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贊上人
別贊上人
《別贊上人》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之一。
從這首詩里並未明顯看出杜甫為何離開秦州的原由。杜甫只是說到了自己正在和將要面臨的飄泊不定的生活,想來十分惆悵,覺得這是自己命該如此。詩中仍然用相當的篇幅對獻身佛門的贊上人無辜受到的迫害鳴不平,更對贊公不管什麼時候、怎樣情況下都能坦然面對遇到的不幸與苦難,表露出自己的敬佩之情。他覺得這也正是贊公修得正果的證明,不管走到哪一步,他都能隨遇而安。與此同時,杜甫依然深深感懷於自己與贊公老友歷遭劫難后仍能有緣在他鄉重逢,由此而產生的愉悅之情溢於言表。想到眼下已臨天寒地凍的漫長冬日,自己無奈還要移地換土,居無定所,一番悲愴凄涼又湧上心頭。最後,杜甫告誡贊上人,他們都已年邁,還望今後各自多多保重。字裡行間無不流露出此生不能與贊上人卜鄰的惋惜和憂傷。
這首詩是杜甫於公元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冬在秦州(治今甘肅天水市區)所作。當年,杜甫在天水西枝村與贊上人一同尋置草堂地,杜甫一心想找一處向陽暖和的地方搭建自己居住的草堂,然而,杜甫和贊上人在西枝村周圍看了好幾遍,都未能找到如意的卜居地,杜甫只好暫時回到秦州城裡。過了幾天他又聽說西枝村西邊有一條山谷,那風光無限,條件不錯。於是又產生了再去西枝村與贊公和尚一同尋找卜居地的想法。為此杜甫用詩的形式給贊上人寫了一封信,再次談到自己對卜居地的基本要求和與贊上人作鄰往來的美好憧憬。這就是杜甫在秦州城裡所作的《寄贊上人》。然而自古理想與現實多難於一致,由於種種原因,杜甫在西枝村與贊公和尚作鄰卜居的願望不但未能實現,就連客居秦州也是無法繼續下去了。到了是年年底,杜甫決定離開秦州前去同谷。臨別前杜甫寫了一首《別贊上人》的詩書留給贊公和尚,以此告別。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男,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於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杜甫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大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