旁脅諸侯:脅迫附近的諸侯。(12)公室:此指朝廷。卑削:衰微。(13)非特:不只。(14)遭:逢。萬世之變:此為“天下變亂”的委婉說法。(15)稱諱:為諱。
書奏天子①,天子召見三人,謂曰:“公等皆安在②?何相見之晚也!”於是上乃拜主父偃、徐樂、嚴安為郎中。〔偃〕數見,上疏言事。詔拜偃為謁者,遷(樂)為中大夫③。一歲中四遷偃。
偃說上曰:“古者諸侯不過百里,強弱之形易制④。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⑤。今以法割削之,則逆節萌起⑥,前日晁錯是也。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適嗣代立⑦,余雖骨肉,無尺寸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⑧。願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⑨。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於是上從其計。又說上曰:“茂陵初立⑩,天下豪桀併兼之家(11),亂眾之民(12),皆可徙茂陵,內實京師,外銷姦猾,此所謂不誅而害除。”上又從其計(13)。
尊立衛皇后,及發燕王定國陰事(14),蓋偃有功焉。大臣皆畏其口,賂遺累千金(15)。人或說偃曰:“太橫矣(16)。”主父曰:“臣結髮遊學四十餘年(17)。身不得遂,親不以為子,昆弟不收,賓客棄我,我阸日久矣(18)。且丈夫生不五鼎食(19),死即五鼎烹耳(20)。吾日暮途遠,故倒行暴施之(21)。”
偃盛言朔方地肥饒,外阻河(22),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內省轉輸戍漕(23),廣中國,滅胡之本也。上覽其說,下公卿議,皆言不便。公孫弘曰:“秦時常發三十萬眾筑北河(24),終不可就,已而棄之。”主父偃盛言其便。上竟用主父計,立朔方郡。
太史公:公孫弘行義雖修,然亦遇時。漢興八十餘年矣,上方鄉文學,招俊乂,以廣儒墨,弘為舉首。主父偃當路,諸公皆譽之,及名敗身誅,士爭言其惡。悲夫!
年份 | 電影、電視劇 | 飾演者 |
—— | 《大漢天子》 | 王剛 |
—— | 《漢武大帝》 | 侯祥玲 |
影視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