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錢唐的結果 展開
- 古代地名
- 明初大臣
錢唐
明初大臣
錢唐生於元延祐元年直到這個朝代的結束,他是丹城人,是吳越錢繆後代,祖上從台州遷來象山,自幼飽讀詩書,一生中有五十三年生活在元朝。
錢唐像
唐為人強直。嘗詔講《虞書》,唐陛立而講。或糾唐草野不知君臣禮,唐正色曰:“以古聖帝之道陳於陛下,不跪不為倨。”又嘗諫宮中不宜揭武後圖。忤旨,待罪午門外竟日。帝意解,賜之食,即命撤圖。未幾,謫壽州,卒。
中國的讀書人在封建時代是“學得文武藝,貨於帝王家”,要找幾位硬骨頭者真是寥若晨星,且多數飽受磨難,或競殺身殞命。六百多年前的象山縣丹城人錢唐(1314~1394)是一位鐵膽、硬骨頭人物,而且他的晚景尚可,原因何在,值得後人思索。
蒙古貴族統治者,自始至終實行民族歧視和種族壓迫政策,把全國各族人分成四等,第一等為蒙古人,第二等為色目人(中亞及東歐人),第三等為原金統治地區各族人,第四等為原南宋統治地區人(稱南人),各路、府、州、縣長官均由蒙古人、色目人擔任,南人只能擔任不甚重要的副職,另設一種叫“達魯花赤”的官職,只能由蒙古人擔任,一切官吏服從其指揮,在法律上蒙古人享有特權,殺人不償命,四等人犯法,分屬不同機關處理,量刑不平等。賦稅徵收,南人負擔最重。統治集團奢侈成風,賄賂公行,對人民敲骨吸髓,內部又長期相互傾軋、爭奪帝位,戰爭頻起。公元1308年至年1333年25年內換了八位皇帝,天災人禍,把人民推向死亡邊緣。在熟讀孔孟的錢唐眼裡,終元一朝簡直是昏天黑地的地獄世界,長期隱居在象山丹城白石山中,“且耕且讀”。只到了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國,才覺得自己該出山了,用自己畢生所學,以濟天下,而出身布衣對民間疾苦有切身體驗的朱元璋從前朝教訓中,知道打天下靠勇猛武士,治天下還得靠清正的文人。洪武元年就下了一道態度誠懇的詔書,詔書是這樣寫的:“天下之治,天下賢士共理之,今賢士多隱居岩穴,豈有司失於敦勸歟,朝廷疏於禮賢歟,抑朕寡昧不足致賢,將在位者壅蔽不使上達歟?不然,賢士大夫幼學壯行豈甘沒世而已哉!天下逋定,朕願與儒講明經治道,有能輔朕者,有司禮遣。“這份詔書迅速下達到全國各地。
錢唐的“博學敦行”早已名聲遠播,就這樣,54歲的他被“有司”禮請到了南京,講明經對策,論治平之道,得到朱元璋賞識,當了大司寇(刑部尚書),此前他的心情是頗為歡欣鼓舞的,從象山起程上寧波過姑蘇,眼前一片光明,胸中雄心勃勃,一路上寫了很多詩,其中有一首(《春雨應制》,既是寫給皇帝看,也是表明他的抱負:
大明洪武元年春,春雷一聲天地響。
龍飛在天雨如膏,大地山河增氣象。
山人昔住東海山,山形如象W:8丹。
丹山之南有白石,山人隱遁松林間。
一朝(指元朝)陰霧蔽白日,天昏地黑人慘顏。
人人慘顏心鐵黑,山人鐵膽仍鐵肝。
山人名不掛人齒,山人不與人相似。
吳江江上吳山青,吳山有城高百雉。
好風吹步上京師,鐵杖麻鞋見天子。
天顏悅懌天開明,謹身殿前承聖旨。
致君堯舜端有時,山人事業應如此。
在崇尚孔孟的封建社會,一個真正的知識分子,都有一種“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理想,“達”就是作官,作官就是匡君,匡君的“匡”字,王字外面加一道規範,是既防止皇帝隨心所欲亂來,又保護了皇上意思,聰明的漢字創造者用意明顯,作臣子的,有根據孔孟“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教誨,隨時匡正皇帝的言和行。儘管在實踐中,大多數變成阿諛小人,但每個朝代總有些至死堅守這一理念的人,在他們的眼裡,孔孟之教是“教無類”的,不管是誰,都得“由其教,行其道”。皇帝雖然有至高權利,也不能例外。作為臣子,也應是皇帝的老師,使他成為唐虞之世堯舜一樣與民保持一致的人,雖然這也是一種烏托邦,但始終是當時正直知識分子的精神支柱。為了這個理想,“爵祿可辭,白刃可蹈”,烏紗帽,生命皆可不顧,當朱元璋以皇帝至高無上之權威否定孟子這一以民為本理想時,錢唐能振臂高呼“臣為孟軻死,死有餘榮!”是一種非常可貴的獨立人格精神,正是這種精神,鑄就錢唐自稱“不與人相似”的“鐵膽”。這難道不就是魯迅先生所說“民族的脊樑”嗎?《明史》還有一段很耐人尋味的戲劇化記載:“唐為人強直,嘗詔講《虞書》陛立而講,或糾唐草野不知君臣禮,唐正色曰:‘以聖帝之道陳於陛下,不跪不為倨!’”史書的白紙黑色,把卑微的馬屁精和高尚的知識分子形象抖落得何其淋漓盡致。
錢唐在晚年仍保持了一貫正直敢言的風骨,去世前一年因反對朱元璋在皇宮裡掛武後圖像,再一次激怒了朱皇帝,被拉到門外等候處斬,《明史》說:“待罪午門外竟日。帝意解,賜之食,即命撤圖。未幾,謫壽州,卒。”從史書所記看,朱元璋對待正直的儒生還真有雅量,最後沒有殺他,把他貶謫到壽州當地方官去了。此時錢唐已活到80歲了,到壽州以後,沒有多久便撒手人寰,終年81歲。在二十五史記載中留下厚重一筆。