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得晟

李得晟

李得晟,道號天希,天津清微派第七代傳人,弘治十六年(1503)被封為道教最高管理機構道籙司的官吏——左至靈,正八品。

人物簡介


李得晟,正德十一年(1516)前,被封為妙應真人(史上多誤傳為應妙真人)。李得晟曾任北京朝天宮住持管道録司事,後為嘉靖皇帝求子,李得晟代領門人到齊雲山做金籙大醮。后從北京至天津掌小直沽天妃宮(天后宮)。明嘉靖來津傳道,為天津道教開山祖師。是天津市區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道士。是道教掌管天后宮后的第一任主持。曾收徒四人分別掌管天后宮四個主殿,即“四大門”。李德晟精通道教醮齋科儀,清微諸階雷法,且醫術高絕,行醫治病,從不收費。

生平經歷


白雲觀為龍門派祖庭,全真第一叢林。其處順堂前身為長春殿,是安厝道教全真龍門派祖師邱處機靈柩之地。處順堂后稱七真殿,清朝改稱“老律堂”。正德四年(1509),李得晟身為道籙司官員,拜謁白雲觀處順堂並進行視察,目睹了這裡“檐牖脫略,日就傾圯”的狀況。這以前,李得晟的前代師祖趙宜真曾得全真丹決之傳,他遂“思繼先志,召匠鳩材,以堅易朽,補缺為完”,使之比以往更加壯麗恢宏。李得晟修復處順堂后,又命令匠人依照白雲觀舊有全真七子像,除邱處機外,增塑了其他六位真人神像。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
正德十一年(1516),李得晟撰《長春殿增塑七真仙范記碑》,道家俗稱為《小直沽天妃宮住持李得晟碑》。據此可確知,此前李得晟已任天津小直沽天妃宮住持。碑云:“白雲觀舊有處順堂,創自未混一時,清和尹宗師藏厥師長春邱真人仙蛻於下,封土為冢,構此為覆者也。景泰丙子(1456),我師 祖通妙邵真人撤堂拓地,備勒貞珉。……舊壁圖繪十八大師,乃五真人像。”李得晟碑闡述了處順堂的歷史淵源、隨邱處機赴西域的弟子十八大師姓名,成為後世考證白雲觀歷史文化的重要佐證。《金鼓洞志》雲,該志以《人海記》和《小直沽天妃宮住持李得晟碑》為本,溯本窮源,補全了丘祖十八高弟的姓名。就此可知李得晟碑的重要文獻價值。
李得晟是嘉靖帝的寵臣。嘉靖十一年(1532)五月,欽差妙應真人李得晟,前往皖南道教名山齊雲山為嘉靖皇帝祈嗣,所帶門人郝永亨,沈得登,蔣振先,張振通,王振聰,李常經,屈常絙,王常鎬,楊存禶,劉存恩等等,皆是道錄司李得晟同門。
嘉靖十一年(1532),他以天津小直沽天妃宮住持的身份為著名的《老子八十一化圖》撰寫序言,從中可窺其道學功底之深厚及不凡的社會知名度。此書現有多個版本保存在海外各圖書館,如今此圖已成珍貴文物。
李得晟
李得晟
在明代,李得晟與前代師祖趙宜真、劉淵然邵以正、喻道純等,長期活躍於宮廷,對當朝政治曾經產生過不小的影響。《欽定日下舊聞考》、《明實錄》、《明史》等均有所載。
據天后宮道士世代口頭傳承及相關史料記載,李得晟儒書道經,深造有得,融匯道法,傳道授徒,努力張揚道教文化——其時天后已被列入道教神仙。
據傳,李得晟無子嗣,早期先後吸納四個門徒,分別掌管廟內河伯殿、火帝殿、龍師殿和藥王殿四個主殿,即日後世代相傳、經管廟產的“四門”,時稱“四大門”。這四徒后又各收六個徒弟,形成二十四家,分掌二十四配殿。
李得晟為何要搞“四門”二十四殿?這與他深諳道法有關。道教有“四御”之說,即僅次於三清尊神主宰天地萬物的四位天帝。正一道創始人張道陵著道書二十四篇,創教時曾設二十四治(教區),張揚二十四氣(道氣),選配二十四法籙,以治精鬼,消災滅禍。為此,李得晟設“四門”二十四家,以示尊祖循道之志。
李得晟統攬全局,善理枝蔓,他制定的道士管理制度,雖繁瑣卻體現了公平與合理,因而傳承數百年。他精通醫術,講究醫德,把脈問診、行醫治病從不收費,威望頗高。
李得晟仙逝后,葬於城西天妃宮道士祖墳。
1990年出版的《天津文化概況》362頁載:“明永樂年間,天津設衛后,道教空前發展。明代應妙真人李得晟(道號天希)來天津小直沽天后宮擔任住持,為小直沽天后宮道教清微派第一任開山祖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