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壇
流行於四川等地的祭祀儀式
慶壇,是漢族信仰。流行於貴州,四川,等大部分地區。舊時,人們常將住宅或廟宇里舊有的 一塊石頭一截磉磴奉為神靈,知名人士為壇神。逢年過節要向其燒香化紙,在 上面淋雞血祭祀。平時,不準兒童、雞犬去踐踏。遇有災疾瘟疫,或為求吉利,要請僧道術士跳神“慶壇”。
2014年11月,“慶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清代民國時期,萬盛區境農村的一些農戶,常以直徑近尺,高七、八寸的石頭,凹鑿其中,置放堂屋正面的右屋角(即西北方),離地尺許,供奉以大紅紙書寫“羅公元帥”或“正一玄壇祖師”、“趙侯元帥”、“郭氏領兵三郎”之神位的壇牌,俗稱“神壇”。壇石實際上被當做香爐用,神聖不可侵犯,不能隨便觸摸、污褻。壇旁設有壇槍一支,槍為長約3市尺的竹竿,上綁3節白紙條或冥紙錢串,類似倒立的拖帚。也有不少農戶,在堂屋正面的神龕下面,另設一小神龕,或稱“洞洞屋”,做為神壇。
每逢歲末,為去世的尊長還願或在平時因其家中出現災厄犯,一些富裕人家則殺豬慶壇,祈求神靈保佑,降福禳災。“慶壇”,是一種巫術色彩濃厚的通宵達旦的跳神活動,主要參與人員為本地迷信職業者端公道士(“端公”俗稱“假道士”,雖穿道裝,但是,非純粹的道士,以念咒、從事迷信活動維生),也有舊戲班子中的藝人。慶壇時,由端公中的負責人主持,名謂“掌壇師”或“慶壇師”。
慶壇,除進行祭祀、召迎所謂各路神仙祖師(以該戶供奉的壇神為主)外,似如唱戲一樣,還要演出若干劇目、歌舞。跳神時,大多臉戴各色木殼面具,裝扮各個神祇,惟有旦角(男旦)和“出靈官”時的王靈官(花臉)不戴面具。因為旦角戴木殼面具,舞、唱不方便,而王靈官要將臉譜以皮紙拓印下來,貼於屋內驅邪祛鬼,只能將各色油彩畫在臉上成大花臉,不能戴面具。慶壇跳神演唱的各個節目,猶如唱戲和表演曲藝,亦莊亦諧,可以說笑,旦角也可以是花旦,甚至可以演唱“王大娘補缸”之類節目,與僧道做“法事”不同,僧道“做法事”,要念經,比較莊重、嚴肅。
舉行慶壇,一般是兩天,其主要的活動項目是“出靈官”和“點紅山”。“出靈官”:時間是在第一天的半夜。由“掌壇師”裝扮王靈官,以各色油彩將臉龐繪成民間傳說中的王靈官圖像,穿戲劇鎧甲,掛紅須,手執鋼鞭,出場鎮妖驅邪,表演完畢,用薄皮紙將臉譜拓印下來,待慶壇結束后,與“點紅山”的血紙同貼於神壇兩側。
“點紅山”:時間是在第二天的上午。擔任“紅山匠“的人員,是專職的,從第一天起,他就不參加祭祀、演唱活動,自由瀟灑,用餐時,盡情飲酒吃肉。點紅山時,才出場。待掌壇師祭神做“法”完畢,他即手持尖刀在自己額頭上刺破點皮膚,讓血水滴於摺疊6-12層的薄皮紙上,血液要浸透每層紙才有效,共約15—20滴血,每滴血濕浸大如5分硬幣。紅山匠“點紅山”,慶壇人戶要付給金額不等的紅包。 “出靈官”最嚴肅。“點紅山”最緊張。“點紅山”之後,則結束慶壇。
慶壇
蒼溪慶壇有小壇、大壇之分。小壇一天,大壇三至五天不等。屆時以慶壇時間長短,插演燈戲的多少,以維持慶壇時間。但不管小壇、大壇,正壇儀式必保持完整,插演劇目,視時間長短而定。
蒼溪慶壇的表演,以面具扮演最具特色。至今,在縣文化館珍藏著十面清代木雕面具,雕工精美,形象生動。因系用當地桐子木雕刻,質地堅固,堅硬依舊。這十面面具計有:二郎神、雷公、孽龍、武財神、土地公、土地婆、蠶絲公、天絲婆、春官、倮倮等。
蒼溪慶壇中有濃厚的迷信成份,尤其兼有走陰、符水治病等害人身心的東西,除邊緣山鄉,近已絕少演出。
慶壇
慶壇形式,既有法事又有戲。從“開雷壇”到“二郎掃蕩”計有20多出。表演組織,是民間道教內的“陽教”,頭目稱“掌門”或“掌壇師”。都受有“都司職”和“茅山職”。道教中陽教頭目叫“掌壇”,如受過“文昌職”和“玉皇職”者也可擔任“掌門”。
慶壇表演一般8至10人,都要經過法事訓練,表演時戴面具。第一堂法事叫“開雷壇”,內容是請聖,請巫門的世代祖師爺來領享祭奠與主持祭壇。此間,陳述何人因何事舉辦此次祭奠。以去災解危,祈蠶保谷為宗旨,攢兵祭將,洗換旗袍為內容。兩人打神鼓,兩人吹銅角,一人頭帶花冠,身著花裙,手執師刀響鈴旋舞。“掌壇師”開始領唱祈儀詞。接著“出功曹”、“土地點盤”,依次演完,時間往往需一整夜。
劍門山區民居住宅,為院落式,建庭堂,庭堂是主要的祭祀場所,在正堂神龕上懸掛家神牌,東邊是東櫥司命神宗案,西邊是壇神,有壇神案和壇神榜,榜正中寫“峨眉山開化院九天聖母老娘元君三界掌壇羅公師主大法老師位下”,其餘榜上寫天仙、地仙、水仙、王母、伏羲、軒轅、神農,還有名不見經傳的諸神名,並設神壇。用石碓窩,內裝“壇神緒”(又叫游司杯)。即五種穀物作代表,放在瓷杯內,連瓷杯放進石碓窩,加蓋封口貼符。
慶壇時,先“拆壇”。掌壇師將石碓移到法事堂中,開始慶壇表演,后掌壇師領唱戲文,念咒語,打卦拆符封,取出遊司杯,拆壇放兵。“雞祭”、“砍紅傷”,祭奠開始。
蒼溪縣位於四川北部山區,是巴人先民貢人的故鄉,又是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革命老根據地。1934年,徐向前率紅軍,即在此建立蘇維埃政權。蒼溪縣歷史悠久、民風古樸,歌舞事神之風盛行。習慣於逢年過節或天災人禍、生老病死要請端公道士還願祈福。十冬臘月、慶壇(群眾稱演壇戲)謝神。
慶壇
蘆山慶壇有完整的演出程序。由九部分組成:
這套程序中,其中1、2、4、8純系法事儀式,而3、5、6、7、9為有人物、情節,歌
慶壇
蘆山慶壇的唱腔,主要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端公調”或叫“神歌腔”,用於開壇,請神等法事儀式。第二部分“胖簡筒腔”,用於娛人的燈戲節目。最後一部分是民歌小調,用於花燈、歌舞類演齣節目。法事儀式,由鑼鼓做節拍伴奏,演出燈戲,小劇目,採用花燈鑼鼓或川劇樂隊伴奏。
蘆山慶壇有官壇與民間壇兩類。前者系每年八月十五的“姜慶樓慶壇(原名平襄樓)”,相傳此日為姜維殉難日。屈時,全城高搭彩樓、歌舞竟勝。平襄樓內,由地方官主祭,儀式隆重。民間則有“篼篼壇”、“子孫壇”、“野豬壇”等,均屬百姓家還願祈吉或年終酬神活動。屆時,由百姓家自主,請壇班慶演神戲,以期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歲歲平安。現在,姜慶樓已作為歷史博物館開放,每年八月十五舉行“姜慶樓慶壇”,亦由民間人士籌組,演齣節目,祀祭姜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